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2295年,一场来自天鹰座未知文明的袭击使地球化作一片荒芜废土。为反制天鹰座敌人的新一轮进攻,百余年后,残存于太空舰队的人类建造出超级武器“萤火虫群”,将逐渐逼近的外星舰队一举击溃。 和平时代并未到来。凭借“萤火虫群”,驻于金星的太空舰队试图称霸各星,太阳系迎来了混沌乱局。火上浇油的是,来自异星的危机似乎并未全然消除。降临地球的仿生感染体“玫瑰”、被“蠕虫”病毒控制的神经网络……一切线索都表明,人类命运的丝线被遥远宇宙中神秘的高等文明所操纵着。 在高等文明的指引之下,一幅恢弘的文明进化图景在人类面前展开…… 作者简介 罗伯特·伊巴图林,1974年生,俄罗斯科幻作家、理论物理学学士,历史学博士,现从事人工智能系统开发。 伊巴图林早年曾在报纸发表历史小说。封笔多年后,他凭借2015年出版的第一部硬科幻长篇小说《玫瑰与蠕虫》一炮而红,并于次年揽获多项俄罗斯科幻大奖。其创作受布鲁斯·斯特林、弗诺·文奇、彼得·沃茨等科幻作家影响,文风冷峻严谨,作品具有坚实的科学基础。 目录 致中国读者 第一部 阴差阳错 第零章 棋盘 第一章 开棋 第二章 中局,开端 第二部 友谊之火 第三章 中局,续篇 第四章 终局 第五章 将死 词汇表 序言 [俄]罗伯特·伊巴图林 这一切都始于2101年钙 城的发现……不,这一切始 于2009年天文学爱好者论 坛上的一次讨论:星际战争 是否可能发生?这里指的是 现实世界中真正的星际战争 ,而不是发生在太空歌剧作 品中拥有超光速瞬时飞行技 术、力场和无限功率能源的 舒适世界中的战争。如果考 虑到所有已知的物理限制, 并且不使用瞬间位移之类可 以打破这些限制的“魔法”, 那么来自一个恒星系统的文 明能否攻击另一个恒星系统 呢? 这一由来已久的争论因 工程师亚历山大?谢苗诺夫 的构想而趋于白热化,他简 单粗暴的想法震惊了四座: 要摧毁一个外星文明,不需 要任何星际舰队或登陆队, 只需将大量加速到相对论速 度的金属块发射到该星球上 即可。穿过大气层时,每一 块金属都会释放出热核爆炸 一样的能量。可以借助由激 光束引导的光帆为“炮弹”加 速。当然,激光需要非常强 大的能源,但由于该能源不 会四处移动,而是留在母星 系中,所以它应该尽可能地 强大。实现这样的攻击不需 要任何科学上的突破,其所 需技术都建立在已知的物理 学基础上。而且对于这种攻 击无法作出防御——“炮弹” 的飞行速度太快,无法及时 地发现并摧毁它们。 许多人就这一构思和谢 苗诺夫展开了争论。化学工 程师亚历山大?涅克拉索夫 提出了非常有力的论据。但 在漫长的讨论中,原先的构 思并没有被推翻,而是得到 了进一步的明确和细节上的 充实。“炮弹”能否在穿越星 际尘埃的飞行中保留下来? 毕竟在这样的速度下,任何 微小的尘埃都是致命的。它 们能否瞄准一个星球?毕竟 在星际距离上,这需要难以 想象的瞄准精度。如果被攻 击方发现了攻击,他们会做 什么?毕竟用望远镜可以清 楚地看到瞄准它们所在方向 的加速激光束。这些问题的 答案、新的论据和反驳慢慢 建立起了一幅连贯而详细的 假想星际战争图景。它与传 统太空歌剧的陈规旧套毫无 共同之处。它因包含充分可 靠的物理论据以及精心策划 、无法抵抗、冷酷可怕的大 规模屠杀而扣人心弦。 我没有积极参与这场争 论,但这个黑暗的构思激发 了我的想象力。我开始从作 家的角度思考这个想法。我 开始构思故事情节、人物、 人物的动机和关系以及他们 在宏大宇宙事件背景下的个 人故事。让我们假设受到攻 击的是地球。很明显,现代 文明将无法抵御这种攻击。 这就意味着,为了使得情节 变得有趣,避免让所有人都 迅速且不光彩地死去,应该 把故事舞台设置在未来。但 这个未来的地球是什么样子 ?它的外星敌人究竟是谁? 攻击的目的是什么?攻击后 会发生什么?论坛上没有谈 到这些,他们只讨论了物理 学相关的问题,我不得不自 己虚构出这一切。但同时, 我决定让自己的幻想故事遵 循在那场讨论中设定的主要 游戏规则:一切都基于已知 的科学技术,避免任何“魔 法”手段。 如此,我自愿将自己的 幻想故事放进了一个硬性框 架中——并且产生了令人惊 讶的效果。我不能再不加思 考地依赖幻想文学中常见的 陈词滥调。我必须想出一些 崭新的东西,而且要保证其 在科学上的合理性。许多颇 为宝贵的想法来自亚历山大 ?涅克拉索夫,他也被以该 论坛的讨论为基础进行故事 创作的想法所吸引。渐渐地 ,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之下, 一个奇异的、有时又残酷可 怕的25世纪太阳系及其周边 星系的世界建立起来了。这 个世界为人类与非人类及其 社会、历史、政治和文化所 充实。它变得越来越真实, 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命,并向 我这个作者发号施令。 但我不允许自己打破游 戏的主要规则。小说中描述 的所有技术都被证明在物理 上是可行的。所有可以计算 的部分——飞船和“炮弹”的 质量和速度,发动机和武器 的功率——背后都有计算作 为支撑。甚至行星之间的距 离,也是经过计算得出它们 在指定日期的实际位置后确 定的。但书中并非没有错误 。我把它们留给熟悉物理学 和天体力学的读者们,让他 们自己去发现:这些错误看 起来并没有那么明显。也许 这种事事都要经过计算的方 法有些过度完美主义,但对 我而言,这是一项有趣的智 力实验。至于这项实验是否 成功,就由读者来判断。 2021年8月2日 导语 《玫瑰与蠕虫》绝对是一根“硬骨头”。小说文本糅合了大量星球宜居化改造、太空武器作用机制等坚实的硬科幻内容;写作手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性:人物、时间线,甚至文本格式都迅速切换,令人目不暇接。如果你能在作者的种种技术细节“轰炸”下幸存,或许能沉浸入这个派系分支众多、势力关系错综复杂的充满冷酷残杀的世界,享受作者精心设置的这场硬核“思维游戏”——激烈对峙的棋局,异星文明的蛛丝马迹,以及最终浮出水面的远超出人类理解范围的真相:在更加宏大的宇宙格局中,何为生命与文明的运行规律…… 精彩页 第零章 棋盘 打击 第一枚炮弹划过了珊瑚海上空的大气层。这是一根重达一百千克的白热石墨棒,以半光速袭来。没有一个人目睹它的坠落和蒸发过程,它穿过大气层只用了不到一毫秒。炮弹及其路径上的空气变成了白热化等离子线,那一瞬间,好像有千百条极长极细且无比耀眼的太阳光线从天空洒向大海。 炮弹轨迹周围一千米范围内的空气被阵雨般的高能粒子击穿,随即也变成等离子体。海洋上空爆发出通天的火柱,宛如核爆炸中的火球,但比它更致命,因为火柱随距离增加而产生的衰减比核爆炸更小。火柱周围两百千米范围内的上层海水由于热辐射瞬间汽化,海面上所有的可燃物都被点燃,船、树、建筑、金属、土壤通通陷入火海。 一分钟后,第二枚炮弹穿过菲律宾棉兰老岛上空的大气层,紧接着第三枚炮弹袭击了阿留申群岛。每次都有一股炽热的空气裹挟着灰烬、尘埃和水汽,沿着打击路径喷射到平流层,原先的参天火柱处升起了数千米高的灰烬塔,旋即生成一股巨大的龙卷风,在地球表面狂刮数小时,甚至那些幸免于直接打击的地方也化为乌有……而炮弹如同火雨一般,日日夜夜,不断落下,落下。 热辐射点燃的大火几乎笼罩了整片陆地。接着,由于大量海水蒸发,一场飓风般的热带暴雨倾注下来,持续数日。倾盆大雨将大火扑灭,但那时,大火中已经没有什么可救的了。所有的植被,连同其根系的土壤层、种子和让土地更肥沃的微生物都已化作灰烬。雨完成了它的使命,使残余的草皮变成了毫无生气的半液态泥浆。甚至在大雨停后,泥浆继续从山上流下来,裸露出了山头的岩石架。可能只有在两极地区,那些遭受炮弹袭击较少的地方,奇迹般地保留了一些苔原岛;但在其余的土地上,除了裸露的岩石、沙漠和毫无生机的泥滩之外,什么都没有了。 2295年9月,地球就这样灭亡了。 这一切都要从2101年“钙城”的发现说起。 开端一切都好。自动化月球车“库沃伊”漫步在阿方索环形山,调查土壤的化学成分。这是河内大学学生们的一个普通的毕业设计项目,在月球表面有上百个这样的业余月球车在爬行,“库沃伊”并没有特别的发现。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月球土壤一直是各种金属硅酸盐的常见混合物。但是,当月球车接近环形山中央时,它开始探测到了异常,这些区域金属浓度很高,尤其是钙,在化学上表现为纯净物。月球上再没有其他地方与此相像。更加奇怪的是,钙分布的位置很有规律,都位于六边形网格的节点上。 这一发现非常有趣,以至于世界月球研究中心将一大批月球车投入到阿方索环形山和邻近陨石坑的探测工作中。接着又建立了一个住人基地。人们逐渐查明,钙金属异常处呈边界清晰、直径大约一千米的规则六边形形状。毫无疑问,这一切都是人为导致的。 媒体给此地起了绰号,名为“钙城”——但很快证明,“钙城”一说完全是名不副实。在“钙城”里,既没有居住区,也没有任何类似居住区的废墟。此地也并未发现任何有机物的痕迹。几何形状的网格表明它曾经是由望远镜和天线阵列构成的一个自动天文观测站,而不是什么住人基地。科学家还发现了冷却系统的电路和管道残留物,但仅此而已。仅凭一些化学痕迹,还不足以对外星技术得出清晰的概念。 通过分析宇宙射线粒子在金属颗粒中呈现的轨迹,可以确定“钙城”灭亡的时间:20世纪中叶。历史学家发现,正是在那时,也就是1958年,也正是在阿方索环形山,天文学家尼古拉·科济列夫观察到了异常的气体释放。科济列夫本人将这种现象的原因解释为火山活动,但这一观点很难让人信服,因为月球的地质活动在数十亿年前就停止了。直到现在,“钙城”被发现后人们才得知,科济列夫当时观察到的实际上是一系列爆炸现象,它们使天文台化为了灰烬。它很有可能在观测到地球上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或某个核试验之后自毁了。 P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