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庠振铎录》是作者多年来撰写的有关山大校史及文院历史名人珍闻趣事文章的汇集,其中部分文章曾在报刊发表过。
《上庠振铎录》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为“金声玉振”,撷取20世纪30年代有关蔡元培、梁实秋等先生在山大的逸事珍闻;下编为“余音绕梁”,撷取抗战胜利后至20世纪50年代有关山大“五岳”及王统照、丁山等先生在山大的趣闻逸事以及采访赵洪太、孔令仁等先生口述的有关山大文院的故事。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上庠振铎录--山大文苑往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张洪刚 |
出版社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上庠振铎录》是作者多年来撰写的有关山大校史及文院历史名人珍闻趣事文章的汇集,其中部分文章曾在报刊发表过。 《上庠振铎录》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为“金声玉振”,撷取20世纪30年代有关蔡元培、梁实秋等先生在山大的逸事珍闻;下编为“余音绕梁”,撷取抗战胜利后至20世纪50年代有关山大“五岳”及王统照、丁山等先生在山大的趣闻逸事以及采访赵洪太、孔令仁等先生口述的有关山大文院的故事。 目录 上编 金声玉振 蔡元培两次出席国立山东大学开学典礼 梁启超胞弟梁启勋与国立青岛大学 闻一多诗门下的“二家” 闻一多与梁实秋的山大时光 张道藩:国立青大第一任教务长 国立青大筹委会委员袁学普与泰山石刻 梁实秋与山东大学 新月才女方令孺 费鉴照在国立青大出版《现代英国诗人》 黄淬伯与杨筠如执教国立青岛大学 文理学院院长黄际遇 记张怡荪先生 教导有方的游国恩教授 语言学家闻宥先生 洪深与《避暑录话》 关于老舍先生在国立山大的一则轶事 《红与黑》的中译者罗玉君 台静农与老舍的青岛酒事 袁振英执教国立山东大学 山大讲师周铭洗与邓颖超的一段往事 周学普在国立山大首译《哥德对话录》 梁实秋在山大开启译莎之门 孙大雨与梁实秋交往轶事 法文翻译家赵少侯 梁实秋与沈从文 “蓝血凌家”同胞兄弟的青岛情缘 姜忠奎:烽火岁月中的国学名师 山大秘书长刘本钊先生 侠肝义胆古道热肠 ——国立山东大学校医邓仲纯纪事 曾与梁实秋共事的李方琮 侯宝璋与老舍的金兰之谊 臧克家与梁实秋的师生情 一幅手迹一本书 四载师生一世情 ——梁实秋与蔡文显的一段师生交往 国立青岛大学学生运动中的梁实秋与王林 20世纪30年代山大外文系学生季刊《刁斗》 国立山东大学首届毕业典礼 下编 余音绕梁 抗战胜利后山大在青岛复校 俞大缜写给赵太侔的信 宋君复电请罗念生加盟山大 王统照与山东大学 吴富恒的哈佛往事 山东大学历史上的“五岳” 毛主席复信山东大学高亨教授的经过 赵洪太:我与吕荧先生的交往 丁山先生三次执教山东大学 高兰:“钢铁的喉咙”向侵略者怒吼 华大并山大大学忆可追 悠悠山大情拳拳报国心 ——纪念国际友人金诗伯先生百年诞辰 孔令仁:山大的俄文情缘 熠熠生辉的文史学家 ——路遥追述他在山东大学求学时的先生们 大师云集高山仰止 ——吕家乡追忆他在山东大学求学时的先生们 赵洪太教授回忆《文史哲》杂志的创办经过 回忆伯父陆侃如和伯母冯沅君先生 ——陆东生、陆一民先生访谈录 翻译家金中与日本作家石川达三的一面之缘 生而沁苦尽世犹甘 ——吴开晋与余光中共话《白玉苦瓜》 附录 百年将门齐大情 ——记抗日将军冯玉祥家族与齐鲁大学 刘兰华与梁思懿在齐大的一段往事 齐鲁大学女生部主任刘兰华 张汇泉与邓恩铭在济南的一段往事 20世纪30年代张汇泉赴美研修的一段经历 后记 序言 同事张君洪刚业余研究 山大文学院历史,陆续撰文 60篇,汇为一集,出以相示 ,并嘱为序。余览一过,中 多名师往事,不胜神往,因 以“上庠振铎录”名之。前年 12月山大人文社科院王涛副 院长询问“山大文史见长”及 “两次辉煌”,说是校领导需 要。我觉得事属郑重,因此 找到张洪刚,商议回复。现 将当时回复节略如下:山东 大学中文学科第一次辉煌是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当时山 东大学在青岛,1930年到 1932年叫国立青岛大学, 校长杨振声(文学院教授, 文学家)。1932年到1938 年叫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赵 太侔(文学院教授,戏剧家 )。山东大学设文学院、理 学院等。文学院下设中文系 、外文系。那时没有历史系 。中文系著名教授学者、作 家有:闻一多、游国恩、梁 实秋(文学院教授、外文系 主任)、沈从文、洪深(文 学院教授、外文系主任)、 老舍、台静农、闻宥、黄孝 纾、丁山、萧涤非等。这一 时期以中国古代文学见长, 尤其是《楚辞》研究,两个 权威学者闻一多、游国恩都 在山东大学。还有一批著名 作家杨振声、闻一多、老舍 、台静农、洪深、沈从文等 。在当时中文学科处于领先 地位。抗日战争时期,中国 文学研究中心转移到西南联 大,杨振声、闻一多都去了 西南联大。第二次辉煌,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49 年6月青岛解放。山东大学 中文系分出了历史系。这一 时期的辉煌叫“文史见长”, 五十年代的这一局面得到学 术界公认。文史见长主要指 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文学的代表是“ 冯陆高萧黄”,即冯沅君、 陆侃如、高亨、萧涤非、黄 孝纾,时称“五岳”。冯陆的 代表著作是二人合著的《中 国诗史》《中国文学史简编 》,冯沅君《古剧说汇》、 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 高亨代表著作有《周易古经 今注》《周易大传今注》《 老子正诂》《墨经校诠》《 诗经今注》等。萧涤非的代 表作是《汉魏六朝乐府文学 史》《杜甫研究》。黄孝纾 先生则以“词章之学”及绘画 闻名于世。历史学科的代表 是“八马同槽”,八大教授是 :杨向奎、童书业、王仲荦 、黄云眉、赵俪生、郑鹤声 、张维华、陈同燮。除陈同 燮研究古希腊、罗马史外, 其余都是研究古代史的名家 。八大教授之外,还有古文 字学家丁山先生,参加过二 十四史点校、负责《梁书》 《南史》的卢振华先生。王 仲荦《魏晋南北朝史》《隋 唐五代史》《北周六典》《 北周地理志》,童书业《春 秋史》《中国绘画史》《中 国陶瓷史》,黄云眉《明史 考证》等,都是第一流名著 。第二次辉煌有一个绝对一 流的学术阵地——《文史哲 》,这是华岗校长的贡献。 泽逊认为中文学科还有第三 次辉煌,那就是二十世纪八 十年代崛起的古代文学学者 群,从先秦文学到近代文学 ,每一段都有强劲的代表人 物:先秦两汉文学董治安, 魏晋南北朝文学牟世金、张 可礼、龚克昌,唐宋文学刘 乃昌、朱德才、张忠纲,元 明清文学袁世硕,近代文学 郭延礼,民间文学关德栋。 在改革开放之初,百废待兴 的特殊时期,山东大学这个 古代文学阵容,是相当显赫 的。 这是当时匆匆梳理已有 的说法,也加上了个人的体 会,大体说明了山东大学古 代文学的三次辉煌。经过近 两年的学习,进一步明确认 识到“三次辉煌”是历史事实 ,也是今后发展的基础和学 习的榜样。古代文学之外, 殷孟伦、殷焕先、蒋维崧的 语言学,高兰、孙昌熙的现 代文学,周来祥、曾繁仁的 文艺美学,王绍曾的古典文 献学,也都蜚声学林,与古 代文学诸位名家共同铸就山 东大学中文学科的第三次辉 煌。 2018年4月,我奉命担任 文学院院长,深感前辈创业 的艰辛,他们的业绩与国家 的颠簸起伏共命运,是中华 民族苦艰和崛起的历史见证 ,因此筹划并组织编集了山 东大学中文名家文集十八家 ,已基本完成,即将由中华 书局、人民出版社、人民文 学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 版社等陆续出版。这一批名 家著作全集的整理问世,是 对前辈最好的致敬,也是对 后学无声的鞭策。《孟子》 说:“颂其诗,读其书,不 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 也。”相信这本《上庠振铎 录》能够让我们听到山东大 学一百多年来连绵不断的钟 声、朗朗悠长的书声、坚定 有力的脚步声,这的确让人 心向往之。 导语 本书撷取笔者近几年发表在《齐鲁晚报》《大众日报》《山东大学报》等报刊上数十篇山大校史上的名人故事。本书共分上下两编。为了做到图文并茂,每篇文章均配了数幅老照片,图片尽可能是先生们在山大任教期间的留影或资料照片,这些资料甚为珍贵,为山东大学和文学院提供了宝贵的人文史料。 精彩页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对国立山东大学(原为“国立青岛大学”)情有独钟,数次造访,为山东大学的初创、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他的力主下,原在济南的山东大学改移青岛,易名国立青岛大学;他积极参与筹备工作,亲自题写校牌;他数次到山东大学演讲,并先后两次出席国立山东大学开学典礼并致辞;他举荐了两位北京大学爱将杨振声、赵太侔先后任山东大学校长,使北京大学“兼容并包”的学风融人了山东大学的血脉,使山东大学迎来了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蔡元培力主国立山东大学设在青岛 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今浙江绍兴)人,原籍浙江诸暨。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民主进步人士,国民党中央执委、国民政府委员兼监察院院长。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蔡元培十分关心国立青岛大学的创办,亲自参加筹备和决策工作。192s年5月,济南发生“五三惨案”,山东大学停顿。8月,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山东省教育厅的报告,下令在省立山东大学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山东大学,并设筹备委员会,聘何思源等11人为筹备委员。 1929年6月初,蔡元培与蒋梦麟赴青岛参与国立青岛大学筹备事宜。他对青岛的环境非常熟悉,力主国立山东大学的校址设在青岛。理由是:国家正值多事之秋,战争频仍,济南乃四省通衢,兵家必争;青岛地处边陲,既有舟车之便,又可免战乱影响。 蔡元培、蒋梦麟二氏来青岛召集国立青岛大学筹备会时摄于青岛海滨大饭店 教育部接受蔡元培的建议,蒋梦麟遂向行政院提出筹办国立青岛大学的议案。6月4日,南京政府行政院第26次会议讨论通过了《筹建国立青岛大学的议案》,其议案内容如下: 教蒋部长(梦麟)提:国立山东大学筹备经费,因事实上困难,一切尚待规划,查该省青岛地方,有私立青岛大学一所,为张宗昌逆党前省议会议长宋传典所办,自胶济经中央接收,该校长早离校他往,现校中状况纷乱,自不待言。且该校向无确定基金,全赖鲁省款及青岛市款补助。拟将该校取消,其校产归山东大学收用,国立山东大学名称,拟改为国立青岛大学。查青岛交通便利,环境优胜,设立大学,自较济南为宜,可否敬候公决案。 决案.照办。 正是蔡元培这位资深教育家的建议,让筹建国立青岛大学的议案顺利通过。6月13日,教育部另行函聘蔡元培、何思源、王近信、赵太侔、彭百川、杨振声、傅斯年、袁家普等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委员,并推定何思源为筹委会主任。国立山东大学筹备委员会奉令改为国立青岛大学筹备委员会,除接收省立山东大学外,并将私立青岛大学校产收用。 国立青岛大学筹委会成立后,共计召开了6次会议,研究学校筹办工作。其中第二次会议于1929年7月8日在青岛召开,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教育部长蒋梦麟专程到青岛参加国立青岛大学筹备会议,研究办学章程、经费、学科设计、教员聘任、原有省立山东大学和私立青岛大学学生处置等原则章程。 8月3日,蔡元培因国立青岛大学经费迟迟未落实,遂致信吴稚晖请其代催经费,信原文如下:稚晖先生鉴: 杏佛兄来,询知先生在京甚好为慰。兹有启者,山东旧有山东大学,又有私立青岛大学,现教育部取消两大学,而设一青岛大学,似乎又多设一大学,而实则并两为一也。青岛之地势及气候,将来必为文化中心点,此大学之关系甚大,其经费预算年60万元,拟请中央政府及省政府各出24万元,而市政府与胶济铁路各出6万元,省政府原拔各专门学校经费28万元,后即移作山东大学经费,减去4万元,本无问题,惟中央应出之费,闻业与财政部宋(子文)商及,尚无确切答复。弟因研究院关系,未便再向要求,欲请先生向子文切实一言,如能请蒋主席对宋谆嘱则尤善。除由何仙槎(思源)见面详陈一切外,专此奉托。 并祝道安 弟蔡元培 1929年8月3日 信函由山东省教育厅长何思源面交检察院院长吴稚晖,托请转财政部长宋子文,希望官方给予重视批拨青岛大学经费。蔡元培强调,新的青岛大学一定要立足山东,立足青岛,办出自己的特色。P3-6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