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善宝文集(下卷)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金善宝文集》分上下两卷,全书收录金善宝先生的论文、手稿、讲话及信件等共计250篇。下卷104篇,均为内部发表的文章、手稿和信件,其中34篇信件为首次公开发表。 目录 手稿 劝种小麦浅说 中国小麦分类之初步 小麦开花时期之研究 教育部二十七年农业职业学校教员讲习班概要及作物学讲稿 南京大学成立周年校庆纪念 送英模代表离宁 庆祝八一建军24周年 在中国农学会南京分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欢送南京市第四批志愿赴朝医疗团 在南京市农业劳动模范代表大会上讲话 对南京农学院毕业生的讲话 在南京工农速成中学成立一周年会上讲话 在南京市少年儿童庆祝国庆三周年大会上讲话 在金陵协和神学院成立大会上的讲话 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点滴——根据会议期间报刊所载搜集整理 三年来中国农林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对南京农林两院新生的讲话 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国作战两周年——在南京农林两院对教职员工的讲话 华东农林工作会议传达报告 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札记 在上海高教局高等学校校院长座谈会的发言 在南京农学院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在西北农学院——对农学系同学的讲话 淮北农业考察——介绍几种农民生产经验 从总结农民的经验基础上,来提高我国的农业科学 全国甘薯科学研究工作会议总结报告 云南小麦的种植情况 农业“八字宪法”在小麦丰产上的应用 农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投入生产第一线 世界农业生产的潜力 科学要为“大办农业、大办粮食”服务 如何利用品种资源来改进作物育种工作——1961年1月25日在所长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战争与和平——在九三学社学习小组发言稿 二十年来的回忆——为庆祝党成立四十周年而作 浙东调查 Abery氏关于栽培大麦起源的理论 哲里木盟地区能否发展小麦? 利用冬闲,移植冬麦 “文革”“交代”材料点滴——关于农业生产“大跃进”的问题 春小麦一年繁殖三代的计划在我国首先实现了 我国小麦早熟性和地理环境的关系 关于小麦高山夏播试验的出差工作汇报 墨西哥小麦改良计划 在海拔三千公尺的柴达木盆地创造五十万亩春小麦亩产千斤的大红旗 春小麦育种计划 中国农林科学院作物育种计划 南方十省市冬小麦育种协作会议情况和庐山小麦夏播情况汇报 认真看书学习,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奋勇前进——为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五十二周年而作小麦品种资源和育种工作的几个问题 谈谈我国农业生产的潜力——在四届人大小组会上的发言摘要 喜看农业科学实验的大好形势 中国农林科学院金善宝同志对广东省小麦生产问题的指示 敬爱的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纪念周总理逝世一周年大会上讲话 永远怀念我们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为毛泽东主席逝世一周年而作 为把我国变成世界第一个农业高产国家而奋斗(送审稿) 尽快把农业科学研究搞上去 把农业科学放到重要位置上来,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在中国科协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讲话 《中国主要农作物栽培学》编写座谈会发言 在全国作物栽培科学讨论会上的讲话 金善宝主任委员在农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 为普及农业科学技术多做贡献——在九三学社天津分社农业科技座谈会上的讲话 在中国作物学会第三届理事扩大会闭幕式上的讲话 中国农业科学院名誉院长金善宝同志在全国夏播小麦观摩交流会上的讲话 在冀西北夏播小麦座谈会上讲话 对李璠同志东灰山新石器遗址考察报告的一点看法和建议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祝寿会上的谢词 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刘教授的谈话 科技兴国 我与“九三”——参加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员会座谈会发言 科学技术进步与农业科学 谈香港回归——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谈话 信件 致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推广向日葵的几点意见的信 为南京农学院的院址问题给聂荣臻副总理的信 致浙江同乡锦文、月珍同志的感谢信 致薄元嘉有关湛江小麦播种事宜的信 致陈佩度有关湛江小麦播种事宜的信 致陈佩度讨论湛江小麦生长情况 致陈佩度、明烈有关湛江小麦播种事宜的信 为小麦品种室问题致江苏省彭书记、许主任的信 致农业部沙风部长介绍徐冠仁、鲍文奎的科学工作情况的信 致周恩来总理关于建议召开全国小麦抗锈防病会议的信 致王震副总理关于对广东省小麦及农业生产调查的信 致杜振华、辛志勇同志关于去广西的问题的信 给农林部沙部长,杨、罗副部长关于抓好麦田移苗补栽的建议的信 金善宝致沈丽娟关于南京农学院复校的信 致邓小平副主席关于南京农学院复校问题的信 给广西壮族自治区乔肖光书记的信 致邓小平副主席关于南京农学院复校问题的信(中央档案馆存) 为引进国外仪器设备问题致农业部领导的信 就河南省小麦问题分别给方毅、万里、林乎加同志的信 给美国农业服务基金会主席M.E.恩斯明格博士的信 为出版《中国现代农学家传记》给方毅同志的信 祝贺吴耕民教授九十寿辰 关于美籍华人冯慰农回合肥定居生活问题致合肥市领导的信 给西南林学院教授曹诚一的信 序言 为庆祝2022年南京农业 大学建校120周年,学校决 定编印出版《金善宝文集》 ,以此缅怀南京农学院首任 院长金善宝先生的不朽功绩 。编委会邀约作序,欣然命 笔! 我于1953年被录取进南 京农学院学习,当时正是全 国院系调整、南京农学院建 立的第二年,我怀着十分喜 悦的心情得知金善宝院长和 国内一批著名教授云集南农 。学校的熏陶使我慢慢认识 到,金善宝院长是我们参加 新中国建设的领路人,走上 农业科学探索道路的领头人 ,从事农业教育、传道授业 解惑、培养新一代农学家的 引导人。我敬佩金院长坚定 明确的政治理想,为农作增 产的育种成就,为培养青年 农学家的循循善诱。 金善宝院长早年就追求 民主进步,以国家的兴亡为 己任。年少时,他毅然剪去 辫子,报考革命同盟会创办 的陆军中学,踏上追求民主 的道路。金院长在《敬爱的 周总理,我们永远怀念您》 手稿中提到,抗战期间,周 恩来在原中央大学做了《关 于目前国际形势和中国抗战 前途》的报告,“这是我第 一次见到周恩来同志,听了 周恩来同志的报告后,我就 把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中国共 产党身上”,感到苦闷的他 与同样苦闷的梁希、潘菽、 涂长望等人经常去新华日报 社,组织“自然科学座谈会” ,后又参加“民主科学座谈 会”(九三学社前身),交 流对时局的看法,在1945 年重庆谈判期间得到了毛泽 东主席的接见,金院长关心 毛主席的安全,曾婉喻危险 局面,劝毛主席早日返回延 安。 解放后,金院长担任南 京市副市长、华东军政委员 会农林部副部长,对党的信 任,他在手稿《二十年来的 回忆——为庆祝党成立四十 周年而作》中提到:“党对 我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对 我工作上的热情帮助和鼓舞 ,无论在政治上和学术上都 给我以崇高的荣誉,内心感 动的心情是无法以言语来形 容的。”他在1956年2月光荣 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江苏省 最先人党的老一辈农学家。 金善宝院长倾心农业科 学,以我国农业农民农村的 发展为目标。1920年,金 院长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前 身之一的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农业专修科,留校任皇城小 麦试验场技术员;南京高等 师范学校改为国立东南大学 后,他又到大胜关农事试验 总场任技术员直至1927年 离开。在试验场工作的6年 里,金院长不光从事小麦科 学研究,还从事玉米、大豆 的相关研究,他的研究成果 《近代玉米育种法》《大豆 天然杂交》等发表在《中华 农学会报》。 在蔡旭发表《中央大学 五种改良小麦品种》 (1936年12月)一文中记 载,中央大学农学院的小麦 育种实验工作开始于民国七 年(1918年),推广始于 民国十三年(1924年), 育成推广的5种小麦是“中大 南京赤壳”“中大武进无芒”“ 中大江东门”“中大南宿州”“ 中大美国玉皮”,这其中凝 聚着金院长大量的心血,而 后来的当家品种“中大2419” (后改名“南大2419”)是我 国小麦良种史上种植面积最 大、分布最广、使用年限最 长的小麦品种,也是我国大 面积推广的第一个抗锈品种 。 此外,金院长继承了他 的老师邹秉文“农科教结合” 的思想,在担任南京农学院 院长期间,他带头联系农业 合作社,与当时的李玉、联 众、十月、红旗等公社建立 合作,组织师生下乡体验并 进行技术指导。 1955年,金善宝院长被 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 ,金院长提出迅速发展农业 科学技术六项建议:一、建 立两类农业科学研究中心; 二、研究落实技术政策;三 、迅速培养建设一支宏大的 农业科技队伍;四、搞好重 大农业科研项目的写作研究 ;五、重视农业科学的基础 工作和理论研究;六、农业 科学研究必须保持相对的稳 定性和连续性。他说:“我 今年虽然已经八十二岁高龄 ,但此时此刻我的心中却充 满着青春的活力,在实现四 个现代化的长征道路上,我 要把八十二岁当成二十八岁 过……把我的余年贡献给我 国的小麦育种事业,为把我 国变成世界上第一个高产国 家,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 金善宝院长关注我国农 业教育,始终不渝推动南京 农业大学的建设与发展。 1958年9月,南京农学院从 城内的丁家桥迁到中山门外 的卫岗,办学空间得到显著 改善。这一决策是金院长在 1957年4月写信给主管文教 的聂荣臻副总理争取而来的 。在1994年的校庆晚宴上 ,作为时任校长的我曾向金 老当面致敬:“自新中国成 立以来,在南京农业大学发 展壮大的过程中,我们深深 地体会到,当年老院长亲自 为我们选定的卫岗校址是多 么的正确和明智!” 金院长从1920年南京高 等师范学校农业专修科毕业 ,到1926年东南大学农艺 系本科毕业,再到1933年9 月从浙江大学到中央大学农 学院任教,直至1958年9月 奉调入京,他在中央大学、 南京农学院从事教育事业20 多年,始终对母校饱含着一 片深情,在这片故土上,他 桃李满天下,学生们都尊称 他为“金师”。 1958年以后,金院长虽 然离开了南京农学院,但从 未忘记南京农学院,他始终 关心着南京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