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历史语言学(精)/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语言文字
作者 徐通锵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该书是中国第一部全面讨论语言演变一般原理的理论著作。首次结合汉语方言、中国境内少数民族语言和汉语音韵文献,深入阐释评介了国外已有的各种历史语言学理论,同时探讨了适合汉语特点的音韵史研究方法。
该书是把西方语言学理论与汉语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它打破语音与语法、共时与历时的截然分界,引进新的理论视角,解决了汉语研究中的一些难点问题。通过对“文白异读”等具体语言现象的考察研究,确立了“叠置式音变”模式,对西方语言学理论做出了修正和补充。该书还进一步基于“文白异读”提出综合历史比较法和扩散波两种语言演变模型,为历史比较法的改进提出了新的理论设想。
目录
0.绪论
0.1 对象和任务
0.2 死材料和活材料
O.3 理论和方法
1.语言的分类
1.1 分类的标准
1.2 语言的发生(谱系)分类
1.3 语言的类型分类
1.4 语言的地域分类
1.5 语言的类型分类、地域分类对谱系分类的影响
2.语系
2.1 语言亲属关系的假设
2.2 形态变化、语音对应和语言亲属关系的确定
2.3 书面材料的运用和亲属关系的考察
2.4 语言的分化和语系的形成
3.汉藏语系
3.1 汉藏语系的假设和汉藏系语言的四邻
3.2 汉藏系语言的两种不同的系属划分
3.3 对立的分类原则
3.4 侗台、苗瑶两语族的系属关系新证
4.历史比较法(上):客观根据和拟测步骤
4.1 历史比较法及其客观基础
4.2 材料的收集和选择
4_3同源成分的确定
4.4 年代顺序的确定
4.5 原始形式的拟测
4.6 原始语
4.7 历史比较法的成效和局限
5.历史比较法(中):规律与例外
5.1 语音的对应规律和演变规律
5.2 格里姆定律和历史比较法的雏形
5.3 格里姆定律三组例外的解释和历史比较法的改进
5.4 “音变规律无例外”和青年语法学派的音变理论
5.5 例外
6.历史比较法(下):空间和时间
6.1 时空结合的原则和书面文献资料的运用
6.2 时间与空间在汉语音韵研究中的运用
6.3 材料的欠缺对语言史研究的影响
6.4 对《切韵》性质的认识与汉语史研究的理论框架
6.5 《切韵》与方言的研究
7.结构分析法(上):结构与音变
7.1 语言系统的学说和音变理论的发展
7.2 音系的结构
7.3 双向对立和音位演变的系列性
7.4 单向对立和音位演变的特殊性
7.5 发音器官发音能力的不平衡和音系中的不对称结构
7.6 对立的中和
8.结构分析法(中):音位的链移和音系的演变
8.1 音变和音移
8.2 拉链和推链
8.3 循环的变化
9.结构分析法(下):内部拟测
9.1 德·索绪尔关于原始印欧语喉音的拟测和内部拟测法的雏形
9.2 空格
9.3 不规则的形态交替和内部拟测
9.4 内部拟测法的成效和局限
10.语言的扩散(上):地区扩散和方言地理学
10.1 语言的扩散和波浪说
10.2 方言地理学的兴起和它对音变规律说的冲击
10.3 同语线和方言区的划分
10.4 “每一个词都有它自己的历史”
11.语言的扩散(下):词汇扩散
11.1 转换学派的理论弱点和词汇扩散理论的诞生
11.2 词汇扩散理论的基本特点
11.3 音变在词汇中的扩散和离散式音变
11.4 离散式音变中的时间层次和它的演变规律
11.5 中断的变化和音系中的不规则现象
11.6 历史上已经完成的音变的扩散解释
12.语言的变异(上):“有序异质”的语言理论和语言史研究的新领域
12.1 语言变异和“有序异质”的语言理论
12.2 语言变异的研究和音变理论的新进展
12.3 用现在的变异解释过去的演变
12.4 无序和有序的相互转化与变异理论的改进
13.语言的变异(中):变异的规律和音系结构格局的调整
13.1 音系中的变异层和它的结构
13.2 音位的渐进变移和连续式音变
13.3 词中音类的更替和离散式音变
13.4 变异和音系结构格局的调整
13.5 音系内部的变异和语言的空间差异的内在联系
14.语言的变异(下):语法的渗透和例外的音变
14.1 语音变化中的语法因素
14.2 特殊的例外和它的原始形式的拟测
14.3 原始形式的性质的确定
14.4 语法手段的弱化和残存形式的产生
15.文白异读(上):叠置式变异和内部拟测法
15.1 文白异读的产生和系统中的叠置
15.2 叠置式音变和它与离散式音变的区别
15.3 叠置式音变和语言发展的时间层次
15.4 叠置和内部拟测法的改进
16.文白异读(下):叠置式变异和历史比较法
16.1 文自异读与历史语言学中两种对立理论模型的结合
16.2 叠置的层次和历史比较研究
16.3 结构格局的比较和方言亲疏关系的确定
16.4 文白异读和原始形式的拟测
17.语言年代学
17.1 词汇变化速率的统计和语言年代学
17.2 汉藏系语言的分化和语言年代学的测算
17.3 语言年代学的成效和局限
参考文献
序言
自1980年以来,我一直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从事历史
语言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
这本著作就是在我的历史语
言学讲稿的基础上修改定稿
的。
历史语言学是一门综合
性的科学,研究语言发展的
一般理论、方法和原则。理
论是从实际研究工作中总结
出来的,前人的理论也需要
通过具体事实的分析予以消
化、提炼和修正,因此,本
书除了总结前贤的研究成果
以外还花了相当大的力量进
行一些汉语方言的调查和研
究。我们重点调查了浙江的
宁波方言和山西的闻喜、祁
县两处的方言,其中闻喜、
祁县两点是我与王洪君同志
一起调查的。我们的目的是
想把历史语言学的一般理论
、方法和原则与汉语的具体
研究结合起来,用丰富的汉
语方言材料来分析、检验、
补正传统的理论,并克服以
往的语言理论研究重介绍、
轻研究、脱离汉语实际的倾
向。这虽然不是一朝一夕所
能奏效的,也不是一个人两
个人所能完成的,但我们想
在这方面进行一点探索,希
望能成为后人前进的一块铺
路石子。
研究语言的发展主要是
要弄清楚语言发展的规律,
把隐蔽于人们所熟知的语言
事实背后的可以意会而难以
言传的规律找出来,并给以
因果性、理论性的解释。这
就是说,一方面要弄清语言
事实,另一方面要在扎实的
材料基础上进行理论性的探
索,使具体语言事实的分析
具有理论的深度,而理论则
寄寓于具体事实的具体分析
之中。这是本书追求的目标
。我们根据这样的精神安排
本书的内容,总结前人的成
果,分析有关的问题,以语
言发展的规律问题为主线展
开语言史研究的一般理论、
方法和原则的讨论。对于各
种新的学说、理论,我们均
采取客观、谨慎的态度,不
尚新异,一切通过汉语事实
的检验,根据“以我之需,
为我所用”的原则予以消化
、吸收、取舍,并在此基础
上改进我们的研究,提出相
应的理论和原则。有些重大
的理论问题如果现在还没有
条件作出最后的结论(例如
汉藏系语言的系属划分问题
),那么我们就尽可能摆出
争论双方的分歧,并对有关
的原则问题进行一些理论性
的探讨。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与叶
蜚声、王福堂、王洪君三位
同志多有讨论,他们都贡献
了不少很好的意见;林焘先
生为本书绘制了北京话区域
分布图,蒋绍愚同志为语言
年代学的百词表作了古今汉
语的异同对比,这些都使本
书增色不少。本书初稿于
1985年初写成后,蒙华中
理工大学严学窘先生详为评
阅,赐教多处,使作者得益
匪浅;他还指导他当时的研
究生张振江同志对初稿进行
逐章逐节的推敲,提出了很
多宝贵的意见。本书的修改
工作得以顺利进行,与他们
的关心、鼓励是分不开的。
我这里还要特别感谢北京大
学出版社的胡双宝同志,由
于他的安排和帮助,我们才
请到陈友庄同志为本书绘制
各种图表。商务印书馆的赵
克勤同志,从约稿到出书,
没有他的鼓励和帮助,本书
恐怕是难以与读者见面的。
对于他们的热情帮助,作者
不胜感激,谨此致谢。
历史语言学涉及的问题
多,分析的难度大,而作者
的水平又有限,因而本书不
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错误和
缺漏,敬希读者批评、指正

徐通锵
1986年7月15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30 16:5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