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具有以下特点: 一、本书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实事求是地记述民国时期暨南大学名师历史与学人风范,努力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充分体现暨南大学民国时期的办学宗旨、学科特色与时代精神。 二、本书体裁采用述、记、志、传、图的形式,以名师传记为主。全书首设序、引子,其次依学科划分篇章,按文学、历史、艺术、商科、其他的顺序分为五章,每章人物按照生卒年份先后进行排序,最后为参考文献与后记。全书图片与文字叙述互为补充,各篇首设无题概述,简要记述该学科历史与名师的基本情况。 三、本书记述范围按照“立足真如,兼及播迁”的原则,以真如时期校史为记述重点,对迁徙建阳时期的名师任教历史作辅助采用。同时,将抗战胜利后返沪的暨南大学复学史仅作背景性适当交代。 四、本书上限尽量追溯至民国初,下限断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个别跨上、下限的重要事件为保持其完整性,将超越上、下限的内容也简要记述,或将其收入参考文献,以备查考。 五、本书名师学人按“生不立传”原则,主要收录暨南大学在民国时期有较大影响的已故名师,排列先后在学科领域下以生年为序,生年相同者以卒年为序。 六、本书各章基本由本书编委会组织编纂,凡直接为本书提供资料者(包括撰稿、审稿)均予以署名,记录于后记,编辑作者排名以姓氏笔画顺序排列。在同一章节中为多个篇目撰稿(审稿)者一般不重复署名。 七、本书资料均征引自近代史料、方志和各类档案、图书、报刊。为减少篇幅,除引文和个别有争议的资料注明来源外,一般不再注明。同时,囿于各种原因可能会导致少数名师照片短缺,敬请读者见谅。 八、本书虽已截稿,后期编纂人员将继续致力于收集、补充史料,同时欢迎社会各界提供暨南校史和暨南名师资料,本书编委会将建立专题信息库,进一步做好资料收集与整理,以便在适当时问续编修订版。 目录 序 凡例 引子 暨南精神的薪火传承 端方 郑洪年 黄炎培 第一章 文学名师 陈中凡 郑振铎 方光焘 曹聚仁 许杰 梁实秋 叶公超 钱锤书 第二章 历史名师 陈守实 周予同 周谷城 陈高慵 谭其骧 第三章 艺术名师 黄宾虹 李瑞清 洪深 俞剑华 陶冷月 潘天寿 第四章 商科名师 马寅初 潘序伦 杨汝梅 王亚南 周宪文 第五章 其他名师 周建人 许德珩 何炳松 严济慈 孙怀仁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序 薪火相承,代际流传, 师长教诲,桃李辈出。 2017年,暨南大学入选国 家“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 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 记莅临视察时,嘱托暨南 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根 本任务,传承弘扬暨南精 神,擦亮学校的金字招牌 。百余年来,暨南大学历 经“三起三落”五度播迁,暨 南精神弦歌不辍。世纪迭 代,继往开来,数十万英 才学子承接暨南名师的教 育,接受华侨最高学府的 熏陶,投身祖国的革命与 建设,为社会主义事业发 光发热。百年传承离不开 名师之教诲,继往开来离 不开先人之奉献。一代代 暨南名师支撑起百年侨校 之学脉,一位位前辈大家 承载起暨南大学之更迭。 作为革命建设的排头兵、 学科建设的领头羊,他们 教书育人、开拓创新,跨 越时间的山河海阔,在暨 南大学发展史上起到了重 要作用。 回溯1906年,清政府推 行“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华侨 教育政策,近代新式教育 实践者端方紧抓时机、乘 势而上,委派江宁提学使 陈伯陶、两江总督府学务 处职人郑洪年,创设暨南 大学的前身——暨南学堂 ,开中国华侨教育事业之 荒,侨教之源自此始。百 年侨校自诞生之日起,便 肩负起立德树人、情系侨 胞之使命。 1906年暨南学堂在南京 创设后,南洋华侨同胞奔 走相告,当地中华会馆积 极选送优秀学子归国求学 。1911年,辛亥鼎革,暨 南学堂停办。1918年,在 北洋政府教育部支持下, 黄炎培等人奔走筹划,暨 南学校得以复办。1921年 ,暨南学校与国立东南大 学合作创办国立上海商科 大学,此后逐步迁入上海 ,以真如为学校本部。 1923年,暨南学校独自创 办商科大学部,名其为国 立暨南商科大学。1927年 ,国立暨南学校升为综合 性的华侨大学,改称国立 暨南大学。20世纪30年代 初期,日军侵华恶行加剧 、民族矛盾突起,暨南爱 国学生运动风起云涌,加 入全国抗日救亡的浪潮。 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 日军占领上海真如,暨南 大学不得不一分为三,在 上海、苏州、广州艰难办 学,事变结束后才得以迁 回上海。1937年上海“八一 三”事变后,学校办学遇挫 ,搬人上海租界求存,进 入“孤岛”时期,苦苦支撑。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 学校在上海难以立足,不 得不南下前往福建建阳办 学。抗战胜利后,1946年 6月,学校复迁上海,又因 办学经费不足、侨生比例 较小,在1949年8月合并 于复旦大学、交通大学、 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 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后,经国务院批准,暨南 大学于1958年在广州重建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暨 南大学于1970年再遭停办 ,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后 ,国务院决定恢复暨南大 学、大力推进华侨高等教 育,暨南大学从此步人恢 复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暨南创办发展坎坷不易 ,多遭艰难险阻,百十年 间风云变幻,求存与进步 共生。在暨南办学的真如 时期,学校扩大生源、增 设学科、广聘名师。文学 巨匠梁实秋、叶公超、郑 振铎、许杰、方光焘、陈 中凡、钱锺书等点亮灯塔 ,历史大家谭其骧、周谷 城、周予同、许德珩、陈 高俯等掌舵破浪,艺术文 人李瑞清、陶冷月、黄宾 虹、潘天寿、洪深等播种 浇水,商科名家潘序伦、 杨汝梅、王亚南、周宪文 、马寅初等燃烛引路,各 方贤士齐聚一堂、挥洒汗 水、教导栽培、谋求发展 ,助力暨南走人全面发展 的阶段,暨南办学繁花绽 放在此时。今日暨南大学 之强大离不开昔日暨南建 设之艰苦,暨南精神之璀 璨离不开名师荟萃之绚烂 。本书聚焦中华人民共和 国成立前暨南建设之名师 大家,不忘前人护苗栽树 之恩泽。 2021年,时值中国共产 党建党100周年、暨南大学 建校15周年、暨南大学董 事会成立100周年之际,推 出《暨南群星闪耀时》( 第一辑),以念百年建设 下师生之奉献,开新时代 华侨最高学府之未来。传 播校史经典,传扬暨南精 神,传承家国情怀,传递 前行力量,生生不息为代 代名师既往,光明未来由 生生今人开启。 马有恒 2021年5月 导语 本书主要选取了暨南大学从清朝末年以“暨南学堂”建校起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32位名师,全书共分为文学、史学、艺术、商科、其他五章,时间跨越暨南学堂建立时期、上海真如时期以及内迁福建建阳时期,以每位名师单独成篇的形式介绍了他们的生平经历和与暨南大学的故事,体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暨南人坚持真理、扎根学术、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及抵御外敌、与国民党反动派顽强斗争的家国情怀。 后记 后记 华侨教育关联着我国侨 胞的生生延绵,也连系着 祖国与侨胞的心。2021年 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 、暨南大学建校115周年、 暨南大学董事会成立100周 年,为传承暨南精神、献 礼百年暨南,暨南大学对 外联络处牵头成立《暨南 群星闪耀时》编写组,通 力合作完成书稿编纂。 接到《暨南群星闪耀时 》一书的编纂任务后,本 书编写人员齐力合作,决 心编写出优质的暨南精神 传承书目,弘扬校史经典 。本书由梁燕、肖婧主编 ,撰稿人分别为(以姓氏 笔画为序):王佳、尹素 娟、叶歌、汪章靓,各章 核稿人分别为:刘敬宜、 李晓明、李蕙君、张琦、 姚钰婷,全书核稿由王婷 、张柏星完成。本书编写 历时1年,受到暨南大学校 领导、暨南大学出版社, 以及张晓辉专家的大力支 持,在此表示感激。同时 感谢为本书作序的暨南大 学董事会副董事长、暨南 大学校友总会会长马有恒 先生。 本书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选取民国时期部分暨南 名师事迹进行编纂。书中 内容与图片或有错漏之处 ,敬请广大师生、校友、 有关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 编写组 2021年10月于暨南园 精彩页 端方(1861—1911),字午桥,号甸(陶)斋,托忒克氏,满洲正白旗人,曾任湖北巡抚、江苏巡抚、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这位酷嗜金石、权倾朝野的封疆大吏.在风雨飘摇、内忧外患的晚清政府扮演了重要角色。他拥护“新政”,锐意进取,一生践行着“宏教泽而系侨情”的宗旨。 端方是近代新式教育的实践者。在任期间,他力主废除科举制度,创建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并创办了最早的现代幼儿园、现代图书馆、无线电台和学生运动会,是清末“新政”之文教领域的扛鼎之人。 端方是清末华侨政策的倡导者。他曾作为五大臣之一出洋考察,联络侨情;创办全国首所侨校——暨南学堂,兴办侨教;建言举办南洋劝业会,引进侨资。端方推行的系统性侨务政策,在晚清侨政中占据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当端方秉持着“怀远固以招徕为要.兴学须为久远之图”的高远视角,将教育与侨务结合,暨南学堂便由此诞生,并作为华侨教育的蓝本薪火相传。 一、溯洄暨南 20世纪之初,在南洋爪哇,一批华侨学子情真意切地要求回国求学。清政府获悉此事,便于1906年设学于六朝古都南京,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华侨学府——暨南学堂从此诞生。“暨南”,这一寓意深远的名字,也日益享誉中外,并伴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度过了历史的风风雨雨,在中国教育的丰碑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学堂的创始人端方,这位满洲大员中仅见之俊杰,尤足令暨南人迫思。二、兴学实践,清末“新政”文教领域引导者 甲午之役后,国势阽危。清政府为扭转末路危局,实行“新政”和“预备l立宪”。在文化教育方面,清政府陆续颁布“兴学诏书”,采取鼓励兴办学堂,l递减科举取士名额,废除八股文程式等措施。作为颇具维新思想的地方大员,端l方被派遣出访日本和欧美诸国,以考察宪政。在访问中,他体悟到西方先进完善l的教育制度的深远影响,归国后把“兴学”作为第一要务。据胡适评述:“在苏I督任内,如广设学校,兴办警政,定长江巡缉章制,选派学生赴欧美留学,凡与l维新运动有关者,莫不竭力推行。”① 清末科举制度依然存在,不可避免地对新式教育的发展造成阻碍,学生即使I在新式学校学习,仍然是为了追求科举功名,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度的附庸。l1905年,直隶总督袁世凯连同时任湖南巡抚端方等人,联名奏请废除科举。至l此,自隋朝起实行了l300多年的科举制度被正式废除。这一事件标志着中国封建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完全终结,近代教育制度逐渐确立,是中国教育史上极具l进步意义的大事。而端方在废除科举制度和推动兴办近代新式教育方面做出了积l极贡献。 P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