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名家笔下的老武汉/名家笔下的中国老城市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济南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名家笔下的老武汉》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精选历代著名文人描写赞美武汉的美文佳作,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活泼地展示武汉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民俗风情,让学生通过读与思和群文探究,了解并热爱武汉文化;二是设计研学路线、研学活动,名师带领学生研学,名师带领学生游武汉。通过阅读历代著名文人描写赞美武汉的美文佳作,不仅可以为中小学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增强阅读能力,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更能引领他们通过文字感受到丰富的自然与人文世界。 作者简介 刘敏,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课内比教学,课外访万家”先进个人,湖北省小学语文优秀教师,湖北省小学语文教学教研先进个人,湖北省基础教育科研之星,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学科带头人,黄冈名师。获全国生态语文优质课竞赛特等奖、湖北省青年教师语文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武汉市“一师一优课”竞赛一等奖、武汉市综合实践优质课竞赛一等奖、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课内比教学”一等奖。多篇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杂志发表并获奖。 目录 第一章 日暮乡关何处是 汉味杂记 因直而爽.因爽而快 “玩味” 武汉,一座火辣辣的城 夏日闲趣 倾城之梅 ◎群文探究 第二章 莫愁前路无知己 伯牙绝弦 孔子使子路问津 禹柏与柏泉 蛇山之巅黄鹤楼 ◎群文探究 第三章 眼前有景道不得 崔颢与其诗《黄鹤楼》的故事 李白的武汉情缘 汉口竹枝词二首 ◎群文探究 第四章 茫茫九派流中国 水调歌头·游泳 闻长江大桥成喜赋 《颂武汉》和《咏东湖梅》 ◎群文探究 第五章 踏破铁鞋无觅处 汉口之根——汉正街 昙华林: “武昌之根”的别样风情 开在喧闹都市里的怀旧之花——吴家花园 ◎群文探究 第六章 长江绕郭知鱼美 武汉的过年 假如你没有吃过菜薹 过早歌 舌尖上的武汉之烧梅 ◎群文探究 第七章 忙趁东风放纸鸢 儿时游戏 你还会念武汉童谣吗 1950年以前的武汉老童谣,你听过吗 ◎群文探究 研学活动:做自然的体验者 遇见自然的美 序言 每座城都是一本书,每 本“城书”都有其独特的精神 气质。 生于此城,长于此城, 你便与城融在一起,成为 城的细胞。城的性格脾气 就是人的性格脾气。城与 人,相依共存。 一座有生命的城,少不 了市,故日“城市”。 城市于人的成长是烙印 式的。无论你身在何处, 永远不能忘记的是家的味 道、城的气息、城的日常 。我们怀想它,念叨它, 也常会在某个时间点,因 见到所居城市的一处景、 一个人,甚至一株菜而深 情满怀、热泪盈眶。作家 池莉在回忆家乡武汉的菜 薹时写道:“我对菜薹是情 有独钟、不离不弃到即便 它们老了也要养着,花瓶 伺候,权当插花……看花时 ,一回回,心里暗叹:菜 薹!哦,菜薹真心是我对 武汉最深的一份眷恋。” 每一座历经千百年的城 市,都是一条生命涌动的 长河,于风云变幻间,留 下吉光片羽。 一座古老的城市,就是 一个有故事的老人,值得 我们细细品读。从显处读 ,可以是让游人赏心悦目 的湖光山色,也可以是令 吃客垂涎欲滴的特色美食 。但是,仅读这些还不够 ,我们还要走进城市深处 。风采卓绝的人物要读, 深厚的文化底蕴要读,明 亮的人文精神要读,这样 才能走近一座城市的灵魂 。 可是,谁敢说,我们真 正读懂了我们所生活的城 市?谁叉敢说,我们真正 触摸到了城市的灵魂?可 能,在喧嚣的城市里,孩 子还没有静静凝视过冢门 前那条不知源头的河流, 没有留心觉察过城市中不 断冒出的楼宇.没有仔细 聆听过城市发展的滚滚车 轮声。甚至,有这样一种 情形——生活在南京的孩 子不知道石头城的历史, 生活在苏州的孩子没听过 评弹,生活在西安的孩子 没了解过秦岭的前世今生 …… 不得不说,这是生命成 长中的一大憾事。 中国有个性、有魅力、 有文化的城市何其多也! 若是有一套中国城市的读 本,以名家的文字为城市 代言,纵览历史发展脉络 ,横看现代文明景观,让 青少年读者从书中读城市 的古今面貌,用脚步触摸 城市的现实温度,那该多 好啊!我的倡议得到各地 名师的积极响应,大家一 拍即合,快速行动。我们 希望,经由这套书,每位 大小读者从自己所居之城 开启城市阅读之旅,了解 城的古今,抚触城的肌肤 ,以城为荣,以城为傲。 人是城市的核心因子。 人和城市的相处方式有很 多种,阅读城市理应成为 重要的一种。以中小学生 喜闻乐见的方式打开城市 阅读之门是我们的编写初 心。通过阅读名家优秀的 文学作品,让孩子建立对 城市的文化印象,让城市 发展脉络及精神气质化入 孩子的生命成长中。 经多次讨论,我们最终 把这套书命名为《名家笔 下的中国老城市》,初定 二十个老城市,分别为北 京、上海、杭州、南京、 武汉、西安、济南、青岛 、成都、重庆、绍兴、厦 门、苏州、福州、徐州、 广州、洛阳、开封、镇江 、淮安。“老城市’’就是有悠 久历史、灿烂文明、独特 意蕴的城市.老城市都是 有故事的城市,读者能从 书中感受到厚重的城市文 化与个性迥异的时代特质 。城市不分大小,大城有 大城的宏伟,小城有小城 的韵味。 为城市编书代言,我们 深知其中的艰辛。一本小 书难以概括一厘城市的全 貌和气质。尽管如此,我 们还是愿意倾尽全力。我 们组建了一支有深厚的文 化学识和城市情怀的编写 团队,他们多是在全国有 影响力的特级教师、正高 级教师、一线名师。有的 名师为了在书中呈现更立 体多元、经典可读的城市 风貌,通读了几百本相关 书籍,仍觉得不够;有的 名师对“老城市”的“老”做了 精准的解读,对丛书的助 读系统提出丰富的设计框 架;有的名师带领他的“学 霸”团队,利用节假日,走 进博物馆、图书馆,做大 量的文献检索……毫不夸张 地说,每个城市的编者都 经历了艰苦的“前阅读”。 然而,写城市的文章太 多了,选几十篇编入书中 ,简直是沙里淘金,且一 定遗珠多多。选择什么样 的文字呢?经过几番讨论 ,数易方案,渐渐地,编 写组达成共识。我们发现 ,读城有迹可循。编写团 队做了这样的梳理: 1.依循城市纵横交错 的线索,确定框架。为打 捞丢失在历史尘埃中的城 市老时光,我们做了一番 细细耙梳、反复筛选的工 作,再沿着“纵”“横”两条线 索将占有的资料以主题单 元的方式呈现。“纵”即城市 的历史沿革、发展脉络;“ 横”就是城市当下的多面向 文化叙事,包含景观、习 俗、人物、关食、童谣等 。这样编排,既有历史的 纵深感,又有现实的亲切 感,丰富博大的城市概貌 就有可能浓缩在一本小书 中。 2.充分考虑读者对象 ,精准定位选文方向。本 套丛书的主要读者是中小 学生,兼顾其他年龄段读 者,所选文章多是可读性 、文学性俱佳的名家作品 。很多写城市的书只是给 大人看的,客观介绍一座 城市,文字也不够浅近, 孩子难免会觉得枯燥。从 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 套定制版的城市文学读本 ,这一特色让本套丛书有 别于其他城市主题的书。 3.让“行读城市”成为一 种新的生 导语 本书收录了历代文化名人描写老武汉风貌的作品约20余篇。这些作品的主要内容既有对老武汉历史文化、风景名胜的描写,也有对老武汉社会生活、市井文化、民俗风情的记录。武汉是一座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的名城,看不完的珞珈秀色、老街古巷的流年记忆、独特的荆楚文化、正宗的武汉风味、百业繁盛的商贾名号……翻开《名家笔下的老武汉》,这些说不完的景和人就会跃然纸上,让你即便不能亲临武汉,也能了解武汉的历史,体验武汉人的生活,走进真实的武汉。 书评(媒体评论) 《名家笔下的中国老城 市》讲述了一个个拥有灿 烂文化的老城市的故事, 可以让我们用最少的时间 触摸这些历史名城的前世 今生。这套书的编者是一 群最熟悉学生的语文名师 ,他们不仅熟悉自己生活 的城市,更了解学生的喜 好和阅读品性。相信这套 以学生为特定阅读对象的 城市文学读本,一定会受 到学生们的喜爱。 ——吴忠豪(上海师范大 学教授) 城市如人,每一座古都 皆有独特个性;城市是树 ,每一圈年轮沉淀文化基 因。《名家笔下的中国老 城市》丛书为古老而现代 的中国城市代言,架设当 代学子与古代城市对话的 桥梁。北京、西安、洛阳 、开封、南京、杭州,六 大古都尽在其中。古都名 邑里,有数不尽的繁华春 色;小城烟火中,有道不 完的动人故事。 ——王崧舟(著名特级教 师、杭州师范大学教授)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一个人的见识与品性或许 和他生活的城市有着千丝 万缕的联系。《名家笔下 的中国老城市》,带你走 进历史的纵深,解读城市 的每个侧面,帮你解开人 与城的秘密。这套丛书, 可以边走边看,边看边聊 。老城市,新生活,都值 得珍惜,都值得珍藏。 ——薛法根(著名特级教 师) 精彩页 汉味杂记 樊星 有没得“汉味”? 好像说不上来。 说没得?你只要去南京、上海这些和武汉处在同一纬度上的城市走走,回头来再“运一运”——武汉人把品味说成“运味”——就发现:“汉味”绝对存在! 那“汉味”又是么味呢? 不错。武汉人的口音有特点,所谓“汉腔”。“汉腔”比南京话、上海话,哪个粗?哪个婉转?当然是“汉腔”粗啰。武汉人说话喜欢带“码子”,这是有名的。不是有句俗语吗? “四川的娃子,湖北的老子。”就是说:四川人说话好带“娃”,湖北人说话好充“老子”。 除此之外,武汉的建筑也有些特点:黄鹤楼就仅此一家,别无分号吧。但也只有一座黄鹤楼呀。江汉关一带的洋建筑不活脱脱是上海外滩的摹本吗? 的确。有得纯正的“汉味”。 随便举个例子:武汉小吃,举世知名,还上了中央电视台。但武汉小吃的正宗品味是么事?说不上来。五芳斋的汤圆是宁波味,福庆和的米粉是湖南味,谈炎记的水饺是北方味。老通城的豆皮虽是武汉特产,但据说也是一个御厨从宫廷中带出来的,搞了半天,还是源于北方。蔡林记的热干面也是武汉特产,可是面食本来就不是武汉人的主食,而且从热干面丰富的佐料来看,我怀疑它是由四川担担面演变而来。“苏味”讲究甜,“川味”讲究麻辣鲜,“粤味”讲究清淡,“汉味”呢?武汉人随么味都能吃得热火朝天。由此可见,武汉人胃口杂,武汉人泼辣。 武汉人的泼辣之处,不仅在吃上,而且在适应力上。 武汉的气候也很有特色。天热起来就成为有名的“火炉”,冷起来就冰天雪地,像个冰窖。北方人过不惯武汉的夏天,南方人受不了武汉的冬天。只有武汉人,“热也好,冷也好,活着就好”,潇洒得很。热天屋里住不得了,武汉人把竹床、躺椅往马路边一摆,就开始吃瓜、聊天、下棋,到了后半夜,再消消停停地睡。不分男女老幼,家家如此,年年如此。街头乘凉大军气势之雄壮,也是武汉的一大特色吧。天冷起来了呢?屋里没得暖气.人们就生个火炉。晚上睡觉,人们抱个热水袋,身子一缩,两耳不闻窗外风。这样也过得蛮好。这就叫:热也热得,冷也冷得。有么法?武汉的天气这么反复无常,发牢骚又有么用?只有泰然处之,才吃(读“qia”)得住。外地人吃不了的苦武汉人吃得住,这就叫泼辣,这就叫坚韧,这就是武汉人的“味”。 武汉的天气,冷就大冷,热就久热。究天人之际:武汉人怒则大叫,喜则大笑,精起来骨头里面熬出油(武汉煨汤堪称一绝),打起来“四海翻腾云水怒”(武汉人喜欢看热闹,喜欢“黄鹤楼上看翻船”)。这种多重性格的杂糅统一,与武汉气候的反复无常恐怕不无关系。 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事:两个人常常为一点小事争执起来,都要占强(不然就掉底子、丢面子了),于是气得浑身发颤、脸色苍白,于是骂得昏天黑地、尖刻狠毒,于是打斗者无形中便实现了“角色转换”,变成了两个表演者了!而这场表演马上便成为围观者的谈资——怒火与笑谈就这样奇特地组合在一起。而两个人的打斗若是被好心人拉开了呢?打斗者边走还要边吼些“你跟老子记到!”“你打得轻爽!”之类令人捧腹的话,以示面子未失、底子未掉——这就是武汉人常说的“要味” “斗狠”。 但这种粗俗的打斗和围观又并不妨碍当事人追逐豪华、气派、体面、高雅。武汉人才不讲“不显山不露水”哩,武汉人就是要“显”。武汉人的结婚消费曾高居全国之冠,讲的也是“要味”。摆起排场来,打肿脸也要充胖子——豪华气派的追求折射出武汉人“人往高处走”的向往,也掩饰着粗俗与泼辣的本相。但要是狭路相逢呢?那时为了“要味”,为了人比人不至于气死人,又不惜把粗俗与泼辣的本相显露出来,轻则大争大吵、指手画脚一番,重则大打出手、头破血流一场——高雅与粗俗就这么谱成了变奏曲。 武汉人就是这么泼辣:能受苦,能享受;能高雅,能粗俗;能经受酷暑严寒的考验,能享受五湖四海的特产。 武汉人就是这么泼辣:能像河南人一样吃苦,像湖南人一样务实,又能像江浙人一样精明,像四川人一样幽默,还能像广东人一样追赶新潮。这就是“汉味”之杂。 这就是武汉人的多重品格的奇特结合。 这一切,是“九省通衢”的地理环境使然。 这一切,也是反复无常的气候使然。 这一切,还是楚人先民“俗剽,轻易发怒”的遗传因子使然吧。 南京有南京的骄傲:“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上海有上海的自豪:都市的象征,冒险家的乐园。 武汉呢?它就仅仅是“九省通衢”之地? N0,no,no。“天上九头乌,地上湖北佬”的俗语尽人皆知。“九头鸟”是否仅仅是精明的比喻?我倒以为,“九头鸟”用来形容武汉文化的杂糅品格、斑斓色彩和武汉民风的多重特质、多副尊容,是再好不过的象征了。 P2-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