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在陈美林《新批儒林外史》(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初刊,1998年第七次印本)和《清凉布褐批评儒林外史》(新世界出版社2002年初版,2009年二版)基础上重新校订,以目前可及的最早刻本清嘉庆八年(1803)卧闲草堂本为底本,参校诸本进行覆核。 本书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运用传统的评点形式研究古代小说的首次尝试,由前言、夹批、回评三种形式组合成一套完整的批评体系。前言犹如昔日之“读法”,以使读者对其人其书有一宏观了解和认识。夹批主要对词、句、段进行批评,间有串评,着重阐发其中隐而不露的讽刺和寓意。回评着重对整部书的主题、回与回的联系与过渡、人物形象的塑造、谋篇布局的技巧等方面进行评说,兼亦涉及本事勾稽,以史证文,以文引史,文史互补,务求有助于读者深入欣赏和理解,并为研究者提供新的论题、新的视角和新的途径。本书注释详于明清学制官制、婚丧礼仪、历史事件和人物等,与小说正文浑然一体,使这部百科全书式的小说名著涵容的文化信息更为丰富,更为密集。 作者简介 吴敬梓(1701-1754年),字敏轩,一字文木,号粒民,清代小说家,汉族,安徽全椒人。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林山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现存吴敬梓手写《兰亭序》中盖有印章:“全椒吴敬梓号粒民印”),幼即颖异,善记诵。稍长,补官学弟子员。尤精《文选》,赋援笔立成。不善治生,性豪迈,不数年,旧产挥霍俱尽,时或至于绝粮。 雍正十三年(一七三五),巡抚赵国辚举以应“博学鸿词”,不赴(参加了学院,抚院及督院三级地方考试,因病未延试)。移家金陵,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二百三十人。资不足,售所居屋以成之,家因益贫。晚年,自号文木老人,客扬州,尤落拓纵酒。后卒于客中。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文木山房诗说》七卷(今存四十三则)、小说《儒林外史/经典文学名著》。 目录 第一回 说楔子敷陈大义 借名流隐括全文 第二回 王孝廉村学识同科 周蒙师暮年登上第 第三回 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第四回 荐亡斋和尚吃官司 打秋风乡绅遭横事 第五回 王秀才议立偏房 严监生疾终正寝 第六回 乡绅发病闹船家 寡妇含冤控大伯 第七回 范学道视学报师恩 王员外立朝敦友谊 第八回 王观察穷途逢世好 娄公子故里遇贫交 第九回 娄公子捐金赎朋友 刘守备冒姓打船家 第十回 鲁翰林怜才择婿 蘧公孙富室招亲 第十一回 鲁小姐制义难新郎 杨司训相府荐贤士 第十二回 名士大宴莺胆湖 侠客虚设人头会 第十三回 蘧马先夫求贤问业 马纯上仗义疏财 第十四回 蘧公孙书坊送良友 马秀才山洞遇神仙 第十五回 葬神仙马秀才送丧 思父母匡童生尽孝 第十六回 大柳庄孝子事亲 乐清县贤宰爱士 第十七回 匡秀才重游旧地 赵医生高踞诗坛 第十八回 约诗会名士携匡二 访朋友书店会潘三 第十九回 匡超人幸得良朋 潘自业横遭祸事 第二十回 匡超人高兴长安道 牛布衣客死芜湖关 第二十一回 冒姓字小子求名 念亲戚老夫卧病 第二十二回 认祖孙玉圃联宗 爱交游雪斋留客 第二十三回 发阴私诗人被打 叹老景寡妇寻夫 第二十四回 牛浦郎牵连多讼事 鲍文卿整理旧生涯 第二十五回 鲍文卿南京遇旧 倪廷玺安庆招亲 第二十六回 向观察升官哭友 鲍廷玺丧父娶妻 第二十七回 王太太夫妻反目 倪廷珠兄弟相逢 第二十八回 季苇萧扬州入赘 萧金铉白下选书 第二十九回 诸葛佑僧寮遇友 杜慎卿江郡纳姬 第三十回 爱少俊访友神乐观 逞风流高会莫愁湖 第三十一回 天长县同访豪杰 赐书楼大醉高朋 第三十二回 杜少卿平居豪举 娄焕文临去遗言 第三十三回 杜少卿夫妇游山 迟衡山朋友议礼 第三十四回 议礼乐名流访友 备弓旌天子招贤 第三十五回 圣天子求贤问道 庄征君辞爵还家 第三十六回 常熟县真儒降生 泰伯祠名贤主祭 第三十七回 祭先圣南京修礼 送孝子西蜀寻亲 第三十八回 郭孝子深山遇虎 甘露僧狭路逢仇 第三十九回 萧云仙救难明月岭 平少保奏凯青枫城 第四十回 萧云仙广武山赏雪 沈琼枝利涉桥卖文 第四十一回 庄濯江话旧秦淮河 沈琼枝押解江都县 第四十二回 公子妓院说科场 家人苗疆报信息 第四十三回 野羊塘将军大战 歌舞地酋长劫营 第四十四回 汤总镇成功归故乡 余明经把酒问葬事 第四十五回 敦友谊代兄受过 讲堪舆回家葬亲 第四十六回 三山门贤人饯别 五河县势利熏心 第四十七回 虞秀才重修元武阁 方盐商大闹节孝祠 第四十八回 徽州府烈妇殉夫 泰伯祠遗贤感旧 第四十九回 翰林高谈龙虎榜 中书冒占凤凰池 第五十回 假官员当街出丑 真义气代友求名 第五十一回 少妇骗人折风月 壮士高兴试官刑 第五十二回 比武艺公子伤身 毁厅堂英雄讨债 第五十三回 国公府雪夜留宾 来宾楼灯花惊梦 第五十四回 病佳人青楼算命 呆名士妓馆献诗 第五十五回 添四客述往思来 弹一曲高山流水 第五十六回 神宗帝下诏旌贤 刘尚书奉旨承祭 旧本序言 《儒林外史》序 《儒林外史》跋 齐省堂《增订儒林外史》序 齐省堂《增订儒林外史》例言 天目山樵识语 《儒林外史评》序 增补齐省堂《儒林外史》序 《儒林外史》人物索引 吴敬梓生平大事年表 主要参考书目 陈美林论著目录 “通作者之意,开览者之心”——以传统形式研究《儒林外史》的回顾 《儒林外史》评点研究与实践的回顾和思考 跋涉“儒林”四十载——代跋 陈批后记 再版后记 第三次印行后记 序言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 史略》中曾经说过,《儒林 外史》出现后,我国“说部 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这一论断已得到世界学者的 赞同,如《儒林外史》德文 译本序言中就认为这部小说 “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第一部 伟大的讽刺作品,属于古代 文学的杰作,过去诚然已有 讽刺文学的萌芽,但它们却 不能和这部作品同日而语” 。对于这部伟大作品的作者 吴敬梓,我们有多少了解呢 ?孟子曾云:“颂其诗,读 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孟子·万章下》)在欣赏 和研究他创作的《儒林外史 》之前,有必要对他的时代 、生平和思想有一个大致的 了解。 时代 《儒林外史》的作者吴 敬梓,出生于清朝康熙四十 年(1701),卒于乾隆十 九年(1754),历经康熙 、雍正、乾隆三朝,享年五 十四岁。 吴敬梓出生时,上距满 族统治者福临自沈阳迁都北 京(顺治元年,1644)已 近六十年,明末清初疾风暴 雨式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 形势,已逐步趋向缓和,经 过玄烨(康熙)、胤稹(雍 正)、弘历(乾隆)的苦心 经营,政权有所巩固,生产 不断发展,被史家称为“康 、雍、乾盛世”,是清朝二 百余年历史中最强盛的时期 。但是,漫长的中国封建社 会发展到这一阶段,也已进 入了晚期。明中叶以来,由 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在封建 经济内部已孕育着资本主义 生产关系的萌芽。清初虽一 度实行锁关政策,但也未能 全然阻扼这一发展趋势,封 建社会正在逐步解体,日趋 崩溃。在吴敬梓去世后不足 百年,中国封建社会就已沦 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可 是,在吴敬梓所生活的“盛 世”中,依然潜伏着种种危 机,不时显露出色色败象。 吴敬梓生活的时代,其实正 是我国社会即将发生大变化 的前夕。 吴敬梓时代的历史特点 是:从政治上看,玄烨继福 临为帝后,在位六十一年, 孜孜求治,内平三藩之乱, 外拒沙俄入侵,收复台湾, 统一全国,巩固和发展了清 政权,为“盛世”的繁荣奠定 了基础。胤稹继位十三年, 进一步加强封建主义的中央 集权。弘历上台后,继承父 祖衣钵,宽猛相济,使得封 建主义政权空前稳固。吴敬 梓时代的历史特点是:统治 集团内部也不断发生朋党之 争,但同时封建主义的中央 集权空前加强,君主独裁也 达到极点。例如康熙中叶, 就有满洲大臣明珠与汉族大 臣徐乾学之党争,乾隆朝也 有满洲大臣鄂尔泰和汉族大 臣张廷玉之党争。由此可见 ,终康、雍、乾三朝,朋党 之争从未稍歇,这就成为专 制主义中央集权中的离心势 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皇 帝的权力。从经济上看,社 会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首 先是封建的生产关系发生了 一定变化,将明王朝藩王宗 室的土地“给与原种之人, 改为民户,号为更名地,永 为世业”(《清文献通考》 卷二《田赋考》)。同时, 又广招流民垦荒,给予优厚 的减免租税待遇。此外,在 赋役制度上也做了些改革。 康熙五十年(1711)下谕“ 自后所生人丁,不征收钱粮 ”;雍正即位后,又“令各省 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 征解,统谓之‘地丁’”(《清 史稿·食货志二》)。这一 时期,还大力兴修黄河、淮 河、运河以及江、浙沿海的 海塘。总之,通过这种种措 施,促使农业生产日渐恢复 和发展。由于农业生产的恢 复和发展,从而刺激了手工 业和商业的繁荣和兴盛,诸 如纺织、印染、冶矿、煮盐 、制糖、陶瓷等手工业都有 了相当规模的发展,这就促 进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商业 交易活动日渐活跃,城乡关 系更趋密切。农业生产和手 工业生产的不断沟通,触发 了封建经济内部孕育着的资 本主义萌芽的长足发展。但 是,由于生产发展而获得利 益的却只是地主官僚、盐商 典当,例如大官僚徐乾学就 以白银十万两借给盐商项景 元,月利三分(《东华录》 康熙二十八年十月)。他们 牟取巨额财富,过着奢侈糜 烂的生活,如北京的祝、查 、盛家(《啸亭续录》卷一 )、江苏泰兴的季家(《觚 媵》卷三)、扬州的汪、黄 、程、方、吴、江家(《扬 州画舫录》卷十五),他们 骄奢淫逸、挥霍无度,而广 大劳动人民受益极少,生活 仍然十分困苦。农民特别是 佃农,要将收获的五成,甚 至七八成交给地主,还得向 封建官府交纳田赋。此外, 还有名目繁多的苛捐杂税, 负担极为沉重。由于两极分 化的日渐明显,在整个康、 雍、乾三朝所谓的“盛世”中 ,小规模的农民抗租斗争时 有发生,从未止息,农民的 武装反抗也连绵不断,但很 快就被镇压下去。从文化学 术上看,这一时期在文化学 术领域中同样存在着繁荣和 凋敝两极发展的现象。为了 笼络知识分子,消弭敌对情 绪,统治者采取了多种措施 ,例如组织不屑出仕清朝的 有影响的文人编纂图书,一 方面可以羁縻那些不驯服的 士人,另一方面又可向天下 显示新朝政权稽古右文、崇 儒兴学的形象。《明史》的 纂修就吸引了一批高级学者 ,甚至连反清十分坚决的黄 宗羲,也让其子和门人参与 其事。虽然清朝统治者大规 模编纂图书的目的是为着巩 固政权,但大量典籍得以保 存流传,对我国学术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