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审美的境象(中国当代艺术话语范式研究)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艺术概论 |
作者 | 时胜勋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当代艺术话语范式进行梳理和探讨。书中重点考察全球本土化、再东方化、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跨文化身份建构,四者分别构成了中国当代艺术的时代性、文化性、现实性、域外性情境;重点讨论中国当代艺术的现代性转型以及审美现代性、方法探索、美学追求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跨文化多元审美现代性又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即境象互生,积极回应当前社会文化挑战。跨文化多元审美现代性(“审美的境象”)这一范式将语境性与本体性、审美性与现代性、一体性与多元性、艺术性与社会性等结合起来,对于理解中国当代艺术话语的复杂性、可能性与实践性,有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时胜勋,河南郑州人,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从事文艺理论与美学研究。在《清华大学学报》《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多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等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艺术话语范式研究”,北京市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当代艺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等。著有《中国艺术话语》《中国文论身份研究》《西学·维新·传统》等。 目录 绪论 为何要研究中国当代艺术话语范式? 一 “话语转向”(discursive turn)与艺术话语的推出 二 “范式转向”(paradigm shift)与艺术范式的推出 三 从话语角度理解中国当代艺术 四 从话语范式角度理解中国当代艺术 五 理解中国当代艺术需要不断推进话语范式研究 第一章 什么是当代艺术? 一 艺术观念的嬗变与反思 二 “物”之艺:媒介、技术与经济 三 “神”之艺:精神的生产与升华 四 “境”之艺:内外兼修与境界追求 五 当代艺术的前沿趋势:从艺术终结论到艺术生存论 第二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知识学审理 一 美学观照与审美自主化诉求 二 批评介入、退场与再入场 三 社会化生产及其问题 四 学科化生产的跟进与发展 五 比较与跨文化研究转向 第三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论考量 一 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生成及其构成 二 从当代艺术到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症候 三 中国当代艺术的价值反思 四 从中国当代艺术到当代中国艺术 第四章 全球本土化:中国当代艺术的时代情境 一 西方现代艺术(美术)观念在中国的确立 二 西方艺术话语的全球化 三 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推进 四 中国当代艺术的西方研究 五 对西方立场的批判性反思 六 从全球化到全球本土化 第五章 再东方化: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情境 一 西学与国粹思潮激荡下的艺术自审 二 发现东方艺术精神的三重机缘 三 东方文艺复兴的历史演进 四 东方文化复兴的当代推进 五 中国当代艺术的文艺复兴话语 六 中国当代艺术的新东方美学诉求 第六章 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中国当代艺术的现实情境 一 社会主义与当代艺术有何关联? 二 社会主义文化话语演进中的艺术定位 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艺术的价值 四 社会主义文艺的人民性价值:数量、质量与范式 五 社会主义的中国当代艺术学话语 第七章 跨文化身份建构:中国当代艺术的域外情境 一 中国当代艺术的后殖民话语 二 当代异邦艺术与中国艺术形象 三 海外华人流散艺术的游牧文化经验 四 跨文化语境下的中国当代艺术文化身份 五 中西方艺术的跨文化融合与超越 第八章 中国艺术的现代性转型 一 审视中国当代艺术的不同视角 二 艺术现代性在西方的演进 三 中国艺术现代性的三大任务 四 中国艺术现代性的思想之维 五 中国艺术现代性的审美之维 第九章 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表现形态 一 审美现代性的发生及其内涵 二 审美现代性在中国的生成 三 新审美现代性 四 中国审美主义 五 工商审美现代性 六 消费审美现代性 七 审美现代性批判 八 生存审美现代性 第十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方法探索 一 写实主义 二 写意主义 三 抽象主义 四 实验主义 五 民间主义 第十一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美学追求 一 红色调 二 黄色调 三 炫色调 四 蓝色调 五 黑色调 六 绿色调 七 白色调 第十二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批评性开掘 一 艺术批评性的历史脉络 二 建设性的批评性的多重维度 三 艺术批评性全球转向的必要性 四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性全球转向的内涵 五 中国当代艺术批评性的审美影响力与话语权 第十三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非常态生存关切 一 现代性生态危机对艺术的挑战 二 生态美学及环境美学的兴起 三 从生态困境到非常态生存境况 四 非常态美学的价值自觉与精神诉求 五 中国当代艺术对非常态的介入 六 中国当代艺术的新人文主义理想 第十四章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与文化精神重生 一 当代艺术的审美流变:从美的艺术到丑的艺术 二 “丑陋”艺术的四副美学面孔 三 中国当代艺术的“丑陋”之路 四 中国当代艺术的审美精神凝聚与超越 五 中国当代艺术的文化精神融合与拓展 结语 跨文化多元审美现代性的理论内涵与思想意义 一 跨文化多元审美现代性的理论构成 二 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的“四核驱动” 三 敞开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文化空间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中国当代艺术的境象互 生与文化自觉(代序) “何为中国当代艺术”和“ 中国当代艺术何为”是中国 当代艺术界最为突出的两 个问题,前者指中国当代 艺术“是什么”,后者指中国 当代艺术“做什么”,实际上 二者又是结合在一起的。 本书凭借话语范式,对这 两个问题做一讨论。 《审美的境象》是笔者 关于文艺美学研究的第三 部著作。第一部是《中国 艺术话语》(中央编译出 版社2014年版),主要讨 论艺术话语这一理论问题 ,同时又结合了中国艺术 自身,但还没有集中于当 代中国艺术或中国当代艺 术,这构成笔者后续研究 的一个基础。第二部是《 国际化与本土化——全球 化时代中国当代艺术的文 化景观》(九州出版社 2021年版),是对中国当 代艺术的专题研究,集中 于国际化与本土化问题。 这本《审美的境象》是第 三部,也有收束之意,即 立足于中国艺术话语的理 论建构,对中国当代艺术 话语范式进行梳理和探讨 。 书名《审美的境象》有 两个关键词。一是审美。 用审美主要因为笔者一直 从事文艺美学研究,对中 国当代艺术的考察较多地 采用美学的方法与术语。 二是境象。唐代文论家皎 然说:“夫境象非一,虚实 难明。有可睹而不可取, 景也;可闻而不可见,风 也;虽系乎我形,而妙用 无体,心也;义贯众象而 无定质,色也。”(《诗议 》)景、风、心、色,都 属于境象,虚实并不明确 ,可虚可实,这正契合了 中国当代艺术话语自身, 犹如境象,虚实难明。皎 然的讨论还是集中于诗歌 的对仗问题,但已经触及 某些普遍性的问题,就是 说对艺术创作而言不要过 多拘泥,要自然清新,灵 活处理。这对于中国当代 艺术话语范式而言也是一 个非常有益的启示。正是 考虑到这一点,本书的主 标题选用了“审美的境象”。 以上是主标题,说到本 书的主要论题,即中国当 代艺术话语范式,有两种 解读。一是中国当代艺术 的话语范式,重点是立足 中国当代艺术去探讨它的 话语范式问题,或从话语 范式角度探讨中国当代艺 术。二是中国艺术话语的 当代范式,重点是围绕中 国艺术话语,看中国艺术 话语的当代范式,它是和 传统范式不同的。实质上 ,这两种解读是相互联系 的,探讨中国艺术话语的 当代范式主要围绕中国当 代艺术进行,而探讨中国 当代艺术的话语范式也旨 在增进对中国艺术话语的 理解。考虑到具体论述主 要围绕中国当代艺术,为 保持论题的统一,这里选 用第一种解读。 中国当代艺术自出现以 后,问题与争议很多,亟 须对其发生情境与内在构 成进行梳理。这个中国当 代艺术不是狭义的“当代艺 术”在中国,或者中国的“当 代艺术”,而是更具有涵盖 性的、总体性的概念,它 包括“当代艺术”在中国,但 又不限于此,这是要特别 说明的。在笔者看来,理 解中国当代艺术,不能只 在中国当代艺术自身找, 而是必须要能跳出来,内 外结合。在现代性全球化 语境中产生的中国当代艺 术,必然具有中国、西方 、传统、现代、艺术、审 美、文化等多重因素,或 者反过来说,是多重因素 共同影响、促进了中国当 代艺术的发展,任何一个 变量发生变化,中国当代 艺术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因此,理解中国当代艺 术必然意味着对中国当代 艺术世界的理解。只有充 分考虑到这一点,才能真 正理解中国当代艺术问题 。正是基于此,本书立足 于中国当代艺术内外实际 ,提炼理解中国当代艺术 的话语范式——跨文化多 元审美现代性。这也是本 书的主标题“审美的境象”的 内涵。 本书并不同于偏重艺术 史、艺术批评的中国当代 艺术研究,而具有一定的 理论性,即如何理解“何为 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当代 艺术何为”。本书的方案是 从跨文化多元审美现代性 理解。跨文化多元审美现 代性大体分为偏外部的跨 文化现代性情境和偏内部 的多元审美现代性象态。 所谓情境,即处境、境况 、境遇等,它们偏重客观 性或处身性,但缺乏精神 性,情字既含有客观性, 也含有主观性,故选用了 情境。当然,“情境主义国 际”曾倡导的建构真实的生 存情境(与景观相对), 也可以作为必要的参照, 尽管并不完全一致。所谓 象态,即形态、形状、状 态等,但它们过于简单, 缺乏韵味,尤其讨论艺术 、审美的时候,而且《老 子》中云“大象无形”,又给 象赋予了新的意义,故此 用象态更佳。情境、象态 合在一起即为“境象”,与主 标题的“审美的境象”互文。 就外部(境)而言,中 国当代艺术置身其中的历 史情境就是跨文化现代性 情境。理解中国当代艺术 不能一味滑向西方中心论 或中国中心论的本质主义 思路,而应激发更灵活的 批判性思维。本书强调的 跨文化现代性情境,重点 考察了全球本土化、再东 方化、社会主义文化现代 化、跨文化身份建构,四 者分别构成了中国当代艺 术的时代性、文化性、现 实性、域外性情境,它们 是中国当代艺术不可或缺 的重要语境乃至重要内容 。中国当代艺术整体上是 身处四大情境的,只是在 艺术家个体身上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