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马克思的(资本论)》是对卡尔·马克思非常重要的著作《资本论》的理论魅力和现实价值的经典阐释,自1975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多种语言文字,并多次修订再版,成为学习《资本论》的重要入门读物。 本书基于马克思的方法论,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进行了简明扼要又生动易读的介绍。本书涵盖了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内容,解释了马克思的分析结构和《资本论》中关键范畴的含义,有助于读者准确地把握《资本论》的理论主旨和精髓。同时,全面地分析了《资本论》对经济、政治和人类历史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从而有利于读者深化对《资本论》历史地位的认识。第六版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身的理解及其时代性话题的引入,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资本论》的当代价值以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有效性和时代性。此外,作者通过大量实例,对马克思的方法和术语进行细致探讨,力图减少理论的抽象性,使之更具现实性和可读性。 作者简介 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Alfredo Saad-Filho)是伦敦大学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发展研究系政治经济学教授,著有《马克思价值观: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伦敦:劳特利奇出版社,2002年出版)等书。 目录 第一章 历史和方法 马克思的哲学 马克思的方法论 马克思的经济学 问题和补充书目 第二章 商品生产 劳动价值论 劳动和劳动力 商品拜物教 问题和补充书目 第三章 资本和剥削 交换 资本 剩余价值和剥削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机器和技术变革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问题和补充书目 第四章 产业资本的循环 货币资本的循环 总体循环 问题和补充书目 第五章 经济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 问题和补充书目 第六章 资本积累 原始积累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竞争和资本积累 问题和补充书目 第七章 资本主义与危机 马克思的积累和危机理论 危机的可能性 积累、危机和无产阶级的发展 问题和补充书目 第八章 资本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 有机构成和价值构成 问题和补充书目 第九章 下降的利润率 论点摘要 规律本身和抵消趋势 规律的内部矛盾 规律的经验意义 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和危机理论 对置盐的回应 问题和补充书目 第十章 所谓的转型问题 从价值到生产价格 马克思的转型理论及对它的批判 问题和补充书目 第十一章 商业资本 马克思的商业资本范畴 修改的生产价格 更复杂层面上的商业资本 问题和补充书目 第十二章 银行资本和利息理论 生息资本 货币资本和金融体系 作为经济范畴的利息 问题和补充书目 第十三章 马克思的农业地租理论 级差地租Ⅰ 级差地租Ⅱ 绝对地租 问题和补充书目 第十四章 金融化、新自由主义和危机 金融化的危机 新自由主义和危机 面对危机的马克思主义 危机和阶级斗争 问题和补充书目 第十五章 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 阶级 国家和全球化 资本的环境 社会主义 问题和补充书目 参考文献 索引 序言 《马克思的〈资本论〉 》一书的作者是伦敦大学 亚非学院经济学教授本·法 恩和阿尔弗雷多·萨德费洛 。本·法恩(1948—),伦 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曾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 得者阿玛蒂亚·森 (Amartya Sen),是英国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家,在伦敦大学主讲“马克 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 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 学及全球发展”课程。本·法 恩在社会资本理论和经济 帝国主义理论方面做出了 突出贡献,代表作有《社 会资本理论》(Theories of Social Capital,2010) 、《从经济学帝国主义到 魔鬼经济学》(From Economic Imperialism to Freakonomics,2009)、 《从政治经济学到经济学 》(From Political Economy to Economics, 2008)等,2009年被授予 德意志奖和缪达尔奖。阿 尔弗雷多·萨德费洛也是著 名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发表了大量关于新自由 主义和发展问题的论著。 在伦敦大学主讲“新自由主 义、民主与全球发展”课程 ,代表作有《马克思的价 值:当代资本主义政治经 济》(The Value of Marx :Political Economy for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2002)、《反资本主义 :一个马克思主义导言》 (AntiCapitalism:A Marxist Introduction, 2003)等。 由两位经济学家合著的 《马克思的〈资本论〉》 ,自1975年出版以来,多 次修订再版,并被翻译成 世界多种语言广泛流传。 本书起初是本·法恩在20世 纪70年代为伦敦大学伯贝 克学院教授“马克思主义经 济学”和“收入及财富分配” 课程准备的讲义,所以本 书具有作为教学工具的简 明扼要的特性。本书的主 要目的是,基于马克思的 观点,对马克思主义经济 学进行简单、明确的说明 。尽管本书没有涵盖马克 思《资本论》的全部内容 ,但是在概念、细节和深 度之间达到了良好的平衡 ,使该书具备很强的可读 性。作为《资本论》的入 门读物,本书在宣传马克 思的经典著作《资本论》 方面占有独特地位。著名 的美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家戴维·哈维(David Harvey)评价此书:“作为 马克思的《资本论》的政 治经济学专家指南,一直 以来都是最好的……强烈推 荐。” 本书对马克思在《资本 论》中阐释的资本主义体 系的关键特征进行了精准 的概括,有利于读者把握 《资本论》的主旨和精髓 。同时,全面地分析了《 资本论》对经济、政治和 人类历史所产生的广泛影 响,从而有利于读者深化 对《资本论》的历史地位 的认识。自第一版出版以 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 势的变化,作者在后续版 本中不断增加新的议题, 对当今世界的重要现象, 例如全球化、金融危机、 气候变暖、帝国主义侵略 和战争等资本主义发展的 新表现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从而有利于读者充分认 识《资本论》所具有的当 代价值。本书在每一章后 面都附有“问题和补充书目” ,包括争论的焦点、辩论 的问题及进一步阅读的建 议,并随着版本的更新不 断添加新的研究文献,感 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此基础 上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书译者已于2018年翻 译了《马克思的〈资本论 〉》的第五版,此次翻译 的是第六版。第六版与第 五版相比,在结构上进行 了调整,将第五版的第十 四章和第十五章在顺序上 进行了调换,在语言和内 容上进行了精心修订,并 更新了每一章的文献。第 六版还增加了对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本身的理解 及其时代性话题,有助于 读者更好地理解《资本论 》的当代价值及马克思主 义政治经济学的有效性和 时代性。希望本书的出版 有助于《资本论》在中国 的进一步普及和传播,有 助于我国《资本论》教学 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当前,世界格局和形势 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怀 有和本书作者同样的判断 :“本书的第五版及现在的 第六版希望以自身的方式 预见政治经济学尤其是马 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复 兴。” 衷心感谢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在本书第六版出版 过程中所做的贡献,衷心 感谢策划编辑徐小玲在本 书出版过程中所付出的辛 苦劳动。 由于译校者水平有限, 本书还存在一些不当之处 ,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导语 本书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阐释的资本主义体系的关键特征进行了精准的概括,有利于读者把握《资本论》的主旨和精髓。同时,全面地分析了《资本论》对经济、政治和人类历史所产生的广泛影响,从而有利于读者深化对《资本论》的历史地位的认识。自第一版出版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作者在后续版本中不断增加新的议题,对当今世界的重要现象,例如全球化、金融危机、气候变暖、帝国主义侵略和战争等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表现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从而有利于读者充分认识《资本论》所具有的当代价值。本书在每一章后面都附有“问题和补充书目”,包括争论的焦点、辩论的问题及进一步阅读的建议,并随着版本的更新不断添加新的研究文献,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 书评(媒体评论) 不仅推荐给初学者,也 推荐给任何对马克思主义 理论在当代资本主义中的 适用性感兴趣的人。 ——戴维·哈维(David Harvey),《资本之谜》 的作者 精彩页 马克思因致力于劳动价值论而闻名。他对价值和资本(主义)的独到分析遭遇了激烈的争论,无论是支持马克思的人还是反对马克思的人,在对他的真实含义的不同解释上存在着密切相关但又截然不同的东西:评论家对马克思观点本身及其正确与否的理解上存在分歧。因此,对劳动价值论有不同的解释,很多解释是出于无知而强加给马克思的,希望借此驱逐他,或故意反对他。进一步说,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争论,可以追溯到关于他的价值理论的分歧。不论对错,在这些持续的辩论中,有两大问题是根本的——马克思对劳动价值论的采纳是否在某种程度上过度强调了劳动的特权,以及如何用价值理论充当价格理论? 本章的目的是开启一段分析之旅。这段旅程将贯穿本书的其余部分。我们提出了有关劳动价值论的各种问题,都与马克思著作的方法和内容密切相关。对他来说,劳动价值论不能通过一些概念魔法或技术或数学技巧来证明是正确的。相反,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的自的是在思想上,在不断增加的复杂性中重现资本主义社会中盛行的主要经济关系、过程和结构(见第一章)。他的价值理论和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这个检验来。虽然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有一个简单的开端,这是本章的重点,但随着它逐渐发展起来,并面对、解释和吸收资本主义本身的复杂性,它变得更加丰富和复杂。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说明,这些复杂性并不否定马克思的价值理论。相反,是对其内在一致性和解释力的肯定,但是也需要确立界限以免产生“还原论”的看法——任何事物都能用价值理论来解释。这是一个要吸收更多历史的、具体的材料以更好发展的问题。劳动价值论在分析某种生产方式(如资本主义)时,马克思的切入点通常是生产——资本主义社会如何为其自身的再生产创造条件? 在任何社会,生产创造价值,也就是说所有有用的事物,如食物、衣服、房屋,以及非物质产品,如教育、健康和其他劳务等,这些对社会的持续存在都(或多或少)是必需的。因此,劳动分工和使用价值的生产可以被理所当然地视为自人类作为一个物种起源以来人类组织的永恒特征。但是,在经济和社会中,谁生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用何工具生产,是社会科学中的关键问题。不同的学科和意识形态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从自然秩序和(宗教)传统到追求自身利益,再到需要乃发明之母的观点。特别是主流(正统或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把消费需求和人类做出选择的能力作为一种普遍方法或方法的合理性,在这种方法中,经济学是一门关注如何分配稀缺资源以满足无止境需求的科学。从这个观点来看,例如,经济可以通过市场、国家、家庭或者奴隶制来组织。这些仅仅是细节,与此相反,主流经济学关注的是稀缺和需求的基本二元性,它提供了衡量社会及其组成部分(如企业、家庭或政府)可供选择的组织方式的相对效率的标准。 相比之下,对马克思而言,社会关系,尤其是阶级关系对于区分一个经济体与另一经济体以及揭示经济体之间的差异至关重要。这不仅包括决定生产方式的财产关系和分配关系,或者说谁拥有什么,为何拥有,也包括如何组织所有权以产生劳动控制形式和产品,以及社会组织的其他方面。例如,资本主义的一个关键特征是它是高度发达的商品生产体系——但是商品的意义是什么?亚当·斯密之后,马克思区分了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商品的有用性不能被计量,只有和其他商品相交换才能被计量。每一商品都有使用价值,或者是满足人的需要的能力,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不能被出售也不被生产。但是,有使用价值的并不一定是商品,对那些天生具有使用价值的事物来说,它们是免费的,不需要在市场上兑换货币,它们不是商品(例如,阳光、空气、公共场所、野果、自用产品、送给亲戚朋友的产品,或者“公共产品”包括公共交通、公共卫生服务和教育体系等)。 P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