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段义孚(Yi-fuTuan,1930一),美国华裔地理学家, 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自1970年 代以来,蜚声于世界人文地理学界,在对抗实证主义、吸 收现象学和存在主义等哲学观点的基础上建构了富含人文 关怀的人文主义地理学。约翰·K.怀特(John K.Wright)在20世纪早期称之为“地理哲学” (geosophy,一种地理和哲学的融合)'段义孚逐步将人文 主义地理学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并不研究客观的地形、地貌 等自然现象,而是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 关系,将人的种种隋性与客观地理环境的丰富关系进行极 具智慧的阐发,把研究重点置于人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和 环境的社会建构,强调人性、人情、意义、价值和目的, 关注人的终极命运,进而发现人类在生态整体中的定位以 及人类与环境的本质关系。他的诠释将人对现实环境的感 受与似乎和地理学不太相关的哲学、心理学、环境美学及 人类学等方面的见解联系在一起,他对问题的思考往往纵 横于诸多学科之间,其著作的影响不只限于地理学,而远 至于哲学、心理学、环境美学、园林设计、文艺学、宗教 等领域。 段义孚先生已近九十岁高龄,仍笔耕不辍。迄今为 止,段先生发表论文一百余篇,著作二十余部,其著述内 容新颖独特,对人类状况进行理性反思,富有深厚的人文 情怀。段先生从事地理学研究的人文情怀与其特殊的生活 经历密切相关。他出生于天津,先后在南京、上海、昆 明、重庆等城市暂住,十一岁时随全家离开重庆前往澳大 利亚、菲律宾就读中学,之后就读于英国牛津大学、美国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毕业后分别在印第安那大学、芝加 哥大学、新墨西哥大学、多伦多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威 斯康星大学教书。到处漂泊的生活经历使段先生有一种 “深深的无根感”,加剧了他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同时也 拓宽了其生活空间,造就了其世界主义视野。这也更令段 义孚深刻体悟到人类与各种地理环境关系的复杂性与多样 性,鼓励其对人的地理经验加以研究,包括人的地方感、 空间感以及人与世界的关系方面的研究。 段义孚运用现象学描述的方法,对人的地理经验加以 研究,彰显人与环境的情感联系,把其在地理研究中所采 用的现象学的描述方法统称为“描述的心理地理学” (descriotive psychological geography)。段义孚呈 现其研究成果的形式也是描述性的文字。他曾说:“我的 方法是描述性的,其目的是想有针对性,详实而清晰,以 尽可能新的方式审视世界,而不是分析、解释和武断地下 结论。我写作的体裁是随笔,……在随笔中,事实和观点 以富于想象却可信赖的方式罗列出来并进行探讨。然后, 如有必要,进一步针对某一特定问题,进行细节考察。我 认为,以社会科学的方式理解人类现实有弊端,……遵从 严格分析方法的研究会变得机械枯燥。”②段义孚认为: “对一个地方生动或逼真的描述,也许就是人文主义地理 学的最高成就。”③段义孚用简单而细腻精妙的语言以一 种最朴实的描述方式展示了人与各种地理环境情感联系的 复杂性与多样性。段义孚的作品以人为核心,连结人类经 验和人类表现,诠释其内蕴的主体性,进而转向关怀人的 生存,给人以温润的沉思。 《人文主义地理学》一书出版于2012年,全书分为六 部分,共十九章。该书是他作为地理学家所认识和经历的 一切见证。“《人文主义地理学》一书是对段义孚文学生 涯的精彩总结,本书中他反思了之前所有作品的内容,并 将其重新呈现。对于多年关注段义孚的人来讲,本书将是 令人愉快阅读的不二之选。” 在著作中,段义孚首先叙述了自己的教育经历对生活 观和世界观的影响,认为正是早年所受的教育造就了其总 体上积极的人生观,并固守进步的信念,也促使其一步步 走向人文主义地理学研究。段义孚认为,人文主义促进了 自主个体的提升,个体的提升又促进社会的进步,二者是 良性循环。随后段义孚用大量的篇幅叙述了个人、社会与 世界错综复杂的关系。段义孚指出,个人与个人之间、个 人与社会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了 获得某种归属感和稳定感,往往选择忽略个人与社会间的 差异性,但常常会感到孤独。他向我们介绍了几种通过将 个体与社会和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战胜孤独的方法:身体 接触、集体工作、语言联结等。段义孚同时指出,随着社 会的进步与发展,在不同文化领域,人们的自我意识、个 人尊严感和对内心自由的渴望日益增强,这种个体意识的 完全释放在现代国际化都市中更为明显。然而,作为个 体,我们都需要他人来证明我们的存在,渴望得到他人的 认可,害怕他人对自己的忽视和冷漠。因此,一个人可能 轻易失去其自我价值感,并陷入自我消沉的困境,这是令 人深感不安的心理实情,却也是正常现象。此外,为了避 免人类陶醉于自身及社会的进步,段义孚对人.『生的种 种脆弱和罪恶进行了记述,以提醒人们保持清醒冷静的头 脑;同时,从身心两方面叙述了人类的 目录 致谢 人之为人 第一部分 接受教育 第一章 重庆 第二章 悉尼 第三章 牛津 第四章 伯克利 第五章 人文主义、时间方向与进步 第二部分 自我、共同体和世界 第六章 孤立的自我及其联系 第七章 区隔与自我 第八章 作为道德世界的城市 第三部分 弱点和罪恶 第九章 七宗罪 第十章 其他罪恶 第十一章 个人主义 第四部分 人的能力与潜能 第十二章 感官能提供什么 第十三章 心灵能提供什么 第五部分 个体 第十四章 个体与群体:特性与统一 第十五章 我真实存在吗?我重要吗? 第十六章 平等与不平等 第十七章 再谈进步 第十八章 个体的命运:幻想 第六部分 零星的想法 第十九章 成为整体 译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重庆 七岁至十岁的三年间(1938—1941),我在备受战争蹂躏的重庆上学,就读的学校只有一间教室,学校是我父亲和他的朋友们于1938年创办的。他们这么做是因为附近没有小学,我们这些孩子也因为年龄太小还不能去上著名的南开中学。南开中学的校长也鼓励他们这么做。校长不仅允许他们使用南开的校名,而目还在南开发电厂的旁边提供了一间教室。在这间教室里我学了些什么呢?无疑,学了算术,但我不记得是怎么学的,也许是因为老师用传统方法教的吧。我记得学习了阅读和写作,尤其是阅读。我们这些小孩阅读了中西方的故事。 中国的传统故事鼓励人们虚心好学、孝敬父母和热爱祖国,七十年后的今天我依然能记得些许。 其中有囊萤夜读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山村男孩白天在田里务农,只能晚上学习。问题是男孩家太穷,连一支蜡烛都买不起,所以他捉了好多萤火虫,放在纱网里,然后借着萤火虫的光读书。这个故事使我们深受鼓舞,不仅钦佩男孩渴望学习的精神,还折服于他学习方法的独创。不要把贫穷当成不可逾越的障碍。 第二个故事有关孝道,孝道是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一位极度贫穷的母亲因营养缺乏而奄奄一息(注意这一反复出现的贫穷主题)。她儿子从胳膊上割下一片肉,为母亲做汤补充营养。一个非华裔的读者可能会被这种暴力震惊,但作为一个深受孝道文化熏陶的中国孩子,我从容地接受这一行为。 我记得的第三个故事有关爱国主义。宋朝将军岳飞(1103—1142)是所有中国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他带兵抵御北方金朝对大宋王朝的入侵。书里有一幅图,描绘了岳飞赤裸上身双膝跪在母亲身旁,母亲在他背上刻下“尽忠报国”几个大字。尽管儿时的中国被日本侵略者包围,要为民族救亡图存而斗争,奇怪的是,我们并未读到诸如此类的更多的爱国故事。可能因为我们的父母和老师都知道,民族主义热情有可能失控,会在我们易受影响的年纪留下难以抹去的印记,他们限制我们读这类故事。 父亲和他的朋友们一起上了大学。毕业后,他们离开中国去欧洲和美国读研究生。学成回国后,他们既没有教书也没有在政府机构任职,而是成立了一个由世界主义者组成的小群体。在这里,人们见了面便热烈地讨论。在静谧的夏夜,他们坐在院子里乘凉,其中某个人会望着夜空指出猎户星座,随即引发一场有关天文学的生动交流——不仅涉及科学,还涉及希腊神话。而这又会引发这样的提问:“为什么我们中国人就没有关于星体的神话?”另一位朋友会提到镇上新放映的一部好莱坞电影,随便提及的一句话就可能引发一场关于元代(1279一1368)戏曲以及元曲是否适合拍成电影的讨论。关于教育政策,一位儒学者和一位约翰·杜威(John Dewey,1859—4952)教育哲学的推崇者,两人会讨论死记硬背的优缺点。而对于一个九岁的孩子来说,坐在星空下聆听这些有趣的谈话无疑是永生难忘的乐事。 因为父亲和他的朋友在西方接受了硕士阶段的教育,我们也就顺理成章地读了一些西方故事。我们读了苹果落到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1642—1727)头上,读了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在暴风雨中用风筝来收集电,也读到了詹姆斯·瓦特(James Watts,1736—1819)的漫不经心。但我认为父母还有一个更明确的目的,就是让我们的心智变得勇敢,似乎他们无法用恰当的中国故事来启迪我们以达到这个目的。借助苹果砸到牛顿头上的故事,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地心引力和太阳系的原理;富兰克林飞上天的风筝开启了有关电的话题。但长远来看,对我们而言,这些故事的重要之处在于鼓励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和行为。我们会有这样的想法,在苹果树底下幻想可能比在家做加减法运算更好,在暴风雨中冒着触电危险做科学实验是值得的。 P3-5 导语 《人文主义地理学》一书出版于2012年,全书分为六部分,共十九章。该书是他作为地理学家所认识和经历的一切见证。 《人文主义地理学》一书是对段义孚文学生涯的精彩总结,本书中他反思了之前所有作品的内容,并将其重新呈现。对于多年关注段义孚的人来讲,本书将是令人愉快阅读的不二之选。 序言 人之为人 我教人文地理学近四十年了。上课的第一天,我会告 诉在座的五十名学生:“我希望你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在上 一堂实践课,我用‘实践’这个词,是想告诉你们,你们 将接触新的知识和新的思维方式,对你们多有裨益。” 学生们听完后往往感到困惑,因为他们听说或读过我 的作品,早已知道,我并非实践应用型的地理学家,也不 是地图或GIS(地理信息科学)方面的专家,不会像教这 些地理学知识那样教他们就业技能。总之,科目名称中的 术语“人文主义”听起来不那么务实。下面我要解释一 下: 假设我们的寿命是《圣经》所说的“古稀之年”,即 七十年。七十年大约是六十万小时,扣除三分之一的睡眠 时间,我们还剩四十万小时去做必须做或想做的事情。然 而,如果我们全职工作五十年,其中约十五万小时将用于 谋生,剩余的二十五万小时用于生存并享受生活:饮食、 社交、看电影、看电视、打高尔夫球、闲逛以及做白日 梦。大学里的实践课对我们的职业生涯多有益处,但对其 余的事情并不管用。相比之下,人文主义地理学对于职业 生涯并不实用,但对我们空闲的某天、某小时或半小时却 很有用。为什么?因为人文主义地理学能使我们有效地思 考某些问题,这些问题迫使我们思考人的成长,并有一种 紧迫感,因为作为个体,我们在地球上生存的时间十分短 暂。问题就是:“人,何以为人——人之为人意味着什 么?更具体地说,作为人对我意味着什么?” 这样的解释过于抽象,即使对于天生有好奇心的人来 讲也似乎不切实际,并且毫不相干。人文主义地理学使得 这些问题更接地气。但什么是人文主义地理学呢?其实 “人文主义”和‘‘地理学”这两个词本身就是答案。作 为一名人文学者,我专注于个体研究——个人主义其实是 人文主义的产物。作为一名地理学家,我专注于社会与地 方研究——生活的社会与物质层面。有关生命及其意义, 人们仍会提出大量抽象的问题,但会基于日常生活的事 实。 人文主义地理学的两个部分——个人和共同体——彼 此有些矛盾。某种程度上,我若注重个体,便会淡化共同 体,反之亦然。另一对众所周知的反义词来自人以不同规 模形成共同体的事实。规模的一端是地方和社群,另一端 是世界和世界主义。前者(地方和社群)产生强烈的共同 体自我意识和“我们与他们”的心态,在历史上,这往往 会导致冲突。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它促进了共同体内的睦 邻友好,整体上弘扬了文化的多样性,因为每个共同体都 可能有其独特的风俗习惯。后者(世界主义者的世界)由 自由联系的第一人称单数(“我”或个人)组成,他们面 临的挑战在于维系睦邻承诺和关怀。此外,世界主义在促 进个人取得卓越和最高成就的同时,也会不经意间践踏地 方文化。再一次,就高估地方和社群而言,我低估了世界 主义和世界,反之亦然。 如今,这相对的两方哪一方更受青睐?在社会工作者 和活动家看来,共同体和文化多样性明显优于个人主义和 世界主义。对他们以及越来越多的普通大众而言,“共同 体”一词唤起了一种温暖、积极的感觉。社会学家雷蒙 德·威廉姆斯(Raymond Williams,1921—1988)指 出:“与所有其他社会组织(国家、民族、社会等)的术 语不同,它似乎从来没有被负面地使用过。”文化多样性 亦是如此。一旦称赞它就立马把它放在天使的一面。相比 之下,个人主义(不久前西方文明的骄傲)越来越被消极 地看待。当这个词及其同源词(个人、个性)出现时,暗 示着自我中心主义——以牺牲社群为代价获得个人成功的 行为。世界主义也失去了公众的尊重。它对知识和艺术卓 越程度的渴望带有精英主义的味道,结果是无论好坏,都 被视为对地方人才和文化的一种扼杀。 为了更好地平衡这两方面,我对个人和世界主义社会 都持有赞成态度,并以此发问:“规模和复杂性不断变换 的社会共同体,于我有何利弊?”我的回答大致如此:在 一个小而团结的共同体,我坚信人性的温暖一当我感冒 时,能喝上一碗鸡汤。然而,它使我与缤纷多彩的世界分 离,没能激发我的全部潜力。身处一个世界主义的社会 中,我可以自由地做我自己,并利用众多便利条件施展我 的才能,但我不认识自己的邻居,也不要妄想有鸡汤喝。 社群有利平等,在财富或社会声望上,没有高低贵贱之 分。世界主义的社会在本质上等级分明,有许多优秀的金 字塔,人们有希望在其中崛起。然而,能否充分发挥潜能 取决于我的社会地位和继承的财产。因此,在世界主义的 社会中,公正和平等的问题日益突出。 有人会问,为什么一开始就对人类个体过分关注呢? 最终,人都无法逃脱自身的终极命运——化为一掬尘土, 这又有什么意义呢?对此,人文主义并无足够的回应;或 者更确切地说,在某种程度上,它借鉴了一种更古老的思 维方式—宗教。因此,最佳的宗教思想并不是人文主义必 须超越的。相反,恰恰是宗教思想支撑又完善了人文主义 思想,真正的人文主义思想敢于将想象推向幻想的境界。 内容推荐 1930年,段义孚(Yi-fu Tuan)出生于中国天津,先后在中国、澳大利亚和菲律宾就读小学和中学,在牛津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分别获得地理学学士和硕士学位。他在明尼苏达大学执教多年。自1984年至1998年正式退休期间,他曾在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分别以约翰·K.赖特地理学教授和维拉斯地理研究教授的身份担任讲座教授。段教授是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是美国地方中心的创始董事会成员,并于2012年获得著名的瓦特琳·路德国际地理学奖,该奖是地理学界的最高奖项。 段义孚认为:“对一个地方生动或逼真的描述,也许就是人文主义地理学的最高成就。” 段义孚的人文主义地理学并不研究客观的地形、地貌等自然现象,而是以人之生存为核心,研究人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把研究重点置于人直接经验的生活世界和环境的社会建构,强调人性、人情、意义、价值和目的,关注人的终极命运,进而发现人类在生态整体中的定位以及人类与环境的本质关系。 《人文主义地理学》是他作为地理学家所认识和经历的一切的见证,书中他反思了之前所有作品的内容,并将其重新呈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