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初创公司为什么会失败?艾森曼教授带着这个让他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开始了历时数年的研究。在这本书中,他为我们解开了谜题:绝大多数初创公司的失败模式都不外乎以下六种。 第一,创意一流,配置三流。人们普遍认为,一个能力卓越的创始人是决定公司成败的核心因素。然而,若是选错了团队成员、投资人及合作伙伴,那么公司会快速走上下坡路。 第二,错误的起步。在“快速试错”和“尽早动手”等普遍观点的影响下,创业者会在错误的道路上浪费大把时间与金钱。 第三,误导性积极反馈。早期客户给出的积极反馈可能具有误导性,导致创业者过分自信地踏上扩张之路。 第四,高速发展,急踩刹车。尽管所有公司都迫于压力想“快速做大做强”,但极速发展会带来灾难性后果,即便是前景光明的公司也难逃一劫。 第五,资金、管理者及制度缺位。快速发展的初创公司需要大量资金及人才,但不经意犯下的错误会让它们在一夜之间陷入资源匮乏的境地。 第六,勾勒不切实际的蓝图。硅谷文化鼓励创业者志存高远,但创业蓝图越是宏大,失败的概率可能就越大。 本书通过一系列真实鲜活的创业故事,包括家装零售企业、宠物看护公司、在线交友网站、社交机器人制造企业、服装公司等,构建了一套科学的分析框架,提出了完备的应对策略,帮助我们看清初创公司的失败诱因,从而远离种种风险。 目录 引 言 第一章 何为创业失败 第一部分 创业初期的失败模式 第二章 进退两难之境 第三章 失败模式一:创意一流,配置三流 第四章 失败模式二:错误的起步 第五章 失败模式三:误导性积极反馈 第二部分 创业中后期的失败模式 第六章 刚离虎口,又入狼窝 第七章 失败模式四:高速发展,急踩刹车 第八章 失败模式五:资金、管理者及制度缺位 第九章 失败模式六:勾勒不切实际的蓝图 第三部分 创业者如何应对失败 第十章 关停公司 第十一章 重整旗鼓再出发 写给初次创业的你 致 谢 导语 哈佛商学院教授艾森曼手把手教你解决创业与经营管理难题。避开六种失败模式,掌握通往成功的企业发展新思路。 若想知道如何成功,须先明白为何失败。这本书看似是探究创业中那些固有的被归为失败的部分,实则是在研究如何通往成功之路。来自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创业者的故事和讲述,让整本书框架清晰、栩栩如生。无论你是初次创业的新手,还是锐意创新的资深企业家,这本书都是一本不可错过的佳作。正如艾森曼所写,从无到有是一种大胆的行为,他在书中传递给所有读者的这种智慧和鼓励,能赋予人们信心去勇敢地创业。 精彩页 引言 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初创公司都以失败告终?这个问题在几年前就让我辗转难眠,因为我意识到自己压根无法回答它。我曾目睹两家初创公司在短时间内相继垮掉,它们都是我熟悉的公司,创办者也都曾是我的学生。在本书中,他们的创业经历将依次呈现给各位读者。一家是以运营在线交友网站为主的人才济济的Triangulate公司。另一家是面向年轻职业女性,以生产销售价格适中、款式新颖、舒适合体的职业装为主的Quincy服装公司。尽管在创业之初它们都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最终还是失败了。为什么?我可以为它们各自的失败罗列出一长串的可能因素,但无法确定终极原因。 这让人忐忑不已。我作为一个创业课程领域的专家,每天都在和全国各地具备最佳商业头脑的杰出人才打交道,教他们如何在未来的创业路上一击即中,走向辉煌,但是,在创业者该如何规避失败这个问题上,我却无能为力。然而,2/3以上的初创公司都以失败告终,1这说明其中值得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 在过去的24年间,我以哈佛商学院教授的身份,担任了MBA(工商管理硕士)必修课《企业家型经理人》课程团队的带头人。同时,我根据创业过程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凭借担任天使投资人以及初创公司董事会成员的工作经历,开设了11门选修课。哈佛商学院就像初创公司的摇篮,自2006年至今,校友们已经创办了1 300多家由风险资本支持的初创公司,2成果斐然。在过去10年间,其中19家已发展成为“独角兽”规模的公司,市场估值超过10亿美元,比如Stitch Fix(个性化服装定制电商)、Cloudflare(美国的跨国科技企业)、Oscar Health(以互联网为卖点的医疗健康险公司),以及Zynga(社交游戏公司)。此类公司中的大多数创办者都曾是我的学生,我曾对他们的创业计划给予过指导和建议。类似的指导和建议,我至少给2 000名哈佛商学院的学生和校友提供过。 在辉煌成就的背后,也有不少失败的案例。这些失败的创业者不乏聪明才智和奉献精神。为了办好公司,他们一丝不苟、不遗余力地遵守并践行着我们提供的创业指南。他们会发现市场空白,并设计出填补市场空白的新产品,还会运用精益创业技巧去验证真实存在的市场需求。他们选择某种久经检验的商业模式,组建起优秀的顾问团队,挑选出具备相应经验的工作人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衡量,他们都有理由抵达成功的彼岸。可事实并非如此。 我无法解释为什么这些看似势头强劲的公司最终会以失败告终。这让我对自己在哈佛商学院讲授的创业课程的有效性产生了质疑,我开始怀疑那些创业指南是否真的像我以为的那样,能够为创业者遮风挡雨。是不是我给无数创业者提供的建议不够合理?如果我解释不了他们为什么会失败,那我凭什么给学生传授创业成功之道? 因此我决心要倾尽一切可能,去挖掘初创公司失败的深层原因。通过列举那些在通常情况下会招致败局的行为模式和经营模式,我希望能帮助创业者少走错路,少走弯路,使他们及其团队远离苦苦挣扎的境地。失败的害处不言自明。假如失败源于一些本可避免的错误,那它就不仅是有害的,而且是在浪费人们原本能被派上更大用场的时间和资金。这些时间和资金也许能造福于创业者、员工、投资人,甚至还能造福于整个社会。这个社会需要靠企业家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将人才和资源都消耗在管理不佳、经营不善的企业上。但是,假如创业者在拼尽心力后依然走投无路,难以为继,那我也希望能帮他们从失败中总结经验,以待重整行装再次出发。为此,我将在本书中与读者分享我多年来的研究心得。 解开失败之谜 首先,我将关注点锁定在其他领域的那些失败个案上,比如医学、体育、军事等领域。3初创公司的失败根源就像一团迷雾,因此我很想知道,在其他领域,是否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是否人们也同样难以找出失败的根源?专家们是否曾有效地预见或是规避过失败?如果是,那这些办法是否也能对创业者有所帮助? 深入了解之后,我得出了一个令人释然的答案:在各个领域,无论是哲学领域还是消防领域,专家们都认同一点:失败赋予我们经验。 “假如你未曾失败,那你也将无从获取经验。”精益创业领域的大师埃里克·莱斯这样说。这句话和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卡尔·波普尔的观点不谋而合。4假如你坚信一切都将按照预定计划进行,并且事情的发展也都在你的掌控之中,那么你将无从收获新的经验。相反,如果事态偏离了正轨,那你就得重新审视自己的计划。审视过后,你会意识到其中的不足。这就像做实验,实验的结果没能验证你的最初假设,当陷入这一境地时,你就已经收获了新的经验。 通过研究其他领域的失败个案,5我得出的结论是,人类会以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从失败中收获新知,一是通过个人的直接经验,二是通过他人的间接经验,也就是说,从他人的错误中汲取教训。直接经验就像一位出色的老师,他能帮助你反思哪一步走错了,或是哪件事做错了。当你能定期地开展这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