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苦难的意义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加)保罗·布卢姆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为什么那么多人热衷于登山、跑马拉松、吃辣、看恐怖电影?为什么那么多人念念不忘于自己吃苦、受冻、流泪的经历?为什么那么多人的关键性成长都发生在重创之后?
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保罗·布卢姆基于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众多新发现,为我们带来了关于苦难与幸福的全新阐释。他在书中探讨了三个主要观点:一,疼痛、恐惧和悲伤等某些类型的自愿受苦能成为快乐之源;二,良好的生活不仅指快乐的生活,还包括对道德良善和意义的追求;三,有些类型的痛苦,比如抗争和克服困难导致的痛苦,是实现更高目标、度过完满人生所必须经历的。他还在书中驳斥了流传已久的关于“人类天生就是享乐主义者,只追求快乐”的人性观,揭示人类倾向于追求更深刻、更具超越性事物的本性,从而为我们指明了通往真正幸福而有意义人生的方向。
作为广受欢迎的科普作家,布卢姆的写作沿袭了其畅销书《摆脱共情》《善恶之源》通俗、幽默的文风,又兼具科学性、故事性与哲学意味,对任何领域的读者来说都是一场科学与智识的饕餮盛宴。
作者简介
保罗·布卢姆(Paul Bloom),知名认知心理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耶鲁大学公开课最受欢迎教授、TED演讲人。
布卢姆是耶鲁大学最受欢迎、最风趣的心理学教授之一。他的心理学导论课是耶鲁大学最受欢迎的公开课之一,全球有上千万人观看、学习这一公开课的视频。
布卢姆是《科学》杂志评出的Twitter上最有影响力的50位明星科学家之一,美国哲学与心理学协会前任主席,《行为与脑科学》杂志联合主编。
布卢姆因出色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而获奖无数。他的文章屡见于《纽约时报杂志》《自然》《纽约客》《科学》等刊物。著有畅销书《善恶之源》《快感:为什么它让我们欲罢不能》。
目录
第1章 痛苦的意义
快乐与意义:自愿受苦的两种目的
痛苦本身未必是消极的
人生满意度与幸福感并不呈正相关
痛苦是获得更强烈快乐所付出的代价
我们天生渴望正义与群体幸福
平衡生活中的幸福感与意义感
第2章 先苦后甜比先甜后苦的记忆更美好
我们感受到快乐,是因为和过往体验形成了反差
消极体验带来专注和快乐
自我惩罚是消除愧疚感的手段
自我惩罚是在释放信号
利用对立理论,辨别真正能转化成快乐的痛苦
第3章 主动寻求痛苦的快乐
想象力,人类用以改变世界的最大天赋
大多数快乐并非来自真实世界
为了获得快乐,我们主动寻求痛苦
可控的恐惧感带来快乐
英雄之旅,揭示我们生活中的欲望
借由想象和虚构,为现实中的困境提供精神指南
出色的故事,彰显合作型社会所需的美德
第4章 艰辛的努力,带来更扎实的快乐
努力是一种反本能行为
持续工作对谁来说都很难
疲惫是提示你该去做更重要事情的信号
努力本身可以成为快乐的来源
当被视为一种游戏或玩乐时,努力就会令人快乐
心流,最具吸引力的一种努力
第5章 让有意义的体验改变和丰富你的人生
我们为什么痴迷登山
通过挑战来了解和实现自我
为养育孩子付出得越多,人生越有意义感
着眼于具体任务,找到自己的独特使命
何谓有意义的行为
最有意义的体验源自高度的快乐或高度的痛苦
第6章 痛苦,激发成长的力量
仪式是社会的黏合剂
赋予痛苦意义,从而在负面体验中更快地康复
仅仅受苦还不够,要选择有价值的痛苦
适度的痛苦能提高韧性和共情水平
过度的痛苦会使人戒备和不友善
合作与社会支持:将痛苦转化为成长力量的关键
第7章 以恰当的方式自愿受苦,从中发现人生的丰富意义
我们并非天生就会感到幸福
动机多元论:一味地寻求快乐,只会适得其反
快乐与意义可以兼得
自愿受苦可以成为联结感、归属感与爱的来源
致谢
序言
什么样的苦难才有意

很高兴中国读者能看
到《苦难的意义》,我想
这本书对中国读者来说非
常有意义,主要基于如下
两个原因。
首先,我在本书中探
讨的问题适用于世界各地
的人们。这是因为我将绝
大多数笔墨用于阐述人类
的共通之处,比如,每个
人都能感受到厌恶体验的
吸引力;每个人都喜欢努
力和心流带来的满足感,
也乐意沉浸在令人感到恐
惧和焦虑的虚构世界中;
每个人都能享受某些类型
的痛苦;每个人都会被有
意义的生活事件所吸引,
诸如养育小孩或者创业。
这些感受是普遍存在的,
因为人类的某些动机是相
通的。更概括地讲,本书
的立论基础是动机多元论
,这一观点认为我们有各
种各样的动机和欲望,但
它们经常发生冲突,这种
状况被视为人性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想获得快乐,
每个人都想成为有德之人
,每个人都在寻找人生意
义,类似的情形还有很多
,不一而足。这些正是我
们共有的人性。
我认为本书对中国读
者尤为有意义的第二个原
因与文化差异有关。我们
知道,生活于不同文化下
的人们会以不同的方式获
得快乐和追寻意义。我们
还知道,生活于不同文化
下的人们对幸福、意义和
痛苦的价值持不同看法,
这就是所谓的关于良好生
活之本质的差异化理论。
本书探讨了这些差异
,但其中相当多的部分是
基于西方视角所做的尝试
。这一方面是因为与这些
问题有关的大多数研究和
理论构建都是在北美和西
欧完成的,另一方面是因
为我自己人生的大部分时
间是在加拿大和美国度过
的。我承认这是本书的局
限所在,但我认为中国读
者应该能敏锐地发现这一
点。因此,我很乐意邀请
中国读者从中国人的独特
视角思考本书的观点,想
一想本书的哪些内容能应
用到你们的日常生活中,
哪些不能。对于本书能带
给你们的乐趣和意义,我
和你们一样期待。
在这篇序言的结尾,
我想对中国读者提一个请
求。我非常希望听到你们
对本书的反馈,欢迎你们
通过电子邮件联系我,告
诉我你们的想法。
最后,十分感谢你们
对本书产生兴趣,祝你们
拥有一段愉快的阅读之旅
,也期待你们在掩卷之时
发现新的意义,关于生活
、关于事业、关于心灵或
其他。
导语
知名心理学家、多伦多大学心理学教授、美国哲学与心理学协会前主席保罗·布卢姆的先锋力作。
一本崭新视角的幸福之书,带你从心理学与脑科学的视角重新认识苦难。
布卢姆在这本颇具先锋性的科学作品中指出,我们并非像通常以为的那样总是追求快乐、回避痛苦,也绝非天生的享乐主义者,相反,我们会主动寻求痛苦。布卢姆以扎实的科学研究和广泛的引证向我们证明,苦难如何为我们的快乐奠定基础,又如何成为幸福人生的必要条件。全书叙述风格幽默通俗,又不失科学性、故事性与哲学意味,能让我们在愉快的阅读体验中重新认识苦难,从而找到走向幸福而有意义人生的新方向。
湛庐文化出品。
书评(媒体评论)
正如消极情绪和积极
情绪都是进化赠予我们的
宝贵礼物,苦难和快乐也
是支撑我们生命的两股中
坚力量。布卢姆教授以全
新的视角和科学成果向我
们证明了苦难之于人生不
可缺省的巨大价值,同时
揭示了我们本能或刻意地
寻求某些痛苦的原因。这
无疑是一部相当亮眼的科
普佳作,随处可见科学、
哲思与故事带来的惊喜。
——喻丰 武汉大学哲
学学院心理学系教授
布卢姆有一种天赋,
他总能发现人性中的悖论
,并用深刻、令人满意的
解释来解决它们。这本条
理清晰、引人入胜的书,
再一次用出人意料又令人
折服的“自愿受苦”理论诠
释了人类关于痛苦与快乐
的悖论。
——史蒂芬·平克 哈佛
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心
智探奇》《当下的启蒙》
作者
《苦难的意义》将使
你不得不重新思考何谓美
好生活。布卢姆用敏锐的
洞察力和清晰的文笔,提
出了一个令人着迷的观点
:痛苦和苦难是幸福的必
要条件。这将全然颠覆人
们对幸福的普遍认知。
——亚当·格兰特 知名
心理学家、沃顿商学院终
身教授
引人入胜又颇富洞察
力的著作!布卢姆是世界
上最杰出的科普作家之一
,也是对人类行为洞察最
深刻的思想家之一。他关
于我们为什么有时会寻求
悲伤、恐惧和痛苦的观点
,有趣、有料又饱含科学
性。相信我,你一旦打开
这本书,就不会放下。
——丹尼尔·吉尔伯特
哈佛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一场令人捧腹大笑又
发人深省的阅读之旅,带
你探索人类奇妙的愉悦点
!书中介绍了非常多有意
思的科学案例,这些案例
足以让你成为任何一个茶
话会或圆桌派中的“话题
之王”。翻开它,这趟旅
程一定会让你收获甚丰、
心满意足!
——劳丽·桑托斯 耶鲁
大学心理学教授
布卢姆总能让你对人
性的自信假设发生翻天覆
地的变化,他在这本书中
再一次做到了!这一次,
他基于对痛苦和苦难、快
乐和意义的研究提出并回
答了一个永恒的问题:是
什么让生命值得继续下去
。你一定不会想错过这本
雄辩而博学的书。
——苏珊·凯恩 《纽约
时报》畅销书作家
精彩页
第1章 痛苦的意义
我的小儿子扎卡里喜欢自讨苦吃。他总爱跟小伙伴们比赛扇耳光,或者让你跟他比赛吃芥末。到了高中,他参加了攀爬“珠穆朗玛峰”高级训练项目。当然,他并非去爬真正的珠穆朗玛峰,而是要完成8848.86米的累计攀登高度,毕竟他还得上学。每天下午晚些时候,扎卡里就会去攀岩馆,上上下下攀爬好几个小时。事实上,他每周要训练四五天,每天爬300多米,为期30天。每次训练结束后,扎卡里都会记录他现在爬到珠峰哪个位置了,记录如果他真的离开珠峰大本营,往山上爬,然后又返回,一路上他会看到怎样的景致。整个训练过程并不令人感到舒适,甚至让人筋疲力尽,扎卡里对此也有过强烈的抱怨,但他还是乐在其中。
我敢打赌,你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也许你喜欢放弃家里的软床和热水澡,去野外露营;也许你喜欢骑自行车,出类拔萃的选手们会热情赞美这项运动带来的那种“甜蜜的痛苦”1,就像一位自行车手所描述的那样:“当你看到你的剩余骑行时间又缩短了,尽管此时你已上气不接下气、精疲力竭,你还是会露出欣慰的笑容……当骑着自行车,抬头看见长长的陡坡顶部已在不远处时,你就会忽略双腿的酸软,并祈祷身体中的内啡肽之神能助你熬过最痛苦的一道难关。”
我不是一名运动员,但很久以前我跑了一次马拉松。当决定挑战马拉松时,我已胖得不成样子了。为此,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来准备,有时训练是在新英格兰地区的寒冬里完成的。我仍记得在漆黑的清晨跑步有多痛苦,脸被冷风吹得失去知觉、足部的水疱随时刺痛、肌肉又酸又疼,但这些记忆又那样弥足珍贵。
此外,一些更消极的受虐式快感也令人着迷。为什么我们会喜欢兴奋和敬畏的感觉,为什么我们会对别人的胜利感到高兴,为什么我们会享受性欲的满足,这些问题的答案已不再神秘。可是,为什么我们还喜欢体验恐怖呢?几年前,我看到我的大儿子一边做作业一边观看一部法国食人族艺术电影。我只瞄了一眼,就足足恶心了一下午。
或许你喜欢这类事物,可能你已经放下本书,开始上网浏览类似的图像和影片;又或许你跟我一样,对这些东西不感兴趣。然而,事实上每个人都会喜欢某些负面体验。我自己喜欢诸如《黑道家族》《绝命毒师》《权力的游戏》这类电视剧,尽管剧中充满暴力和谋杀等情节,也充满对各种各样的痛苦和伤害的描绘,但它们还是能吸引我的眼球。而且我敢打赌,只要你有兴趣,即便剧中没有暴力,只是让人感到压抑的电视剧也会让你沉迷其中。
喜欢沉迷于哪种特定的痛苦以及对这种痛苦的喜好程度因人而异。我喜欢吃辛辣的咖喱,喜欢坐过山车。热水澡呢?喜欢,但不喜欢水太烫。长跑呢?也喜欢。尽管每个人的偏好各不相同,但没人能抗拒痛苦的诱惑。 快乐与意义:自愿受苦的两种目的
在进一步探讨之前,我想做一番语义上的区分。我会像其他人那样使用“愉悦”(pleasure)和“疼痛”(pain)这两个词,简单来说,它们分别指代让你叫出“哇!”和“哎哟!”的感受。我还会谈论与身体疼痛无关的消极体验,比如,在一个进展艰难的项目上长时间工作;沉浸在悲伤的记忆中;你饿了,却仍然选择禁食的时刻。有时候,我把这类体验称为“痛苦”(suffering)。它符合词典里的标准定义:经受疼痛、压抑、苦难的状态。但这一定义并不意味着必须经受巨大的疼痛、压抑和苦难。
我已经意识到,有些人会对我的用词表示反感,甚至觉得受到冒犯。我曾将某些并不严重的行为(实验室中轻微的电击)描述为痛苦,一位年龄比我大的女士愤怒地告诉我,她的父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那种恐怖经历才算得上痛苦。在她看来,我宽泛地使用“痛苦”一词,削弱了她父母曾经遭受的痛苦的程度。我能理解她的心情。当我听到有人把在机场排长队等待安检称为“折磨”时,我也有与那位女士相同的感受。作为戏剧性的夸张,“折磨”这个词使用得没有问题,但严格来说,如此使用“折磨”是具有冒犯性的,因为它的真正含义被削弱了。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0: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