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吞噬危机(Ⅰ细菌病毒与人类命运) |
分类 | |
作者 | 王哲 |
出版社 | 陕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以前所未有的视角讲述细菌、病毒与人类世界之间关系的震撼之作。在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和人类共存的漫长历史中,人类与他们亦敌亦友,或和谐相处,或相互对抗。而另一方面,站在更为高远的视角上来看,整个地球也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人类之于地球又如同病毒之于人类,一次次将人类世界置于危险之地的大瘟疫,又何尝不是地球的免疫系统在发挥作用,以抵抗人类世界快速发展、人口急速膨胀对地球带来的危害? 作者简介 王哲,笔名京虎子。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毕业后从事艾滋病基础和流行病学研究。后赴美继续从事艾滋病研究。业余时问进行写作,作品曾获得第二届中华优秀出版物图书奖。 出版目录 科学史与人物传记 《国士无双伍连德》 《上帝的跳蚤》 历史 《从华盛顿到奥巴马》 《星条旗下的驴象之争》 《强权的起点——你所不知道的南北战争》 《人人爱看的美国史》 《征服——西班牙帝国的崛起》 《美国有场内战》 健康生活 《健康10+1》 《写给女人的健康书》 《写给儿童的健康书》 《登上健康新快车2》 《长寿从零开始》 目录 细菌 1.突破了一个局限 2.寄生的本质 3.地球的调控手段 4.下巴有几块骨头? 5.用一套血管连起来 6.等待了二百年 7.法国有个人 8.为了其他人的女儿 9.科学奇才 10.一时瑜亮 11.愿望是良好的 12.绅士的手是干净的 13.消毒 14.欲善其事,先利其器 15.一种细菌=一种疾病 16.各擅其长 17.魔球的梦想 18.魔球还是魔弹? 19.前方叫急 20.消毒行不通 21.被战争改变了的人们 22.去做细菌培养师 23.待不住的象牙塔 24.死而复生 25.埃尔利希的后人 26.链球菌的噩梦 27.十年之计 28.曙光 29.梦想成真 30.还有巴斯德人 31.埃尔利希摔下来 32.百浪多息 33.磺胺 34.出事了 35.药不能自己想吃就吃 36.奥秘 37.“兔子” 38.青霉素 39.抗生素 40.卷土重来 病毒 1.迫在眉睫的威胁 2.进化的伙伴 3.存活的可能绝无仅有 4.成功 5.两位英雄 6.小儿麻痹 7.最佳武器 8.儿童的贡献 9.麻疹 10.不能冒的风险 11.走麦城 12.低头 13.摆脱阴影 14.猴子带来的病毒 15.非洲的传闻 16.始作俑者的结局 17.八仙过海 18.小心为上策 19.乙肝疫苗 20.反应停 21.肺炎疫苗 22.疫苗的未来 23.矛头所指 24.真相 25.另外一个突破点 26.艰难 27.未来不可预测 序言 王哲 《吞噬危机》第一版的 丛书名叫《微战争》。 2014年初版的时候,我 也没想到,不过数年,全球 便陷入了一场“微战争”。这 场人类与新型冠状病毒之间 的战争持续至今,人类免疫 力、现代医学的疫苗和药物 与变异病毒之间,坚盾与利 剑,几度攻守易位。作为当 事者的我们,受当局者迷的 局限。而在几百年后的人们 眼中,它会是一场史诗级别 的战争,如同这套丛书中描 写的那些往事。 我不止一次说过,人类 并没有走出瘟疫时代,这场 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强有力的 证明。这次疫情终会结束, 但还会有新的疫情发生。下 一场疫情或许在几十年、十 几年,甚至几年之后爆发。 不确定的不是会不会爆发疫 情,而是会爆发何种疫情, 疫情会发展到何等程度。 过去两年的种种,对我 们来说是特殊的经历。我们 看到了微生物的变化莫测和 强大的破坏力,看到了现代 医学超强的应变能力,看到 了疫情阴影之下的各色世相 ,更看到了人类在对抗微生 物时,远远没有形成一个整 体,很多事情只是历史重现 。 瘟疫的传播史在历史研 究领域较为冷门。但这场新 冠肺炎疫情足以证明,瘟疫 会改变历史的方向与进程。 若干年后,当人类能够客观 地评论这场疫情时,批评将 会远远多于赞美。 在这场疫情之前,我们 曾经天真地认为,人类与瘟 疫对抗的历史会提供诸多经 验和教训,从而避免悲剧的 再次发生,然而事实证明, 并没有。从这个角度考虑, 重新回顾这段历史非常必要 。这是再版这套图书的初衷 。我也希望下次再版时,能 够增加一些关于新型冠状病 毒的内容。是为记。 导语 在人类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共存的漫长历史中,与他们亦敌亦友、或和谐相处,或互相对抗的关系。尤其是人类面对一次次猛烈的大瘟疫、流行病中,所作出的不懈努力,所经历的惨痛失败。在这场漫长而没有硝烟的战役中,人类世界涌现了一代代超凡卓越的科学家们,在他们光辉的成绩背后又有许多不为人知、令人动容的故事。在这本《吞噬危机(Ⅰ细菌病毒与人类命运)》里,不但可以看到一部宏观的人类与细菌、病毒世界的关系史,更可以看到在这部大历史下,更为鲜活的细节。 精彩页 01 突破了一个局限 1676年,荷兰,代尔夫特。 水道纵横的代尔夫特位于鹿特丹和海牙之间,是荷兰沿海的重要贸易中心之一,也是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六大据点之一。17世纪初,东印度公司在代尔夫特开始大量仿制青花瓷,逐渐以“代尔夫特蓝”享誉欧洲,代尔夫特也被称为“欧洲的瓷都”。 代尔夫特城里的大多数商人和手艺人都在为瓷器而忙碌着,但44岁的安东尼·范·列文虎克先生还是依旧干他布商的老本行,不管生意好坏,他的布店按时开门按时关门。如果没有客人的话,列文虎克便坐在桌子旁边,专心致志地鼓捣一种古怪的东西。 此时,他又拿着那种奇怪的东西在阳光下聚精会神地看着。 在外人眼中,这个装着玻璃镜片,带有长柄的东西,是一个魔镜,它能够把物体放大275倍。此刻,列文虎克在用它看一滴雨水。 水滴肉眼看上去是那么的清澈,列文虎克拿着这把魔镜仔细地看那滴纯净的水,突然间兴奋起来,因为他在水中看到了很多很多细小的生命。 列文虎克看到的是细菌,这是人类第一次借助显微镜,用肉眼看到微生物世界。列文虎克因此而声名大噪,欧洲上自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很快就知道代尔夫特有一位科学大师。欧洲各地的知名人士不辞辛苦大老远地奔向这里,为的就是见列文虎克一面。这些人包括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克里斯托弗·霍恩。不仅这些名人成了列文虎克的粉,王室中人也不例外,来到代尔夫特拜访列文虎克的有列支敦士登亲王、玛丽女王,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二世也打算前来,可惜被一场风暴挡住了。 人们对代尔夫特这位布商如此推崇,是因为他让人类突破了一个局限,就是视力的局限。视力让我们能够看到周围五颜六色的世界,看到安全和危险;视力也让我们有了一种主观印象,觉得世界就是我们肉眼能够看到的一切。列文虎克让我们意识到这个世界绝不仅仅是这样,它还包括了另外一个我们肉眼不能看见的微观世界。微观世界中生活着各种微生物,细菌和病毒是其中的两个大类。微生物的数量要比人类或者其他动物的数量多多了。举一个例子,一小罐活性酸奶里面的乳酸菌可以达到200亿个,而地球上人类的总数只不过70亿而已。微生物不仅数量多,它的种类也比宏观世界中动植物的种类多很多很多倍。 从存在的时间上看,细菌从地球上有生命出现时就存在了,也就是说,它们出现在地球的年轻时代。 02 寄生的本质 年轻人朝气蓬勃,身体的各项机能都处于最旺盛的阶段,通常不会出现慢性疾病。进入中年后,身体的机能就处于渐渐衰退之中,新陈代谢开始迟缓,慢性病的苗头就开始出现了,身体也容易生病。人是这样,地球也是这样。 细菌对于地球来说不仅是无害的,而且是必不可少的。地球的生态环境是靠细菌来维持的,大量的细菌通过非常快速的繁殖,帮助自然界完成了生态循环,地球才能新陈代谢,正常地运转。举一个例子,我们每天会产生很多垃圾,这些堆积如山的垃圾从城市中运出去,埋起来。埋起来后细菌会把垃圾分解,变成无害的东西。美国的环保主义者干脆自己养能够分解垃圾的细菌,这些细菌能够把他们家里产生的垃圾都吃掉。如果没有细菌,地球就会走向死亡。 而当今人类的存在对于地球来说不仅不是必需的,反而是有害的。人类在几万年前对地球也是有益的,他们到处流浪,或者拾荒,或者打猎。前一种行为帮地球清理环境,后一种行为帮地球控制动物的数量。可是没有想到人类由于智力和其他动物相比过于发达,出现了文明,导致数量难以控制,产生了大量的废物,给自然界造成了越来越难以承受的压力。从1万年前开始,人类就已经成为地球患上慢性病的征兆了。 有一类生物叫做寄生虫,这种生物居住在另外一种生物身上,从被寄生的生物身上获得营养,这些被寄生的生物就是寄生虫的宿主。对于地球来说,人类就是一种寄生虫,而且是致病的寄生虫。人类的存在严重地破坏了地球生态的平衡和循环,人类文明的进步,从农业革命到工业革命,都是对地球的沉重打击。人类的整体数量虽然不多,但平均每一个人所消耗的资源和造成的污染,要远远高于任何一种生物的单一个体,可以说正是人类让地球不再年轻。 人类身上有很多细菌,我们的皮肤上每平方厘米起码有10万个细菌。细菌还生长在我们的身体内,尤其是消化道内。一个人身体内有10万亿个细胞,但人体内细菌的总数起码有100万亿,种类至少有500种,重量加起来有1.3公斤。不仅人是这样,其他宏观生物都是这样,都是细菌的宿主。 人的存在对于寄生在人体内的细菌是至关重要的,但对于细菌这个整体则无所谓,因为细菌早在没有人类的时候就存在了。而对人类来说,细菌的存在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细菌,人类也无法存活。 自然界中的细菌除了将我们生产的废物转换成有用的东西之外,还为人类提供不可缺少的营养,参与重要的氮循环。植物从环境中以硝酸盐的形式吸收氮,动物吃植物,硝酸盐参与动物的蛋白合成,再通过动物粪便排泄到环境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