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中国政府承诺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给各行各业带来了战略性变革。碳中和起步阶段,尚缺乏比较系统的指导性策略。 《2060中国碳中和》的作者以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为主体,联合国内多个高校院所,由多位院士专家组成,集各家之长形成高水平创作团队。内容基于60余位作者多年工作积累,在二氧化碳代谢、气候变化等基础内容之上,主要阐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与前景、能源转型路径、化石资源低碳利用、再造基础工业低碳流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化学转化、可再生能源与氢能规模化利用等低碳技术,比较全面系统地对我国碳中和前景与路径进行研究和阐述,为我国各级管理部门和各行业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提供战略参考和技术支撑。 本书可供化工、冶金、能源工程等专业的研究人员,政府机构、管理单位人员参考阅读,也可供相关专业高校院所的师生参考。 作者简介 金涌,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1959年毕业于苏联乌拉尔工业大学,1959-1973年在中国科技大学任教,1973-2019年在清华大学任教至退休;专业方向为化学反应工程、生态工业工程,近年来热心科学普及工作。 现任中国化工学会、中国颗粒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理事长,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清华大学产业创新与金融研究院顾问;曾任第四、五、六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并化工组召集人,第三~六届北京市政府专业顾问。 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各1项,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AIChE)讲座教授奖;曾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教师奖、光华工程科技奖,以及“典赞·2016科普中国十大科学传播人物”等荣誉。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全球碳元素代谢与我国碳中和的挑战与机遇 1.2 产业结构转型是实现碳中和的必由之路 1.3 可再生能源技术为近零碳电力系统的基础 1.4 从化石燃料时代转变为化石材料时代 1.5 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和资源循环利用 1.6 科技创新是实现碳中和的根本途径 第2章 碳中和科学基础——二氧化碳代谢机制 2.1 二氧化碳的自然代谢 2.1.1 碳的地球化学特征 2.1.2 含碳物质在自然界中的相互作用关系 2.1.3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变迁 2.2 二氧化碳的人为排放 2.2.1 温室气体的核算范围 2.2.2 温室气体排放占比 2.2.3 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2.3 中国基本二氧化碳流图 2.3.1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途径 2.3.2 中国二氧化碳流图分析 2.4 碳循环经济 2.4.1 碳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理论基础 2.4.2 碳循环经济“4R”原则 2.4.3 碳循环经济的重要指导意义 2.5 碳中和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5.1 “碳中和”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 2.5.2 “碳中和”对经济发展的长期效应 2.5.3 “碳中和”目标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挑战 2.6 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的科技创新 2.6.1 能源部门 2.6.2 建筑部门 2.6.3 交通部门 2.6.4 工业部门 2.6.5 负排放技术 参考文献 第3章 全球气候变化——人类面临的挑战 3.1 发达国家碳达峰历程的研究、启示与借鉴 3.1.1 经济社会发展与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的关系 3.1.2 发达国家发展经历对我国的启示 3.2 应对气候变化已达成共识 3.3巴黎协定中升温控制在1.5℃和2℃两种情景 3.4 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 3.4.1 气候目标——欧盟的净零排放之路 3.4.2 美国能源和气候新计划 …… 第4章 中国碳达峰路径和预测 第5章 中国碳中和路径和前景 第6章 中国碳中和目标下能源转型路径 第7章 迈向零碳电力系统 第8章 开启化石资源低碳利用的新时代 第9章 再造基础工业低碳流程 第10章 储能技术支撑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 第11章 氢能替代与零碳能源 第12章 二氧化碳的捕集、利用和封存 第13章 二氧化碳的化学转化 第14章 新兴碳金融政策 第15章 全员行动实现碳中和 参考文献 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