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画里画外(导演李前宽萧桂云电影传奇)(精)
分类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作者 王霆钧//王乙涵
出版社 中国电影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不仅详细介绍了李、萧二人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求学经历、在长影的婚恋生活,更重点记述了他们所执导的多部重要电影的拍摄历程以及银幕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从出道到成名,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两人经受了重重考验,依然坚定不移地奔向心中的电影梦想。该书以丰富的真实材料为依据,把李前宽夫妻放在所处的社会关系中,放在不断变化的大环境中,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藏舟于壑,藏山于泽”,固然是天地间的大手笔了,要紧的毕竟还是放得远收得回,这才是大腾挪,这才是有力者。这里,我们能看出作者深厚的写作功力,他用一个个电影往事串联起时间线,全面反映人物的思想风貌,展现人物神采。从两人的相遇到“渐显式”的爱情,从拍摄现场到戏外戏的解说,作者还用电影式的语言,赋予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以镜头感,让一幕又一幕场景跃然纸上。在简洁的篇幅与质朴的记述中,巧妙地勾勒出主人公与各种矛盾顽强对抗的人生轨迹。
作者简介
王霆钧,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电影家协会、中国电视家协会会员。影视作品有《小巷总理》《关东民谣》《少奇专列》等多部,曾获得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长春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神农杯银奖、首届电视电影百合奖一等奖、夏衍杯创意电影剧本奖等。另有长篇、中短篇小说、散文和报告文学作品等文学作品,部分作品曾在国内获奖,个别篇目被收进大学和中学语文课外读物。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相遇
第二章 渐显
第三章 第一步
第四章 戏曲片
第五章 联合导演
第六章 《无字碑》
第七章 走出国门
第八章 《开国大典》
第九章 《决战之后》
第十章 力挽狂澜
第十一章 旧梦重圆
第十二章 攻坚克难
第十三章 卢沟桥
第十四章 戏外戏
第十五章 建言献策
第十六章 《世纪之梦》
第十七章 三起三落
第十八章 新使命
第十九章 《星海》
第二十章 责任担当
第二十一章 将银幕铺在大地上
第二十二章 大画家
第二十三章 金婚
附录
前折蟾宫桂云开天地宽
——李前宽、萧桂云导演艺术述评
李前宽、萧桂云电影创作年表
李前宽、萧桂云电影作品获奖一览表
后记(一)
后记(二)
序言
他在海边长大,富有海
浪般的激情;她在雪乡出
生,具有雪花样的细腻。
他像山一样沉稳,她像水
一般灵动。水绕山行,山
水辉映。李前宽和萧桂云
两位导演的名字,记录在
中国电影史上煊赫的一页
。他们既是事业上密不可
分的伙伴,又是生活中彼
此相依的伴侣。他们以拍
摄重大历史题材影片而著
称,他们是中国影坛最著
名的伉俪导演。携手走过
半个世纪的拍摄历程,诞
生数十部经典影枧剧作品
,获奖无数,成为配合最
默契的银幕伉俪。《画里
画外》是一部纪实性文学
作品,它以李前宽、萧桂
云这对影坛传奇夫妻的导
演事业为背景,生动展现
了两位主人公曲折的人生
经历和传奇的电影生涯。
作者王霆钧先生是长春电
影制片厂的著名编剧,担
任过长影文学部主任、艺
术处处长、长影艺委会秘
书长,对长影的过往非常
了解,他曾写过《长影的
故事》、《永远的长影》
、《大师小传》(与王乙
涵合作)等关于长影人和
事的记忆。对李前宽、萧
桂云这对从长影走出来的
导演搭档,王霆钧先生多
次访谈,历经28年,终于
完成了这本“跨世纪”的写作
。作为《画里画外》的第
一位读者,我为此书的出
版感到欣喜。
在《画里画外》中,作
者不仅详细介绍了李、萧
二人在北京电影学院的求
学经历、在长影的婚恋生
活,更重点记述了他们所
执导的多部重要电影的拍
摄历程以及银幕背后那些
鲜为人知的故事。从出道
到成名,在不同的时代背
景下,两人经受了重重考
验,依然坚定不移地奔向
心中的电影梦想。该书以
丰富的真实材料为依据,
把李前宽夫妻放在所处的
社会关系中,放在不断变
化的大环境中,来表现人
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
。“藏舟于壑,藏山于泽”,
固然是天地间的大手笔了
,要紧的毕竟还是放得远
收得回,这才是大腾挪,
这才是有力者。这里,我
们能看出作者深厚的写作
功力,他用一个个电影往
事串联起时间线,全面反
映人物的思想风貌,展现
人物神采。从两人的相遇
到“渐显式”的爱情,从拍摄
现场到戏外戏的解说,作
者还用电影式的语言,赋
予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面
以镜头感,让一幕又一幕
场景跃然纸上。在简洁的
篇幅与质朴的记述中,巧
妙地勾勒出主人公与各种
矛盾顽强对抗的人生轨迹

两位电影人的人生就犹
如一部极富诗意的电影剧
本,作者将真实生活投射
出来的影像,用文学语言
构筑成新的故事线,让我
们看到的是前所未见的主
人公的高亮风姿:
不向命运低头,是金子
总会闪光。李前宽是“第四
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但他
在北京电影学院的专业却
是美术,也正因为这一原
始专业,让渴望当导演的
他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
人打上“非科班出身”的印记
,在职业生涯的初期,不
被人看好和重用。20世纪
60年代,由于特殊的历史
环境,限制了李前宽的发
展,但他未曾气馁和放弃
。从《战洪图》的美术助
理到《青松岭》场记,到
《熊迹》的第一副导演,
刚刚冲出起跑线的李前宽
,便显示出惊人的实力,
写、导、画、唱样样精通
,更拥有出色的组织和创
作能力。即便此后又因种
种原因被打回美术助理的
岗位,也没有阻止他创作
的劲头和希望。在无数次
汹涌而来的困难和挫折面
前,他像他的名字一样胸
怀宽广和大度,不管苦难
看似多么不可逾越,他总
能勇敢地面对。在做人方
面,《画里画外》让我们
看到了这样一个李前宽:
容人、容事,忍耐、蛰伏
,全身心投入艺术创作。“
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说
出来的”,努力耕耘,总会
收获硕果,在一步一个脚
印、锲而不舍的奋斗下,
李前宽的艺术才华逐渐得
到发挥和认可。在艺术层
面,作为导演,他拥有开
放的视野,不懈探索艺术
的执着追求,并力图用新
观念来改造和发展电影。
他坚持按照艺术规律塑造
历史人物,避免人物脸谱
化和刻板印象,让主旋律
电影也能充满诗情画意的
浪漫,由此诞生了一部部
经典之作。
萧桂云是正规导演系出
身,年轻时候的她比李前
宽更被看好和器重。第一
部独立执导的戏曲片《包
公赔情》和随后的《桃李
梅》一经问世,便惊为天
人,此后她和李前宽联合
导演《佩剑将军》,她的
名字在前,李前宽在后,
于是有人说是她提携李前
宽。对于署名顺序,夫妻
俩都不介意,也从未生过
嫌隙,谁在前谁在后又如
何呢?他们是彼此钦佩、
彼此扶持的一对,无论是
金钱,还是名利,都不曾
动摇他们之间的默契。在
《画里画外》里,我们看
到,对外女强人般的萧桂
云导演,在家里又是温柔
细腻的妻子,照顾家庭,
默默支持李前宽,她不曾
挑剔那一场简朴的婚礼,
不曾抱怨最初生活的艰苦
,她是李前宽的贤内助,
在脸部烫伤的时候还不忘
催促李前宽出差公干。无
论天空何等晦暗,她心中
的阳光总能穿透层层阴云
去照亮李前宽的内心。而
到了拍摄场上,她又迅速
转换角色,变成严厉且细
致的导演。从联合导演那
天起,李前宽与萧桂云这
两个人的名字便紧紧地排
在了一起,再没有分开过

读《画里画外》,看到
两位导演一生相恋相助的
经历
导语
《画里画外:导演李前宽、萧桂云电影传奇》是一部纪实性文学作品,它以李前宽、萧桂云这对影坛传奇夫妻的导演事业为背景,生动展现了两位主人公曲折的人生经历和传奇的电影生涯。作者王霆钧先生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著名编剧,担任过长影文学部主任、艺术处处长、长影艺委会秘书长,对长影的过往非常了解,他曾写过《长影的故事》、《永远的长影》、《大师小传》(与王乙涵合作)等关于长影人和事的记忆。对李前宽、萧桂云这对从长影走出来的导演搭档,王霆钧先生多次访谈,历经28年,终于完成了这本“跨世纪”的写作。
后记
直到2018年7月2日,对
李前宽和萧桂云老师这场
跨世纪的采访和写作,终
于画上了句号。在最初采
访的时候,李前宽老师曾
给我画了张肖像画,注明
的日子是“1993年2月8日”
。实际上,在那之前好些
天,我就开始了对他们伉
俪的采访。到今天已经将
近三十年了。我们都是长
影人,我对他们的采访,
既是采访,也是拜访,我
的采访都是在近乎聊天的
气氛当中完成的。
李前宽、萧桂云夫妇在
联合完成具有史诗风格的
《佩剑将军》之后,即已
奠定了他们在中国电影界
的地位;而《开国大典》
的隆重推出,让他们当之
无愧地跻身于中国乃至世
界著名导演之列。从那天
开始,他们的创作及生活
就引起媒体的格外关注。
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应《电
影文学》之约,采访并撰
写了关于他们的报告文学
《前折蟾宫桂云开天地宽
》。文章挺长,是个中篇
的规模,先在《电影文学
》分三期刊登,又在《长
春日报》连载近一个月。
后来,此文收入由中国电
影出版社2003年编辑出版
的《云开天地宽》一书中
。2016年,我的《永远的
电影》再版,也将其收入

我决心把这个采访继续
下去。没有想到这一采访
就一发而不可收,坚持了
如此之久。
作家遇到一个热情配合
采访的对象,实在是一种
幸运。李前宽和萧桂云都
是非常好的导演艺术家。
他们的讲述不仅有情节还
有细节,事实清楚无误且
绘声绘色,尤其是李前宽
以他的表演才能把每件事
都讲述得惟妙惟肖声情并
茂。采访者只要做好笔记
或者录好音,回来稍加整
理就是一篇精彩的文章。
这一长篇报告文学的许多
情节都是两位导演的精彩
回忆。如果写得还比较生
动的话,那是他们讲得精
彩;如果有些地方尚显得
生涩,那是本人笔拙没有
写好之故。
在这里,我要感谢前宽
、桂云二位老师。本书是
在断断续续的采访中,断
断续续的写作中完成的。
在本书写作一大半时,曾
经打印一稿给他们征求意
见。因为换电脑,不慎将
文档全部丢失,心中不免
焦虑。幸好二位老师保留
了那份打印稿。他们在从
长春举家迁往北京的时候
,将其保存下来。倘若他
们也不慎丢失,我是不是
还会继续采访并写作下去
就很难说了。另外,随着
二位导演的精彩影片越拍
越多,社会影响越来越大
,他们的名气也水涨船高
地越来越大。想前去采访
他们夫妇的作家自然不在
少数,其中不乏著名作家
。然而,李前宽、萧桂云
老师没有答应他们,初心
不改,依然由我来继续完
成对他们的采访和写作。
好事多磨,我就不断磨书
稿。在此期间,两位导演
建议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
所副研究员,同时也是编
剧王乙涵参与到本书的写
作过程中来。
在全部文稿结束之后,
我再一次打印出来,交给
李前宽、萧桂云老师审定
。他们亲切又热情地提出
建议,那种感觉,就像我
交上的作业,十分认真,
毫不含糊,一字一句地修
改。所以,这部书如果能
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是因
为二位老师做得优秀,不
能不让人关注。我认为,
在当代电影艺术家中,没
有谁能够超越他们,尤其
是李前宽对电影艺术的贡
献,已经不仅仅局限在电
影创作上。
李前宽、萧桂云老师说
他们是闯关东人的后代。
其实我也是。我的老家在
山东掖县,如今称莱州,
和萧桂云老师同乡,离前
宽老师老家也不远。我和
前宽老师又是同一天的生
日。也许,这就是我能够
将采访和写作坚持下来的
性格基因吧。
王霆钧
2019年3月
精彩页
渤海与松花江,相隔千里。一个湛蓝,一个碧绿;一个博大,一个绵长;一个苦涩,一个淡泊。然而不论它们有多少不同,终会在一处相逢,有道是,千江万河奔腾去,水流千里归大海。
大连的小伙子李前宽和哈尔滨姑娘萧桂云,天南地北素不相识的两家人,竟然在家庭环境和兴趣爱好等方面有种种相似之处。
他们都出生在多子女家庭,又都不是最大或者最小的孩子。在他们少年时代,家家都生活得比较窘迫,家里最大的孩子不得不牺牲自己的学业,早早地替父母分担过重的生活负担,以减轻家庭的压力。李前宽和萧桂云不是最大的孩子,他们可以在父母的呵护和哥哥姐姐的关爱下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他们都喜欢文艺活动,而且又都是他们所在学校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李前宽喜欢用彩色石子涂涂抹抹画画,萧桂云则喜欢在钩钩织织中感受编织艺术的启蒙。李前宽位于渤海湾的家周围住着一些黄头发、高鼻梁的苏联人,而松花江畔的哈尔滨,萧桂云家俄式木房的小院里生活着的除苏联人外,还有法国人、德国人。李前宽那时调皮淘气,上课时把小巧的“荷兰猪”塞进书桌,而萧桂云则要靠竹针的穿梭换些钱,买些文具或贴补家用。松花江畔的树荫下,是她宽松的学习环境。李前宽能写能画能唱又能演,学校文艺活动组织大合唱他是指挥。远在松花江边的萧桂云,在学校演出中,有卓然超群的表演和导演天分,上中学的时候就积极参加文体活动,既出板报又当记者;排话剧,既当编导又参加演出。
有一点不同,海的博大培养和造就了大海之子李前宽宽阔和粗犷的胸怀,江的绵长影响和孕育了松花江女儿萧桂云细腻和温柔的性格。然而,他们的父辈都是山东胶东人,一个祖籍是蓬莱,一个祖籍在掖县。素不相识却不约而同地走上了一条路。为了生活,他们的祖辈几乎在同一时代乘木船漂洋过海闯关东,一家在大连落户,一家在哈尔滨扎根。李前宽和萧桂云都是闯关东人的后代。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及家庭时曾说:“最大的或最小的孩子都可能得到优遇,唯有居中的子女容易受到忘却,但他们往往是最有出息的。”
不错,得到“优遇”的孩子,受到父母的关爱自然会多一些;容易被“忘却”的孩子,他们自由发展的天地却更为宽广。
一个孩子是不是有出息,要在结束学业,参加工作之后才能表现出来。一个人,只有经过人生的马拉松,才可以验证能否成长为一名佼佼者。
李前宽和萧桂云在充满欢乐和梦想中告别了中学时代。
人的一生,平淡无奇、无足轻重的日子多如牛毛。然而,不论是伟大人物还是凡夫俗子,都有命运攸关的一天或者一个小时,抑或那么一两分钟,甚至是在一个充满戏剧性的时刻做出的决定,影响极为深远。同龄却先后走出高中校门的李前宽和萧桂云,尽管身居两地,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上,都遇到了这样一个关键的时日,一个特殊的历史瞬间。
先说李前宽。
1959年夏天,立志要在美术上大展宏图的李前宽,参加了鲁迅美术学院设在大连考区的美术复试。初试已经顺利通过,他对通过复试也充满了信心。
P6-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13:46: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