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世界的批判性思维第9版)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加)基思·斯坦诺维奇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甚至相互矛盾的心理学信息面前,如何拨除迷雾,去伪存真,成为一名明智的心理学信息的消费者呢?批判性思维将借你一双看穿世界的慧眼,识别出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这才是心理学》首版于1983年,30多年来一直被奉为心理学入门的经典之作,被全球300多所教育机构采用。作为2012年美国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的得主,基思·斯坦诺维奇以富有逻辑又不失风趣的语言,结合简洁生动、贴近生活的实例和最新的研究资料,说明心理学家如何通过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和系统化的实证研究,逐步描绘出人类心智的真实面貌。

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 是本书的英文书名,直译为“如何清晰地思考心理学”。中译本首次在国内出版时,所采用的书名是《与“众”不同的心理学》。第8版中译本出版时,伪心理学在国内正有愈演愈烈之势,加之考虑到作者始终聚焦于将科学的心理学与伪科学、伪心理学以及通俗心理学区别开来,故书名曾一度改为《对“伪心理学”说不》。而今本书已经赢得了广大读者的认可和良好的口碑,故第9版采用了《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世界的批判性思维第9版)》这一更加贴切的书名。

内容推荐

在今天的大众媒体和图书市场上,到处充斥着关于潜能提升、心理操控、色彩星座、催眠读心等伪装成心理学的主题,更有一些伪心理学家、所谓的心理治疗师打着心理学的旗号欺世盗名,从中渔利。在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心理学信息面前,如何拨除迷雾,去伪存真,成为一个明智的心理学信息的消费者呢?《这才是心理学(看穿世界的批判性思维第9版)》这本书将教给你科学实用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将真正的心理学研究从伪心理学中区分出来,告诉你什么才是真正的心理学。

本书第1版出版于1983年,30多年来一直被奉为心理学入门经典,在全球顶尖大学中享有盛誉,现在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第9版。这本书并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学导论类教材,很多内容是心理学课堂上不曾讲授的,也是许多心理学教师在教学中感到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作者基思·斯坦诺维奇正是从此初衷出发,以幽默生动的语言,结合一些妙趣横生、贴近生活的实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可证伪性、操作主义、实证主义、安慰剂效应、相关和因果、概率推理等心理学中的基本原则。与上一版相比,第9版更新了最新的研究资料和实例以及190篇新文献。

本书不仅适合于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有助于建立心理学研究中必要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与意识,而其通俗易读性也非常适合所有对心理学感兴趣的读者,它将帮助你纠正对心理学的种种误解,学会独立地评估心理学信息,用科学的精神和方法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同时,本书也非常有助于培养日常生活中批判性思维的意识。

目录

序言

第1章 心理学充满生机(在科学阵营里左右逢源)

 弗洛伊德的理论只是心理学中极小的一部分,已经远远不能代表作为科学的心理学。

第2章 可证伪性——如何打败头脑中的小精灵

 如果一个理论不可证伪,并且与自然界的真实事件没有关联,那么它就是无用的。

第3章 操作主义和本质主义——“但是,博士,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心理学并不试图回答本质主义的终极问题,而是将概念建立在可观测的现象基础之上。

第4章 见证和个案研究证据——安慰剂效应和了不起的兰迪

 伪心理学所依赖的个案研究和见证叙述为何是毫无价值的?

第5章 相关和因果——用“烤箱法”避孕

 两个变量之间存在相关,并不能保证一个变量的变化就会导致另一个的变化。

第6章 让一切置于控制之下——聪明汉斯的故事

 心理学家通过创设特殊条件,对实验进行操纵和控制,保证结论的科学性。

第7章 “但是这不是真实的生活!”——“人为性”批评和心理学

 心理学实验常常被批评不能代表“真实的生活”,这种批评为何是不合理的?

第8章 避免爱因斯坦综合症——聚合性证据的重要性

 心理学的进步靠的不是一两次突破,而是不断积累、整合而渐进发展的。

第9章 打破“神奇子弹”的神话——多重原因的问题

 大部分复杂的行为都是多重原因决定的,所谓的“神奇子弹”并不存在。

第10章 人类认知的阿喀琉斯之踵——概率推理

 心理学中的结论是概率式的——大部分情况下会发生,但是并非所有情况下都发生。

第11章 偶然性在心理学中扮演的角色

 某些巧合的发生纯属偶然,并不需要特别的解释。

第12章 不招人待见的心理学

 伪心理学在大众媒体和图书中日益泛滥,如何识别伪心理学,学会对伪心理学说不?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弗洛伊德引起的问题

在街上随便拦住100 个人,让他们说出一个活着的或已故的心理学家的名字,然后记下他们的答案。毫无疑问,他们提到的会是菲尔博士(Dr.Phil)、韦恩·戴尔(Wayne Dyer)及其他一些“媒体心理学家”。如果我们把这类媒体和通俗心理学家排除在外,只考虑那些对心理学做出过卓著贡献的心理学家,那么这项非正式小调查的结果就几乎没什么悬念了——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会名列榜首,B. F. 斯金纳(B. F. Skinner)可能会排名第二,但远落后于弗洛伊德。没有任何其他的心理学家具有足够的知名度来撼动这两位的地位。因此可以说,弗洛伊德和那些在媒体上频频出现的通俗心理学,很大程度上定义了公众心目中的心理学。

弗洛伊德的声名远播,极大地影响了普通公众心目中关于心理学的概念,同时也造就了诸多认识上的误区。例如,许多刚入门的心理学学生会惊讶地发现,如果对APA(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美国心理学会)会员中所有认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人数进行一下统计,他们的人数居然不会占到会员总数的10%。在另一个主要的心理学组织APS(Association for Psychological Science,美国心理协会)中,这一比例也不会高于5%。有一本广受欢迎的心理学入门教科书(Wade & Tavris, 2008),在其超过700 多页的篇幅中,只有15页内容提到弗洛伊德或精神分析学派,而且这15 页也经常是对其批判(“大多数弗洛伊德的观点都曾经并且现在依旧被大多数实证取向的心理学家所排斥”,p.19)。

简言之,现代心理学并没有像媒体和一些人文学科那样被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的理论所左右,也没有被其所限定。在现代心理学家所关注的大量研究主题、数据和理论中,弗洛伊德的工作只占其中极小的一部分,在这些研究和理论中占更大比重的则是近期5位诺贝尔奖得主所做的工作:大卫·胡贝尔(David Hubel)、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罗杰·斯佩里(Roger Sperry)和托斯腾·维瑟(Torsten Wiesel)以及美国国家科学基金的前负责人理查德·阿特金森(Richard Atkinson)的贡献,然而,这些人的名字对公众来说却是颇为陌生的。

弗洛伊德对于现代心理学的重要性被无限地夸大了,这就已经足够糟糕了。更糟的是,弗洛伊德的调查方法完全不能代表现代心理学家是如何进行研究的(弗洛伊德开展其著名工作已经是一百多年前的事儿了)。事实上,弗洛伊德式的研究方法彻底误导了人们对心理学研究的印象。例如,弗洛伊德并不采用控制实验,而我们将在第6章讲到,控制实验是现代心理学家“兵器库”中最有力的武器。弗洛伊德认为,个案研究足以证明理论的真实或谬误,在第4章中,我们将谈谈这一理念为何是错误的。最后,弗洛伊德的工作中最大的问题是理论和研究数据的联系。正如我们将在第2章看到的,对于一个科学理论来说,理论和研究数据的联系必须满足一些标准,而弗洛伊德的理论常常不能满足这些标准(Dufresne,2007;Hines,2003;Macmillan,1997;McCullough,2001)。简而言之,弗洛伊德根据他得到的数据(个案研究和内省)建立了一套精细的理论,而这些数据并不足以支撑此理论;他专注于构建复杂的理论构架,但并没有像许多现代心理学家那样,保证这些理论建立在可靠、可重复的因果关系之上。总之,人们对于弗洛伊德式的工作太过熟悉,这严重阻碍了他们对现代心理学的正确理解。

在这一章中,我们将采用两种方法来解决“弗洛伊德引起的问题”。首先,当我们展示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时,就能非常清楚地了解到弗洛伊德的工作所占的比重其实是很小的(见Haggbloom et al.,2002 ;Robins,Gosling,& Craik,1999,2000)。其次,我们将讨论在广泛而多样的心理学研究中,哪种特征是最为普遍的。有关弗洛伊德工作的那种过时的认识遮蔽了普通大众的双眼,使之无法看到现代心理学所共有的唯一而普遍的特性:用科学的方法寻求对行为的理解。

现代心理学的多样性

事实上,现代心理学包含了大量不同的内容和观点。这种多样性使得作为一门学科的心理学显得不那么浑然一体。美国心理学基金会杰出教学奖得主亨利? 格雷特曼(Gleitman,1981)将心理学描述为“一个松散地联合在一起的学术王国,它横跨了生物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领域”(p.774)。心理学界以外的人对这种多样性提出批评。例如,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Geertz,2000)抱怨道,“至少从外部来看,心理学不像是一个单一的领域,以常见的方式划分出学派和专业。它看起来像是不同的、不相关的探索方法的大杂烩,这些调查之所以能够归为一类,是因为它们都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探究所谓的心智机能。”(p.187)

心理学有着令人惊叹的广泛性和多样的探索方法,知道这一点对于理解心理学的本质至关重要。可以简单列举一些具体指标来证明这一点:美国心理学会(APA)有54个分支机构,每个分支都代表了一个特定的研究或应用领域(见表1.1)。从表中你可以看到心理学研究主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方法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另一个大型心理学组织——美国心理协会(APS)也同样分支众多。其实,表1.1 对于心理学领域的多样性的描述还是较为保守的,因为它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印象,即每个分支都是一个特定的专业领域。事实上,54个分支机构中的每一个都是非常宽泛的研究领域,包含更小的不计其数的分支!简言之,要穷尽心理学领域主题的多样性是非常困难的。  多样性的含义

许多人学习心理学是希望能够学到一套宏大的心理学理论,以此来概括和解释人类行为和意识的方方面面。但这类愿望经常会落空,因为构成心理学的不是一整套宏大的理论,而是许许多多不同的理论,每个理论仅仅能够解释行为的有限方面(Benjamin,2001;Griggs,Proctor,&Bujak-Johnson,2002)。心理学的多样性使得理论整合变得极为困难。事实上,在许多心理学者看来,“整合”本身就是“不可能的任务”。尽管如此,另外一些心理学家却正在寻求领域内的理论整合(Cacioppo,2007a,b;Gray,2008;Henriques,2004,2005;Kenrick,2001;Sternberg,2005)。例如,在过去的10年间,心理学的学科统一性有所增强,这要归功于进化心理学家的努力。

这些研究者将人类心理过程视为服务于某些重要进化功能(诸如亲缘关系识别、伴侣选择、合作、社会交换及后代抚养等)的机制(Barrett,Dunbar,& Lycett,2002;Buss,2005,2007;Cartwright,2008;Ellis&Bjorklund,2005;Geary,2005,2008;Pinker,2002),并试图以此来实现概念的整合。

同样,卡乔波(Cacioppo,2007b)指出,诸如社会认知神经科学这样的分支将心理学中的众多专业—— 如认知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神经心理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P1-6

序言

心理学有什么与众不同之处

心理学是一门很容易让人误解的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它研究的是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有些还正好是大家都熟悉,而且经常关心的问题。比如:什么样的人容易讨人喜欢?什么样的事情我们记忆深刻?什么样的事情让人高兴(或痛苦)?为什么男人比女人更爱聊政治时事?人为什么要自杀?意念能不能被植入梦中?等等……正因为大家关心这些问题,人们就会有自己的分析,自己的证据,得出自己相信的结论。很多时候,这些自觉的结论与心理学家的研究结论并不完全一致,比如说,我们心理学家就发现,青梅竹马的婚姻很难成立,婴儿并不是有奶便认娘,性格并不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等等……每当矛盾、怀疑、迷惑甚至气愤产生的时候,我们到底是该相信自己的直觉、经验和常识呢,还是该相信心理学的研究、证据和知识呢?

不幸的是,大多数的心理学教科书只满足告诉大家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和知识,但从不说明为什么这些研究、发现和知识是值得我们关注和信任的。这些书的作者好像都在假设每一位读者思考起问题来都像心理学家一样,相信和理解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和知识。幸运的是,Keith Stanovich 教授写了这本How to Think Straight about Psychology,一本“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教科书。他总结了心理学家的职业特质,让每一位读者都有机会去理解我们心理学家是如何去思考、分析和解读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的。他的每一章都将一个常识的、朴素的、直觉的有关人类心理的分析和思考与一个科学的、严谨的、心理学的分析和思考相对比,以帮助读者理解心理学家的分析逻辑和研究思路。我个人觉得,在Stanovich 阐述的心理学特质中,有两点应该是区分我们心理学家和其他人(包括其他领域的科学家)与众不同的地方。

其一是我们心理学的批判性思维习惯,也就是说,心理学不相信个人的智慧,更相信科学的方法,而科学方法的本质是证伪,即对我们的经验、常识和直觉,产生怀疑、挑战和批评。从原则上而言,心理学家不怕犯错误,但害怕以假乱真。心理学家也不相信那些能回答所有问题的绝对真理,但相信对所有问题应该有一个相对正确的答案。心理学家从不相信个案和例子,因为其随机性和主观性太过明显,但我们愿意相信大样本基础上的科学研究发现。我们希望听到动听的心理故事,但更愿意看到众多心理学观察的数据和总结。

其二是我们心理学的概率性思维习惯。我们和很多自然科学家思考方式不同之处就在于我们更容易相信,任何人类的行为都是概率性的表现,也就是说,它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会受到其他随机事件的影响。其实人类很多学科都是建立在概率基础之上的,比如说核物理、天体物理、生物进化、病理学、所有的社会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等等,它们都不可能准确预测每一个研究对象的具体活动,但都对整体的事物活动规律有很好的描述和预测。只不过我们心理学家更愿意承认而且强调我们学科的不确定性而已。

总之,我很高兴地看到这本书在中国再版。杨中芳老师的早期译本是我很喜欢向心理学爱好者推荐的一本心理学教科书。而新版的译本,尤其令我兴奋,因为它是由我欣赏的两位年轻同事,东徽和肖岑,在清华大学的青年教师公寓里,下工夫,花时间,认真翻译完成的。两位既是同行,也是夫妻,应该是我们心理学界不鲜见的学术伴侣之一。这可能也是我们心理学界与众不同的地方吧。

彭凯平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

书评(媒体评论)

★这本“与众不同的心理学”教科书,总结了心理学家的职业特质,让每一位读者都有机会去理解我们心理学家是如何去思考、分析和解读人类的行为和心理的。每一章都将一个常识的、朴素的、直觉的有关人类心理的分析和思考与一个科学的、严谨的、心理学的分析和思考相对比,以帮助读者理解心理学家的分析逻辑和研究思路。

——彭凯平教授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终身教授

★这本书在第1版时,我已经开始把它推荐给我的学生,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现在它已经出到第9版了,可见它深受几代老师及学生的喜爱。阅读本书,可以让人们认识到及分辨出什么样的研究及数据才是真正科学的及可信的。为此,我不单只把它推荐给大专院校心理学系的学生作为研究方法课的教材,也强烈推荐给一般读者。

——杨中芳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社会心理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5 18:5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