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生物多样性的一次次危机/绿色发展通识丛书
分类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
作者 (法)帕特里克·德·维沃//布鲁诺·大卫
出版社 中国文联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气候变化、火山活动、自然灾害、物种消亡……四十亿年间,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既遭遇过毁灭性的灭顶之灾,也经历过新物种的繁盛涌现。而如今,导致这颗星球上物种灭绝的主要因素,恰恰是我们人类!只有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历史,才能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必要性,也才能避免被情绪摆布,回归基本的科学视角。
作者简介
帕特里克·德·维沃,1949年6月5日出生,法国自然历史国家博物馆教授,地球历史专家。
目录
序言
1 生命星球
起源时间
生物在地球上定居的历史:大事记
2 曾几何时,生物多样性
既神奇又神秘的化石
根据不完整的画面重构整个影片
3 相互影响
与其他圈子相互作用的生物圈
生物创造岩石
水圈:水的故事
大气、生命、气候
甲烷的故事
饱受争议的假设:盖亚假说
4 从变化到危机
您说的是危机!
造成危机的因素
模型与曲线
“五大危机”
今天的生物多样性
5 湿婆之舞
附录
感谢
序言
首先请允许我向恐龙
致敬,没有它们,我将无
法写下这篇序言。如果恐
龙没有突然灭绝,适合人
类生活的生态系统就无法
诞生,我们的祖先就不能
繁荣发展,那么今天的人
类也不会在这里回顾过去
、展望未来了。
我轻描淡写地把6500
万年(甚至更久)的历史
一笔带过,很多科学工作
者都会对此感到震惊。帕
特里克·德·韦弗和布鲁诺·
大卫(Bmno David)两
人嘴角略带微笑,为我们
讲述这颗小小星球上生物
的经历,如同史诗般令人
难以置信。不过他们的容
忍是有限度的,虽然可以
接受在普及科学知识时删
繁就简,但是也非常担忧
各种偏见混淆视听。
16世纪初似乎是智慧
开启的世纪。同样18世纪
作为“启蒙世纪”,人们突
然表现出对知识的无比渴
望。可能由于对政治不满
,从那时起,直到今天的
社会始终以科学为基础。
社会攫取知识,面对令人
担忧的问题,希望能够提
供答案,与此同时,我们
所在的星球正在经历所谓
的“第六次生物灭绝”。在
这样的背景下,科学家没
有充满好奇,而是表现得
忧心忡忡。科学家应该走
出实验室讲出知道的秘密
。想要做到这一步并不容
易,原因如下:第一,在
科学界内部的专业人士对
于很多知识的解读各持己
见;第二,“了解实情的
专家们”默默地承认,当
今世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远远多于解决方法。
尽管如此,在本书中
帕特里克·德-韦弗和布
鲁诺·大卫明确表明他们
的决心并没有动摇。在这
本书中,读者可以探索生
物世界漫长的英雄史诗—
—长达35亿年!书中资料
翔实丰富,甚至涉及丁丁
(Tintin)、伏尔泰
(Voltaire)和阿加莎·克
里斯蒂(Agamachristie)
。这说明本书作者没有把
自己封闭在科学的小圈子
里,恰恰相反,他们希望
根据大众具备的知识详尽
地叙述、讲解,乃至帮助
读者进行想象。生物多样
性问题虽然复杂,但是也
非常清晰。本书中作者还
提出了各种问题。比如:
谁在为“全球最大的碳吸
储库”——浮游植物群落
担忧?谁为了病毒、细菌
以及其他微生物辩护?主
要由于这些微生物的作用
,促成了生物多样性。
我们是否应该在某种
生物全体层级上进行分析
,而不是在某一块有限区
域分析呢?用实际例子更
清楚地说明一下,在斯洛
文尼亚,熊的数量依然巨
大,那么在比利牛斯山区
,熊的灭绝是否称得上一
场悲剧呢?
本书的两位作者指出
人们已掌握知识中的矛盾
之处,让人们对原本以为
天经地义的东西产生怀疑
。这种做法很好,因为只
有这样才能让人更加广泛
地思考。但是这种做法也
可能使读者不知不觉地便
对事态发展感到失望无助
。有人发出这样的论调:
“‘危机有助于生物多样性
的发展’‘历史经验表明变
化促成生物多样性’。”如
果长时间沉浸在这样的舆
论环境中,我们容易忽视
自己对环境的责任。这让
我想起很多媒体报道过一
名法兰西学院教授的言论
,这位教授把人类的未来
当成赌注,认为地球发生
灾难的时候人类一定会找
到新的宜居星球。另外,
帕特里克·德·韦弗和布鲁
诺·大卫对那些持有极度
悲观态度的媒体、非政府
组织、科学家提出批评,
因为那种态度会让人认为
无力回天,于是不肯再付
出努力,去改变现状。诚
然,危险的确存在,而且
人们开始意识到这些危险
,名古屋(Nagoya)峰
会正展现出了这一事实。
……
我们将在本书中讨论
一些大众“公认”的观点,
这样做并非故意颠覆传统
,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提
出质疑。怀疑的确让人感
到不舒服,但是可以帮助
读者思考,避免盲目接受
各种“真理”。
我们的目的并非为读
者带来“真理”,因为那样
做违背了科学精神。我们
只是通过科学手段展示出
不确定、不准确的现象以
及各种陷阱。需要强调的
是,科学是人类的产物,
所以科学必然具备人类的
伟大之处和错误缺点。而
人类的身上留下了时间的
痕迹,布满文化的印痕。
只要我们走出诗意的
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非
常复杂。本书中我们会努
力描述纷繁芜杂现象之中
的几个方面,阐明在实践
与空间的维度上各种因素
相互关联、彼此影响。
导语
在这本书中,读者可以探索生物世界漫长的英雄史诗——长达35亿年!
只要我们走出诗意的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非常复杂。本书中我们会努力描述纷繁芜杂现象之中的几个方面,阐明在实践与空间的维度上各种因素相互关联、彼此影响。
精彩页
起源时间
年轻的地球有46亿岁!说它年轻,因为宇宙的年龄是地球的三倍。而在我们眼里地球如同一位垂垂老者。地球从何处来?太阳和太阳系其他行星诞生于气体尘埃云——那是一片由自身坍缩形成的星云,形成碟子的形状。由于中心强大的引力,物质向中心聚集形成了一颗星:太阳。这片“碟子”当中的物质各自聚合,由于吸积作用,物质不断聚集在一起,形成地球与太阳系其他行星。这一过程持续了数亿年。在最初形成的5亿年里,太阳系里的天体遭受陨石雨的袭击。当时初步形成的地球遭到一颗火星大小的巨型陨石撞击,包裹在地球周围的原始大气发生脱气,部分气体被“吹”走。这颗巨型陨石名叫忒伊亚(Theia),从一个倾斜的角度撞击了原始地球,于是地球表面外层物质可能汽化,向空间抛射了1000亿吨的石质“蒸汽”,这些“气体”在太空中凝结形成月球。①因此,据推测地球最初的大气层发生过变化,当时太阳系的陨石和彗星数量众多,它们携带的可挥发成分取代了部分大气层。在“死亡”的天体——月球上,我们可以清楚地观察到陨石撞击的诸多痕迹,由于月球的地质构造,加上月球上没有侵蚀作用,因此这些痕迹始终清楚地保留至今。这种陨石撞击的频率在逐渐降低,但仍然存在:地球每天仍然接到大约1000吨陨石。②今天人类在地球表面上能够看到大约一百个撞击形成的陨石坑,因为大多数陨石落人海中失去踪迹。地面上的大量陨石坑或者由于外力作用被抹平,或者由于沉积作用被填满,或者由于地质潜没区域被吞噬。所谓“潜没”指的是一块地质板块俯冲潜入另一块地质板块,然后进入地幔(比如南美洲的西岸)。
直到20世纪,人们仍然不会考虑宇宙年龄的问题,当时人们觉得宇宙始终如此,永恒不变。爱因斯坦甚至曾经拒绝有其他可能性的存在。在1959年科学家的一份调查中显示,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宇宙始终存在。因为爱德文·哈勃(Edwin Hubble)③发现了宇宙在向外膨胀,于是产生了新的问题。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膨胀?起源在何处?如果宇宙不是始终存在的,那么宇宙从什么时候开始存在呢?宇宙的起源后来被称作“大爆炸”,宇宙起源存在的证据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1965年,阿诺·彭齐亚斯(Amo Penzias)与罗伯特·威尔逊(Robertwilson)在黑暗的天空里发现了大爆炸的回声,这个发现证实了哈勃的假设——宇宙存在起点。科学界原有的概念被彻底颠覆,宗教典籍上的言语似乎得到证实,证明上帝创造了一切。大爆炸的辐射符合“圣经))中上帝所说“要有光”的段落。所以1951年教宗庇护十二世(Pie XII)在一次预言性质的讲话中说道:“似乎今天的科学回溯到数百万个世纪前,成功地证明了《圣经》里‘要有光’这句话,从那一刻开始从虚无之中突然进发出光的海洋与辐射,各种化学粒子分开,组成了数以百万计的星系……”似乎流传到今天的“创造”与“起源”两个词的混淆造成了各种争论。“创造”不是一个科学概念,“从虚无之中创造出宇宙”(出现化石、同位素、突触等等)不能用科学的方法证明或者驳倒,这不是一个科学概念。相反,给某一现象总结特点、为某一时间确定时间属于科学行为,因为这是对经验或者观察现象的考察(获得假设)。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8 20:2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