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玉溪窑奇韵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
出版社 | 云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分五个部分。其中“沧桑记忆”记写了玉溪窑的前世今生,讲述历史的沧桑、人文的变迁。“泥火人家”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传承故事,表现几代陶瓷制作技艺传承人的历史和现在,把曾经发生并仍在延续着的“故事”记录下来,反映他们的辛勤劳作、人生甘苦和职业光辉。“时代瓷影”以新闻的形式表现近年来玉溪陶瓷产业的开发利用情况、前景和呼声。“古窑今韵”,讲述复窑兴瓷的努力和愿望,再现古窑青花瓷历史文化。“政协鼓点”反映政协聚智聚力,建言献策,助推陶瓷文化产业振兴的呼声和金点子。 目录 新时代呼唤古瓷窑的复兴 第一章 沧桑记忆 千年兴衰玉溪窑 抹去历史尘埃现光华 三大青花瓷器有其名 玉溪窑青花之美 第二章 泥火人家 坚守不渝李世能 泥巴汉子陈家齐 技艺传人罗永林 推广青花瓷的“引路者”陈光林 研发复烧吴白雨 “痴”而不“迷”陈泰敏 子承父业滕东村 见证兴衰曹家人 青花误·悟青花:玉溪窑青花“玩家”赵勇 陈宝贵:让民间收藏提升本土文化的历史价值 第三章 时代瓷影 玉溪窑的发现保护及其开发利用 玉溪窑的保护开发和未来前景 重塑玉溪窑青花瓷名片 感受穿越历史的青花瓷 瓦窑中心小学:以陶瓷文化润泽心灵 助推梦想起航 第四章 古窑今韵 复兴玉溪窑 距今六百年,一把重新燃烧的火惊世绝美,玉溪窑青花瓷盛世重生 重新燃烧的玉溪窑青花瓷 浴火重生 归去来兮——玉溪窑青花的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窑塔媲美——从“白塔夕照”到“红塔朝晖” 第五章 政协鼓点 专家企业家共话玉溪窑发展 知名艺术家走近玉溪青花瓷 艺术名家下基层 点染“青花”花更艳 红塔区政协助力陶瓷文化产业发展 序言 新时代呼唤古瓷窑的 复兴 ◎王文平 玉溪,人们称之为“滇 中碧玉”。 “玉汝于成,溪达四海 ”的玉溪精神里自然也有“ 玉”。 玉溪还有“瓷”,也和 玉一样值钱,甚至是稀世 之宝。 这本书写的就是玉溪 的“瓷”和烧制“玉溪瓷”的 古窑。 曾几何时,中国“四大 发明”之一的指南针用于 航海,促使云南籍人士郑 和在明永乐三年(1405 年)七月率领二百四十多 艘海船远航,先后七次渡 西洋,访问30多个国家和 地区,极大地推动航海事 业和陶瓷贸易的发展。在 明代中晚期至清朝初期的 200余年间,中国瓷器通 过海路行销全世界,最多 时每年出口约达百万件。 玉溪青花瓷跻身丝绸之路 。20l8年10月8—14日,“ 2018年国际珐伊28R帆船 世界锦标赛”在云南玉溪 美丽的抚仙湖举办,玉溪 玉之陶有限公司制作的玉 溪青花瓷被列为本次帆船 世界锦标赛的精品奖杯, 开创玉溪青花瓷步入“一 带一路”的先河。 这本书与其他写古陶 瓷的书有点不一样,我们 以往看到的这类书,一般 是专家学者写的,业内人 士写的。而这本书是以政 协的视角写的,其中许多 文章又是用新闻记者的笔 触写的。 一般写古窑古瓷的书 重在考古、重在发掘、重 在学术,而这本书重在古 窑的现实价值,重在继承 、重在复兴、重在展望。 多数写古窑古瓷的书研究 的是古窑古瓷的特色,古 窑古瓷构造,形态,成色 ,古窑古瓷历史文化等, 而本书主要是写古窑古瓷 的现实文化、开发价值, 重点在古窑古瓷的未来, 古窑古瓷的新希望,古窑 古瓷的发扬光大。 这本书汇聚了多个作 者的智慧。这些作者用镜 头讲述古窑古瓷的故事, 用笔头记录古窑古瓷曾经 的辉煌,用键盘敲击时代 对古窑古瓷的呼唤。 为了这本书,玉溪市 红塔区政协酝酿了很久, 投入了大量的心力。组织 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 日报、中新社、人民政协 报、云南日报、云南政协 报等10多家媒体记者深入 采访,他们全方位、多角 度撰写了一批关于玉溪古 窑青花瓷的文章。组织20 余名云南省政协特聘艺术 家开展“走进红塔区·玉溪 青花之路”采风活动,为 玉溪青花瓷的复兴,玉溪 陶瓷产业的发展出谋划策 。 本书图文并茂,语言 通俗易懂,读起来像读一 篇篇散文、一则则文化艺 术新闻一样轻松愉快。 本书分五个部分。其 中“沧桑记忆”记写了玉溪 窑的前世今生,讲述历史 的沧桑、人文的变迁。“ 泥火人家”讲述了一个个 精彩的传承故事,表现几 代陶瓷制作技艺传承人的 历史和现在,把曾经发生 并仍在延续着的“故事”记 录下来,反映他们的辛勤 劳作、人生甘苦和职业光 辉。“时代瓷影”以新闻的 形式表现近年来玉溪陶瓷 产业的开发利用情况、前 景和呼声。“古窑今韵”, 讲述复窑兴瓷的努力和愿 望,再现古窑青花瓷历史 文化。“政协鼓点”反映政 协聚智聚力,建言献策, 助推陶瓷文化产业振兴的 呼声和金点子。 本书以见闻为主线, 以文化为重心,从窑址考 古发掘价值、技艺传承价 值,文化研究价值、艺术 欣赏价值等角度,书写玉 溪古代陶瓷窑址考古和玉 溪窑历史发展脉络,让读 者看到玉溪窑往昔的辉煌 ,现在的发展和未来愿景 。全面展现古老而鲜活、 韵味独特的玉溪窑陶瓷文 化,以激励读者的继承意 念,发掘意识,发扬激情 。为玉溪窑的复兴鼓与呼 ,为玉溪窑的恢复发展添 把火,为玉溪陶瓷产业的 振兴聚集智慧和力量,这 是我们编辑此书的缘起和 初衷。 玉溪瓷窑是元明时期 生产青花瓷的重要窑口, 这里烧制的瓷器是早年青 花瓷中的一枝奇葩,不仅 本地人喜爱,还在国内一 些地区热销,甚至远销东 南亚。它凝聚着先辈技艺 大师的智慧,承载着历史 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精粹。 玉溪古瓷窑址位于红 塔山脚的瓦窑村,发现于 1960年,发掘于1986年 。是我国早期青花瓷烧制 技艺的窑口之一。目前发 现的有“古窑”“平窑”“上窑 ”三处,已被列为国家级 文物保护单位。从中发掘 出的青花瓷器造型古朴厚 实,民间艺术特色突出, 在中国陶瓷史和艺术史上 具有重要的地位。 陶瓷发展史是民族文 化发展史的一部分。从历 朝历代的陶瓷,我们可以 看到古人的思想、品格和 追求。在遗存的陶瓷中, 我们可以看到古人生活的 影子。玉溪窑青花瓷器融 合了中原传统文化和西南 少数民族民间文化,这些 久远的艺术品见证了先辈 匠师的智慧。“玉溪青花 瓷烧制技艺”被列入省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玉溪窑在学术界名气 很大,它是中国著名的窑 口之一,玉溪窑青花瓷, 是玉溪人用自己的勤劳、 智慧、汗水为世间创造的 奇世珍品,曾经“窑火烛 天、千年遗韵”。 玉溪古窑青花瓷是云 南瓷器烧制技艺的代表, 是我国青花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其发掘研究利用 价值不可估量。玉溪窑青 花瓷的历史荣光不应只收 藏在博物馆,而应该让它 在现代陶瓷产业发展中再 放异彩。我们有责任恢复 历史名窑,深入探究历史 文化。一方面要把老祖宗 遗留下来的东西捡起来 导语 本书用镜头讲述古窑古瓷的故事,用笔头记录古窑古瓷曾经的辉煌,用键盘敲击时代对古窑古瓷的呼唤。 本书以见闻为主线,以文化为重心,从窑址考古发掘价值、技艺传承价值,文化研究价值、艺术欣赏价值等角度,书写玉溪古代陶瓷窑址考古和玉溪窑历史发展脉络,让读者看到玉溪窑往昔的辉煌,现在的发展和未来愿景。 精彩页 千年兴衰玉溪窑 ◎李琳 引子 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过许多重大贡献,陶瓷的发明即其中之一,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为“中国”的代名词。大约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中期,中国就出现了早期的瓷器,而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公元前4500年至2500年。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了各个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 青花瓷是中国陶瓷主流品种之一,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和审美价值,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科技工艺和美学艺术价值,被称为“国瓷”。20世纪末及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艺术品市场的火爆,文物艺术品屡创“天价”,而元青花瓷是其中最受青睐和最具震撼力的品种之一。2005年7月12日,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一件鬼谷子下山元青花大罐以1400万英镑(折合人民币两亿多元)落槌,创下中国文物艺术品拍卖最高成交价,刷新中国瓷器及中国工艺品拍卖价格世界纪录,这样的“天价”让国人受到极大震动! 然而,没有多少人知道,历史上在一些人眼中曾是“荒蛮之地”的云南也烧制陶瓷,而且烧制过元青花瓷!历史上位于玉溪市红塔区瓦窑村(现红塔区凤凰路瓦窑社区)的玉溪窑,就是云南烧制陶瓷和青花瓷最具代表性的窑口之一。 早在元代,红塔区瓦窑村就烧制出大量陶瓷产品,其中就包括非常精美和别具特色的元青花瓷。在瓦窑村发现的古窑址——玉溪古瓷窑是云南首次发现的古代陶瓷窑址、最早发现烧制元青花瓷的陶瓷窑址、正式发掘的古代陶瓷窑址,它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云南古陶瓷研究的空白。玉溪窑因此被学术界认为是元明时期除景德镇外烧制青花瓷的一个重要窑口,是云南陶瓷最具代表性的窑口,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出土的瓷器或瓷器残片先后到香港大学博物馆、英国大英博物馆、日本博物馆等展出,引起国内外陶瓷研究专家的赞叹、欣赏与关注。可是,如此宝贵的文化遗产,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仅是有限的保护和业界一些学术研究以及一些官方或民间收藏,“墙内开花墙外香”。 随着玉溪窑的发现、发掘和研究工作的开展、更多的瓷器标本面世以及专家学者研究的深入,玉溪窑逐步揭开了神秘面纱,向世人证明它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工艺和清晰的发展脉络,是一个积极学习中国陶瓷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技术,兼收并蓄,把中国内地优秀陶瓷文化和边疆特色融于一身,延续传承的窑口。玉溪窑也因其稀缺性、唯一性和不可复制性,成为我们求之不得、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玉溪窑和玉溪元青花瓷的发现和发掘 (一) 陶瓷工艺是云南最早的手工艺之一,从出土文物推算,云南陶瓷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古窑址遍布全省各地,烧制的陶器特色显著,而且云南还有烧造青花瓷的地方,也有元青花瓷,且当时还颇具生产规模,别具艺术特点,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红塔区、建水、易门、禄丰、凤仪、祥云、大理等地都一度烧制青花瓷,其中尤其以红塔区的玉溪窑最具代表性,是烧制年代最早、制作最精美、品种最丰富的窑口之一。 20世纪60年代,云南省文物商店的葛季芳女士(原在云南省博物馆工作)听省文史馆马耀武先生说,三年前他在玉溪县(现红塔区)做民族工作时,发现城郊瓦窑村有两座土堆可能是古墓。正巧葛季芳也到玉溪做文博调查,1960年1月的一天,她根据马先生提供的线索,到红塔区中心城区州城东南约两公里远的城郊瓦窑村钱瓜山,找玉溪窑遗址。她找到了,窑址虽然残破,但其形仍在,再加周边有大量瓷片堆积物,明显看出这里是古窑址。经过仔细查看发现平窑、古窑、上窑三处窑址。其中上窑已被当时还在烧制陶器的现代窑压住。三座窑的瓷片和窑具形制基本相同,初步判断时代可能始于元,终于明末清初;色釉和花纹某些方面类似越窑风格,也近似东南沿海青瓷。 这一天,经这位年轻女子之手,揭开了覆盖在玉溪窑和玉溪窑烧制的青花瓷上的数百年神秘面纱1 1962年2月,葛季芳撰写了《云南玉溪发现古瓷窑址》一文发表于科学出版社《考古》第2期。 1965年9月,国家文物委员会委员、中国古瓷研究会会长、著名陶瓷考古学家冯先铭先生在《新中国陶瓷考古的重要收获》一文中,将玉溪窑的发现列为中国陶瓷考古重要收获之一,让玉溪窑有了明确和重要的定位。 接下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到瓦窑村对玉溪窑进行考察和考证,作了一些初步研究。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