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站在人类文明史的角度,以生动简洁、隽永凝练的语言,叙述了中山沧海桑田的变迁和人文社会的演进。既有宏观的人与自然的历史俯瞰,也有微观的人与事的文化探析,在点面结合、人地相融中讲述中山跌宕起伏的历史故事,展现千年中山的人文社会风貌和人文自然场景。 作者简介 胡波,历史学博士、教授。曾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中山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和中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长期研究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岭南文化与香山文化、心理与历史、华侨华人史、商人与商会。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作30余部。代表作有《历史心理学》《岭南文化与孙中山》《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马来西亚华侨华人史话》《误读的思想传统——民本思想在近代中国的命运》《辛亥革命前后的中英经济关系》《商会与商道》《走出伶仃洋》《孙中山的人格魅力》《心理与历史十五讲》等。 目录 第一章 历史的自然基础 第一节 地形与地貌 第二节 气候与水土 第三节 动物与植物 第二章 中山历史的初曙(远古—前206) 第一节 沙丘遗址的发现 第二节 石刻岩画的神秘 第三节 海洋文化的孕育 第四节 香山岛早期人类 第三章 汉唐时期的中山(前206—960) 第一节 从海岛浅滩到沙田陆地 第二节 从设文顺乡到建香山镇 第三节 从围海煮盐到商贸发展 第四节 从汉代陈临到唐代郑愚 第四章 宋元时期的中山(960—1368) 第一节 陆地与水域 第二节 移民与社会 第三节 农业与贸易 第四节 设寨与立县 第五节 选址与造城 第六节 文化与生活 第七节 能人与名臣 第五章 明清时期的中山(1368—1839) 第一节 自然环境 第二节 乡村社会 第三节 经济民生 第四节 中外贸易 第五节 文化教育 第六节 风俗信仰 第六章 晚清时期的中山(1840—1911) 第一节 鸦片贸易 第二节 买办群体 第三节 移民海外 第四节 香山开埠 第五节 社会变革 第七章 民国时期的中山(1912—1949) 第一节 香山易名 第二节 实业振兴 第三节 城市改造 第四节 侨乡文化 第五节 模范县治 第六节 文化多元 后记 导语 本书力图在阐明中国历史上的人地关系、物我关系、物物关系和人我关系基础上,系统地讲述不同时期中山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的变化,强调诸如地形、地貌、土壤、气候、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地理因素对经济、政治、社会和人的制约,着重分析这些因素对人口与族群、思想与人格、迁徙与垦殖、生产与经济、知识与技术、交流与交换等方面的影响,在地理环境、自然条件和历史进程彼此交织互动的长时段观察和专题性研究下,呈现出一部视角独特而别有发现的中山文明发展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