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东京本屋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日)吉井忍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吉井忍编著的《东京本屋》介绍了: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呼,“书店(shoten)”和“本屋(honya)”。前者比较书面,后者则偏口语,带着一种亲切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面加上一个“桑”。我小时候,没事儿就老往离家不远的小书店跑。母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问我去哪儿,我总回答:“去本屋桑。”
可是长大后,“本屋桑”渐渐变少了。他们在哪儿呢,他们还好吗?
作者简介
吉井忍(Yoshii Shinobu),日籍华语作家,现旅居北京。毕业于日本国际基督教大学国际关系专业。曾在成都留学,法国南部务农,辗转台北、马尼拉、上海等地任经济新闻编辑。
现专职写作,著有《四季便当》、审校有“MUJI轻料理”丛书等。作品亦见于《知日》、《读库》、《鲤》、《南方周末》、《城市画报》等报刊媒体。
目录
前言
樱花国度,寻书房
COW BOOKS
一直在路上
专访COW BOOKS创办人松浦弥太郎
番外:COW BOOKS的奥秘
今野书店
书店的“原生风景”
专访今野书店社长今野英治
番外:今野书店的亲子阅读会
Books & Gallery POPOTAME
地下音乐系母亲的书店
专访POPOTAME店主大林えり子
Shibuya Publishing & Booksellers
时尚是把双刃剑
专访SPBS店长铃木美波
Books Fuji
做最纯正的航空书店
专访Books Fuji创办人太田博隆
专访Books Fuji社长太田雅也
森冈书店
让书店成为“实体社交网络”
专访森冈书店创办人森冈督行
MUJIBOOKS
书的任务是连接
专访无印良品有乐町MUJIBOOKS经理清水洋平
番外:有乐町散步路线
顺道采访
BACH
选书师不能问的问题
专访BACH代表、选书师幅允孝
番外:三个案例目前的状况
本屋B&B
出版界将会举步维艰,但书店的未来是光明的
专访本屋B&B经营者、Numabooks代表内沼晋太郎
模索舍
荒地般的自由、寂寞和宽容
专访模索舍舍员榎本智至、神山进
番外:小型活动与“投掷钱币”
BOOK TRUCK
主动选场地、选客人的书店
专访BOOK TRUCK店主三田修平
顺道采访
夏叶社
一个人的出版社
专访夏叶社社长岛田润一郎
参考书目
后记
“本屋桑”巡礼
序言
樱花国度,寻书房
去岁,樱花由盛转衰的
时节,东京街道被落英染
成淡粉色。我办完事,赶
去浅草换乘电车回家,心
想着要不要买盒点心带给
父母。从地铁站走出来时
,却发现天色已晚,街头
刮起了冷风,我在氤氲着
花香的湿润空气中疾步踏
上一条“捷径”,结果很快就
迷路了。小路两边的店铺
大多早早关了门,只有远
处一家小书店亮着“七福”的
店招。
店面不大,书架满满当
当,收银台边没有人,但
随着我脚步声的临近,从
书墙后慢慢走出一位老爷
爷,一边低声招呼道“嗨嗨”
,一边坐下来。店里没有
其他客人,我在文库本的
书架边转了一圈,挑了一
本随笔集,便去结账。老
爷爷接过我递去的文库本
,一言不发地扫了条码,
正当我打开手提包准备付
款,低头包着书皮的老爷
爷突然蹦出一句:“花冷呀
。”
一时间我没反应过来,
因很久不用“花冷”这个词了
,“哦,外面开始刮风,今
晚樱花就得谢了。”
“樱花开了又谢,真是一
转眼的工夫。”
“说的是啊。”
回家等车的时候觉得有
点冷,可心中想起老爷爷
的声音、看着书,身体的
疲劳感也消去了少许。再
在自家的书架上看到那册
文库本时,虽然内容和樱
花无关,但心中总会浮现
出“花冷”和远处“七福”的微
光淡影。
话说回来,东京是世界
上实体书店与人口数比例
最高的城市之一,书店数
量在日本国内也是绝对的
第一名。据统计,2014年
东京的实体书店数量为
1430 家,远超第二位的大
阪。与之相对,东京实体
书店的消亡速度也是全日
本第一:2009—2014 年间
减少了179 家。其实,这
不仅是东京一地的现象,
整个日本的实体书店也在
这五年中少了一成多。但
从书店平均面积来看,每
家书店的面积却处在增加
的趋势中。
这意味着,消亡中的书
店大多是“七福”那样由个人
经营的小型书店。
大型书店的势力扩大,
生活品牌跨界至图书业,
小书店的声音越发微弱。
它们的生存状态如何?靠
书的销量而维生,默默培
养了万千读书人的小书店“
本屋桑”真的要被时代所淘
汰?若要继续坚持下去,
这背后需要怎样的思考和
努力?这是本书的重要主
题之一。
笔者挑选了不同风格的
东京书店,进行了六年的
实地观察和追踪采访;选
取的对象有些难以概括,
也不能用“东京十大书店”之
类的标签来简单做总结:
有著名人士开办、关注度
极高的,有坚持“昭和”小书
店的人情和亲切感的,有
追求自己认定的社会正义
反被边缘化的人和店,还
有店主一人支撑的移动书
店,甚至有些严格来说并
不算是书店,而是新型业
态下的职业选书师和一人
出版社。六年中,店主本
身和书店都有了不少变化
,有些书店在这段时间里
诞生又消失,笔者不得不
从书稿中删去。可以说,
本书中大部分书店都经历
了时间的筛选。
书中还有一两家书店风
格很普通,拍照也不一定
能获得点赞,可能从外观
上中国读者并不会特别被
吸引,但我希望透过它们
的“普通”,为大家传达日本
人平时接触的书店的模样
。“名人推荐”、“独立出版”
、“只卖一本”等标签容易提
高关注度,但人们并不是
天天都会那么文艺的,东
京人逛书店也不一定每次
到神保町、六本木(著名
的“茑屋”所在地)等圣地。
就如选书师幅允孝先生小
时候泡书店那样,不少日
本人平时下班后,是在车
站前一家熟悉的小书店站
着翻会儿杂志,然后买一
本书回家。和学术一样,
我们接触“特殊”案例之前,
需要体会最基础的状态和
它的极限,方可深度了解
案例特殊之处和真正价值
。那么,关注特别的书店
的同时,我们也是否要了
解日本人心中的普通书店
呢?
从书店具体经营操作来
看,中国和日本还是有着
不同之处。本书收录了日
本书业者的思考和店主们
的经验之谈,希盼读者从
这些访谈记录中读出去掉
表面差异之后的思考根底
,我认为这对中国的爱书
人都是可以参考的。
如今“东京值得一逛的书
店”、“东京文艺之地”等攻
略信息多见于社交网络,
类似主题的书也多有出版
,有兴趣者可按图索骥、
签到打卡。拙著所涉书店
在数量上可能显得不够达
人,但日语有个说法叫“足
を使う(用脚)”,意思是
积极主动地四处奔走、花
了一番工夫,与中文里的“
脚踏实地”颇有些相通:同
受访者当面沟通,可获得
一手材料(粗粝、直接,
但也不免带有受访者观点
的印记);重返现场则是
为了更独立、冷静地看待
受访书店的真实境遇,获
得更有深度的、超越表象
和国界的书店经营之道和
思考方式。
希望我“用脚”写成的这
本小书、书店主们的这番
苦心孤诣,能够在中国读
者的心中留下一点如花香
中的弱光。
吉井忍
导语
大型书店势力扩大,生活品牌跨界图书业,小书店声音越发微弱。它们的生存状态如何?靠卖书而维生,默默培养了万千读书人的小书店真的要被时代淘汰?若要继续坚持下去,这背后需要怎样的思考和努力?这是吉井忍编著的《东京本屋》的重要主题。作者挑选了不同风格的东京书店,进行了六年的实地观察和追踪采访。
后记
后记
“本屋桑”巡礼
日本人对书店有两种称
呼,“书店(shoten)”和“本
屋(honva)”,都指卖书的
店;不过前者比较书面化
,给人感觉规模更大,后
者则比较口语,给人感觉
店面小些,带着一种亲切
感,我们通常会在“本屋”后
面加上一个“桑”。我上小学
的时候,没事儿就往离家
不远的一家小书店跑。母
亲听到门口穿鞋的动静,
问我要去哪儿,我总会说“
去本屋桑(honya-san)”,而
不是硬锵锵地说“去书店
(shoten)”。
本书介绍了10家东京“本
屋桑”以及两位书业人士,
最初的采访源自《城市画
报》的“荒岛图书馆”特辑,
那已经是2009年的事情了
。初次采访让我发现了独
立书店店员们的独特毅力
。他们明知自己的硬件(面
积、布局、库存量)敌不过
大型连锁书店和网络书店
,但还是抱定各自的理念
坚持了下来。在那之后的
六年间,我每次回国都会
找大家再聊一聊,这背后
的动力之一是“反省”。
因为年龄的增长,我慢
慢远离了家门口的“本屋桑”
,喜欢去更大的书店买书
,开始相信选择要越多越
好,书要越新越好。哪怕
买同一本女性杂志,也觉
得用大书店的纸袋装着显
得洋气,站前小店的黑色
塑料袋(烫金印着Happy
Day和几颗星星)就很土。
自己想看小说,又舍不得
几千日元,就跑去图书馆
一口气借上十本……然而有
一天,发现不起眼的小书
店忽然消失时,我却会一
脸遗憾道:“可惜了,我还
蛮喜欢它的呢。”
在一次次的采访中,我
越发感觉到“本屋桑”们正绞
尽脑汁做着各种尝试努力
。如果还是被淘汰了的话
,那么让这些小书店关门
大吉的,可能并非网络或
连锁书店,而是你我这样
的普通读者。在此我带着
反省之心呼吁:小书店是
要当地人来培养和支持的
,否则书店消失时,你我
连感慨的资格都没有。
今野先生的那句话最实
在诚恳:“没有比销售额更
好的‘强心剂’,只要书卖好
了,就能解决很多问题。”
所以,若你喜欢一家书店
,光拍照发朋友圈是没用
的,而是要推开店门,选
书,去收银台,就这么简
单。如今我回日本前会准
备一份书单,先去几家小
书店边逛边找,实在找不
到再上网订。这样做表面
看起来效率有点低,但只
要和“本屋桑”店员聊上一会
儿,就会发现比书单上有
趣得多的书和故事。所以
只要有机会去新宿,我一
定会跑去模索舍,先看看
有没有倒闭,开门必进,
进门必买。
最后想提一下羽田机场
Books Fuji的太田博隆先生
。2014年底我申请第二次
采访时,才得知老先生病
逝的消息。还记得那年炎
夏我从北京打电话约太田
先生见面,一周后在机场
咖啡馆和他聊天的情景。
面对从中国飞来的陌生人
,他热忱的表情中还包含
着孩子般的好奇心,可以
说是有一种“萌力”。采访时
的那家咖啡馆,至今在机
场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之
后几次拜访BooksFuji,我
都会提前半个小时出门,
去这家咖啡馆坐上一会儿
,默默怀念那位健谈而可
亲的老先生。
2015年底,我联系到太
田雅也先生,也就是接任
BooksFuji的继任者、太田
博隆先生的儿子。一开始
他表示没什么值得介绍的
,拒绝了采访。但真正聊
起来后,我发现这位“二代
目”很能聊。在咖啡馆一角
狭小的吸烟区里,我们谈
了近两个小时。除了介绍
自己的店,太田先生也问
起中国“本屋桑”情况。“中
国的‘本屋桑’多吗?是什么
人在经营?客人多不多?
大家喜欢看哪些书?”他眯
眼吸着烟听我的回答,一
边轻轻点头。
采访完毕回到中国后,
我发了邮件感谢太田雅也
先生,他在回复中的最后
一句话是:“咱们都好好加
油吧。”我看着屏幕想,也
许这也是他在鼓励中国的“
本屋桑”同行们。若拙作能
对两国独立书店的交流起
到一些促进作用,笔者将
深感欣慰。
感谢在百忙之中接受采
访的诸位书业前辈。感谢
《城市画报》的编辑诸君
。感谢张贤真小姐。
感谢陆智昌先生如此用
心的装帧设计。
感谢我的编辑沈先生,
没有你的鼓励和指教,我
难以完成本书。
吉井忍
2016年4月
精彩页
海文堂可说是一家完美的书店。很好的地段位置,拥有“好书”和爱书的店员们。不管是文艺、社会或艺术,他们的选书都能让爱书的人满意。书店很有特色,除了海事相关图书外,还会悉心介绍关西一带出版社的书。此外,它不会慢待当地一般读者,店内有足够的杂志和菜谱等实用书。书店总面积是220 坪,其中20 坪是儿童书专区。其他地方买不到的绘本,在这儿轻松能找到。
当时,我真的搞不清楚为什么它要关。那时候我相信,只要书店不断地努力,专业的店员精心选书,一定能吸引理想的客流。后来我和大家讨论书店,才慢慢改变这个想法。让我说一个结论吧,书店的未来中,同杂货、画廊的“复合化”是无法避免的。我不是说,在书店什么都可以卖,还是需要一种品格和美感,但若想把书店经营下去,需要一定水平的宣传和利润。搞个活动、卖饮料、卖杂货或办展览都是需要的。
不少店员也了解到这点。我跟一家书店店员聊天时,对方跟我说:卖“赠品杂志”,是为了卖出自己真正喜欢的书。你也懂这个意思吧?就是赠品很夸张的那种杂志。那位店员的意思是,不能太专注于自己认为的好书,还是要考虑到广大读者和消费群的需求,否则书店经营不下去,一无所得,鸡飞蛋打。所谓的好书,给它一点时间方可卖出。
吉井_“我们城市需要本屋”会议后,您的感觉如何? 岛田_说话比过去流利多了。(笑)总共办了17 次,面对不同的人群说了不少话。结束这系列会议,我认识到每家书店都很辛苦,都不容易。媒体介绍的时尚书店,也一样。当然,大家都有面子,看起来漂漂亮亮、很轻松的样子,里子大家都很拼的。
吉井_讲到这里,我个人感觉我们讨论的独立书店有两种:一个是附设画廊、专注杂货或其他领域零售业的复合型书店,也可以说已经经过一种变化或所谓进化的select shop 形式的书店。还有一种书店可以说是我们心中的小书店,我是和您同年出生的,您也应该能理解那种感觉,等不及下课跑到书店买新出炉的漫画杂志的幸福。当时小学生买杂志或图书的店,多半是家附近的普通小书店。
岛田_小时候经常去的书店,和对那些小书店的热爱,就是我举办“我们城市需要本屋”会议的原动力。也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小时候的那种幸福回忆,也许我对书店甚至对图书本身,不会有太大的兴趣。小时候父母给我买绘本,到了小学买漫画,中学的时候存着一点零用钱去买文库本,是这样的经验让我成为一个爱书人,换句话说,小书店本身创造出了未来的顾客。
吉井_想起自己的成长,其实和书店的关系蛮深的。我是在东京八王子市长大的,小学的时候,要买漫画、杂志或文库本,都可以在附近的小书店满足自己的需求。但在小学毕业前后开始,我觉得它的规模不够,有的书和参考书,在那家书店找不到,所以我坐公交车到车站附近的“熊泽书店”,它对我来说是能想到的比较大的书店。至少自己想要的书,在熊泽书店一般都能找到。其实当时那家店的面积也不是特别大,但对我来说,去那家书店已经等于是去另外一个世界。
岛田_书店给人的心理上的面积,比实际上的面积大很多。每一本书拥有自己的世界,书店则是所有这些世界的入口。随着你的年龄增长,它会给你展开不同世界的入口,体现出世界拥有的神秘感,给你带来满足求知心的快乐感。在人生某一段时间里有过这些经验的人,对书店,尤其是对身边的小书店,会感到nostalgy,看来我们俩也都无法摆脱这种心态。
我是真心希望小书店能坚持下去。相信很多人有同样的感觉,但每个人对书店的回忆和需求会不同。另外,个人的乡愁和现代书店的存在意义,还是得分开讨论。对了,中国的书店是什么样子的?
吉井_全国最普及的是新华书店,北京有家新华书店,面积特别大,也有小的新华书店。从选书来讲比较有特色的是民营的小书店,但经营情况应该不是很容易。中国和日本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打折。在中国,图书是可以打折的,所以国内几个网络书店平台,还有中国亚马逊,他们卖的图书基本都有折扣,折扣率一般比实体书店大很多。于是实体书店变成了一种样本展览空间,不少人在书店看看书,若遇到喜欢的,就在网上购买。我想,大家还是希望民营书店能坚持下来的。
岛田_书可以打折的话,书店确实会很辛苦。你也知道,日本的图书是不能打折的,多亏“再贩制”,日本的书店至少没有价格竞争方面的烦恼。但网络书店的存在,影响还是非常大的。
吉井_而且有些网络书店提供的“”或积点服务,也算是隐形的打折方式。
岛田_书的品质稳定,不管是什么书店,都可以买到同样品质的书。图书种类繁多,这样的东西最适合在网上销售。在日本,每年有八万种新刊,还有更多已出版的书,从这些条件来看,实体书店不是网络书店的对手。现在三五百坪的书店也不少,而消费者一旦习惯网络书店的方便,再大的书店也会给人感觉“太小”或“种类不够多”。这是没办法的。所以,实体书店需要为顾客提供网络书店无法提供的、更不一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1 18:3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