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学常识(民国以来影响最大的国学启蒙读本)(精)/民国大师经典作品集 |
分类 | |
作者 | 曹伯韩 |
出版社 |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曹伯韩著的《国学常识》分十三章,一百四十二节,卷首载有详细目录,颇便于参考。第一章概说,对国学作一轮廊的说明,尤其对清代以来的学术概况,特加指出。第二章至第四章,将考证学与考古学所获的成果,略加介绍,使读者稍微知道一点治学的工具和方法。第五、六两章为史学部分,因历史可以指示一切学术的背景,经史又素来是国学的重心,所以置于其他学术之前。而经书为古代史料,又系过去国学的总源泉,所以更列于普通史学之前。第七、八、九章为哲学部分,先诸子,次佛学,再次理学,系按时代次序排列,使读者容易看出演变的迹象。第十至十二章为文学部分,因诗歌是最早发生的纯文艺,故首说诗、骚、赋、词、散曲等属于诗歌一类的作品,而后说到散文与骈文。至于小说、戏曲及民问俗文学,因其发展最晚,且至最近方才被人重视,所以放在末了。最后第十三章,略述自然科学及艺术,以表示我们对于这些学术的重视。 作者简介 曹伯韩(1897-1959),湖南长沙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曾任香港《华商报》翻译、桂林《自学》月刊主编、昆明《进修月刊》编辑,后于桂林师范学院任教。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研究员、第二研究室主任,《中国语文》编委等职。著有《通俗文化与语文》、《中国文字的演变》、《中国文法初阶》等语言学专著,以及《国学常识》、《民主浅说》、《通俗社会科学二十讲》、《中国近百年史十讲》等文化普及读物。 目录 编例 第一章 概说 一 所谓国学 二 国学在清代 三 国学的分科 四 国学的派别 五 进步的方法与贫乏的内容 六 欧美学术的影响 七 “五四”以后的国故整理 八 国学与世界学术 九 专门研究与基本知识 一○ 研究的态度及准备工作 第二章 语文 一一 研读古籍的阶梯 一二 所谓小学 一三 六书 一四 字形的演变 一五 字义的演变 一六 训诂学 一七 文法学的先驱及其发展 一八 方言学 一九 字音的变迁 二○ 语言和文字的分离 二一 双声叠韵 二二 反切 二三 四声 二四 声韵学 二五 字母 二六 韵部 二七 古音之推定 第三章 古物 二八 金石之学 二九 殷墟发掘 三○ 甲骨之学 三一 古物与社会学 三二 无文字的古物 三三 古物与考证学 三四 古物与古书 第四章 书籍 三五 传写本与刻本 三六 版本之学 三七 校雠之学 三八 章句之学 三九 目录之学 四○ 图书分类法 四一 辑佚及辨伪 四二 类书及丛书 四三 考证学与读书法 第五章 经学 四四 五经、十三经、四书 四五 《易经》 四六 《书经》 四七 《诗经》 四八 三礼 四九 《春秋》 五○ 《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五一 经之传授 五二 今文经学与谶纬 五三 古今文学派的斗争 五四 汉以后的经学 五五 清代的经学 五六 经学的扬弃 第六章 史地 五七 所谓正史 五八 正史的内容 五九 编年史 六○ 纪事本末 六一 别史 六二 政书 六三 杂史传记及其他 六四 学术史 六五 史评 六六 地理 六七 历史哲学 六八 新史学的产生 六九 新史学的业绩 第七章 诸子 七○ 诸子的学术派别 七一 儒家 七二 道家 七三 墨家 七四 别墨及名家 七五 法家 七六 兵家及其他 七七 王充之学 七八 魏晋时代的玄学 七九 子学之兴起与消沉 第八章 佛学 八○ 初期的佛教 八一 佛教的中国化 八二 流传中国诸宗派 八三 小乘诸宗 八四 传自印度的大乘诸宗 八五 中国独创的大乘诸宗 八六 佛学与儒学 八七 因明学 八八 唯识论中的心理学 八九 现时佛学的趋势 第九章 理学 九○ 宋明理学的产生 九一 周敦颐与邵雍 九二 张载及二程 九三 集宋学大成的朱熹 九四 陆象山与杨慈湖 九五 浙东学派 九六 宋末至明初之理学 九七 王阳明之学 九八 清初各大师对于理学的批判 九九 理学批判的最高发展 一○○ 宋明理学的没落与新理学的产生 第十章 诗赋词曲 一○一 文学的范围与类别 —○二 最早的诗总集 一○三 楚辞 一○四 赋 一○五 乐府 一○六 五言诗 一○七 陶渊明与南北朝诗 一○八 唐诗 一○九 李白、杜甫 一一○ 唐以后的重要诗人 一一一 词 一一二 重要词人 一一三 散曲 第十一章 散文和骈文 一一四 散文和骈文的分别 一一五 散文与骈文的分合 一一六 周秦汉的散文 一一七 六朝文 一一八 唐宋八大古文家 一一九 明清两代的古文家 一二○ 所谓古文义法 一二一 骈文的标准化及其支流 一二二 八股文及对联 一二三 文艺论评 一二四 文体解放和文学观念的变动 第十二章 新被重视的文学 一二五 戏曲的摇篮期 一二六 戏曲的成长期 一二七 唐以前的小说 一二八 宋元明的小说 一二九 清代的小说 一三○ 宝卷、弹词、鼓词 一三一 中国文学与东方诸民族的相互影响 一三二 中国文学与西洋文学的关系 第十三章 科学及艺术 一三三 自然科学在国学中的地位 一三四 天文学和历法 一三五 数学 一三六 物理学及化学 一三七 医学 一三八 应用技术 一三九 科学与迷信 一四○ 艺术 一四一 绘画及书法篆刻 一四二 音乐 本书参考书目 序言 民国时期的中国,东西文化碰撞,新学旧学融汇,涌 现出不少大师级的学者。这些学者以簇新的理论工具和严 谨的治学态度,对传统文化加以梳理,对中国历史重新阐 释,为现代学术奠定了基础,取得了丰厚的成果。他们的 著作是后人传承治学传统、接近文史经典的桥梁,至今仍 有其不可替代的学术价值。 在物质生活日益充裕的今天,人们对精神生活有了更 高的要求,希望用精致的文化艺术丰富自己的内心,希望 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认知。即使是年轻一代,对 文史知识方面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有鉴于此,我们特 意从众多民国学术著作中遴选出一些篇幅较小、雅俗共赏 的作品,编成民国大师经典作品集。其中有张荫麟的《中 国史纲》、朱自清的《经典常谈》、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吕思勉的《三国史话》、曹伯韩的《国学常识》等, 这些作品大都是学问家写给普通读者的,运笔举重若轻, 文字明白晓畅,历经岁月的磨洗和时代的考验,已成经典 ,值得阅读和收藏。 这套丛书为精装本,首批推出十册,希望能得到广大 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14年12月 导语 民国以来影响巨大的国学启蒙读本。 本书系统介绍了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经学、史地、诸子、佛学、理学、诗词曲赋等学术门类,评述其源流、派别及学术观点,要点完备,条理清晰,是民国以来影响大的国学启蒙教材。 本书以供中等学校学生课外阅读为主要目的,亦可供一般对国学开始发生兴趣者之参考。 书评(媒体评论) 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 技大国,但根本的,中国还是一个文化大国。对于本 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著名学者 季羡林 通晓国学,重点在通。淹贯四部三教九流百家, 打通文史哲及社会学科,正是通人之业。通人不是什 么都懂,天底下没这种人,更没这种需要。通人只是 通达博雅,故在知识与心态上可以通贯地去掌握事理 。 ——著名学者 龚鹏程 精彩页 第一章 概说 一 所谓国学 国学这个名词发生于清末,但不知究竟是谁所创造。有人说,章炳麟(太炎)在日本组织“国学讲习会”,刘师培(申叔)氏也有“国学保存会”的发起,大概他们就是国学两个字的最初使用者。这是不是正确,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国学这个名词,是因为欧美学术输入才发生的。它的范围,是把西学输入以前中国原有的全部学术包括进去的。 和国学相当的名词,还有国粹和国故。国粹两个字,似乎有点夸大中国学术乃完全精粹物的意思,又似乎有点选择精粹部分而抛弃其他部分的意思,所以人们觉得不甚妥当,改称国故。国故,就是本国文献的意思。不论精粹不精粹,过去的文献总是可宝贵的史料,都可包括在国故范围里面去,这样看起来,国故这个名词总算是公平而完备了。但它也有它的缺点,就是只能够代表研究的对象,而不能代表研究这种对象的学问,因此大家又想起用国故学的名称来代替它,最后又简化而称为国学。 可是这个名称还不是十分合理的,因为学术没有国界,当代各国都没有特殊的国学,而我们所谓国学,从内容上看,也就是哲学、文学、史学等等的东西,都是可以作为世界学术的一部分的,而且事实上外国也已经有研究我国古代文化的人了,我们为什么不采取世界公用的名称,如中国史、中国文化史、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学史等类的名词呢?而且对于具有种种内容的学术,为什么不加以个别的名称而必须采用笼统的总名称呢?这都是值得考虑的。 但我们为了依从习惯,并且因为中国各科学术还没有整理清楚,和世界学术融合为一的缘故,只得仍旧采用国学这个名称。 二 国学在清代 中国学术,以周秦诸子时代最为发达,当时诸子百家,各有专长,不相剿袭。自汉代表彰六经,儒家定于一尊,诸子之学衰落,而经学成为唯一的学术。两千年来,除解释经书外无学问。但到了清朝,似乎从解经之中有开辟一条新路的趋势。过去汉儒解经,注重字句的解释和制度的考证,但宋儒反对汉儒的方法,主张依经义而修养心性。清初学者黄梨洲、顾亭林、王船山等,因宋明诸儒无补时艰,于是起而批评宋明心性之学的流弊,提倡经世致用的实学。然而他们所谓实学,仍然以通经致用为中心,因此便是非常留心当世之务的顾亭林,也不敢稍为懈怠他的经学研究,并由经学而奠立了清代考证学的初基。颜习斋(元)、李恕谷继起,提倡实践,反对空言,无论性理考据,都在排击之列,但由于他们要实行三代政治,最后也不得不归于考古。其后戴东原(震)出来,一方面以新理学姿态批评宋明思想,一方面继承顾亭林的考证学而加以发展。同时惠定宇(栋)亦标榜汉学。惠、戴以后,继起有人,考证学派于是占了学术界的支配地位。但正统的考证学派继承东汉经师为学而学的精神,埋头研究,不谈现实政治,到道光咸丰以后,内忧外患交逼而来,不容许士大夫的脱离现实,于是正统汉学又逐渐衰落了。代之而兴的于是有继承西汉学者经世致用精神的公羊学派。公羊学派中的康(有为)、梁(启超),最后亦不严格地遵守西汉经说,而直接以己意解释孔孟,以作维新运动的根据,清代思想如再进一步,就有解脱孔孟束缚的可能。本来正统派中著名的学者如王念孙、王引之、俞樾、孙诒让以及最后的章炳麟,都是对孔孟以外的诸子有精深研究的,他们开始的时候只是“以子证经”,拿子学做经学的工具,其结果便使搁置了几千年的诸子学说也为之昌明。又,康梁派之谭嗣同,更主张“冲决一切网罗”(见《仁学》)。这种发展的趋势,非至推倒孔孟偶像不止,是显然的。因此梁启超氏曾说清代很像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但是有一个问题。欧洲的文艺复兴,是研究希腊罗马的古学,解放中世纪的思想镣铐,其结果引起了近代科学的勃兴,中国的文艺复兴,是阐扬周秦时代的古学,解放秦汉以来儒家思想的束缚,其结果应当也引起科学的发达,可是我国的科学为什么没有发达起来呢?这是清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停滞及反动政治的妨害所致。 P5-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