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教材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忠于《伤寒论》原著精神,突出《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精髓和理法方药一线贯穿、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体现出科学性、先进性、继承性、创新性和实用性。教材编写力求概念准确、逻辑清晰、通俗易懂、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注重实用,便于组织教学。 本教材以明万历二十七年已亥赵开美翻刻宋版为蓝本,选取360条原文。原文尊崇底本,异体字酌情保留,不出注。各论中首设辨治总纲,揭示《伤寒论》以健康为中心的治未病思想及辨证论治的原则和方法;继以“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最后附录条文索引、方剂索引、《伤寒论》方剂的用量、主要参考书目等。 本教材以六经病为纲,以类证为主,参以类方和类法,同类原文相对集中,适当分节,每章后附小结,并列有复习思考题,以便于自学、自测,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教材每章内容下设【要点导航】和概述。原文阐释部分设【原文】【词解】【提要】【解析】【辨治要点】【鉴别】【临床应用】【现代研究及临床应用】以及【医案选录】等项目。 目录 总论 一、《伤寒论》的成书与沿革 二、《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三、伤寒的含义 四、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的概念 五、《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 六、《伤寒论》的论治法则 七、《伤寒论》的学习方法 各论 辨治总纲 一、辨病发于阳,发于阴 二、辨寒热真假 三、辨传变 四、变证治则 五、病愈机转 第一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太阳病纲要 一、太阳病提纲 二、太阳病分类 三、太阳病愈期 第二节 太阳病本证 一、太阳病经证 二、太阳病腑证 第三节 太阳病变证 一、变证概论 二、热证 三、虚证 四、结胸证 五、脏结证 六、痞证 七、上热下寒证(黄连汤证) 八、火逆证 第四节 太阳病类似证 一、悬饮证(十枣汤证) 二、胸膈痰实证(瓜蒂散证) 三、风湿痹证 第二章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二、阳明病病因来路 三、阳明病脉症特点 四、阳明病愈期 第二节 阳明病本证 一、阳明病经证 二、阳明病腑证 第三节 阳明病兼证 第四节 阳明病变证 一、发黄证 二、血热证 第五节 阳明病辨证 一、辨中风、中寒证 二、辨虚证、实证及预后 第三章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少阳病纲要 一、少阳病提纲 二、少阳病脉症及治禁 三、少阳病愈期 第二节 少阳病本证 一、小柴胡汤证 二、小柴胡汤治禁 第三节 少阳病兼证 一、兼太阳病(柴胡桂枝汤证) 二、兼阳明病 三、兼太阴病 四、兼心神逆乱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 第四节 热入血室 第四章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太阴病纲要 一、太阴病提纲 二、太阴病欲愈候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第三节 太阴病兼证 一、兼太阳表证 二、兼邪陷络瘀证 第四节 太阴病转归 第五章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少阴病纲要 一、少阴病提纲 二、少阴寒化证辨证要点 三、少阴病治禁 四、少阴病愈期 第二节 少阴病本证 一、阳虚寒化证 二、阴虚热化证 第三节 少阴病兼变证 一、太少两感证 二、少阴三急下证 三、伤津动血证 四、热移膀胱证 第四节 少阴病咽痛证 一、阴亏火炎证(猪肤汤证) 二、客热证(甘草汤证、桔梗汤证) 三、痰火郁结证(苦酒汤证) 四、客寒证(半夏散及汤证) 第五节 少阴病类似证 一、中寒升降逆乱证(吴茱萸汤证) 二、肝胃气滞阳郁证(四逆散证) 第六章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厥阴病纲要 一、厥阴病提纲 二、厥阴病愈期 第二节 上热下寒证 一、蛔厥及久利证(乌梅丸证) 二、寒热格拒吐利证(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证) 三、正虚阳郁唾脓血泄利证(麻黄升麻汤证) 第三节 辨厥证 一、厥的概念及病机 二、厥证辨治 第四节 辨厥热胜复证 第五节 辨下利呕哕证 一、下利证 二、呕吐证 三、哕证 第六节 厥阴病预后 一、正复向愈候 二、正衰危重候 第七章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霍乱病辨证 第二节 霍乱病证治 一、霍乱初期兼表证 二、霍乱极期脱液亡阳证 三、霍乱恢复期 第八章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第一节 瘥后复证 一、阴阳易(烧裈散证) 二、瘥后劳复(枳实栀子豉汤证) 三、瘥后更发热 四、瘥后食复 第二节 瘥后遗证 一、湿热壅滞,腰以下有水气证(牡蛎泽泻散证) 二、胸上有寒喜唾证(理中丸证) 三、余热未尽,气阴两伤证(竹叶石膏汤证) 附录 附录一 条文索引 附录二 方剂索引 附录三 关于《伤寒论》方剂的用量 主要参考书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