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喝的是茶汤,品的是学问,看的是世事。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郁达夫、汪曾祺、顾颉刚等大师的喝茶人生。 胡适,他是名副其实的茶博士;鲁迅,文坛差评师,喝茶有深意;周作人,文人中的茶人,茶人中的文人;闻一多,喝茶是过日子的标准之一;郁达夫,人间有茶便销魂…… 本书借由民国大师的笔写茶与他们的故事,视角独特,通过茶与大师生活的密切关系,点明茶与文化、与人生、与世态的因缘。本书顺着茶和大师的文字,进入到了民国大师生活的细部,以茶为核心词汇,串联起交往、品位以及时代风范,在大师美文在阅读中也能感受到大师的文字魅力与风范。 作者简介 萧红(1911年6月1日-1942年1月22日),原名张廼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 目录 第一章 茶之雅韵 喝茶/鲁迅 喝茶/周作人 茶汤/周作人 《茶之书》序/周作人 喝茶/顾仲彝 品茶/圭梵 喝茶/金受申 第二章 茶事茶俗 煎茶/周作人 茶馆/张恨水 茶馆/繆崇群 茶话/周瘦鹃 茶坊哲学/范烟桥 茶食店/萧红 上海的茶楼/郁达夫 广东的茶馆/英弟 广州的茶点/王文元 洞庭碧螺春/周瘦鹃 茶馆/金受申 苏州的茶食店/莲影 英茶小史/华吟水 第三章 茶语闲谈 关于苦茶/周作人 吃茶/周作人 再论吃茶/周作人 碗底有沧桑/张恨水 成都的特景——茶铺/李劼人 从吃茶漫谈重庆的忙——旅渝随笔/李劼人 路旁卖茶人/张恨水 《茶话》小引/周作人 北京的茶食/周作人 第四章 茶里人生 戒茶/老舍 茶肆卧饮之趣/张恨水 说茶/曙山 茶包/周文 序言 今日天气晴好,闲来无 事且心境颇宁静,遂泡茶一 壶。壶非名壶,茶亦非名茶 ,对茶艺更无深究细研,此 刻只为安慰纷乱的灵魂。 一缕阳光正好照在清漓 的茶汤之上,犹如一层朦胧 的轻纱薄雾,让我顿觉在这 寂冷的冬日并不孤寂,一盏 淡茶即是我在人世间所有温 爱的象征,这是自我对话的 景观。法国诗人瓦雷里认为 人是X,是X个自我的组合 ,此刻我听到我灵魂内部的 叙谈与争吵甚至搏斗,如干 军万马如洪荒宇宙。 思绪沉入心灵的湖底, 犹如一部皇皇《追忆逝水年 华》。恍惚间听到敲门声, 老友来,真友情从来不用提 前预约,我喜欢生活中的偶 然,其实,一切人生不过是 偶遇的集合罢了,所有的必 然都不过是“事后诸葛亮”式 的演绎。 人和人、人与物的相遇 都是偶遇,都是“林中路”漫 步中充满惊喜的偶遇,这些 偶遇建构了我与世界的关系 ,如同这来自遥远田野的被 某个人揉搓过的小小叶片, 如同这经过某人精巧的手的 塑形又历经火的高温淬炼的 壶,一如我对面懒坐的友人 ,一切都是生命中的机缘巧 合,都是与我相遇的恩人( 或恩物)。正是他们使我成 为此刻的“我”,我对构成我 独特生命的人或物充满感激 之情。 就像这本讲茶的小书, 从海量的民国旧刊中精心寻 觅而来。您可能是在某书店 “蓦然回首”与之相遇,也可 能是网上的偶遇,当您把它 置于书桌几榻,就是与千年 难觅的精神相遇,恰如张爱 玲《爱》里的“遇见”: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 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 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 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 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 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 “哦,你也在这里吗?” 书编定后,就一直在寻 觅它的偶遇者。书不是一堆 冰冷的带有字符的纸张(一 如茶并非“H2O+茶多酚”), 它们拥有生命,它们就是生 命!书的作者是独异个体的 生命,带着独异的经验和眼 光,他们的文字带有生命的 温热。他们谈茶,由茶纵论 古今、抒写人隋,都是在谈 生活、话人生,每一位都是 绝佳的聊天者,或散漫,或 激越,或慵懒,但都发乎真 性情,给人以人生的启示或 警示。 我们在生活中都经历着 不同的人生,但每个人也是 人类,有人类共同的公分母 。我们每次的阅读都是共读 ,文字敲击的是每个个体独 特的心音。就如同我对面的 友人,茶是我们之间对话的 介质,对谈有时平和舒缓, 有时言辞激烈,有时是长时 间静默,但彼此感觉灵魂有 相通处,让我们感到在世界 上并不寂寞。 一本书即如一杯茶,我 想象着您正翻开某一页,不 是正襟危坐,因为这是一本 生命之书,在书中您与某个 作家相遇,与书中的人生感 悟和经验暗合。一本好书传 达的不只是知识,还有生命 的信息、人生的智慧,书让 您遇到那个更好的自己,并 成为您精神成长的助力,因 为,人生是每个人终身的学 问。没有人真的是在读“书” ,翻开一篇文章遇到的是一 个人,阅读是我们与作者的 对话、与自己的对话。 一杯茶对中国人来说从 来就不意味着解渴之需,而 是营造一种精神氛围,或友 人聚谈,或独自品味,都与 一种独特的生命存在方式有 关,它是中国人骨子里的浪 漫,是—种精神生活场景。 本书选文大部分撰写于民国 时期,那个时期经由文字流 传至今的是一种独特的精神 样貌,他们虽居战乱纷扰时 局之中,却能独立自处,在 中西古今的文化夹缝中奋力 拓展他们的灵魂空间,每个 人都尽力绽放与众不同的生 命之花。他们的文字有一种 文白间杂之美,一如他们古 今融汇的审美之风,其文字 背后释放出来的是一个时代 独有的精神氛围。当您翻开 书中的文字,就是在与他们 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交往, 从中可以感受到他们独特的 心跳。他们曾经那样思考生 活、感受生命,作为一面镜 子,照出我们生活的欠缺与 乏味,于是我们更明白人应 当如何生活,如何体味人生 的苦乐,如何从不易觉察的 细节中去知晓生命的真味。 有人说这是个焦虑的时 代,其实焦虑从来都是个体 的感受,我以为焦虑来自对 周边人与物的过度的功利化 即物化。没有“物”我们的确 不能生存,但没有对“物”的 超越,没有真正的精神生活 空间,极易导致灵魂的枯萎 和狭促。人作为“精神之动 物”,必须有丰赡的精神空 间以安顿疲惫的灵魂,饮茶 、读书都是生命的功课,即 便它们不能带来世俗的益处 。 本书尽力搜寻民国时期 与吃茶有关的文学类文字, 兼顾可读性与趣味性,是茶 与人生的“智慧书”,也是茶 文化的“百科书”。 周作人可谓茶文化的研 究者:“书几上只摆着—部 陆羽的《茶经》,陆廷灿的 《续茶经》,以及刘源长的 《茶史》。”(《<茶之书> 序》)而讲到喝茶,周作人 与鲁迅角度完全不同,虽然 写的是茶,谈的却是人生。 鲁迅《喝茶》从中国人喝茶 的精细讲究看到因“感觉的 细腻和锐敏”而导致的生命 退化,周作人的《喝茶》也 认同这种讲究:“我的所谓 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 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 止渴,自然更不在果 导语 国现代文学学者魏韶华教授精选推荐,读民国大家名篇,学大师笔法,品中国茶滋味! 跟随周作人、鲁迅、老舍、林语堂、郁达夫、汪曾祺、顾颉刚等文豪,去民国品茶去!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专家魏韶华教授在浩如烟海的民国文豪名篇中,优选收录,主题突出,权威推荐。 配套绘制精美插图,文图之间,闲趣跃然纸上。 精彩页 喝茶 /鲁迅 某公司又在廉价了,去买了二两好茶叶,每两洋二角。开首泡了一壶,怕它冷得快,用棉袄包起来,却不料郑重其事的来喝的时候,味道竟和我一向喝着的粗茶差不多,颜色也很重浊。 我知道这是自己错误了,喝好茶,是要用盖碗的,于是用盖碗。果然,泡了之后,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确是好茶叶。但这是须在静坐无为的时候的,当我正写着《吃教》的中途,拉来一喝,那好味道竟又不知不觉的滑过去,像喝着粗茶一样了。 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不过要享这“清福”,首先就须有工夫,其次是练习出来的特别的感觉。由这一极琐屑的经验,我想,假使是一个使用筋力的工人,在喉干欲裂的时候,那么,即使给他龙井芽茶、珠兰窨片,恐怕他喝起来也未必觉得和热水有什么大区别罢。所谓“秋思”,其实也是这样的,骚人墨客,会觉得什么“悲哉,秋之为气也”,风雨阴晴,都给他一种刺戟,一方面也就是一种“清福”,但在老农,却只知道每年的此际,就要割稻而已。 于是有人以为这种细腻锐敏的感觉,当然不属于粗人,这是上等人的牌号。然而我恐怕也正是这牌号就要倒闭的先声。我们有痛觉,一方面是使我们受苦的,而一方面也使我们能够自卫。假如没有,则即使背上被人刺了一尖刀,也将茫无知觉,直到血尽倒地,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倒地。但这痛觉如果细腻锐敏起来呢,则不但衣服上有一根小刺就觉得,连衣服上的接缝、线结、布毛都要觉得,倘不穿“无缝天衣”,他便要终日如芒刺在身,活不下去了。但假装锐敏的,自然不在此例。 感觉的细腻和锐敏,较之麻木,那当然算是进步的,然而以有助于生命的进化为限。如果不相干,甚而至于有碍,那就是进化中的病态,不久就要收梢。我们试将享清福、抱秋心的雅人,和破衣粗食的粗人一比较,就明白究竟是谁活得下去。喝过茶,望着秋天,我于是想:不识好茶,没有秋思,倒也罢了。 (原载于1933年10月2日《申报·自由谈》) 喝茶 /周作人 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而且一定说的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在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种代表艺术。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罢了。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文加糖——与牛奶?葛辛(George Gissing)①的《草堂随笔》(原名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确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支那饮茶已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红茶带“吐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 of 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工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惟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P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