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文学小百科 |
分类 | |
作者 | |
出版社 | 河南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中国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各个民族文学各自发生、繁衍、发展的共同体。中国文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各民族互相补充,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它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特征、众多的作家、诱人的魅力而成为世界文学宝库中光彩夺目的瑰宝。 目录 第一章 中国文学足迹概览 源于生活——文学艺术的起源 浪漫幻想——中国古代的神话 集成大作——《诗经》 开创先河——屈原与《离骚》 经典古籍——诸子百家的散文成就 继往开来——秦与西汉文学 宫廷之风——东汉文学 寄情于景——《史记》与传记文学 蔚然成风——建安文学 歌唱生活——陶渊明与田园文学 情景相融——南北朝文学的山水情怀 浮华艳丽——隋末唐初的文学风气 借物抒情——初唐诗的清新之风 个性鲜明——武则天时期的诗歌革新 高山仰止——盛唐诗的文学巅峰 歌物咏志——自成一体的边塞诗 恬然逍遥——恬静自然的山水田园诗 独树一帜——“诗仙”李白与“诗圣”杜甫的文学成就 五言韵律——百花齐放的中唐诗 纳古吐新——新乐府运动 七律绝唱——晚唐诗的颓废之风 为“歌”而生——词的起源 初露新芽——晚唐至宋时期词的出现 风生水起——北宋时期词的成熟发展 忧国意识——南宋时期词的风格特点 黄昏夕阳——元朝时期词的衰退 木秀于林——元曲的起源 推陈出新——杂剧的兴起 兴波助澜——文人与元杂剧创作 民族特色——元杂剧的艺术形态 “四声通押”——新元杂剧韵文的特点 取材民间——元杂剧的文学要求 长篇累牍——元末明初时期章回小说的产生 口语创作——清代小说的进一步发展 “诗界革命”——甲午战争后新文学的萌芽 时代契机——清末小说空前盛行 水到渠成——中国近代文学诞生 文学大家——巴金、老舍和曹禺 革命斗士——左翼作家 烈火永生——抗战前后的文艺运动 春暖花开——新中国初期的文艺局面 第二章 中国文学佳作赏析 诗歌总集——《诗经》 即兴之作——《短歌行》 出口成章——《七步诗》 人生写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传世佳作——《长恨歌》 古典诗剧——《西厢记》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 自传小说——《水浒传》 神话小说——《西游记》 短篇小说——《三言》《二拍》 现实小说——《红楼梦》 影响深远——《呐喊》 荡涤灵魂——《傍徨》 白话新诗——《女神》 叙事散文——《背影》 幽默讽刺——《骆驼祥子》 贴近现实——《四世同堂》 情景话剧——《雷雨》 剖析现实——《子夜》 第三章 中国文学之最 第一节 一枝独秀——作品之最 最早的文学样式——诗歌 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最早的文人诗歌总集——《楚辞》 最早的优秀新诗集——《女神》 最早的革命诗集——《新梦》 最早的散文诗集——《野草》 最早的现实主义诗歌——《国风》中的周朝民歌 最早的政治讽刺诗——《诗经》中的政治讽刺诗 最著名的哲理诗——《题西林壁》 最著名的遗嘱诗——《示儿》 最早的著名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 最著名的边塞诗——《燕歌行》 最早描写元宵灯节的诗——《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 最早反映中日友谊的名诗——《送秘书晁监还日本国》 最早的绝句诗论——《戏为六绝句》 最著名的词论——《人间词话》 最早取得巨大成就的剧种——元代杂剧 最大的戏曲剧本总集——《古本戏曲丛刊》 最杰出的悲剧——《窦娥冤》 现代最杰出的悲剧——《雷雨》 最早的现实主义戏剧——《西厢记》 最杰出的浪漫主义戏剧——《牡丹亭》 最著名的南戏剧本——《拜月亭》 最早传人欧洲的剧作——《赵氏孤儿》 最长的弹词——《榴花梦》 最著名最完整的诸宫调——《西厢记诸宫调》 最早的京剧——清朝徽戏三庆班人京演出的新剧种 最早的话剧——五幕剧《黑奴吁天录》 现代最早的话剧——《终身大事》 最著名的新歌剧——《白毛女》 最早以农民为主题的剧作——《农村三部曲》 最早的清唱剧——《长恨歌》 最早的木偶戏——《列子·汤问篇》 最早的戏曲史——《宋元戏曲史》 最早拍摄的电影——戏曲《定军山》 最早的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最早有部分彩色的影片——《啼笑姻缘》 最早的全彩色故事片——《祝福》 最早出现“小说”称谓的书籍——《庄子·外物》 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神话和传说 最有影响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最早研究神话的专著——《中国神话研究ABC》 最早的神话史——《中国神话史》 最早的志人小说——《穆天子传》 最早专写神仙鬼怪的小说——《庄子·逍遥游》 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西游记》 最早的传奇小说——《古镜记》 最著名的传奇小说——《霍小玉传》 最短的讽刺小说——《聊斋志异》 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最早专写读书人形象的小说——《儒林外史》 最有名的四 导语 中国文学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奇葩,从神话故事到诗经,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无不彰显中国文学的魅力,中国文学体裁形式多样,寓意深刻,启迪性强。中国文学真正地讴歌了真、善、美,对世界文化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精彩页 第一章 中国文学足迹概览 源于生活——文学艺术的起源 文学艺术起源于生产劳动。它的产生要一直追溯到人类生活的最原始阶段。原始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由于精力的张弛和工具动用的配合,自然地发生劳动的呼声。这种呼声因具有一定的规律,于是就产生了节奏。这种简单的节奏就是音乐、舞蹈的节拍和诗歌韵律的起源。 在远古时代的村落中,每当春天到来、准备开始农耕之际,村民为了祈求丰盛的收成,要举行祭祀之类的活动。秋天收获之后,也要举行类似的活动、仪式,从中便产生了歌谣,这些歌谣就成了中国文学的源泉之一。 浪漫幻想——中国古代的神话 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的低下,人们同自然作斗争时,不可能了解并掌握自然的规律,因此就把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归于神的意志和权力。在他们的心目中,一切不能被人类征服的自然现象都被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他们又依照生产劳动或生活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神话的起源。 我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有很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女娲补天》《后羿射日》《鲧、禹治洪水》等。古代神话是浪漫主义文学的萌芽,它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很大。那种新奇奔放的幻想,为启发作家的想象力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 集成大作——《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多年的诗歌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它们的创作年代很难一一具体指出,但从其形式和内容的特点来看,可以大体确定:“周颂”全部和“大雅”的大部分是西周初年的作品,“大雅”的小部分和“小雅”的大部分是西周末年的作品,“国风”的大部分和“鲁颂”“商颂”的全部则是东迁以后至春秋中叶的作品。 《诗经》特别是其中民歌部分所表现的“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世文学影响最大。它推动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的命运和人民的疾苦,而不要把文学看成流连光景、消遣闲情的东西。历代民歌是它的嫡传,从汉魏乐府直到近代歌谣都深刻地体现了这种精神,历代进步文人在创作中倡导“比兴”“风雅”,实质上也就是倡导《诗经》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它的出现以及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成就是我国文学发达的标志,在我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高的地位。 开创先河——屈原与《离骚》 辞开始浮现于文学史的表层是因为战国末期楚国屈原的出现。屈原是楚王室的同族,也是一名重臣。但由于政治斗争的失败,被逐出都城,流放于洞庭湖周边地区,最后自投汨罗江而死。他采用楚地的方言和歌谣,创造出一种文学形式,后世称之为“楚辞体”,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离骚》。 屈原回顾了自己以前的人生道路,感叹自己尽管在热爱国家和忠诚于君主方面毫无愧疚可言,却被君主抛弃。而后,由于在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正确地理解自己,只有向天界的诸神吐诉,他开始了幻想性的天界周游。由于《离骚》是距《诗经》的下限约300年的作品,它的结构、表现都更为复杂化了。 屈原的作品除《离骚》外,还有《九歌》《天问》《九章》。另外,旧说认为现存的《远游》《卜居》《渔父》也是屈原的作品。只是关于后三篇作品,认为它们是后世伪作的人也很多。《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流传的祭祀歌改作的,是证实当时有以巫为中心的民间信仰的重要资料。《天问》是关于神话和历史的疑问式咏唱,因而成为考察古代神话的线索。 屈原的作品,脱离了“诗是社会的反映、是民众情绪的代言”的理论,率直地吐诉个人的忧愤,而由此形成了韵文历史上的新转机。其文学表现,亦相应于辞的复杂形式而复杂化,而对于屈原的后继者宋玉他们来说,从屈原那里传承的东西,较之忧愤,似乎更多的是对华丽表现的爱好。传世的被视为宋玉的作品《风赋》《高殿赋》《神女赋》,虽继承了辞的形式,但在表现技巧上费力尤多。至汉代,这一特点仍是盛极一时的辞赋文学的标志。 经典古籍——诸子百家的散文成就 通贯春秋、战国这一社会变动的时代,担当着文献传承与阐述的是意图保守西周文化的儒家学派。这个学派,奉孔子为祖师。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在贫贱中生长,做过鲁国的小吏,富有好学之心,熟习了在鲁国保存下来的西周以来的传统文化。据说,置身于政治纷争中的孔丘,在担任鲁司寇(相当于法务长官)时,一度对反对者施用高压手段,并因此遭到掌握实权的三桓氏以及别国的合力陷害,出奔到国外。从56岁起,他带领门下弟子游说诸侯,也访问了当时的霸主晋、楚两国。经过长达13年的流浪,他对政治终于失去希望,回到鲁国。晚年,他作为“儒家”思想的倡导者,一面教导人数众多的门生,一面整理古代典籍。 孔丘的事迹和思想,以忠实记载其言行的《论语》为基本依据,以《春秋左氏传》《礼记》等为参考,虽然不明之处仍有不少,但可以说他是中国最先使人伦道德成为社会根本问题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