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书(追求生命中的永恒喜悦)》作者帕斯卡尔·布吕克内是法国屡次获奖的著名小说家及散文评论家。在《幸福书(追求生命中的永恒喜悦)》中,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上幸福观念的演变,打破一般人对于幸福的迷思,并对人世间的享乐、痛苦、责任,乃至于美好的人生,提出许多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见解,读者称其为“幸福圣经”。
作者告诉我们美好人生的秘密,就是永远不要一成不变地去追求幸福,尽管去迎接它,不要强留,失去了也不要遗憾。人生的幸福就在你看待幸福的方式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幸福书(追求生命中的永恒喜悦)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法)帕斯卡尔·布吕克内 |
出版社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幸福书(追求生命中的永恒喜悦)》作者帕斯卡尔·布吕克内是法国屡次获奖的著名小说家及散文评论家。在《幸福书(追求生命中的永恒喜悦)》中,作者通过分析历史上幸福观念的演变,打破一般人对于幸福的迷思,并对人世间的享乐、痛苦、责任,乃至于美好的人生,提出许多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见解,读者称其为“幸福圣经”。 作者告诉我们美好人生的秘密,就是永远不要一成不变地去追求幸福,尽管去迎接它,不要强留,失去了也不要遗憾。人生的幸福就在你看待幸福的方式中。 内容推荐 人生中可能发生的最糟之事,就是让幸福从身边溜走而不自知。究竟什么是幸福?拥有健康、财富、权力、爱情、友谊等等是否就意味着拥有幸福? 启蒙时代的欧洲人认为,幸福应该存在于远古或明天,蕴藏在怀旧或期待中,但绝对不会在今日或当下;尝试追求幸福固然是合理的,但要在今世享有幸福却是痴心妄想。如今,幸福的观念又截然不同:人们以为应该像讨债似的把幸福争取到手,把它当成课程来学习;社会价值观甚至认为,你有权利追求幸福,却没有权利不快乐。这种对于幸福看法的巨大转变,正是本书亟欲探讨的主题。 帕斯卡尔·布吕克内是法国屡次获奖的著名小说家及散文评论家。在《幸福书(追求生命中的永恒喜悦)》中,他以独特讽刺的观点,打破一般人对于幸福的迷思,并对人世间的享乐、痛苦、责任,乃至于美好的人生,提出许多鞭辟入里、发人深省的见解。 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的“玫瑰人生”,但在这个苦多乐少的尘世中,幸福其实并不容易获得。《幸福书(追求生命中的永恒喜悦)》以另一种角度诠释幸福,并检视社会上种种关于幸福的价值观,使人在掩卷之余,多所领悟。 目录 前言:看不见的罪惩 第一部 我在之处,即是天堂 1如梦幻似谎言的生命 2黄金时代以后呢? 3至福的戒律 第二部 温和的王国,还是平庸之发明 4黯淡而苦乐交加的史诗 5例行公事的极端派 6真实生命并未缺席 第三部 中产阶级或舒适安逸的卑劣 7富裕庸俗的中产阶级 8你的幸福是我的鄙俗 9如果金钱买不到幸福,那就交出来吧! 第四部 厄运是违法行为? 10痛苦之罪 11没道理的哲理 结语:薇都兰夫人的羊角面包 试读章节 1 如梦幻似谎言的生命 这个世界只不过是座桥梁。穿越它,切莫在桥上筑楼长居。 ——《韩·伪经》,三十五 悲伤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将获得安慰。 ——《真福书》 基督徒是另一个世界的人 十五世纪时,法国和意大利举行一种集体火葬仪式。男男女女来到仪式中,心甘情愿地将纸牌、书本、珠宝、假发、香水等等,投到“欢愉的柴火”中,以表示对虚荣的弃厌。这是因为在这饱受对生存渴望所煎熬的中古世纪末期,怀疑是不被允许的:唯有上帝是圆满无缺,上帝以外全是欺骗虚伪。因此,必须时时刻刻对终会老死的世人耳提面命:与在吾主身畔等待着他们的喜乐相较,人间的欢愉根本微不足道。 与圣朱斯特著名的警世格言相反,在欧洲,幸福从来不是一种新颖的概念。打从一开始,幸福便忠实地继承了其希腊遗产,基督教也从中撷取灵感。只不过基督教将幸福隔绝于人类所及范围之外,置于伊甸园或天堂中(十八世纪时,人们对于将幸福遣降回俗世感到满足)。我们都记得在堕落之前曾经快乐过,圣奥古斯丁如是说。幸福仅存于追忆中,因为在记忆最深处,我们将与上帝那鲜活的泉源重逢。帕斯卡尔在论述吾辈为达到无上境界所白费的努力时说:“若非人类曾经拥有真正的幸福,而现在却仅存虚幻的标记痕迹,这种贪婪与无力感又怎会向我们嘶吼呐喊?” 然后,这个世俗性的基督教三位一体论,将被所有信仰虔诚或非神论的作者重述:幸福存在于远古或明天,存在于怀旧中或期待中,却绝对不会在今日当下。若说尝试接近幸福境地是正常合理的,要在今世达成此境却是痴心妄想。人类是堕落的生物,应该先弥补被打人世间这项过错,为救赎而努力。而救赎必须一气呵成这件事更使人焦虑不安。诚如杜梅齐尔(GeorgesDutnezil)所言:基督徒是没有第二次机会的,与印度教或佛教的转世轮回直到涅槃完全不同。能否获得永生,仅能在“我”活在这世上的短暂时光中孤注一掷。基于这种观点,“我”所代表的短暂偶然看来成为一项不折不扣的挑战。这是典型的基督教义。基督教将人的存在置于地狱与天堂之间,并赋予过度夸张的戏剧色彩。信徒的生命是在神圣审判者面前的一桩完整案件。“坏人所犯的所有恶行都被记录下来了,而他们并不自知。”圣经中的《诗篇》如是记载。我们的越轨行为和功绩都不停地刻录在那本大帐册上,余额是正是负一清二楚。即便是“藏身在黑夜各角落中”的罪犯、红杏出墙的女人或贪官污吏,“都会被发现并审判”(博絮埃[Bossuet])。可怕的差异是,人所犯下的一个小错误,可能导致永生永世的惩罚;但相反地,我们所承受的所有苦痛,可能会在天上寻得慰藉,前提是我们这段生命能够顺应上帝的心意。及格还是不及格,天堂的结构和学校体制一模一样。 这是因为救赎的逻辑虽然给了信徒一定程度的自由,让他们或能力求完美,或能屈服于俗世情欲;然而,却远不能替他们提供一条笔直正道。救赎的涵义寓于光明与黑暗之间的分别,而信仰最坚贞的人修行的方式如同在迷宫中长途跋涉,因为他已经十分接近,却又还在无止境的远方。上帝是一条必须走尽的道路,途中布满障碍和陷阱。“只有在领悟到上帝是不可知时,才算是真正知道上帝。”圣托马斯说。因此,根据另一个世界的规定,我们必须居住在这个尘世,这块有着千百种妖法迷惑我们的土地,这里既是赎罪者的敌人,也是盟友。这就是为什么这段人世虽无法僭越仅属于上帝的庄严荣耀,却也拥有相当的神圣特质。这段生命是一段必经的历程,是永生的第一个阶段。对于基督徒而言,时间并非升上天国的保证,而是一种压力,充满忧虑、怀疑和心碎的痛苦。对于救赎的期望,其实便是来自心底的隐忧。“如果不认定上帝的原意是蒙蔽一半的人,并指引另一半的人,就无法了解它的行事作为……总有那么多晦暗阴霾来蒙蔽被天主摒弃的人,而也总有足够清楚的线索来定他们的罪,并让他们变得罪不可恕。”(帕斯卡尔)当路德提倡以行善代替赎罪,以信仰救赎原罪时——无论我们做什么,无论我们希望如何,只有上帝有权裁定我们将被拯救或被诅咒——上帝的选民对它始终持有一种不信任。这些子民从不确定自己是否被上帝选中,即使他们以虔敬的行为来昭示狂热的信仰。一个带有原罪的人不论做什么都无法偿清欠上帝的债,仅能冀望获得它无边慈悲的垂怜。 P3-5 序言 看不见的罪惩 1738年,年轻的米哈波写了一封信给他的朋友佛弗纳格。在信中,米哈波指责佛弗纳格任由自己浑噩度日,丝毫没为幸福做出规划:“什么?我亲爱的朋友,您不断地思考、做研究,没有任何事物能超出您的思绪范围,却从不曾考虑要为自己订一套计划,朝向那应是我们每个人唯一的目标——幸福——发展。”米哈波并向他那位怀疑论者的笔友阐述自己的行事原则:舍弃成见,选择愉悦,不闹情绪,随心所欲,并且不忘陶冶心性。我们大可以对年轻人这种青春的热诚嗤之以鼻。在一个企图重新创造人类、驱除旧王朝之鸟烟瘴气的时代成长,米哈波很关心自己的幸福,就如同他的前人担忧能否拯救自己的灵魂一般。 我们真的变了很多吗?设想今日世界中的米哈波:来自各阶层的年轻男女,抱持着不同的想法,汲汲营营地想开创一个全新的时代,急着与那可怕的二十世纪所留下的残砖破瓦划清界线。他们可能会直接投入生活,并且迫不及待地施展他们的权利,先从打造他们一直想要的生活开始,并且十分笃定自己有成功圆满的机会。从他们小时候开始,就应该有人告诉他们:“你要快乐!”因为在今日,生孩子不再是为了传承价值观或某种精神,而是为了在地球上繁衍更多喜悦焕发的人。 “你要快乐!”这话听起来友善;然而,还有比它更吊诡、更可怕的指令吗?这是一道命令,但由于没有特定目标,想违抗更是难上加难。如何知道一个人到底快不快乐?标准由谁来订?为什么要快乐?为什么这个建议用的是命令式?而对那些可怜兮兮地承认“我做不到”的人,又该怎么回应? 总之,这项特权对我们的年轻人而言,将很快地变成一项重担,因为他们发现自己是唯一能对自身的梦想或成功负责的人;他们应该会同意,那人人希冀的幸福,在追求的同时也一点一滴地溜走。跟每个人一样,他们向往达成那则美妙的总结,亦即合并了事业上、感情上、道德上及家庭上的每项成就,以及那远超出所有成就的最佳报酬:十分的满足感。仿佛随着现代化而来的自我解放,非得套上幸福的光环不可;而幸福是加冕各种过程的王冠。然而,就在他们打造这项王冠的同时,其中的每项成就也逐渐松散崩溃。接着,对他们来说,“必将获得欢喜”这项承诺不再是个好消息,反而是亏欠给一位面貌模糊神明的债务,而且是永远偿还不清的债。以前所宣布的千百种美妙事迹不仅一点一滴地姗姗来迟,而且杂乱无序,使得寻觅的过程更加崎岖,阻碍更加沉重。年轻人将会懊悔自己没能契合既定的标准,抵触常规。米哈波还能继续幻想,做着不可能实现的春秋大梦。启蒙时代一位贵族的狂热理想,在大约三个世纪之后,将会转变为一种惩罚。从那时候起,我们有权做任何事,就是不能不自在快活。 再也没有比幸福更模糊的概念了。这个古老的字眼遭蹂躏、作贱、糟蹋,被毒害到人们想把它从语言中剔除的地步。从上古时代以来,幸福这个字眼的意义便不断更换,且相互矛盾。在圣奥古斯丁那个时代,针对这个主题,已经列出两百八十九条以上不同的意见。十八世纪时,约有五十篇左右专门探讨幸福的长篇论著,而我们仍不停地将一种仅属于我们自己的观念和执着投射于古老的年代或其他的文化上。幸福这个概念原本就是一道谜题,是永久的纷争之源,是一摊水,能被塑造成各种形态,却没有任何形态能使之枯竭。幸福可以是行为也可以是冥想,是灵性也是理性,是愿景也是结局,是德行也是罪恶。幸福的理论,如狄德罗所说,所描述的永远只是理论学者自己的故事。在本书中,我们感兴趣的是:自从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以来,西方世界对于幸福的热情,亦即想要得到幸福的意愿。 得到快乐的计划里有三个吊诡之处。第一,计划本身的目标如此模糊,使人望而却步。第二,一旦计划开始实现,所获得的结果不是烦恼就是麻木不在乎(从这个角度来看,理想完美的幸福,应是一种永远能被满足的幸福,一再重生,避免落入失望及厌烦的双重陷阱中)。最后,在痛苦产生却无能为力时,这个计划立即规避,不敢正视现实。 在第一个吊诡中,幸福本身的抽象性解释了它为何如此诱人,又为何给人类带来焦虑。我们不仅对预先打造好的天堂抱持怀疑,也从来不曾确定过自己真的快乐。追求快乐,就表示自己并不快乐。由此得知,对快乐这种状态的迷恋,同时也和以下两种态度息息相关:一味盲从和欲求不满;两种伴随民主文化而来的病态是:向多数人的喜好看齐,对运气似乎特别好的人充满兴趣。 在第二项吊诡中,在欧洲,担忧幸福是当代之事。幸福以世俗之姿,从平凡中诞生,而现世的新体制于现代化时代的初期登场,在上帝退隐之后,非宗教的俗世生活大兴其道,人生仅余单调无趣。中产阶级的平凡或也可说是他们的胜利:庸俗、呆板、粗鄙不堪。 最后,像这样的目标,旨在扫除苦痛,但却又不由自主地将苦痛置于核心地位;如此一来,现代人还承受着不愿受苦的痛苦,这就和因为想尽办法拥有健康、却反而生病的人,道理如出一辙。我们这个时代还诉说着一则奇怪的寓言:在一个完全奉献给享乐主义的社会,任何事物都会变成刺激和残酷的折磨。不幸不只是不幸,比这还惨得多,它是幸福的失败。因此,我认为,所谓“幸福的义务”就是这种纯粹属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意识形态,它迫使所有的演变在欢愉和不快中进行;就是这道要求愉快的指令,将那些不顺从的人们摒弃于屈辱不安之中。这是一项双重设定:一方面要发挥生命中最美好的部分;另一方面,若做不到这一点,就会悲伤欲绝,惩罚自己。所谓“每一个人都可以主宰自己的命运并改善其生命”这个最美妙的想法,已遭到腐化。启蒙时代所说的这个解放性的字眼“幸福的权利”,怎么会转变成一门教义,一种集体式的信条?这便是我们试图在本书中重新勾勒的奇妙历程。 虽然至善有多种定义,但人们还是将重心放在某些集体意识上:健康、财富、身体、舒适、悠哉惬意的生活,这些就像各式各样的护身符吉祥物,被认定必能招致福善,就如同诱饵必能引来飞鸟一般。手段方法取代了最终目的,而且,一旦寻觅中的喜悦未如期出现,显然就是因为缺少方法的缘故。于是,一个很残酷的错误是:那些本来应该帮助我们接近幸福的方法,却经常使我们离它愈来愈远。许多关乎幸福快乐的疏漏便是源自于此:人们以为应该像讨债似地将幸福争取到手,将它当成一门课程来学习,像盖房子般逐步建造;以为幸福可以买得到,可以讨价还价;以为别人拥有源源不断的幸福之泉,只要仿效他们,便也可以沉浸在同样美妙的气氛之中。 从亚里士多德以来(不过,在亚氏的学说中,幸福的主题另有意义),有一种说法便被不厌其烦地反复论述。然而,和这种陈腔滥调恰恰相反的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在追寻幸福这历史渊源深远的西方价值观,还有其他观念,诸如自由、正义、爱情、友情,都可以排在幸福之前。那么,如何才能得知,从开天辟地以来,全体人类除了一股脑儿地陷入空谈以外,到底还在追寻些什么?这并非是反对幸福,而是反对将这种脆弱的感受不折不扣地转变成麻醉群体的迷药;借由化学、心灵学、心理学、资讯、宗教等方式,每个人都嗑药上瘾。最先进的科学与智慧,也必须承认无法保障全民或个人的幸福喜乐。这种快乐的感觉,只要微微掠过,我们便觉得受到恩宠,而不会联想到什么特殊的演算或安排。或许正因为对世间各种好处了若指掌,如运气、欢愉、财富之类,人们便背弃了希望达到至福最高境地的梦想。 从那时候起,他们可能会想如此回应年轻的米哈波:“我就是因为太热爱生活了,所以不想只有快乐!”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