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时间为经,以刑事法治思想的诞生、发展、完善为纬,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刑事方面法治思想的诞生和发展历程,并对党在成立初期、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建立后等不同历史阶段关于刑事方面的法治思想的来源、探索、实践和完善进行了重点梳理。尤为值得称道的是,本书重点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依法治国方面所取得的显著进步,再次雄辩地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最根本保证。可以说,本书资料翔实、体例合理、详略得当,是一部难得的关于中国共产党的刑事法治思想专著。
赵晓耕,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兼刑法史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法制史》首席专家。兼任中国法律史学会执行会长,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董必武法学思想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儒学与法律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等。主要从事中国法律史和法律文化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在《法学研究》《法学家》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著有《中国法制史》《韩非子》《宋代法制研究》《传统司法的智慧——历代名案解析》《中国古代土地法制述略》等。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早期刑事法治思想与实践
一、传统中国的刑法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刑法思想
三、中国共产党刑事法治思想的萌芽
四、惩治工贼与贪污受贿:省港大罢工中的刑事法治
五、惩治土豪劣绅与刑事法治
第二章 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刑事法治思想与实践(一)
一、土地革命时期工农民主政权的刑事立法:以《赣东北特区苏维埃暂行刑律》为例
二、惩治反革命与肃反运动
三、惩治贪污浪费和违法乱纪
四、刑事法治的主要特点
五、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刑事法治思想(上)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刑事法治思想与实践(二)
一、刑事政策的发展
二、刑事立法的内容和特点
三、全国抗战时期根据地的锄奸反特与刑事法治
四、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刑事法治思想(中)
第四章 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刑事法治思想与实践(三)
一、解放区的刑事立法的内容和特点
二、解放区的刑罚制度
三、解放区的刑事法治实践
四、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时期的刑事法治思想(下)
第五章 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时期刑事法治思想与实践(一)
一、镇压反革命运动与刑事法治
二、土地改革运动与刑事法治
三、“三反”、“五反”与刑事法治
四、贯彻婚姻法运动与刑事法治
五、刑法起草工作与社会主义刑事法治的发展
六、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时期的刑事法治思想(一)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时期刑事法治思想与实践(二)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刑事法治建设进程
二、恢复和加强政法机关
三、平反冤假错案
四、制定1979年刑法
五、“两案”的审判
六、1983年“严打”
七、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时期的刑事法治思想(二)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时期刑事法治思想与实践(三)
一、1997年刑法及其修改
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战略的形成和完善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确立
四、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时期的刑事法治思想(三)
第八章 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时期刑事法治思想与实践(四)
一、刑法修改表现出“严而不厉”的新趋势
二、社会治理呈现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三、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
四、“扫黑除恶”严厉打击黑恶势力犯罪
五、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时期的刑事法治思想(四)
结语:坚守人民政法工作的刑事法治传统
一、人民政法刑事法治思想的要旨
二、马克思主义法律理论同古代中国“刑治”传统相结合
三、宽猛相济方能长治久安
在法律史的研究中,制度和思想作为一体两翼,共同构建了一个时代法律的样貌,也为我们提供了还原当时法律全貌的不同视角。近年来,法律史的教学科研非常重视制度与思想的融合研究,也更加强调思想史作为法律有机组成部分的重要性。无论是研究中华传统法律的意义和价值,还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红色法治的本质和特点进行归纳,都应该将思想史纳入研究的视野中。这不仅可以在法律史的研究中突出法学的研究方法,也是法律研究和历史研究以人为本、坚持人民性的题中之意。
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理念等的构建,革命根据地法律制度、思想和实践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数十年时间中,适应社会各方面的现实发展情况、源于革命根据地而超越革命根据地的法律体系逐步形成。我们现实的法治状况与革命根据地时期的法治建设状况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法律史研究中,对于当下许多制度的理解和溯源,都可以从革命根据地时期找到依据,以探明其产生时的形态、产生原因和产生条件等。对于法律思想的流变,就更加能够体现法学乃至于整个法律体系与社会之间的良善互动。当然,厘清现实法制与革命根据地时期法制的各种关系,不仅包含对宏观法律体系延续和变革的研究,还包括对各种具体制度承接的辨析和明确,更应该注重思想的传承。从中国共产党革命法律史的研究中对现有制度、机构、规范、思想、实践效果等进行探源,无疑可以加深对现实法律体系本身及其形成背景、发展过程等方方面面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制度、运用制度、完善制度,以指导现实的法治建设和思想建设。
中国共产党对于党史、国史、革命史的研究非常重视。作为党史国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法律史的研究近年来也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以韩延龙先生、常兆儒先生、张希坡先生等为代表的法律史研究者,将革命根据地的法律史料进行了整编,系统梳理了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至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各革命根据地的法律、法规、条令,对其出处来源和原字原句进行了反复校对,形成了多套极具覆盖广度和厚重分量的革命根据地法律文献汇编著作。可以说,就法律的正式条文方面,当前研究者获取史料已经不存在障碍了。同时,法律史研究与党史研究和政史研究紧密配合,对于领导人的文集、传记和回忆录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结集、出版,配合以各革命根据地和地方编纂的文史资料,在制度体系研究构建的基础上,为法律思想研究和法律实践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素材。在获得难度略大的档案方面,许多研究者认为革命根据地时期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许多档案看不到,未免有些以偏概全。尽管目前各地的档案开放仍受限制,部分档案处于佚散或封闭状态,但若将视野扩大,思路更新,不仅仅以档案馆所保存档案的全面开放为获取资料的主要途径,那么获取质量可靠的研究资料也并非难以实现。当下各地陆陆续续建了许多类似于地方党校的培训机构和展览机构,这类设施往往对公众展示一些历史资料,其中就包含大量中央档案馆的复印件。通过这些纪念馆或展览馆而间接看到相关档案和资料,或许能弥补一些史料上的缺憾。
由此,“中国共产党法治思想史稿——从理念到实践”丛书特别关注革命根据地法律史中的中国共产党的法律思想,且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整体,探讨范围横跨建党伊始到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整个过程,这是之前的研究所未曾着力的领域。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法治思想的分类整理和系统阐述,呈现制度与思想的良性互动,勾勒出中国共产党从马列主义法律观开始,艰难探索,不懈努力,至当下形成的习近平法治思想的历史征程。
在对待史料的基本态度上,本丛书坚持鲜明的政治性、严谨的学术性和客观的历史研究的基本立场,同时还突出了法律史研究的特点,尤其是革命根据地法史研究的基本特点。在对相关史料进行收集以后,真实性的判断是第一要义,这也是研究中容易被忽视的。对档案的真实性保持适当的谨慎与合理的怀疑,并不仅是对某一份档案的真伪存疑,而是不能将档案认为是当时社会状况的最真实表达,即不可尽信档案。历史的真实不一定可以表达出真实的历史。在此基础上,我们应首先着眼于对既有史料的分析视角的自我检讨上:是不是还有一些由于我们各自学科眼界或者主观认识上的限制而没有被正确解读的史料文献呢?我们对于既有史料的分析方法、阐述逻辑是否受其他因素影响?不断挖掘、开发、整理新史料固然重要,但既有资料的反复利用同样不可忽视。从更加独特和全新的视角来解读同样的史料,革命根据地档案史料的“再认识”将继续推动研究领域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