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十扇窗(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美)简·赫斯菲尔德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令人眼花缭乱的诗学散文集,是美国著名诗人简·赫斯菲尔德的最新力作。在本书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诗歌是如何运作,以及如何转化和改变世界的。作者曾说:“诗歌是一种能让存在发生变革的语言。”本书的十章正是十次雄辩而极富独创性的探索,作者揭示了实现“诗歌变革存在”这一目标的诸多途径——她通过对隐藏、悖论与惊奇的揭示,通过对我们生活中不确定性的持续认知,通过对语言行为的发现,并借助意象、叙述、音乐和情感的力量,从各种维度拓展了我们对诗歌的认知。 作者简介 简·赫斯菲尔德,美国当代女诗人、散文家、翻译家。1953年出生于纽约,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已出版《之后》《美》等九本诗集,并著有诗歌研究类散文集《九重门:进入诗的心灵》《十扇窗:伟大的诗歌如何改变世界》两本,另有多部日本诗歌集的编选和翻译作品。 目录 写在前面 第一章 着火的翠鸟:以诗的眼光看 第二章 语言在清晨醒来:论诗的言说 第三章 通过语言观看:论松尾芭蕉、俳句及意象之柔韧 第四章 梭罗的猎犬:诗与隐藏 第五章 除不尽的余数:诗歌与不确定性 第六章 文本细读:诗的视窗 第七章 诗与惊奇 第八章 何谓美国现代诗歌中的美国性:简要的诗歌入门 第九章 诗歌、变形与泪柱 第十章 奇异的延伸、不可能性和隐秘的巨大抽屉:诗歌与悖论 致谢 译后记 序言 最初知道简·赫斯菲尔德 ,是通过我的译者朋友、 美国诗人乔治·欧康奈尔( 中文名字“乔直”)和史春波 。读到这位美国女诗人的 诗,是通过史春波的翻译 : 我想要的,我以为,只 有少许, 两茶匙的寂静—— 一勺代替糖, 一勺搅动潮湿。 不。 我要一整个开罗的寂静 , 一整个京都。 每一座悬空的花园里 青苔和水。 寂静的方向: 北,西,南,过去,未 来。 它钻进任何一扇窗户 那一寸的缝隙, 像斜落的雨。 悲痛挪移, 仿佛一匹吃草的马, 交替着腿蹄。 马睡着时 腿全都上了锁。 ——《我只要少许》 一位杰出的、令人喜爱 的诗人出现在我的面前。 我也理解了诺贝尔文学奖 获得者波兰诗人辛波斯卡 为什么会说“这是一位非常 贴近我内心的诗人”,美国 著名诗人罗伯特-品斯基 为什么会称简·赫斯菲尔德 为“一个依然让人惊讶的大 师”。 正因为这种认同和喜爱 ,我在跟乔直和史春波交 流时,常提起简·赫斯菲尔 德。乔直说我还应读读她 的诗论集《九重门:进入 诗的心灵》,说那都是些“ 伟大的散文”(我还很少从 乔直那里听到他对一位美 国同行有这么高的评价) 。不仅如此,乔直还从他 的住地香港给我复印了一 本《九重门》寄来。结果 这本诗论集成了我们的研 究生课程的重点阅读文献 之一。的确,阅读这些“伟 大的散文”,是引领学生“进 入诗的心灵”的最佳途径。 那里面的大部分篇章,我 都组织学生们翻译过并在 课堂上讨论过。其中我们 译的《秘密二种:论诗歌 的内视与外视》发表在微 信公众号和各大诗歌网站 后,也引起了许多诗人、 读者和出版人的关注。 …… 是的,简·赫斯菲尔德就 是这样一个开窗者(然后 她会隐去自身,不会让她 自己挡住那些珍贵的光线 ),是一个“伟大诗歌”的领 受者、翻译者、转化者、 赞颂者。这都是她身上最 重要的品质。她永远是谦 卑的、满怀敬畏的。她把 一个艺术学徒永远带在自 己身上。我想,对她自己 来说,这本书与其说是一 部诗论集,不如说是一部 学艺录,因而在本书“写在 前面”的最后她会这样说:“ 三十年来对这个问题的持 续关注和探索也让我获得 了快乐,也给予了我一种 更接近目的地之感,然而 我也深知这个目的地的中 心地带永远无法被描绘和 抵达。” 而这,也使我再次想起 了《九重门》中《秘密二 种:论诗歌的内视与外视 》最后那个动人的结尾:“ 一首好诗开始于更清晰的 视野与更多元的写作技巧 ,但另一部分真正的诗感 只能从越来越放弃的自我 和越来越多的世界中获得 。我不知道有任何处方来 指导我们这样做。或许这 正是世界为我们所做的, 对我们所做的,而无论一 个作家怎样抵抗或是挣扎 。从婴儿般的将自我视为 世界全体的稚嫩篇章,到 少数一些作家和艺术家晚 期作品所显现的成熟,无 论是欢笑、悲伤、平凡或 浓烈,生活始终指引着我 们。我们无数次地在那些 伟大的作品中听到这样的 低语:看啊——奇迹,奇迹 ……而后,即便是这低语, 也淹没在更大的协奏中。” 是的,“真正的诗感只能 从越来越放弃的自我和越 来越多的世界中获得”。 是的,“即便是这低语, 也淹没在更大的协奏中…… ” 2020.8.21,北京望京慧 谷阳光 导语 本书作者备受诗人米沃什和辛波斯卡推崇,米沃什评价她是“加州诗人同盟中最杰出的一位”,辛波斯卡评价她是“最贴近我心灵的诗人”。 国内首次引进出版,简·赫斯菲尔德亲为中国读者撰写新序言,对国内读者有很好的引导和普及作用。 著名诗人、翻译家王家新校译并作序推荐;华语诗界雷平阳、蓝蓝等联袂推荐! 了解伟大诗歌的十扇窗户。 后记 翻译的核心在于将词从 原文中拯救出来,并对原 文中的词报以深深地热爱 。真正的翻译,并非解析 意义,而是会迎来某个时 刻,那时,所有关于一首 诗的先验知识全部化解; 那时,旧词被脱掉,犹如 蛇蜕掉外皮,新词就获得 了自己全新的生命。 ——简·赫斯菲尔德《世 界广大,满是噪音:论翻 译》 我从未设想过自己与诗 人简·赫斯菲尔德的相遇会 以这样的方式发生。现在 ,当译稿画上最后一个句 号,我意识到“翻译的相遇” 已经真切地刻入了我的生 命。能够想象的是,在以 后漫长的时间里,这本书 将会在汉语世界里缓缓生 长,并接受注视、批评和 检验。这让人充满期待, 同时也打开了一个未知的 空间,因为“来世之生命”已 然发生.向我们走来的将 是无限之可能。 这是一本令人眼花缭乱 的杰作,每一个篇章都是 一个小小的宇宙,蕴含着 无穷的能量。赫斯菲尔德 向我们展示了伟大的诗歌 如何运作,以及如何转化 和改变世界。诗人从不自 命不凡和高高在上,她只 是打开窗户,让光照进来 ,让新鲜的空气渗进来。 她以非凡的睿智、洞见和 优雅将那些伟大的诗人推 向我们,让切斯瓦夫·米沃 什、艾米莉·狄金森、谢默 斯·希尼、松尾芭蕉、辛波 斯卡、卡瓦菲斯和毕肖普 重新复活,并通过赫斯菲 尔德之口向我们讲出“另一 种语言”,而这样的语言散 发出耀眼的光辉,也揭示 出词语的炼金术以及诗歌 塑造世界的精彩过程。 翻译本书一年多的时间 里,我与赫斯菲尔德频繁 地通信,她热情洋溢地向 我讲述她对诗与语言的理 解,我则不断地向她发问 ,试图通过与原作者的持 续沟通,去抵达翻译的精 确性。她曾多次向我表示 ,她所使用的是一种缠结 的、杂合的、非标准的英 语,甚至对于美国读者而 言,她的英语也充满了挑 战。因而,从触摸本书的 第一个词开始,我就深深 地感到,我所面对的是一 门真正驳杂而繁难的“外语” ,我不仅要直面打破常规 的英语词法与句法,甚至 还要在作者自造词汇与自 造句法的迷宫中将意义打 捞起来。因而我必须使尽 浑身解数去回应它,去解 开这语言的种种谜团。然 而,更困难的是,赫斯菲 尔德不仅是一位批评家, 更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和散 文家,因此这本书并非通 常意义上学者式的诗学论 文,而是一本流光溢彩、 生机勃勃的“诗人散文”,她 将这些散文当作诗(而非 当作论文)来细细经营, 写出这些文字也就是编织 一首首精美而华丽的诗篇 。那灵动的音乐,押韵的 词语,张弛有度的节奏, 句法的起承转合,篇章的 内在气韵,都渗透着大师 般的语言功力。对于译者 而言,问题在于,怎样才 能让作者这些“暗功夫”在汉 语中显形,怎样才能将“散 文中的诗”翻译出来?这几 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它不禁让我想到赫斯菲尔 曾写下过的诗句:“那不可 译的思想必是那最精准的 。”(《长久沉默之后》) 那么,就该止步于此吗? 不!我想,只有去翻译才 能体验到那临渊一跃的时 刻,才能接近他者的心灵 ,才能创造出我们共同的 命运。 因此,翻译本书于我而 言是一段神奇的旅程,让 我领悟到翻译本身就是一 种修行,是对心智的磨炼 与考验。赫斯菲尔德的诗 句依然会为翻译带来启示 :“然而词语不是思想的尽 头,它们是源头。”(《长 久沉默之后》)循着词语 的源头顺流而下,在语言 的河流中寻找、翻检、匹 配,甚至锻打,有时或能 摸到几块色彩奇异的贝壳 ;有时或能一把攫住水波 中跃起的鱼儿;若运气好 ,有时还能遇见曼德尔施 塔姆所说的“瓶中信”,那自 然是诗递过来的礼物,是 语言对我们的馈赠。而在 翻译的过程中,我也时常 在怀疑,寻求与原文之间 的“绝对对等”是否就是一种 幻觉,或是一种盲目的自 信?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 抵达原文那个“唯一性的时 刻”,只能在不断地变形、 协商与重构中无限接近它 ,就像赫斯菲尔德在本书 中解读卡瓦菲斯的诗作《 伊萨卡》时所指出的那样 :“卡瓦菲斯诗中的城市永 远无法抵达。”但这并不会 妨碍我们在通向“伊萨卡”的 旅途中享受风景,收获成 长,变得睿智,最终满载 经验而归。 更为神奇的是,翻译本 书时,我正在美国康奈尔 大学访学,而这所世界顶 级名校恰好位于一个叫作 伊萨卡的小镇,这里风景 如画,景色秀丽,每天都 仿佛置身于方外仙境。身 处“伊萨卡”,又在翻译中不 断地朝向“伊萨卡”,这种神 奇的体验让我在异国他乡 重新获得了与母语之间的 亲近感,也在艰难的日子 里领受另一种形式的心灵 疗救。 现在有必要交代一下本 书翻译上的一些细节,全 书基本采用直译的方式逐 句译出,试图寻找汉语句 式与英语句式的基本对等 ,竭力保存原文的行文风 格。书中所涉及的诸多诗 歌译作,除特别注明参考 或采用现有译本以外,其 余均为自译。当然,译者 本人也是阅读着前辈翻译 家的译诗成长起来的,他 们精美的译文都曾让我受 益良多,例如,黄灿然译 的卡瓦菲斯,张曙光译的 米沃什,陈黎译的辛波斯 卡,等等,都是我的精神 书评(媒体评论) 在《十扇窗》中,简·赫 斯菲尔德带领我们走进许 多异彩纷呈的诗歌,在这 里她不是一个给学生讲课 的学者,而是作为一个真 正的诗人,向真正的读者 讲述诗歌的意义以及诗歌 如何打动我们。她的结论 ——诗歌里潜藏着最丰富的 人类多元性——异常简单, 但她的论证——诗人对事物 的言说究竟如何指涉那些 事物和其他事物——如此复 杂、令人惊奇、范围广泛 ,完全没有理论上的老生 常谈,能让人们感到并确 信诗歌的意义是多方面的 ,而且诗歌的重要性也在 不断增强。你会发现放下 这本书的唯一原因是想去 重读更多你所喜爱的诗歌 。 ——亚当·戈普尼克 (美国《纽约客》杂志 专栏作家) 《十扇窗》是闲暇时可 以细细品味和欣赏的宝藏 ,才华横溢的简·赫斯菲尔 德像导游一样,带领我们 游览那些或闻名遐迩或鲜 为人知的诗歌,而十周将 会是最理想的游览时间。 强烈推荐! ——乔伊斯·卡罗尔·欧茨 (美国著名作家、美国 国家图书奖获得者) 简·赫斯菲尔德是一个开 窗者(然后她会隐去自身 ,不会让她自己挡住那些 珍贵的光线),是一个“伟 大诗歌”的领受者、翻译者 、转化者、赞颂者。这都 是她身上最重要的品质。 她永远是谦卑的、满怀敬 畏的。她把一个艺术学徒 永远带在自己身上。 ——王家新 精彩页 任何一首好诗的深处都潜藏着一种神秘的生命力——它千变万化,难以捉摸,充满活力。“创造性”与“生物”共享相同的词源,并携带着相似的呼吸般的活力,相似的活跃度、精准度以及多元创造的能力。创造性植根于发展和上升之中,植根于全新而自主的存在之中。当一首好诗睁开眼睛,我们会感到有什么东西在搅动,在颤抖,在游向这个世界。诗歌作品不仅是对内在或外在感知的记录,而且能够通过词语和音乐创造新的感知的可能性。当我们用诗的眼光去观看与聆听,一些独特的领域就会展现在我们面前。这些领域显然是必要的,因为没有一种人类文化能缺少音乐与诗歌。 我们赞美艺术作品的一种方式是称它拥有了“视力”,好的诗歌与独具慧眼的“观看”总是同时出现。然而,在艺术最具洞穿力的“眼睛”获得我们所谓另一种“视力”之前,变形是必不可少的。眼睛和耳朵必须学会放弃功能性的习惯,取而代之的是为了自我之目的而享受参与的愉悦。艺术作品不是从树枝上摘下的果实,而是艺术家、接受者和世界的成熟合作。 画家通过画笔和色彩表现感知到的愉悦。诗人热爱着世间的存在之物,用抽象的、近似无形的语言抒写身体与感官的愉悦。举个例子,想想杰拉德·曼利·霍普金斯诗中那通过语言“观看”到和“聆听”到的激情与感性吧。即使在散文中,霍普金斯也如饥似渴地关注存在的形态和形式,它们栖息于独特的词语中间,这些词语经过了精确的打磨和最精密的校准,并被注入了“跨界”带来的喜悦。下面是他写于1873年2月24日的一篇日记: 在雪中,平顶的山丘和山脊的边缘起伏如波浪.隆起的纹路上下排列,像极了树木的年轮,也似地图的投影。风所造就的这些,我想,当然是雪堆,但事实上它们是雪浪。雪堆锋锐的脖颈有时被倾斜的凹槽或沟渠折断。我想这准是因为风在吹积出雪堆后改变方向,将雪浪又抛洒到雪浪的身体上。整个世界一片空明自在,自由行动之机缘落入了秩序和目的之中:从我的窗口向外望去时,只见扫帚随意扫出的杂乱雪块和碎雪堆。在通向霍德林地的原野上,脚步在深及脚踝的雪地上趟出一条沟壑,而穿过树林,我们就能看见河流。 这种叙述既亲密,又有着身体的参与感;既唤醒了感官,也唤醒了心灵。想想“雪堆锋锐的脖颈”吧! 此外,我们会进一步审视这场雪,探究它能产生怎样的影响。在这个片段中霍普金斯的洞察力具有惊人的当代性。“自由行动之机缘落入了秩序和目的之中”——甚至当前的理论家们可能都会同意这个句子极具复杂性。霍普金斯的思想从冰天雪地的燧石上进出抽象的火花,又像诗人的思想一样:返回事物的领域,接受考验与确认。诗人回到了雪的样子,像被扫帚从前门扫过:这个意象的视觉呈现与诗人在自然界中发现的理念相吻合,也因此得到了验证。这个片段,正如霍普金斯日记中的其他描述和记录一样,只可能出自一位热爱仔细观察的作家之手,只可能出自一位用全部身体、情感和心灵去“观看”的人。P5-7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