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当希特勒上台,德国军队开始席卷欧洲时,近2万名中欧犹太难民逃到了上海。本书收集了犹太难民在登陆中国后数年内创作的信件、日记、诗歌和短篇故事,再现了他们艰难跨越语言文化、信仰体系和民族传统的障碍而努力谋生的心路历程,并揭示了上海犹太社团内部因经济地位、信仰水平和阶级出身的差异而面临的严峻挑战。 本书文字取自档案馆、私人收藏和早已停刊的报刊,不仅是对纳粹大屠杀和流亡文学的充实与丰富,而且为一窥来沪犹太难民的心路历程提供了无可替代的原始文献。编者作为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不仅为这些名不见经传的作者补充小传,还结合时代背景给出了自己的解读。书中文字风格多样,或写实,或讽刺,或幽默,或抒情,或移情,或激励人心,读来真切,令人深思。 作者简介 宋立宏,南京大学哲学宗教学系、犹太和以色列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犹太文明、中犹关系研究,已出版专著、编著多部,包括《犹太流散中的表征与认同》(2018)、The Image of Jews in Contemporary China (2016)和《罗马与耶路撒冷》 (2015)。另主编“犹太文丛”(浙江人民出版社)。 目录 导言 梅莱赫·拉维奇 一个黄包车夫在上海的晨曦中死去(1937) 安妮·F.维廷 书信(1939年7月) 阿尔弗雷德·弗里德兰德 开场白(1939) 埃贡·瓦罗 是的,那就是上海(1939) 唐维礼 奇异的上海(1940) 安妮·F.维廷 书信(上海,1940年1月4日) 洛特·玛戈特 中国舞女(1940) E.西姆霍尼 三个国家将我吐出来(1941) 库尔特·莱温 再多些光明(1941) 耶霍舒亚·拉波波特 就这样开始了……(上海的犹太文化工作)(1941) 约斯尔·莫洛泰克 母亲的哀歌(1941) E.西姆霍尼 “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1942) 末底改·罗滕贝格 网里的太阳(1942) 约斯尔·莫洛泰克 上海(1942) 卡尔·海因茨·沃尔夫 勤劳的砖瓦匠(1942) 赫尔曼·戈德法布 流浪(1942) 雅各·H.菲什曼 缩影(1942) 约斯尔·莫洛泰克 一封信……(1943) 耶霍舒亚·拉波波特 日记(节选,1941—1943) 佚名 大头针,别钉在我这里(1944) 约尼·费茵 关于上海隔都的诗(1945) 赫伯特·泽尼克 猴变人(1945) 肖莎娜·卡汉 《在火与火焰中:犹太女演员日记》(节选,1941—1945) 库尔特·莱温 每周的沙拉(1946) 雅各·H.菲什曼 婚礼(1947) 致谢 人名译名对照表 附录:关于上海犹太难民的中文史料和回忆录 序言 中国是远东地区唯一 一个犹太人连续生活了千 年的国家。从19世纪末起 ,散居中国的犹太人开始 吸引国际学界的持续关注 。在过去二三十年里,对 近代来华犹太人,尤其是 对上海和哈尔滨两地犹太 人的中外研究与史料整理 大量涌现,堪称中犹关系 研究中的一个亮点。 近代来上海的犹太人 前后共有三波。最早是 1843年上海开埠后到来 的英籍巴格达裔犹太人( 又常常被称作上海的塞法 迪犹太人),他们是追逐 商业利益的巨贾和银行家 。从19世纪末开始,不少 俄国犹太入来到我国东北 定居,其中又有人继续南 下,最终定居上海。到20 世纪30年代,俄国犹太人 在上海的人数已大大超过 巴格达裔犹太人。由于很 多俄国犹太人是十月革命 后来华的,他们当中的无 国籍移民占了多数,这些 人具有较强的犹太复国主 义倾向,并经过个人奋斗 跻身于上海滩的中产阶级 。最后一波是1933年希 特勒上台后为逃离纳粹反 犹迫害,而在1941年太 平洋战争爆发前陆续抵达 上海的德国和德占中欧地 区的犹太难民,共计大约 2万人。当前国际上对近 代来华犹太人研究的热点 正是这波犹太难民。 这个热点能够形成, 既与眼下纪念反法西斯战 争的需要、全球对日益突 出的难民问题的关切、上 海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文 化战略息息相关,也是因 为曾经的上海犹太难民纷 纷开始口述、撰写和出版 往事回忆,从而为这方面 研究的深入提供了史料支 撑。如今,各种回忆录已 经多不胜数,甚至出现了 不少上海犹太难民题材的 小说创作,其中,严歌苓 的《寄居者》和乌尔苏拉 ·克莱谢尔的《上海,远 在何方?》尤其引人瞩目 。以历史亲历者的回忆作 为史料,其价值和重要性 毋庸赘言,但追忆容易掉 进的陷阱也不容忽视。一 方面,追忆是可塑的,追 忆者会借助别人的记忆和 研究不断修正自己的记忆 。另一方面,追忆还可以 是自我辩护,年少时的摸 着石头过河乃至一意孤行 ,再回首往往就成了冥冥 中的定数,仿佛一切都是 最好的安排,追忆不仅仅 是再现往事,也是要为这 种再现找寻连贯的叙事, 从而有助于理解怎么就一 步步走到了今天,向自己 、向他人有所交代。普里 莫·莱维对自己的纳粹大 屠杀记忆有过犀利的反思 :“过于频繁地唤醒一份 记忆,并像故事似地讲述 它,这份记忆就会渐渐变 成一种结晶般的、完美的 、添枝加叶的、在经验中 千锤百炼的老生常谈。这 份虚假的记忆,终将取代 原始记忆,并自发地不断 增长。” 相形之下,对于所谓 的“原始记忆”,也就是当 时关于这些犹太难民的文 件、报道,以及他们流亡 上海期间留下的文字,这 类史料的整理和汇编迄今 依然屈指可数。在这方面 ,以色列学者伊爱莲 (1929—2019)取得的成就 在国外学者中首屈一指。 她先后出版了两本“原始 记忆”汇编。一本就是 2008年出版的本书,其 中汇集了避难上海的中东 欧犹太人的诗歌、日记、 信件、小品文和短篇小说 ,这些文字以意第绪语、 德语和波兰语写就,不少 发表在当时的上海犹太报 刊上,另有一部分从未发 表过,或以手稿形式尘封 在档案馆里,或由私人收 藏。2018年,她又出版 了一本700多页的巨著, 辑录了以6种语言(德语、 英语、俄语、意第绪语、 希伯来文和中文)写的184 份史料,并配有详细的注 释和导读,这也是她生前 出版的最后一本著作。放 在日渐繁盛的关于上海犹 太难民的回忆录、口述史 、纪录片之林中,这两本 汇编仿佛是一堆擦得锃亮 的银器中两件锈迹斑斓的 青铜器。 面对这本文学创作选 集,我们不禁要问,书写 在这些犹太难民当时的生 活中到底有多重要?这些 “原始记忆”与那些后来被 “过于频繁地唤醒的记忆” 到底有何区别? …… 最后,需要指出,伊 爱莲教授本人也是纳粹统 治的受害者,与这些上海 犹太难民一样。她生在德 国,后来蒙好心的波兰人 收留,在其鸡棚里藏了近 两年而躲过纳粹搜捕,战 后去美国接受了汉学教育 ,学成后前往以色列教书 。到了知天命之年,她重 返波兰,童年时的经历被 再度唤醒,75岁时出版了 一本“在一个找不到回忆 的过去与一个可以看到过 去的现在之间来回游移” 的回忆录。之后,她倾全 力研究上海犹太难民,她 说自己强烈感到欠了债, 一位纳粹大屠杀的幸存者 对死去犹太人欠下的债, 而研究中国的犹太人就是 还债。她的史料整理有个 重要的独特之处:尽可能 还原史料中提到的每个犹 太难民的生平,这些名不 见经传的难民生在哪里, 干什么职业,战后去了哪 里,留下了什么。这在本 书各位作者的小传牛r已 显端倪,到她那本“天鹅 之歌”中则体现得淋漓尽 致。这是她记忆纳粹大屠 杀的方式。对她而言,上 海犹太难民构成纳粹大屠 杀史的一页,每写出一页 ,就融合起自己的“原始 记忆”和“被唤醒的记忆” ,而努力还原具体的苦难 中的每个人和他们的声音 ,是生者替死者说话的一 份责任,是再造历史的一 种手段,是解放自己的一 股动力。她在上海犹太难 民身上看到了自己走过的 小巷,也望见了触手可及 导语 面对《上海之声:二战时期来华犹太流亡者的心声》,我们不禁要问,书写在这些犹太难民当时的生活中到底有多重要?这些“原始记忆”与那些后来被“过于频繁地唤醒的记忆”到底有何区别? 本书通过犹太难民当年的文学书写全方位反映了被迫生活在异乡异域者的爱恨情怀。 书评(媒体评论) 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通过丰富的史料和故事展 现了欧洲犹太难民在上海 的生活历程,而《上海之 声——二战时期来华犹太 流亡者的心声》通过犹太 难民昔日的诗歌和日记, 呈现了他们的心路历程。 两者构成了一幅犹太难民 上海生活的完整画卷。犹 太难民的爱与恨、喜与悲 、思念与期盼、欣慰与遗 憾、感动与神伤、希望与 失望、迷茫与坚定,在这 本书里得到生动体现。 ——上海犹太难民纪 念馆馆长 陈俭 本书通过犹太难民当 年的文学书写全方位反映 了被迫生活在异乡异域者 的爱恨情怀,琐碎的日常 生活细节令读者真正体会 到来沪难民彼时彼地的所 思、所想和所经历的生活 。选编者伊爱莲对材料的 精心选择和走心的评论在 凸显其对中国社会文化了 解的同时,画龙点晴地勾 勒出难民的生活状况,为 已经逝去的人和事保存了 一份难得的历史记录。译 者的文笔质朴流畅,最大 限度地传达出选编者希望 呈现的犹太流亡者的心声 。 ——南京大学犹太和 以色列研究所名誉所长、 教授 徐新 ——避难生活的诗性 表达,逃亡岁月的真实记 录。 ——上海社会科学院 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 海犹太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王健 精彩页 梅莱赫·拉维奇(图12)出生在离普热梅希尔(Przemysl)不远的波兰小镇拉迪姆诺(Radimno),从小跟随私人教师接受教育。1910年,他开始在一家银行工作,先待在利沃夫(Lvov),后于1912年去了维也纳。和大多数诗人一样,他很早开始作诗;到十几岁时,他成了素食者,这在当时颇不寻常。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他于1921年携妻子和两个幼童搬到华沙。在华沙,他为现代意第绪语诗歌的成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是意第绪语作家和记者协会的秘书,也是意第绪语笔会的创始人和秘书。拉维奇还是一个上瘾的旅行家,据他自称,他在40岁以前已经去过44个国家。为了开启中国之旅,他首先前往伦敦,再在1935年1月从那里去莫斯科,接着乘坐穿越西伯利亚的火车到达“满洲”,然后去哈尔滨。在中国,他访问了几座大城市:北京、天津、广州和上海。此后他没有返回波兰,而是去了澳大利亚。在那里,他所到过的每座中国城市,以及穿越西伯利亚的铁路和长江,都被他写成诗,收录在他的《洲与洋》(Kontinentn un Okeanen)一书中,这首诗就出自此书。 一个黄包车夫在上海的晨曦中死去(1937) 上海的早晨拖着疲倦, 人力车②夫排成长排瞌睡连连。 他们整夜坐在户外空口咀嚼, 东有淡云,西有蓝天。 有人哭泣,在长排前端的某个地方。 “谁在我们中间哭?”每个人都好奇。 “是陈尊贵。哭什么?大事不妙。脚受了伤。 还有呢?”一场高烧,让他病入膏肓。 陈跑出队列。“去哪儿?你会错过客人。 难不成鬼上了身?” 陈只顾跑,身后的黄包车在跳。 到了佛寺,他弯腰脱下凉鞋,光着脚。 “开门,懒猫!为我最后的三个铜钱, 快快起来,开开门!” 在断气之前, 陈尊贵非要与佛照个面。 生锈的钥匙转动 木质的门问呻吟。 陈尊贵推开大门,打呵欠的 佛醒来。他微笑。火苗在瓮内舞动。 “佛啊,我来了,无论是走是站, 脚底都有颗钉子冒烟,我也饿得冒烟。 听我说,瞧瞧,我乌黑的手中 攥着备好的三个褐色的铜钱。 此刻,我还是陈尊贵——但很快就要完蛋—— 我仍然是五亿人中的一个。 我别无他求,甚至不求好死。 只求你留意一下我这过客。 你木然唾我一脸吧,我反正比狗不如, 从来不会安躺在屋檐下。 甚至从未在镜中见过这脸, 只在积雨的水坑里照见。 更要命的饥荒发生在江苏。 我的妻儿都病得油尽灯枯。 三个铜板换三条命,拿去 将他们尽快入土。 我想解脱。我比流浪狗还惨, 锈铁已把我的脚戳穿, 我发烧烧得厉害,却没有人 行行好,一枪将我命断。 如果陈尊贵真是狗, 会有人给他洗伤口。 会有骨头供他咀嚼, 怜悯的杀死亦非罪。 不能白白送出三个铜板。 陈想要付钱了结,拿到应得的回报。 请张开木手,容我送上性命和健康。” 佛听着,伸出手,再次微笑, 陈尊贵伸伸腰,对佛微笑, 露出第一次和最后一次微笑。 那脸从来只能把水洼当镜照。 庙祝陈无粜气冲冲走来, 从弯曲的手中抠下铜板。 然后拖起死者那只好脚。 “放哪儿呢?”他耸耸肩,嘟哝起来。 梅莱赫·拉维奇不像本选集中的其他人那样是难民,但不能因此忽略他。拉维奇只在上海短期逗留——总共在1935年待了六个星期。与六年后抵达的难民不同,他有去其他地方的签证,他带的钱也足够去世界任何地方。然而,对人类同胞所受苦难的同情和对冷漠世界的愤怒——我们确实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精神——是拉维奇与本书其他诗人的共同点。在拉维奇记录中国印象的游记中,上海部分篇幅最多,长达14页。 P35-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