![]()
内容推荐 《希伯来文学的再生》从地缘文化、共同体的思想风格、社会历史、文本分析等跨学科视角出发,探讨了现代希伯来文学的思想、风格与特征,论及希伯来文学在犹太民族复兴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了希伯来文学与以色列社会文化的关系、希伯来文学与欧洲文化的渊源等问题,并与南美等其他洲际文学加以比较,视野宏阔,对国内读者了解犹太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当今以色列的文化特性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作者简介 钟志清 以色列本古里安大学希伯来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曾为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英国学术院、美国哈佛燕京学社访问学者。著有《变革中的20世纪希伯来文学》等专著;主要译作有《现代希伯来小说史》,阿摩司·奥兹《爱与黑暗的故事》《我的米海尔》《地下室里的黑豹》《咏叹生死》《黑匣子》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中欧与东欧 第二章 再生:再论希伯来民族复兴文学的开场白 第三章 迟到的回归:以色列地和以色列散文中的“被占领土”与“虚幻语言” 第四章 但是在夜里,在夜里,我依旧用西班牙语做梦 注释 参考书目 人名译名对照表 作品译名对照表 专有名词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序言 我不知道中国的读者 对希伯来文学了解多少。 然而,如果我用以色列的 读者(我斗胆把自己也算 在其中)对中国文学的了 解作为标准,那么答案则 是知之甚少,即便尚未考 虑到中国比以色列人口要 多,中国乃世界大国而以 色列不是大国这一事实, 但至少根据简单逻辑,大 国人民对小国人民的好奇 心可能会减少。显然,这 两种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 着差异。同时,在我看来 ,它们之间有一些本质的 相似之处。其中包括,中 华民族与犹太民族有着数 千年连续不断的书面文化 历史,两个民族的后代具 有优越感,且在其漫长的 历史发展进程中,均有着 “独居民族”之感。 在本书中,我试图找 、出过去120年间犹太和 以色列社会与文化中一些 有趣的基本问题,并重新 阐释。这些问题反映了近 几代犹太人在不同社会文 化背景下所经历的变化。 然而,我相信我可以做出 合理的假设,它们与中国 社会文化语境中,或者至 少在庞大的中国社会文化 综合体中的某些共同体的 语境中的类似问题相关。 拙著将以中文出版这 件事令我激动不已。作为 弱小民族中的一员,我生 活在一个小国家,那里只 有相对数量较少的人用自 己民族的语言——希伯来 语讲话和书写。世界上最 大民族的读者,生活在十 几亿人使用同一种语言— —汉语阅读与书写的这样 一个泱泱大国的读者有可 能读我的书,令我十分欣 喜。我希望我的书能提供 一份关于现代希伯来文学 和文化的可靠而复杂的“ 情况报告”。 据我所知,在这一领 域,只有一本书被翻译成 中文。那便是我的导师格 尔绍恩·谢克德(Gershon Shaked)教授撰写的专 著《现代希伯来小说史》 ,那本书与本书一样,也 由令人信赖的钟志清教授 翻译成中文,她供职于中 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 究所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大 学。我与钟教授相识多年 ,有幸与她合作开展了多 项富有成效的双边学术项 目。我想借此机会衷心感 谢钟教授,她为渴望了解 现代希伯来文学和文化的 中国读者做出了实质性贡 献。 我们知道,文化只有 经过每一代人的不断书写 、传递、推进与一遍遍地 重新阐释,才能自我保存 下来。在这方面,我们所 有人,作家、诗人、学者 和评论家,都是由许多代 人组成的接力赛的参与者 。我真诚地希望本书能够 成功地完成其使命,能将 现代希伯来文学呈现给虽 然不熟悉希伯来语但有意 深入了解犹太传统及其悠 久而丰富历史的广大中国 读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