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脱胎于复旦大学的课程“朱子学与阳明学”,又借鉴了日本“文库本”中岛田虔次《朱子学与阳明学》、小岛毅《朱子学与阳明学》等的写法,结合思想史与哲学史,用“十讲”的容量,介绍了以朱子学和阳明学为代表的宋明理学,其产生的思想背景、社会背景、问题的源流、义理脉络以及大致的发展过程。 总体上,本书有如下特点:一、注重思想发展的前后关联,从“近世中国”的思想脉络来审视宋明理学的发展历程,将宋明理学的衰落与明清学术嬗变勾连起来。二、谋篇布局上,以问题空间取代个案人物的线性结构方式,打破了一般哲学史以人头或学派来安排叙述的写作方式,凸显宋明新儒学的哲学性。三、简明扼要,突出对问题本身的脉络梳理及事实叙述,剔除与核心问题无关的细节讨论。 作者简介 吴震,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复旦大学上海儒学院执行副院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上海市儒学研究会会长、中华日本哲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儒联理事暨学术委员会会员等。主要从事中国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主要著作有:《阳明后学研究》《泰州学派研究》《明末清初劝善运动思想研究》《儒学思想十论——吴震学术文集》《朱子思想再读》《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传习录》《孔教运动的观念想象》等。 目录 第一讲 导论:思想史意义上的“近世中国” 一 唐宋变革与近世中国的思想走向 1.唐宋变革 2.近世中国 二 “刺激-回应”模式的问题省思 1.新儒学源自哲学的批判意识 2.新儒学源自文化的担当意识 三 儒释道三教的交错与儒学复兴 1.“三教合一”抑或“三教融合”? 2.儒释道是中国哲学的共同智慧 四 研究史的回顾与问题的展望 1.问题的反省与展望 2.一份简要的阅读书单 第二讲 广义理学视域中的朱子学和阳明学 一 作为思想运动的宋明理学思潮 1.道学、理学、新儒学 2.何谓“广义宋明理学”? 二 关于宇宙的认知图式:理与气 1.理气的建构 2.理气与体用 三 关于人生的实践进路:德与知 1.德性之知 2.德-知之争 四 朱子学与阳明学的称谓来由 1.四海共宗朱子学 2.世遂有“阳明学” 第三讲 宋代新儒学与经典理学化 一 汉唐经学思潮的形成及其嬗变 1.汉唐经学的演变及其特征 2.对汉唐经学的“思想突破” 二 新经典的形成:四书系统的建构 1.《大学》《中庸》的独立 2.《四书集注》与“四书学” 三 经典诠释的重建与理学化思潮 1.注重经义的风气出现 2.经学理学化的展开 四 礼与理:礼教思想的社会化 1.何谓“礼不下庶人”? 2.礼即理与以理释礼 3.《家礼》学的出现 第四讲 朱子学与阳明学的思想时代 一 朱子的学思历程及其思想时代 1.接续洛学 2.东南三贤 3.参悟中和 二 阳明的学思历程及其思想时代 1.格竹事件 2.龙场悟道 三 作为理学传统的朱子学 1.理学道统论的重建 2.二程对道学的建构 四 作为心学传统的阳明学 1.心法、心传与“心学” 2.象山学旨趣:心同理同 3.朱陆之辩及其问题所在 第五讲 理学与心学的哲学基础 一 性即理与天理观的重建 1.性即理与性善证明 2.天理观的形上建构 二 心即理与心性论的重建 1.心即理与心外无理 2.心即理与心外无物 三 理一分殊与多元一体 1.理一分殊与具体普遍性 2.理一分殊与多元一体论 四 良知自知与当下呈现 1.良知自知与自反自证 2.良知遍在与当下呈现 第六讲 宇宙论、本体论以及气学问题 一 从气化宇宙论到本体宇宙论 1.太极即理 2.太虚即气 二 实理、实体、实有的观念论 1.“天下无实于理”的实体观 2.良知即天理的实体化趋向 三 朱子学的理气宇宙观 1.理在气先与理在气中 2.“理生气”何以可能? 3.不离不杂:理气二元论 四 阳明心学与气学的思想异动 1.一气流通与良知学宇宙观 2.“生之谓性”的意义重估 3.气质何以通向道德? 第七讲 儒家仁学的本体与价值的重建 一 二程仁学的本体论建构 1.仁性爱情与以生言仁 2.仁道、仁理、仁体 二 万物一体与以公言仁 1.万物一体 2.以公言仁 三 朱子仁学四句的全面重建 1.仁者心之德爱之理 2.仁者天地生物之心 四 阳明学万物一体论的意义 1.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2.重建共同体的基础 第八讲 工夫论重建:格物与诚意 一 居敬穷理的工夫论重建 1.中和问题与居敬涵养 2.以心观心与以心使心 3.格物补传的工夫纲领 二 《大学》工夫是一套系统 1.格物诚意是两个关 2.格物诚意不是两事 三 物为意之所在的意知物 1.心意知物的贯通 2.意之所在便是物 四 以良知重建儒家工夫论 1.良知一念与念念致良知 2.致吾心之良知的格物论 第九讲儒家心性论的义理开拓 一 心体与性体的疏通 1.心是“恁地神出鬼没” 2.心性合一与知行合一 二 理欲与性情的分合 1.存天理、去人欲 2.道心与人心之辩 3.即人心而识道心 三 无善无恶与心性本体 1.晚年宗旨“四句教” 2.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四 现成良知与晚明心学 1.见在、现成与当下论 2.现成良知与满街圣人 第十讲结语:宋明新儒学的衰落与重振 一 后阳明学与明清学术之嬗变 1.承体起用与因用显体 2.儒学政治化与宗教化 二 从明清思想转型看戴震哲学 1.戴震思想与宋儒批判 2.由训诂寻义理的限制 三 传统与现实:儒学的时代性 1.近现代新儒学的命运 2.哲学、文化与新儒学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