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没有哪个作家能像苏珊·桑塔格那样,真正成为20世纪美国文化的象征。 她傲视一切而又焦灼不安,被神化也被误解,被赞美也被诟病。 她留下了丰富的创作遗产,关于艺术与政治、女性主义与同性恋、名流与风格、医学与毒品、激进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这些构成了现代文化不可或缺的关键元素。 她亲临历史的现场。古巴革命开始时,她在那里;柏林墙倒塌时,她在那里;美国炮火轰炸下的越南,战火中的以色列,被围困的萨拉热窝,她都在那里。 没有哪个作家能像她一样在众多领域才华横溢,也没有哪个严肃作家像她一样有着那么多魅力四射的情人。 她是作为“桑塔格”的桑塔格。 她是桑塔格。 本书为其传记。 作者简介 姚君伟,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高校外语教指委英语委员。从事英美文学研究,著有《文化相对主义 赛珍珠的中西文化观》、《姚君伟文学选论》,编有《赛珍珠论中国小说》,译有《恩主》、《在土星的标志下》、《火山情人》、《重生》、《心为身役》等桑塔格著作。 目录 中文版序 引言 灵魂拍卖 【第一部】 第一章 拒绝接受现实的女王 第二章 弥天大谎 第三章 来自另一个星球 第四章 下斯洛博维亚 第五章 羞愧之色 第六章 双性恋的发展 第七章 仁慈的独裁 第八章 卡索邦先生 第九章 道德家 第十章 哈佛诺斯替教徒 【第二部】 第十一章 你说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第十二章 盐的代价 第十三章 角色之喜剧性 第十四章 要么兴高采烈,要么暴跳如雷 第十五章 妙趣横生 第十六章 在你停下之处照相机就开始拍摄 第十七章 上帝保佑美国 第十八章 神经紧张的大陆 第十九章 Xu-Dan Xon-Tac (苏珊·桑塔格) 第二十章 四百名女同性恋者 第二十一章 中国、女人、奇人怪事 第二十二章 思考的本质 第二十三章 完全未受诱惑 【第三部】 第二十四章 永远忠诚 第二十五章 她以为她是谁呀? 第二十六章 严肃认真的奴隶 第二十七章 正常进行的事情 第二十八章 这个词不会消失 第二十九章 你为什么不回酒店? 第三十章 随意的亲密关系 第三十一章 “苏珊·桑塔格” 这样的情形 第三十二章 劫持人质 第三十三章 被收藏的女人 【第四部】 第三十四章 一个严肃认真的人 第三十五章 一个文化事件 第三十六章 苏珊故事 第三十七章 卡拉斯方式 第三十八章 海洋生物 第三十九章 世上最自然的事情 第四十章 作家是什么样的人 第四十一章 灾难的旁观者 第四十二章 无法理解,无法想象 第四十三章 唯一真实的事 结语 身体及其隐喻 图片版权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序言 看到这本书出中文版, 是一件格外让人高兴的事 情。对我当然是这样,但 更重要的,对苏珊·桑塔格 本人也是如此。中国是这 位最具世界主义情怀的美 国作家第一个念念不忘的 地方。这完全是出于个人 原因。20世纪20年代,在 还是个十几岁的少年时, 苏珊的父亲就到了这个国 家。他为一家毛皮公司做 事,并曾进入戈壁沙漠。 这也是她母亲在婚后去到 的国家;在日本侵略中国 从而永远改变了历史之前 ,她母亲在那里过着丰衣 足食的生活。多年以后, 在一栋摆满中国古玩的房 子里,她还会幻想着那失 去的时光。这还是她父亲 去世的地方;他于1938年 死于天津一家医院,年仅 33岁,苏珊当时才5岁。她 对父亲的记忆来自一组照 片,还有一段反映中国场 景的几分钟短片——以及她 在那里出生的幻想。 她最终在人到中年时才 来到中国,那是在毛泽东 与尼克松签署了历史性的 协定之后;此前,自20世 纪3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 是一个对美国人封闭的国 家。她到了中国以后,却 发现这个国度迥异于她童 年时代的想象;她在日记 中表达了这种强烈的情绪 。这是她的重大主题之一 的又一例证。她梦幻中的 中国与真实的中国,现实 与影像之间的差别,一个 人与其照片之间的差别, 一个词与它所描述的物之 间的差别:这些是理智问 题。但是,它们有扎根很 深的情感支柱,这体现在 她充满激情的论辩中,体 现在她渴望知道如何去观 看、如何去思考上。通过 观看亡父的一张照片,你 对他有些什么了解?照片 究竟是让我们更接近某物 ,还是给我们一个虚假的 影像? 凭借着个人的经历,她 完成了大量哲学著作,使 自己成为全世界当代思想 家的楷模。然而,从我写 作本书的经历看(我花了 七年时间来研究她,并因 此奔走于世界各地),对 这位魅力四射、知天下事 、识天下人的知名女性, 人们更了解的是她的形象 ,而不是她的作品。从某 种意义上讲,她的戏剧性 生活取代了她根据这种生 活经历而创作的作品。我 认为这是十分遗憾的事情 。不过,我也能理解:她 的生活有趣有料,风云变 幻,穿梭其中的名流络绎 不绝,谁还会把注意力放 在她要求我们看的更艰涩 的作品上呢?但是,她的 作品的确值得一看。没有 哪位当代思想家比她更能 帮助我们了解我们这个世 界了。我希望中国读者可 以渐渐了解她,并进而去 阅读她那一部部具有挑战 性的杰作。 导语 《卫报》《纽约时报》《泰晤士报文学副刊》《奥普拉杂志》等重要媒体齐声力荐! 2020年普利策奖获奖作品! 深入破解围绕桑塔格的种种谜团,从生平与作品两个维度,探索桑塔格迷人的私人面孔和隐秘的精神内核,是人生与作品传记,也是精神与心灵传记。 后记 又到了快交稿的时候了 。每次到这个节点,我都 感到愉悦和轻松,这次更 是如此。《桑塔格传:人 生与作品》是目前唯一一 部获得授权的苏珊·桑塔格 传记。其实,这本书最初 的书名为Noteson Suson, 即《关于苏珊的札记》; 这个书名想必是希望通过 模仿桑塔格的名作《关于“ 坎普”的札记》,来向她致 敬吧。正式出版时,书名 被改为Sontag:Her Life and Work,直译成中文为 《桑塔格:她的人生与作 品》。我愿称这部作品为 《桑塔格大传》,主要原 因就在于,这真的是一部 空前的大传!原作厚达832 页,仅注释部分就达62页 。钦定作者本杰明·莫泽花 了整整7年时间,读完了桑 塔格的全部著作,随后采 访了近600人,很多人还不 止一次。原著精装本捧在 手里,感觉沉甸甸的;看 着校对、润色时打印出来 的50多万字的稿子,我都 很难想象自己是怎么译出 来,又是如何校对、润色 好的。从2019年5月17日 开译,到2020年9月12日 完成初稿,历时16个月; 之后,又花了5个月左右的 时间来校对和润色。现在 ,终于完稿了!这两天虽 然高兴,但一想到译稿马 上就要发走,心里又感觉 有些不舍。 之前国际上也出版过几 种桑塔格传记,其中一部 在桑塔格生前就出版过, 可谓“一主多传”。但是,它 们大多因为种种原因而不 尽如人意,不是资料有限 ,就是浅尝辄止,要不就 是对传主的理解有误(如 认为桑塔格“在私下和公共 领域中很大程度上是一致 的”)。而莫泽跟我强调, 他的这本桑塔格传记非常 、非常、非常与众不同( 他在邮件里把very的首字母 v几乎重复打成了一排)。 本书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或者说他此番为桑塔格写 传有何优势? 该书的英文原著于2叭9 年9月17日正式出版,而我 在当年5月初就拿到了电子 版。作为最早的读者之一 ,我认为它的不同至少有 以下几点。上面说的篇幅 大是第一点,莫泽在寄我 的签名本上也说这是本“大 书”。采访者多是第二点。 作者采访了桑塔格众多的 亲人、情人、友人、同行 、同学、助手、学生、邻 居……几乎是他能采访到的 所有了解桑塔格或与桑塔 格有过交往的人,其中不 乏文化大咖、政界要人。 第三,为了阐释桑塔格的 人生,作者从她的外公外 婆、爷爷奶奶到她爸爸妈 妈,一个个地讲过来,让 我们对传主的原生家庭有 了透彻的了解,因此能更 好地了解她后来的一些行 事方式。书中不时对桑塔 格在公开场合表现出的强 势和私人生活中的脆弱等 展开心理分析,对桑塔格 的面具与本质之别并由此 延伸开来的名与实的关系 的阐释,更具逻辑性和说 服力。第四,也是莫泽为 桑塔格写传的最大优势, 即他是桑塔格的儿子戴维· 里夫亲自选定的人选。他 们约定,戴维支持他,提 供资料上的便利,但绝不 干预他的写作,这使他接 触到桑塔格留下的所有文 档和资料,了解到大量尚 未公开的情况。这样,他 比以往任何一个桑塔格传 记作家掌握的资料都要齐 全,仅桑塔格未删节的日 记就多达近百本、数千页 。正因为如此,《桑塔格 传》包含了大量的看点, 同时也为我们读者破解了 许多谜团,如桑塔格与她 母亲的关系;《弗洛伊德 :道德家之心灵》的作者 到底是桑塔格,还是她的 前夫菲利普·里夫;桑塔格 提出的“反对阐释”这一著名 批评理论的渊源;桑塔格 与儿子的关系;等等。可 以说,《桑塔格传》虽然 未必就是盖棺论定之作, 却毫无疑问是迄今最权威 、最深入的一部桑塔格传 记。 关于本杰明·莫泽这个作 者,戴维告诉我,他考虑 了很久才定下来。由莫泽 来写,主要原因除了他是 《哈珀杂志》的特约编辑 ,《纽约书评》和《悦读 》杂志的撰稿人,文字功 底过硬,还因为他写过巴 西作家克拉丽丝·李斯佩克 朵的传记《为何此世》, 并因此获得了美国国家书 评人协会奖提名奖。这是 一位年轻有为、事业蓬勃 发展的作家。2014年8月 21日,译林出版社熊钰编 辑和我联系,并发来莫泽 的写作思路和计划,征询 我的意见。我看完即认为 莫泽是理想人选,戴维的 决定是对的。从2016年1月 13日起,我便一直与莫泽 保持联系,并看到他为写 这本桑塔格传记所下的功 夫。他在和我的交流中当 然也感慨地说,恐怕也只 有他这个传记作者才会这 样细读桑塔格的作品了。 他画线、重读、作注,将 桑塔格的全部著作录入电 脑,然后对照、比较并观 察她对知识、审美和情感 的关注。显然,他为《桑 塔格传》的撰写所做的各 种准备远远超过了出版的 832页的内容。 在写作过程中,莫泽并 没有因为这是一本授权之 作,就回避桑塔格生活和 创作中的很多敏感话题。 他肯定她一生涉足的众多 领域里所取得的卓著成就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认同 她在生活中所做出的所有 选择(如她始终未公开出 柜,而在莫泽看来,发表 《艾滋病及其隐喻》之际 是桑塔格宣布出柜的好时 机)。值得注意的是,莫 泽在写作这部桑塔格传记 时,有他遵循的指导原则 。他说这个原则“可以用深 刻影响过李斯佩克朵的斯 宾诺莎的一句话来概括, 即不去嘲笑、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们现在比以往任何时 候都更需要桑塔格,这部 传记让她得以继续无所顾 忌地活着:好辩、任性, 常常正确、永远有趣,鼓 励我们在看到她精彩的一 面时提升自己。 ——《卫报》 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传记。 ——《纽约时报》 桑塔格真挚热切、充满 激情、奋发踔厉、慷慨大 方、自我迷恋、超凡脱俗 、反应迟钝、令人发狂, 有时可爱但并不十分令人 喜欢。莫泽自信而博学, 他将传主所有的矛盾性汇 集在一起,撰写成这部与 她完全相符相称的传记。 ——《泰晤士报文学副 刊》 像苏珊·桑塔格这样卓越 的人物值得拥有一部卓越 的巨著……莫泽的这部重磅 作品既细致入微又宏大壮 丽,是一部为这位“铸造偶 像,然后又将之打破”的作 家和哲学家量身定制的杰 作。 ——《奥普拉杂志》 如果没有苏珊·桑塔格的 贡献,我们已经很难想象 美国文化是什么样子;如 果没有本杰明·莫泽的讲述 ,我们很快就会很难想象 桑塔格的一生是什么样子 。像桑塔格这样有意义的 人生需要一本有意义的传 记。这一需求现在在这部 巨著中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并大大超过了预期的效 果。 ——迈克尔·坎宁安,普 利策奖得主、《时时刻刻 》作者 一本令人惊叹、让人爱 不释手的书,就像一部精 彩的悬疑小说(即使对一 个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的人而言也是如此!)。 在这本书之外,我想象不 出还有什么必要再写一本 关于她的生平的书。苏、 苏珊、桑塔格、苏珊·桑塔 格……这个角色在这本书里 以她所有的精彩、糟糕和 令人惊愕的复杂性出现。 就是它了!这就是关于桑 塔格的定论之作。 ——西格丽德·努涅斯, 《永远的苏珊:回忆苏珊· 桑塔格》作者 精彩页 1919年1月,洛杉矶北部一个干涸的河床上,数千名演员聚集在一起,重现了当代恐怖的一幕。电影《灵魂拍卖》(又名《被蹂躏的亚美尼亚》)是根据一年前出版的一本书改编而成的,书的作者是亚美尼亚大屠杀中一名十几岁的幸存者。该影片是最早的好莱坞大片之一,是一种新类型电影,片方斥巨资打造并融合了特效,以此征服观众。这部影片将会更直接、更有力,因为它融合了另一种新的类型——新闻纪录片,此类型是在两个月前刚刚结束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流行起来的。正如他们所言,这部电影是“根据一个真实的故事改编的”。始于1915年的亚美尼亚大屠杀仍在继续。 一家商业报纸说,人们后来发现,加利福尼亚州纽霍尔附近的圣费尔南多河干涸的河床是一个“理想的”外景拍摄地,可以拍摄“凶狠残暴的土耳其人和库尔德人”驱赶“衣衫褴褛的亚美尼亚人群,他们背着包袱,有些人拽着小孩子,走在荒漠的石路和小径上”。①数千名亚美尼亚人参与了电影的拍摄,其中包括那些已经抵达美国的幸存者。 对于其中一些群众演员而言,电影的拍摄,包括对一些场景的描绘,比如暴徒强奸妇女、大量民众被溺死、人们被迫挖掘自己的坟墓、妇女一个个被钉上十字架等,这些都太令他们受不了了。“有几名女性,她们的亲人就死在土耳其人的屠刀下,”记录者说道,“她们在看到关于酷刑和恶行的模拟场景时情绪失控。” 记录者继续说道,制片人“在中午提供了一顿野餐”。 那天拍摄的一张照片上有一个衣着华丽、挎着一个毛毡大手提包的年轻女子。在临时搭建的难民帐篷中,她愁眉苦脸地站在那里,安慰着一个女孩。两个人都不敢去看那些正在逼近的阴森黑影,那是一些看不清楚面庞的男人,抬着胳膊,举着什么东西在瞄准人们。也许这两名女子就要被枪杀了。也许,相对于林林总总可能的酷刑,被枪杀是最不痛苦的一种选择。 凝视着安纳托利亚这个满目疮痍的角落,我们如释重负地回想起,这里其实是南加州的一个电影拍摄地,那一长串的黑影并不是正在劫掠的土耳其人,而是摄影师们。尽管新闻发布会公布了相反的说法,但实际上被拍摄的“亚美尼亚人”并不都是亚美尼亚人:比如,这两位演员就是名叫萨拉·利娅·雅各布森的犹太妇女和她13岁的女儿米尔德丽德。 当人们知道这张照片是一张剧照,就不会感到那么心酸;不过,无论是被拍摄者还是摄影师都不可能知道,这张照片背后还有另一个故事。母女俩在“关于酷刑和恶行的模拟场景”中扮演完自己的角色后,回到了她们位于洛杉矶市中心的家中。短短一年多一点后,萨拉·利娅就去世了,年仅33岁。这张令人悲痛的照片是她生前和女儿的最后一张合影。 米尔德丽德永远也不会原谅母亲对自己的遗弃。但遗弃并不是萨拉·利娅留下的唯一遗产。在利娅短暂的一生中,她从波兰东部的比亚韦斯托克——她出生的地方——来到了好莱坞,并长眠于此。米尔德丽德也很喜欢冒险。她嫁给了一个纽约出生的男人;他在十几岁时就到过中国,进入戈壁沙漠,从蒙古牧民手里收购毛皮。和萨拉·利娅一样,他早熟的生命也戛然而止,他也在33岁时辞世。 他们的女儿——名叫苏珊-李,这是萨拉·利娅的美式叫法——在父亲去世时才5岁。她后来写道,她只知道他是“一组照片”。 米尔德丽德的女儿苏珊写道:“照片显示一个个生命迈向自己的消亡时的无辜和脆弱。”站在镜头前的大多数人并不在想着他们即将面临的毁灭,这使得画面更具感染力,而非相反:萨拉-利娅和米尔德丽德上演了一出悲剧,却没有看到她们自己的悲剧也正在迅速逼近。 《灵魂拍卖》这部电影对于缅怀过去、展望未来到底具有多大意义,她们也无法知晓。苏珊·桑塔格的妈妈和外婆的最后一张合影与大屠杀的艺术再现联系在一起,这真是诡异的恰当。桑塔格一生都被残酷以及战争的问题所困扰,她会重新定义人们看待折磨的影像的方式并发问,如果有可能的话,他们看到这些影像时会采取什么行动。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