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尊严》的作者胡启明,冲破心理上的障碍,深入到明阳山殡仪馆体验生活前后将近一年,与殡葬人同吃、同住、同工作,这是需要勇气和值得称道的。作品以文学纪实的手法,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让读者较为完整地了解殡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了解、深入关注着殡葬。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最后的尊严--长沙殡葬报告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胡启明 |
出版社 | 湘潭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最后的尊严》的作者胡启明,冲破心理上的障碍,深入到明阳山殡仪馆体验生活前后将近一年,与殡葬人同吃、同住、同工作,这是需要勇气和值得称道的。作品以文学纪实的手法,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让读者较为完整地了解殡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了解、深入关注着殡葬。 内容推荐 胡启明编著的《最后的尊严--长沙殡葬报告》以纪实的手法,选取长沙市殡仪馆作为典型个案,穿行于现实和历史之间,通过与过去年代的传统殡葬业对比,以点带面地描写了我国殡葬业中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殡葬人一些酸甜苦辣的真实故事,《最后的尊严--长沙殡葬报告》阐述了现代殡葬人让逝者带着最后的尊严完满地为此生画上句号走向另一个世界的点滴用心,展示了现代殡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殡葬行业这个角度折射出社会的进步,人们观念的进步。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初闯“圣殿” 第二章 送行大师廖友军 第三章 英雄不问年龄 第四章 风雨兼程总是情 第五章 特别小分队 第六章 城南旧事 第七章 留住美丽 第八章 神圣的使命 尾声 试读章节 第一章初闯“圣殿” 1 2012年11月21日,一个冷雨绵绵的上午。我和长沙市殡葬事业管理处领导的第一次见面,安排在一个叫作金盆岭的老殡仪馆里。踏进大门,两旁全是笔挺的长青松,让人立刻有了肃穆的感觉,还有一丝伤感或阴沉的意味。 也许,无论是谁,一旦进入这样的特殊环境,总会有对生命的一种敬畏与遐想。大道上时有灵车驰过,这里虽已不再作火化操作,却仍有不少悼念活动,因为湖南革命陵园一直都在这里。 约见我的是从30里开外的明阳山新馆赶来的市殡葬事业管理处的姚书记和保卫科彭科长。他们对我的到来,既表现出高兴,也表现出谨慎,这从当兵出身的书记那种沉稳的表情中一眼可见。他们不知道我想要写什么,更不知道我会怎么写。他们需要一个基调,一个透明度。这也难怪,原来,在这之前,从没有哪个作家真正走进过殡葬人的生活,虽常有新闻媒体介入,然大多是浮光掠影,甚至还带有负面的色彩。殡葬人的委屈、压抑、痛苦,似乎只能深深掩埋在自己的心底。他们不得不变得小心翼翼,谨小慎微!我想:抑或是因为他们的职业太特殊,他们的生活太封闭,他们的思维太敏感,他们的身份太卑微,于是,这种自我保护意识才会如此强烈、坦然、简洁。 我们相约第二天去明阳山“大本营”再见。 明阳山,原本为“绵羊山”,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地名?似乎已无从考究,但绝不会是没有缘由。2004年,长沙市殡管处和殡仪馆从市区搬迁过来后,即改名为“明阳山”。“绵羊”“明阳”取其谐音,“明”为日月,照射宇宙万物,“阳”代表了刚和烈,与日月相衡。人类的生生死死,世间所有的生命轮回,不是全凭这阴阳之气维系的吗? 明阳山好,阳光,温暖! 上明阳山,非经长沙东南郊的扬子路不可,路极窄,且有些陡险,一路上七弯八拐,上坡下坡,沿途有撒落在地上的纸钱。除了一些耐冬的草木还在挣扎着,路旁高大的香樟与梧桐树已不见一片绿叶,经厉害的寒雨冲刷过后,光秃秃地立在风中摇曳,让人怜惜。 真要专程去这样一个地方,我心中仍不免有些恐慌和惧怕,脑子里顿时一片混乱起来,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冷冰冰的遗体,极难闻的异味,阴森恐怖的气氛,撕心裂肺的尖叫和哭喊声…… 一条不长也不短的扬子路终于走到了尽头,车子像一头老牛样哼哈着爬上一长坡后,道路立刻变得十分畅达宽绰。这时恰好天已放晴,雨雾渐渐散开。我眼睛忽然一亮,但见一片崭新的仿古建筑楼群巍然屹立,错落有致,气宇轩昂。灰白的色调,蓝色琉璃瓦飞檐高翘,暖暖的冬阳给主礼楼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缦,愈显金碧辉煌。这是殡仪馆吗?分明就是博物馆嘛,或者说更像一座圣殿。我把刚才上山的路况与眼前这宏阔的艺术建筑相比,感觉反差竟是如此之大。这简直是让人难以接受。 车从西大门进入后,便左拐上了一条像缎子一样的柏油路,朝着来时的方向驶去。不一会儿,车就在长沙市殡葬事业管理处的行政大楼前停了下来。门前果然是假山逼真,池水清清,腊梅吐艳,楼台亭榭,小桥流水的格局。大型葡萄架,虽已属季节深处的干枯,但可想象它来年的蓬勃繁茂之势。管理处在家的领导几乎全集中在一楼会议室与我会面,热情得让人为难。因为采访和体验生活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加之离市区较远,交通也不很方便,按安排我便住在四楼刚被腾出来的一间客房。 这是一栋行政办公和单身员工住宿的综合楼,二楼办公,三至四层作宿舍用,因住的人极少,自然有些清冷。房的后窗下面,似是一条长满荒草和树木的很深的峡谷,入夜,嗖嗖的山风发出一种怪异的声响,有些吓人。寂冷的寒夜里,我将身子蜷缩在棉被下,贪图温暖的覆盖,如动物在冬天里的姿势,然后翻阅着处里提供的60年殡葬变迁史。我清楚地知道,从第二天开始我将经历一种全新的体验,抑或考验。因为我必须走近离死亡最近的地方,去经历遗体交接,防腐冷藏,化妆入殓,追悼葬礼,火化拣灰等主要过程。这需要勇气,也需要有一种对殡葬人的特别的情怀和对逝者的尊重。由于有了某种想象,也就感觉死亡不那么寒冷与恐惧。 这一夜,不知为什么天老不亮,我怀疑这个地球是不是根本就停止了转动?P9-12 序言 冰天雪地的时候,总能闻到春天的气息。 摆放在案头多日的书稿《最后的尊严》,我多次拿起翻动又放下,源于心情的复杂,还源于我的思想中总在回味一句话:当尊严必须写在纸上的时候,是否已经遭到或人为或无形的践踏,践踏后的尊严,很寒冷又很让人无奈,但是,还有关注和温暖。 关于殡葬行业,我以前接触过,现在正在从事这项工作,我认为其职责就是让逝者安息、生者释怀,也正如长沙市殡葬事业管理处提出的:“让两个世界的人都满意。”然而,由于受传统观念的束缚,死亡与殡葬依然是一种晦气和禁忌。我熟悉这个行业的许多许多优秀职工,包括书中的人物,长沙殡葬事业管理处主任马果夫、书记姚国平、火化工廖友军、殡仪服务员唐卫兴等等,他们所要承受的巨大精神压力是有形和无形的。他们远离了朋友,甚至包括自己的亲人,他们遭受别人异样的眼光,还有歧视等。一般丧属总是要求殡葬人将丧事办得体面、风光,却很少有人也给予殡葬人以尊严。他们是多么渴望和别人沟通。想让更多的人来了解自己,了解这个神圣的职业。这是一种等待,这种等待是痛苦的、积极的。是必须通过殡葬人的长期修炼和自我形象的塑造,才会赢得社会的认同与尊重。 今日,放平心情,掩读《最后的尊严》,一种阅读后的温暖竟是如此强烈。作者以心理的历程和对生命的热爱,讲述了一群殡葬人鲜为人知的故事,使读者窥见激流涌动的活的思维过程,从而激发人的思考。说到独创性,从叙事的方式到心灵的对话再度审视,《最后的尊严》无疑是做到了这一点。 《最后的尊严》的作者冲破心理上的障碍,深入到明阳山殡仪馆体验生活前后将近一年,与殡葬人同吃、同住、同工作,这是需要勇气和值得称道的。作品以文学纪实的手法,穿行于历史与现实之间,让读者较为完整地了解殡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同时,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现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了解、深入关注着殡葬。 民政部副部长窦玉沛经常说:“多给可爱的殡仪职工一些理解。对他们高看一眼,厚爱三分。”这是对全社会的呐喊,是希望,是努力,更是大家的所求。 期待更多的文艺家走进中国殡葬文化的广阔天地。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