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童话(走进人类心灵的故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文学理论 |
作者 | |
出版社 |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流传了许多世纪的童话故事是人类智慧的宝贵财富,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它汇集了世世代代人的观察和思考,其中蕴涵的人类所积淀的心理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从童话的起源、发展演变中都可窥一斑。在人们所熟悉的童话故事中,主人公都是儿童:小红帽、灰姑娘、白雪公主……这些童话故事都立足于儿童的心理,着眼于儿童如何长大,其中对于儿童个体心理成长的意义,更是有目共睹。在阅读童话的过程中,我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一个问题:最早的童话是从哪里来的呢?最早的童话故事,是写给孩子看的吗?如果不是的话,那么童话故事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向儿童的?梳理各类的书籍史料可以发现,童话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逐渐成长、慢慢成熟的。在发展成长中,童话有一个从乡野流传到编书成文、从面向成人到面向儿童的演变过程。同时,这种对童话的加工整理也带来了人们对童话更为深刻的探讨。本书将分五章揭开关于童话的疑问。 目录 第一章 童话概述 第一节 童话的演变 一、童话演变的历程 二、童话起源的追探 第二节 童话的含义 一、文学研究中的童话内涵 二、文化人类学研究中的童话定义 三、心理分析研究中的童话诠释 第二章 童话心理分析理论 第一节 心理分析中的人格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理论 第二节 心理分析中的原型理论 一、原型理论 二、象征 三、投射 第三节 心理分析中的自我发展的原型阶段理论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原型阶段模式 二、婴儿早期发展的系统理论 第三章 童话故事的主题内容 第一节 童话故事中的母子关系 一、母子一体阶段 二、母子分离 第二节 童话故事中的自我成长 一、本我、自我、超我之争 二、从本我到超我的飞跃 三、兽性与人性之争 第三节 童话故事中的心理偏差 一、嫉妒 二、虚荣 三、贪吃 四、懒惰 第四章 童话故事的结构情节 第一节 神话故事中的受难原型 一、普罗米修斯的磨难 二、奥德赛的磨难 第二节 童话故事中的受难原型 一、开始受难 二、经历死亡 三、获得再生 第五章 童话心理分析在实践中的应用 第一节 童话故事测验 一、投射测验 二、童话故事测验 第二节 儿童故事治疗 一、阅读治疗 二、儿童故事治疗 三、儿童故事治疗案例 序言 对于人类来讲,童话的 意义是不言而喻的。飞上枝 头做凤凰的灰姑娘,昏死在 玻璃棺材中的白雪公主,从 大灰狼的肚皮中钻出来的小 红帽……这些伴随着每一个 人的童年成长的故事,在孩 子面前“闪现对另一种生活 的希望之光,在那种生活里 ,有自由的、无畏的力量在 跃动着,幻现着更美好的生 活”①,它们对孩子“智慧的 增长,起十分肯定的影响” ②。正因为这样,人们对童 年的回忆,其最美好的一部 分往往是当年使自己欣喜和 激奋过的故事。纵然是世界 著名的语言艺术巨匠如普希 金、列夫·托尔斯泰和高尔 基等,他们孩提时代也都从 童话故事中“摄取过美、力 量、鲜明性和准确性”③。 从现代社会的发展来看 ,我们对童话的需求亦是有 目共睹的。当人类的高尚感 、神圣感、想象力不断被损 失、被放弃,当社会的悠久 规范和价值观持续被颠覆、 被解构,当今天的孩子们或 背着沉重的书包压迫得透不 过气,或被感官化、平面化 、碎片化的文化消费导入莫 名其妙的精神亢奋状态①… …挽留童话的渴望和信念便 一次又一次执着地涌现在我 们心头。 为什么人类,尤其是儿 童,对童话故事如此痴迷留 恋,它能带给孩子什么样的 想法,产生怎样的变化,为 什么能够产生这种作用,这 些原本看起来不需要探讨的 问题已经不再是理所当然的 事实。 精神分析理论有助于更 好地思索这些问题。该理论 把童话故事和人类的心灵紧 密联系起来,认为童话故事 蕴含丰富的意义,反映了人 类心理最原始的部分。纵然 精神分析理论内部经历了诸 多分裂,但对无意识的作用 却是公认的。几乎所有的精 神分析学家都认为无意识的 心理内容是影响人们行为的 最强大而又最隐秘的因素, 它们产生最严重的焦虑,也 产生最大的希望。处于学前 期的儿童不具有抽象思维能 力,又缺乏良好的控制能力 ,他们常常为自己的无意识 活动感到困惑和震惊,被各 种各样的情感,如焦虑、欲 望、恐惧、爱与恨等所压倒 。“童话故事与多数现实主 义故事大不相同,它们可以 向儿童提供绝妙的外化对象 ”,把“儿童无法理解的内心 活动所引起的各种压力以外 化的形式投射出来,然后再 把解决问题的办法投射出来 ”,通过这种外化,“童话故 事的形象可以直接与儿童的 无意识心理进行对话”。②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n·undFreud)认为,成 人将其无意识的担忧、内疚 和愿望的实现在梦中以象征 的方式安全地表现出来,儿 童则可以依靠犹如梦一样的 童话,宣泄自己的不安、恐 惧、仇恨等消极的情感。他 认为童话故事极像梦,并且 能够以相似的方式来解释。 这种比拟是很巧妙的,无论 梦还是童话故事,都是用着 象征——无意识意象的语言 而不是意识性理性的语言— —它们讲述的是心灵的活动 而不仅仅是大脑的活动。① 一个孤立的梦并没有多少意 义,但是在系列的梦中,一 再出现的梦的主题很快浮现 并称为解析梦的象征意义的 主要依据。童话故事也是这 样。任何一个单独的故事只 不过是一个迷人的故事而已 ,却没有特别深刻的意义。 确实,但就一个故事所做的 解释和阐释是不足以说明问 题的。正如许多研究民间故 事的学者们指出的那样,许 多心理分析评论只是以在一 本故事中出现过、而在其他 故事中却不曾有过的某一细 节为基础的。而当这些故事 汇集到一起,相似的主题就 会清晰地显示出来了。通过 对这些故事的相互对比,可 以得出更可靠的结论。另外 ,一个故事中所提出的问题 可能在其他的故事中找到答 案。或许每一个单一的故事 都不是完整的,它们需要汇 集在一起,如同拼盘游戏一 样只有这样,才会呈现出一 幅整体的图案。 童话故事与梦的雷同, 强调了我们在对童话故事进 行理解时的另一个要点:不 能忽视童话故事的历史和文 化背景。正如梦反映了梦幻 人的个性和生活经历一样, 童话故事也受着社会环境的 影响。如果想从中获取永恒 的悟性,对来自不同文化背 景的儿童童话故事进行比较 是必不可少的。 埃里希·弗罗姆(Erich Fromm)则把童话称作“被成 人遗忘的(童年时的)语言” ,但这仅仅是被意识所遗忘 ,因为童话所包含的民间智 慧已经深深地植根于儿童的 无意识之中。他认为童话通 常以儿童可以理解的方式解 释社会习俗,尽管儿童必须 等到长大以后才能完全理解 这些习俗,但这些童话却使 儿童在无意识层面上深刻地 习得了人类的智慧、社会习 俗和种种美德。①这些理论 都对童话进行了较深层的探 索和思考。精神分析理论自 诞生之后,内部经历了一系 列的发展和裂变。从弗洛伊 德创始的精神分析理论起, 历经阿德勒创立的个体心理 学和荣格创立的分析心理学 派,至以埃里希·弗罗姆、 埃里克森等为代表的新精神 分析理论,其研究的侧重点 各不相同。“心理分析”可以 看作是对这些理论的一种概 括表达,心理分析理论用人 类心理的共同性来思考童话 故事,分析童话的意义,以 思考童话研究中人们经常遇 到、又容易被忽视的一些基 本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