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晓风明月亲情(徐凤翔回忆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凤翔 |
出版社 | 海天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女科学家、报告文学《小木屋》主人公徐凤翔教授的个人回忆录,书中徐凤翔教授回忆了她幼年家庭、少年求学、青年投身科研教学、中年一心扑在高原科考以及晚年积极为中国高原生态科学发展奔走的人生历程。书中,作者用深情的文字回忆自己的人生,用严谨客观的笔触带领读者领略科研魅力和科考历险,同时为读者展现了我国高原生态学从无到有的艰难创建历程,生动昭示了“一息尚存,不落征帆”的科学探索精神。 作者简介 徐凤翔,1931年生,江苏丹阳人。系西藏农牧学院森林生态学、高原生态学教授,西藏高原生态研究所创建人、第一任所长,北京灵山生态研究所创建人,所长。1978年—1980年援藏。1985年调藏工作。2003年获国家环保总局颁发的“地球奖”。其主要著作《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究》获1995年中国图书奖。 目录 战乱中成长 林苑中育才 动乱中成家 高原上砺炼 展示与对比 附录 后记一 后记二 序言 徐凤翔先生的一天 在举世辞旧迎新之际, 徐凤翔先生还很期待1月12 日这一天。自然。时间快哉 ,一眨眼12日到了,而且天 气晴好,蓝天上飘着云彩, 大地也没有旋舞风沙尘暴。 一、电话铃声又响起了 住在京城门头沟新桥东 街某小区的徐先生,当日早 上的生活——起床、盥洗、 早餐,以及读、听、看、写 等一如既往。但她心里还是 有一些波澜起伏的。自去年 12月间黄宗英先生动了大手 术以来,徐先生人在北京, 心则飞驰到了上海,牵挂着 宗英姐,昼夜皆不能好好休 息。为什么呢?说实在的, 90多岁的人动了手术,任谁 都会为术后的风险担心;而 医院方面严禁探视的规定一 直没有松动,掣肘了徐先生 去上海的行动,她为宗英姐 悬着的心就一直放不下来。 徐先生有一个观点:跟 老朋友相聚不是见一次少一 次,而是见一次多一次。她 早已把自家年龄改称为“芳 龄”了。徐先生写于去年年 底的《岁末“三乐”》中有: “即将送别二〇一六年,个 人窃喜跨入了八六‘芳龄’… …想想人生,只要你自我积 极而愉悦地对待,就可在环 境中寻找、致力、交流愉快 。所以我戏称自己是个‘传 染病’患者——传染快乐。于 是也就甚为快乐地一天天过 着、走着虽老而年轻的人生 !吨嘛呢吧咪吽!”“芳龄” 是什么?芳龄就是花季少女 的另一种表述啊!徐先生对 生命的认知与处世的达观, 于此可窥一斑。是以,徐先 生每年都要去上海一两次, 一与宗英姐聚一聚、叙一叙 。如今宗英姐还在重症监护 室里,徐先生思念之情自然 是异常的强烈与迫切啊! 好几天前,黄宗英的忘 年交、作家李辉打电话来, 说1月12日下午要举行《黄 宗英文集》新书发布会,邀 请徐老师到场讲讲话。徐先 生立即就应允参加了。不久 后,发布会的主办方海天出 版社有人打电话向徐先生汇 报了发布会有关情况,又问 徐先生是否可以参加活动。 徐先生又应允参加了。昨天 ,出版社的人又一次打电话 给徐先生,问她明天能不能 到场讲话。徐先生知道人家 是担心自己这个高龄老人会 不会因为忽然发生的一些身 体不适,分分钟就中止一些 原定的外事活动。可是,徐 先生还是口气坚决地表示要 参加明天的发布会。 好多年以来,徐先生对 于邀请自己参加的种种活动 ,都会婉言谢绝的。可是对 这一次的邀请,徐先生的态 度完全不一样。为什么呢? 上世纪80年代初,作家 黄宗英听闻了徐凤翔一些事 迹后,立即决定采写之。黄 、徐相伴同行,体验了艰苦 卓绝、攀登险峻的科学考察 生活,写成长篇报告文学《 小木屋》,发表后影响了无 数人,小木屋及其主人也成 为划时代的精神偶像。她们 因缘殊胜,结下了深厚的感 情。如今,徐先生对宗英姐 的思念与关切之情愈加浓烈 ,仿佛自己参加了这个活动 就是与宗英姐的相聚。 12点45分,手机电话铃 声又响起了。徐先生接听了 ,知道来接自己去参加活动 的同志已经到了楼下。徐先 生在电话说:请你们上四楼 来我家坐坐。于是,海天出 版社副总编辑于志斌、副编 审韩海彬终于见到了遐迩闻 名的徐凤翔先生。 …… 五、徐先生心里的诗意 徐先生讲得非常动情, 令大家都十分感动。徐先生 的讲话说明了黄宗英是一位 很早就关注中国生态研究的 报告文学家,并将这种关注 之惰倾诉于笔端,写成《大 雁情》《小木屋》等作品。 分享会结束了。年过八 旬的徐凤翔、周明先生登上 了海天出版社安排的同一车 辆回家。周先生先下了车, 徐先生到家时间较晚。小车 开进了小区后,徐先生对海 彬说:麻烦你再上我家一趟 ,我要把书与杂志给你们。 在家里,徐先生拿出两 册《高原梦未央》以及两册 《今日科苑》杂志。《高原 梦未央》是一部散文体的回 忆录,抒情隽永,诗意绵醇 ,理趣俯拾皆是,字里行间 洋溢着科学精神。“梦未央” 是高原生态科学之梦无边无 尽。还没有做完的写照,也 是对“一息尚存,不落征帆” 的又一种阐释。《今日科苑 》2016年9月10日上的头版 头条,是徐先生的《高原生 态引领我攀登终生》。徐先 生在两本书籍内页为于志斌 、韩海彬分别题写了几行字 后,连同杂志一起交给了海 彬,嘱托并话别。 此时已是晚上18点50分 左右,2017年1月12日还剩 下几个小时。为宗英姐的大 恙而焦虑,为生态“小庙”现 状而纠结的徐先生心里有了 一些诗意,很快便有了腹稿 :“有幸尚居人世间,‘心债’ 未完难休闲。异日绝尘缥缈 去,祝祷大千添绿颜”…… 窗外,万家灯火,如水 月光;还有草木摇曳的呢喃 ,灵溪流动的歌吟。 于志斌 (2017年7月9日刊于《 深圳商报》,略有删节) 导语 晓风吹拂山川湖海,明月照亮壮阔征途,亲情永铭深植于心。 ——报告文学《小木屋》主人公、西藏高原生态研究领域拓荒者、“森林女神”徐凤翔教授以深情质朴之言、拳拳赤忱之心回忆人生,以达对大千世界、自然珍稀、故友亲朋及社会各界深深的感恩与铭记! 后记 这本小书是我人生行程 (专业考察中)之所经、所 承诸方诸多之助、之恩的感 受与启示的铭记。话语虽有 些绕而冗。但涵义非此不足 以表达我数十年的感恩之浓 情。 因为我之终生的教、研 及野外活动,经历与收获, 奇、险、瑰丽兼备,是自然 万物、社会各方的恩泽造就 了我这小小的生灵。 惠顾所至。使我在行、 观、学、思、教、探、保的 “学、教”过程中有所提高, 乃至心灵的升华! 这个砺炼与铸造的过程 ,曲折而深刻,决定了个人 的历程与人生走向。尤其相 遇、相识诸君对我的情谊深 植于心,温润情怀,以至启 示了自我深思与豁然领悟。 自然与社会之于我,有 天地造化之功;而我之于自 然,乃众生之一蝼蚁之力而 已。何况若无天地之造化、 人群之关爱扶持,又何来个 人之力,情感之钟? 每思及此,我的心境与 感悟忽如面对碧水、峰林与 雪岭,开阔而宁静,激奋而 洞明。只想于人生有限的岁 月中,把对自然之启示与惠 顾、至爱亲朋的扶持与培植 展示于世,以报塑造之恩于 万一,少留憾事于身后! 2020年岁末于金陵 精彩页 记得几年前,与“绿家园”的友人登上长江南岸的“北固亭”,我被邀请讲山川形胜。真是江天一色,两岸旷野宁静。“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诗人辛弃疾的名句涌动于心,幼年时期的回忆在我的脑海中更加鲜明起来。 1937年正是全面抗战爆发前夕,民众到处逃难,各家父母忧心忡忡。为儿女着急,尤其是有适婚年龄的女儿,尽快安排婚嫁是一件大事。记得那时丹阳一位亲友家办喜事,宽敞的厅堂前摆放着几件洋鼓、洋号。不足六岁的我是个“傻大胆”的小女孩,被他们安排跳个舞来增加喜庆的气氛。我就随着鼓点声,伴着乐曲,边跳边唱:“太阳出来渐渐高。姐姐拿棒打樱桃。人太小,树太高,脱了鞋子上树梢。走路带狗你别笑。我家弟弟要樱桃。”这既活跃了气氛,又讨了喜气——早生“贵子”。众人开心地起哄,一遍不够再来一遍!那时的我,真可谓是“少年不知愁滋味”啊! 越江避难情景永记 随着日寇铁蹄的逼近,山河破碎的祖国,到处兵荒马乱。避难的人流席卷着江南大地,我们也是其中的一粟。我们一家从丹阳小镇过江奔向苏北扬州郊野。当时渡江的隋景我还有依稀的印象:灰蒙蒙的天空下。慌乱的人群,争相拥挤着登船。飞机的轰鸣声、炸弹的爆炸声、人们的哀怨声交织。 我在比我大十多岁的姐姐的背上,从盖头布下,向外张望:看到父亲搀扶着怀孕的母亲,看到在镇江木材厂当会计的姨父带着一家人来和我们会合,他头上包着渗出血迹的绷带,听谈话是被爆炸物飞溅砸伤的。 而今八十余载过去,当我再次站在北固楼上,看着辽阔的江面和两岸宁静的郊野宅区,回想起往昔的情景,真是感慨万千! 当时由江南至江北,还不能停于城镇。因为姨父有伤,怕被日本人误认为是伤兵,所以只能再向村野偏僻处而去。最后寄住在一友善的农户家。 接待我们的第一餐,是他家尚余的半碗玉米面糊糊和一盘飘着淡香的炒豆腐渣。虽然当时母亲正怀孕最需要营养,但是家人把这半碗粥给了年龄最小的我,至今我记忆犹新。 那时农村也不安全,白天黑夜都防着日本鬼子“清乡”骚扰。只要狗叫得厉害,大家就会警惕起来,尤其我家大小多人,又有怀孕在身的母亲,更要提前行动。所以夜里一听狗叫,就准备避难。但往往是我最先听到狗叫,马上“报警”叫醒妈妈。左邻右舍也因此总夸奖我机灵。 而我也是个既调皮也讨人喜欢的小孩,小脸圆嘟嘟,两眼亮晶晶,活泼好动得像个小子。我家原来的家境尚好,子女众多,我排行第九。但哥哥姐姐在很小的时候就陆续夭折,甚至有一年接连天折了三个(其中两个因为麻疹一周内相继病故),这样我便成了“老三”,大家就叫我“三少爷”。 避难时日乡野感召 在较为平静的时候,也有些农村的田野活动和游戏。房东家有个女儿,比我大十多岁,名叫“连弟”,是盼着有个弟弟之意。而我的姐姐叫“凤莲”,我就叫连弟“莲子姐”。她很喜欢我,经常带着我爬高走低,去麦场上碾麦穗。有时莲子姐用一只脚蹬着石碾子“碌碡”碾麦穗,把我抱站在碾子上,时不时提一下,再轻轻向前滚动。而我不但不害怕,还感觉要腾飞起来似的,在劳动中寻找快乐。 莲子姐有时又会把我送上柳树两枝主权间的木板上,坐“高”远眺周围的田野。 当时正是秋收时节,莲子姐带我去打谷场。那里有两三米高的麦秸秆堆,阳光下金光闪闪,像田野间一张张宽敞的大床,我看得新鲜而入神。莲子姐看出了我的心思,让我踩着她的肩膀往麦垛上爬。当我战战兢兢地爬上去之后,起先身子紧紧地匍匐在麦垛上,眼睛也不敢睁开,一股股麦香夹杂着阳光的温热扑面而来。渐渐地,我紧张的心舒缓了下来,睁开眼,爬起身,坐在高高的麦垛上。环视辽阔的蓝天、平展的田野,还有小鸟在近空展飞、叽叽喳喳,好不惬意。当时这样一幅天高地阔的画面伴着阵阵麦香,在我心里就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这些活动可能就此给我播下了“登高望远”的种子。 有时我也会过于调皮。因我属羊,故很喜欢羊,常想与其玩耍,采叶子喂养它们。有一次,和小伙伴“小腊子”在池塘边的竹林采竹叶,记得那时正值腊月,竹叶稀疏,想攀高多采时,池塘边松软的湿土让我和竹丛一起塌陷进了池塘,水一下子就浸没至我的大腿。 一直在竹林边看着我的“小腊子”,当时就吓得杲住了。我倒是“临危不惧”,颇有“大将”风度地叫她“快回家叫人来救我”。不一会儿。来了一群人,有拿长竹竿的,有拿铁锹的,俨然一副紧张的“抗洪救险”的架势。 当我被拉上岸回家后,母亲和姐姐边为我换衣服边埋怨我不该去池塘边给羊采竹叶,我理直气壮地说:“草都黄了,羊都没吃的了,我要帮帮它们。”这就是我对绿色最基本的感悟——是大自然提供生灵生存的食粮。 在农村待到秋冬,母亲快生产前,我们一家人便回到了扬州城。当时回城坐的是一路叽咕叽咕响的独轮车,所以又叫“叽咕车”。母亲坐在一边,父亲抱着我坐在另一边,颠簸着从乡下田埂上的土路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