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夏丏尊集/暨南中文名家文丛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即选取夏丏尊先生各个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分为“自叙与怀人”“文心”“读书与冥想”“爱的教育”“文坛与艺坛”“文艺论ABC”六个专题,以期完整呈现夏丏尊先生在现代散文、语文教育、翻译与创作等各个方面的成就,并使读者能够从选文中感知其真诚耿介的人品、严谨认真的作风,以及执着人生的态度。
目录
前言
第一编 自叙与怀人
我的中学生时代
中年人的寂寞
早老者的忏悔
试炼
春的欢悦与感伤
一个追忆
两个家
白采
鲁迅翁杂忆
我的畏友弘一和尚
弘一法师之出家
弘一大师的遗书
怀晚晴老人
第二编 文心
白马湖之冬
怯弱者
长闲

两首菩萨蛮
新体诗
戏剧
流弹
命相家
整理好了的箱子
黄包车礼赞
灶君与财神
钢铁假山
良乡栗子
幽默的叫卖声
谈吃
第三编 读书与冥想
小说的开端
《鸟与文学》序
读诗偶感
坪内逍遥
日本的障子
并存和折中
读书与冥想
学说思想与阶级
我之于书
“中”与“无”
中国的实用主义
中国书业的新途径
一九一九年的回顾
一种默契
闻歌有感
原始的媒妁
论单方面的自由离婚
人所能忍受的温度
蟋蟀之话
春日化学谈
第四编 爱的教育
文学的力量
教育的背景
《爱的教育》译者序言
春晖的使命
致文学青年
《中学生》发刊辞
“你须知道自己”
受教育与受教材
怎样对付教训
关于职业
“自学”和“自己教育”
恭祝快乐
紧张气氛的回忆
悼一个自杀的中学生
传染语感于学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回顾和希望
近事杂感
第五编 文坛与艺坛
《平屋杂文》自序
关于国木田独步
关于《倪焕之》
对了米莱的《晚钟》
《子恺漫画》序
与丰子恺论画信
《中诗外形律详说》跋
读《清明前后》
阮玲玉的死
第六编 文艺论ABC
绪言
序言
作为中国第一所由政府
创办的华侨学府,暨南大学
从创办开始就与中华文化传
承传播息息相关。学校的前
身是1906年清政府创立于
南京的暨南学堂,后迁至上
海,1927年更名为国立暨
南大学。抗日战争期间,迁
址福建建阳。1946年迁回
上海,1949年8月合并于复
旦大学、交通大学等高校。
新中国成立后,暨南大学于
1958年在广州重建,“文革”
期间一度停办,1978年在
广州复办。暨南学堂的创办
,与清政府“宏教泽”“系侨
情”的考虑密切相关。“暨南
”二字出自《尚书·禹贡》:
“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
朔南暨,声教讫于四海。”
意即面向南洋,将中华文化
远播到五洲四海。2018年
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
视察暨南大学并发表重要讲
话,肯定学校“作用独特”,
指示学校“把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
暨南大学中文系成立于
1927年,距今已有94年的
发展历史,是暨南大学成立
最早的院系之一。自此以来
,中文系以其深厚的人文底
蕴和国学基础,以传播中华
文化为己任,坚持“宏教泽
而系侨情”的办学宗旨,培
养和造就了一代代人文英才
,成为暨南大学办学历史上
有着重要地位和影响的学系

在中文系的发展历史上
,名家荟萃,群星闪烁,
1949年以前的各个时期,
夏丐尊、方光焘、龙榆生、
陈钟凡、郑振铎、许杰、刘
大杰、梁实秋、沈从文、李
健吾、钱锺书、洪深、曹聚
仁、王统照、何家槐、沈端
先(夏衍)等一大批名彦学
者亲执教鞭,授业解惑。
1958年暨大在广州重建后
,萧殷、黄轶球、何家槐、
郭安仁(丽尼)、秦牧等著
名专家、学者、作家在中文
系任教。可谓鸿儒硕学,流
光溢彩,有云蒸霞蔚之盛。
这些专家、学者不仅有着很
深的学术造诣和学术成就,
而且拥有浓厚的家国情怀。
在随学校几度搬迁的过程中
,在暨南大学坎坷曲折的办
学历程中,一代又一代暨南
大学中文系的师生以爱国爱
校、坚忍不拔、顽强拼搏、
不折不挠的精神践行着“忠
信笃敬”的暨南校训。以抗
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暨南园的
“最后一课”为例,1941年12
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
日军坦克开进上海租界,并
炮击停泊在黄浦江上的英美
军舰。这天早晨,学校举行
会议,作出了悲壮而坚毅的
决定:“当看到一个日本兵
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
立刻停课,将这所大学关闭
。”何炳松校长含泪向教师
们宣布后,大家分头准备上
课。上课铃响了,学生们如
往日一样坐在座位上。教师
们宣布了学校的决定,学生
们脸上呈现出坚毅的神色,
静静地坐着,听老师在讲台
上严肃而镇静地讲授“最后
一课”。在郑振铎撰写的《
最后一课》(收入《蛰居散
记》,上海出版公司1951
年版)中,他用沉重的笔调
记下了暨南大学百年历史上
最为悲壮也最为神圣的一幕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
,开始照常的讲下去。学生
们照常的笔记着,默默无声
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
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
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
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
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
冲锋前的士兵们似的上了刺
刀,“引满待发”。
然而镇定、安详、没有
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
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
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
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
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
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
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
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
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的
不停的在抄记着,心无旁用
,笔不停挥。……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
只有坚定的决心,沉毅异常
的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
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辗
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几辆满载着
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
口,由东向西,徐徐的走过
,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
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
走过去,立刻挺直了身体,
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的合上
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

“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的立了起来
,默默的不说一句话,有几
个女生似在低低的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
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
,没有彷徨,没有顾虑。个
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
,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
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
仗队似的一致。
从来没有那么无纷纭的
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
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
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
的生命。默默的在忙着迁校
的工作。
这天早上,王统照教授
给学生讲的是大学一年级国
文课,内容是陆机的《文赋
》。徐开垒从学生的角度记
述了“最后一课”对他心灵的
震撼和终身的影响:
这天他的脸色非常严肃
,课堂上一片静寂,而我们
回头从阳台上望下去,康脑
脱路上却是一片乱哄哄,但
见日本军队卡车正在马路上
横冲直撞,卡车的喇叭声像
鬼哭狼嚎。王统照老师像法
国著名作家都德的短篇小说
《最后一课》里的韩麦尔
导语
本书收录夏丏尊颇具代表性的文章。夏丏尊是我国极负盛名的文学家、教育家、翻译家和出版家,以清新自然的文字,率真质朴的笔法、丰富细腻的情感,忆往事、谈旧友、说教育、论时事,反映了一代大师的理想主义情怀和爱人爱国的悲悯之心,呈现出淡雅平和的济世情怀。
精彩页
我的中学生时代*
中学校时代,在年龄上是指十三四岁至十八九岁的一段的。我今年四十六岁,我的中学校时代已是三十年以前的事了。那时正是由科举过渡到学校的当儿,学校未兴,私塾是唯一的学校。我自幼也从塾师读经书,学八股,考秀才,后来且考过举人。及科举全废的前两三年,然后改进学校,可是未曾在什么学校里毕过业,未曾得过卒业文凭。
我上代是经商的,父亲却是个秀才。在十岁以前,祖父的事业未倒,家境很不坏,兄弟五人中据说我在八字上可以读书,于是祖父与父亲都期望我将来中举人点翰林,光大门楣,不预备叫我去学生意。在我家坐馆的先生也另眼相看,我所读的功课是和我的兄弟们不同的。他们读毕四书,就读些《幼学琼林》和尺牍书类,而我却非读《左传》《诗经》《礼记》等等不可。他们不必做八股文,而我却非做八股文不可。因为我是要预备将来做读书人的。
十六岁那年我考得了秀才,以后不久八股即废,改“以策论取士”。八股在戊戌政变时曾废过,不数月即恢复,至是时乃真废了。这改革使全国的读书人大起恐慌。当时的读书人大都是一味靠八股吃饭的,他们平日朝夕所读的是八股,案头所列的是闱墨或试帖诗,经史向不研究,“时务”更所茫然。我虽八股的积习未深,不曾感到很大的不平,但要从师也无师可从,只是把《大题文府》等类搁起,换些《东莱博议》《读通鉴论》《古文观止》之类的东西来读,把白折纸废去,临摹碑帖,再把当时唯一的算术书《笔算数学》买来自修而已。
那时我家里的境况已大不如从前了。最初是祖父的事业失败,不久祖父即去世。父亲是少爷出身,舒服惯了的。兄弟们为家境所迫,都托亲友介绍,提早作商店学徒去了。五间三进的宽大而贫乏的家里,除了母亲和一个嫂子,就剩了父子两个老小秀才。父亲的书箱里,八股文以外,有一部《史记》,一部《前后汉书》,一部《韩昌黎集》,一部《唐诗三百首》,一部《通鉴纲目》,一部《文选》,一部《聊斋志异》,一部《红楼梦》,一部《西厢记》,一部《经策通纂》,一部《皇清经解》,还有几种唐人的碑帖与《桐阴论画》等论书画的东西。父子把这些书作长日的消遣,父亲爱写字,种花,整洁居室,室里干净清静得如庵院一般。这样地过了约莫一年。
亲戚中从上海回来的,都来劝读外国书(即现在的所谓进学校)。当时内地无学校,要读外国书只有到上海。据说,上海最有名的是梵王渡(即现在的圣约翰大学),如果在那里毕业,包定有饭吃。父母也觉得科举快将全废,长此下去究不是事,于是就叫我到上海去读外国书。当时读外国书的地方也并不多。外国人立的只有梵王渡震旦与中西书院,中国人立的只有南洋公学。我是去读外国书的,当然要进外国人的学校。震旦是读法文的,梵王渡据说程度较高,要读过几年英文的才能进去,中西书院(即现在东吴大学的前身)入学比较容易些。我于是就进中西书院。
那时生活程度还很低,可是学费却已并不便宜,中西书院每半年记得要缴费四十八元。家中境况已甚拮据,我的第一次半年的学费,还是母亲把首饰变卖了给我的。我与便友同伴到了上海,由大哥送我入中西书院。那时我年十七。
中西书院分为六年毕业,初等科三年,高等科三年,此外还有特科若干年。我当然进初等科。那时功课不限定年级,是依学生的程度定的。英文是甲班的,算学如果有些根柢就可入乙班,国文好的可以入丙班。我英文初读,人甲班,最初读的是华英初阶,算学乙班,读《笔算数学》,国文,甲班。其余各科也参差不齐,记不清楚了。各种学科中,最被人看不起的是国文,上课与否可以随便,最注重的是英文。时间表很简单,每日上午全读英文,下午第一时板定是算学,其余各科则配搭在数学以后。监院(即校长)是美国人潘慎文,教习有史拜言、谢鸿赉等。同学一百多人,大多数是包车接送的富者之子,间有贫寒子弟,则系基督教徒,受有教会补助,读书不用花钱的。我的同学中,很有许多现今知名之士。记得名律师丁榕,经济大家马寅初,都是我的先辈的同学。
P2-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