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单身旅行(带着偏见上路)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姚安妮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单身旅行:带着偏见上路》以一个女性、记者、都市人的独特视角对话旅途,在人们熟识和不熟识的角落发现世界独特的魅力。作者利用工作闲余时间,既前往人迹罕至的北极圈,与因纽特人直接对话,也抵达南部铁锈带,重游小说、电影经典场景,试图探究美国的南北差异、发展历程……
幽默细腻的笔触、简练的文风和理性思考融为一体,这本书既是个人的旅行感受,更是现代女性生活方式的展示。看完书,希望你也有打包上路,以自己的视角去看世界的冲动。
作者简介
姚安妮,资深记者、国际新闻主编,曾在纸媒和电视台工作,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传媒专业,信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常独自游历在路上,目前生活在上海。
目录
前言
“世界尽头”乌特恰格维克
“死亡之路”:道尔顿公路
车轮上的国家
我吃,故我在
总统图书馆
亚特兰大与《飘》
耶路撒冷的美与愁
偶遇大明星
后记
序言
2021年夏天,我受邀参
加了一场直播,主题是“女
性力量”,话题从女性的职
业感、姐弟恋,到单身女性
的幸福度等,其间还聊到了
旅行。没想到谈话内容引起
了文汇出版社的兴趣,他们
希望我能把旅行经历写成书

我当时认为这是不可能
的事。
一来写书在我心目中是
件非常高的事,我自认才华
有限,二来老爸刚搬来跟我
一起住不久,他本来自理能
力就一般,加上年纪大了身
体也不是很好,就更加需要
人照顾,因此我工作之余还
要忙乎一日三餐,时不时还
得陪他去医院看病,累得只
想躺下,哪还有时间和精力
写作。
但出版社认为,旅行历
来被打上了“男性”的标签,
旅行书反映的也一直是男性
眼里的世界,女性如何看待
世界是一个缺失。经不住出
版社的鼓励,我把自己在北
极圈内城市乌特恰格维克
(utqiagvik)旅行的经历写成
文章,发给了出版社。乌特
恰格维克是因纽特人的居住
地,特殊的人群、特殊的地
理位置,使它有着与美国本
土以及阿拉斯加完全不同的
风貌,用美国人的话说,那
里至少落后25年。
出版社编辑看完回了我
三个字“非常好”,还说这就
是他们想要的。我受到鼓舞
,加上新冠疫情期间哪儿也
去不了,就想把过去十年在
美国和其他地方自驾游的所
见所闻所思所想做个总结也
好。
整个写作过程愉快但并
不轻松,有时还很焦虑,因
为只能利用各种边角料时间
来完成,常常刚坐下打开电
脑没写几行字,就又不得不
起身忙各种家务事。父亲说
,写文章最怕思路断,他当
年写稿,会跟母亲说:“接
下来一个小时你别找我,天
大的事等我走出书房再说。
”然而我不能跟父亲这么说
,我也不能让他饿着,买菜
做饭洗衣看病买药这些事似
乎哪样都不能等。女性要做
点事,实在比男性更为艰难
。男性可以置之不理的事,
女性都得担着。
所以旅行对于我来说,
不是爱好,是刚需。它是我
沉闷生活的一种点缀,也是
我暂时摆脱尘世责任的一种
释放。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成
了工作机器,努力赚钱努力
还贷,不敢放松不敢娱乐,
如果再不出去走走就要崩溃
了,而旅行是唯一可以拯救
自己的方式。旅行归来,吸
了大地精华,满血复活,才
能重新投入千篇一律的生活

“在路上”对我有着非常
大的吸引力,虽然大部分时
候我都是一个人行走在路上
。经常有同事或朋友问我,
你一个人去那么偏远的地方
,开那么长时间的车,不孤
单吗?不累吗?万一车坏了
怎么办?
我从来没有担心过这些
问题。我不是一个喜欢热闹
的人,开车对我来说也不是
什么辛苦事,特别是行驶在
远离闹市、没有拥堵、只有
山川河流的地方。当然我也
不会去真正的荒山野岭、不
毛之地,但凡有路、有住宿
的地方,其实都不算是荒无
人烟。我不是探险家,我也
不求吃苦,我只是渴望体验
不同,哪怕旅途寂寥。
有些人会给自己设定目
标,比如在多少岁之前走遍
多少个国家之类,他们把旅
行当成工作或生活,越少人
去的地方越感到刺激。我不
是他们中的一员。
……
但乔布斯、马斯克都是
在美国获得了成功。在英国
,阶层的顶端是贵族。贝克
汉姆有钱又有名,仍一心想
要封个爵士,为此花了不少
银子做慈善,而且还不断地
修正口音,以便更像上流社
会。
英国的阶层界限分明,
而且藏不住,因为一说话,
口音就暴露了出身。英国政
坛近些年乱哄哄,官员频繁
换,但你去听,他们很多都
一口牛津腔。
美国没有门第出身的观
念,移民过程打破了原有的
社会结构和血缘联系。在这
里,人们不关心你父亲是谁
,只关心你是谁,你是干什
么的。在美国,成功的标志
就是有钱有名住豪宅开豪车
,过更好的生活。这种简单
粗暴似乎更为中国人所接受
,因为它崇尚的是平等和个
人奋斗。
在我看来,美国最牛的
地方在于,它总能吸引全世
界顶尖的人才为它服务,而
且这些人往往在美国能取得
比他在自己的国家更大的成
就。这个现象很迷思,似乎
很难一句话解释清楚,但我
想这正是美国过去一百年领
先全球的原因。你听美国的
顶级科学家讲话,一大半都
是有口音的。美国给他们提
供了更高的平台,他们反过
来也推动了美国的发展。
当然,文化娱乐产业是
另外一回事,尤其对有色人
种来说,阻碍会更大。这在
我的《偶遇大明星》故事里
有所体现。
这本书主要是关于我在
国外旅行途中的一些观感和
体会,从道路、食物、旅馆
到人。它不是旅游攻略,也
不是城市介绍,它只试图展
现国外主要是美国的一些侧
面。美国太大了,要把它写
尽可能需要好几本书。这里
先挑一些最直观、跟自驾游
最密切相关的来写。美国人
的热情、开朗、自信、直接
,美国的种族矛盾、南北差
异,在这本书里都会有我自
己的观察和经历。此外,还
有我在中东旅行时遭遇的一
些意外,多多少少也和美国
有点关系,我自己觉得还挺
有趣的。
王尔德说,生活没有借
口,旅行没有遗憾。
我们去过的地方,都会
成为我们的一部分,潜移默
导语
你去过的地方,都会成为你的一部分。每一次旅行,都是重新认识世界、发现自己潜能的过程。
旅行不是为了逃避生活,而是为了不让生活离你而去。
旅行是修正偏见的最佳途径。唯有见过那山、那海、那路、那人……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世界,更好地看清自己。
后记
说到旅行,我很同意一
个朋友的观点,那就是,中
国是全世界旅游资源最丰富
的国家,没有之一。无论是
自然景观还是人文地理,中
国都有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
多样性和丰富性。
这一点,在国内自驾游
成为可能、旅行越发个性化
的今天,感觉更为明显。
2020年,我去了一直想
去的云南。在玉龙雪山海拔
4680处,我发现自己竟然
没啥高反,遂决定从香格里
拉出发,开一段滇藏线,去
拉萨,然后直奔珠峰。
这趟旅行,让我得以进
入一些偏远地区,有一些新
的迷人的发现。
比如位于滇藏线上的香
格里拉大峡谷,藏在深山里
,少有人知,但十分壮观,
私下以为远胜美国很多国家
公园。
又比如珠峰保护区内的
奇林峡,那叫一个震撼,让
人忍不住感叹大自然的鬼斧
神工。而且它一直在变化,
跟它相比,美国大峡谷似乎
不算什么。
当然,这两者也许并没
可比性,因为地质地貌的差
异,使得它们的结构完全不
同。但一眼望去,你会更惊
讶于奇林峡的奇妙。
还有道路。
一位过路人告诉我,他
2011年走滇藏线时,路还
很难走。但如今,滇藏线不
仅路况完美,还可以一边驾
驶一边听直播,网络信号很
棒。这让我想起2015年我
在美国本土最西北端驾驶时
,一些地方别说网络,连广
播信号都没有。
而且,现在走滇藏线不
用再担心住宿,虽然你可能
需要做个规划,一天开多少
路,夜晚停哪里。通常来说
,从丽江走滇藏线到拉萨。
需用时五天。
藏式建筑也极有特色。
在香格里拉地区,藏民的房
子很多都带玻璃顶,想来是
为了保暖、透光和防御恶劣
天气之用。这跟川西的藏民
房子又不太一样,房子样式
总是跟气候或经济条件相关
联。
当然,我也发现,在很
多地方尤其是山区,晚上开
车非常吃力。这是因为山路
通常漆黑一片,道路中间也
没有分割线,更没反光片,
道路边有沟渠却没震动带提
醒你及时规避。而这些在美
国的公路十分普及,这让在
美开车容易很多。虽然近些
年美国的道路不断老化,经
常被诟病,但其基本装备仍
然优越。也就是说,我们的
基础建设仍有很大发展空间

所有这些,都很让人感
慨。
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充
满偏见,往往源于我们看的
太少。我们容易愤世嫉俗,
也是因为我们见识太少。而
旅行,恰恰是修正偏见的最
佳途径。唯有见过那山、那
海、那路、那人……我们才
能更好地了解世界,而走得
远一些,才能更好地看清自
己。
旅行就是不断发现、学
习、校正甚至颠覆自己的过
程。发现世界的美妙,并对
自己的家乡产生新的认识。
很多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事
情,可能并没有那么理所当
然。
而且,不管你喜欢与否
,旅行都会把你从你的舒适
区拉出来,让你直面那些你
不想面对的情况。但这不是
一件坏事!你可能会发现,
自己的能力远超你想象。而
突发情况处理多了,自信心
就强了,还能从中学会更简
单本质地去生活,建立一种
新的生活方式。
世界是一个无底洞,等
待着你去挖掘。去旅行吧,
这是对自己最好的投资。
精彩页
“世界尽头”乌特恰格维克
2017年6月,我乘坐小飞机从阿拉斯加第一大城市安克雷奇出发,前往有着“世界尽头”之称的乌特恰格维克。
乌特恰格维克位于北极圈内,紧邻北冰洋,是全美最北的城市,也是全球最北的城市之一。当地居民以因纽特人为主。大约1500年前,他们从西伯利亚越过白令海峡来到这里,定居于此。本以为他们会很快冻死,但他们在北极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此后,这里一直是他们的家园。
乌特恰格维克一度叫巴罗 (Barrow, 1901—2016), 2016年底才正式改名。我去时机票上仍有巴罗字样。
这是因为那里有个巴罗角(Point Barrow),由英国探险家弗雷德里克·威廉·比奇在 1826 年命名。巴罗角是全美最北点,也是许多北极探险的起点,这里曾是重要的北极飞行基地,附近还建有美国空军雷达站。“巴罗”对非本地居民来说更容易发音,1901年建立的邮局更是帮助“巴罗”这个名字成为主导,“巴罗”因此沿用了100多年。
为什么又要改回来?
公民投票的结果。用当地议员的话说,更名是出于尊重和支持因纽特语(I?upiaq)的使用,也是去殖民化的一部分。就像因纽特人不喜欢被叫作爱斯基摩人一样,因为 Eskimo在印第安语里是“吃生肉的人”的意思。
我出发前对乌特恰格维克充满了想象,但其实又无从想象,因为当时我对北极圈和北冰洋毫无感性认识。
我看过2012年由德鲁·巴里摩尔(Drew Barrymore)主演的电影《大奇迹》(Big Miracle),这是极少以乌特恰格维克为故事发生地的电影之一。影片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了在巴罗角附近众人拯救被困冰下的鲸鱼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冬天,小镇看上去就是白茫茫的一片,陆地跟北冰洋面傻傻分不清楚,甚至由于飘雪天空都是白色的。印象最深的是全美的记者赶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一下飞机就开始抱怨:“这是什么鬼地方?”而女主持人穿着雪地靴出镜双脚冻得受不了,因为气温是零下50℃。
说实话,我不敢尝试冬天去这个地方,冷不说,航班还常常会被取消,不确定因素太多。我想夏天去北极会容易一些,但我心里仍然有一百个疑问,夏天去那里是不是仍要穿羽绒服雪地靴?当地会有Wi-Fi吗?道路交通怎么样?和因纽特人相处有什么礼数?
当时关于乌特恰格维克的资料信息还非常少,等我抵达那里,一切疑团才解开。这大概就是中国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意义吧。每到过一个地方,你对这个世界就又多一点认识,少一点偏见。
乌特恰格维克最吸引我的自然是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特殊人文。阿拉斯加已经非常不同于美国本土,我在西雅图转机时,海关官员得知我要去阿拉斯加时,夸张地做了一个发抖的动作,说“so cold”!而乌特恰格维克位于阿拉斯加最北处,自然更冷更荒凉。在安克雷奇,当地人听说我要去乌特恰格维克时大吃一惊,警告我说,那里至少要落后 25 年。
这让我对这个地方更加好奇了。
乌特恰格维克水陆不通,只能坐小飞机前往(确切地说,远洋海运船会在每年夏季运送货物至此,但一年只有一次,因为北冰洋很快就又冻住了,其余时候都要靠空运)。
飞往乌特恰格维克的小飞机很特别—它的前半段没有窗。原来,它一半用来运货,一半用来载人,舱内中间被硬生生隔断,满员也就72个位子。只有阿拉斯加航空公司一家飞这条航线。
飞机去乌特恰格维克通常不会直达。我那架飞机在死马(Deadhorse)停留了50分钟,停留期间我不需要下飞机。
死马也是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它是阿拉斯加北冰洋油田“普拉德霍湾油田”(Prudhoe Bay Oil Field)的起始地。
众所周知,1867年,俄国以白菜价把阿拉斯加卖给了美国,近172万平方公里——比新疆还大一点——只卖了720万美元,差不多一平方公里四美元。估计美国人梦里都会笑醒。
俄国为什么要贱卖?据说是因为输了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后,俄国非常担心据守在加拿大的英军会夺取阿拉斯加,进而越过白令海峡,侵犯其亚洲领土,觉得不如把阿拉斯加卖给美国,好有个屏障。
美国人当年也没觉得占了便宜。相反,操持这桩买卖的时任国务卿威廉·西沃德(William H Seward)还惨遭讥讽和嘲笑。那荒蛮之地要了干吗?当冰箱用吗?直到阿拉斯加发现金矿(杰克·伦敦的小说有描绘)、北冰洋发现油田,美国人才欣喜若狂。 今天,普拉德霍湾油田仍然是美国最重要的原油供给之一。从阿拉斯加北部靠北冰洋的死马,到南部瓦尔迪兹(Valdez),一条输油管道贯穿南北。如果你在阿拉斯加自驾旅游,一路都会看到那粗粗的输油管道和时而驶过的油罐车。油输送到瓦尔迪兹,再从那里转运到美国本土。
我之前曾研究了好久,想有没有可能开车到乌特恰格维克,但我发现,进入北极圈只有一条路—道尔顿公路,而且这条路只通到死马,就是为运送石油而建。乌特恰格维克与世隔绝,没有道路连接到阿拉斯加其他地方。死马位于乌特恰格维克以东约430公里,同属北坡区(North Slope Borough),来往也只能靠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9 2:3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