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东城工业之光--记忆中的合肥老工业基地 |
分类 | 经济金融-经济-工业经济 |
作者 | |
出版社 |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瑶海区位于合肥市主城区东部,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是一片工业的热土,不仅形成以纺织、钢铁、化工、机电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经济,而且GDP一度占到全市总量的70%左右。本书以瑶海区的工业发展为主要内容,依据当时的工业类型分为10个章节,通过人物访谈、遗迹探访等方式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图文并茂地呈现,展示一个个企业的发展历程,梳理瑶海区漫长的工业文明发展过程,进而诠释瑶海区为合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 目录 第一章 合肥第一个工业园区为何在这里 第二章 “十里钢城”的荣光 ——合肥钢铁厂的发展历程 “十里钢城”的荣耀和辉煌 这一天,毛主席来到了合钢 “小社会”中的合钢 合肥钢铁厂成为合肥唯一国家工业遗产 第三章 既“重”又“精”同发展 ——记忆中的机械制造企业 安徽拖拉机厂:“江淮”赛过“东方红” 合肥胶带厂:全国首批“大庆式企业” 合肥汽车配件厂:几易其名显风流 合肥砂轮厂:新中国第一家砂轮厂 合肥矿山机器厂:较早工厂的亮丽“风景” 第四章 从“城市的记忆”到全国行业巨头 ——记忆中的纺织印染企业 安纺~厂:记忆中的“里程碑”式企业 安徽印染厂:让“庐阳花布”走进人民大会堂 安徽针织厂:全国“五巨头”之~ 第五章 多个“第一”书写传奇 ——记忆中的电子电器企业 合肥无线电二厂:“家电三极”的创造者 合肥电机厂:唯技术,不止步 合肥电缆厂:书写一个个“传奇” 合肥开关厂:矿用防爆电器四大生产厂家之~ 合肥灯泡总厂:安徽省第一只黑白显像管诞生地 第六章 超前发展与耳熟能详的广告语 ——记忆中的化工制革企业 合肥化工厂:合肥财政“三驾马车”之一 合肥玻璃总厂:发展总是“超前一步” 合肥皮鞋厂:“始于足下”的精彩 合肥日化总厂:那一片神奇的“芳草”地 第七章 从“三星”耀庐州到“千万财团” ——记忆中的金属橡塑企业 安徽轮胎厂:“千万财团”企业这样“炼成” 合肥塑料厂:多个“第一”集于身 合肥制锁总厂:全省最大的制锁厂家 合肥搪瓷厂:“三星”闪烁耀庐州 第八章 “民以食为天”促内迁 ——记忆中的食品制造企业 合肥好华食品厂:第一家食品厂的“味觉”记忆 合肥面粉厂:内迁合肥的杜月笙工厂 第九章 开创先河与人民大会堂中的沙发 ——记忆中的家具建材企业 合肥木材厂:政策变迁的见证者 合肥木器厂:曾为人民大会堂做沙发 合肥软木厂:环保产品的“先行者” 东门白勺两个水泥厂 第十章 向东看,新瑶海——华丽转型在发展 ——华丽转型再发展 开篇:东部新中心来了 综述:合肥向“东”看 建设:东部新中心将续写辉煌 附录:合肥东部新中心总体规划情况和特点 后记 序言 瑶海区,安徽省会合肥 的“山河海阳”四大主城区之 一,原合肥市东市区。这 里曾是合肥市的传统工业 区、省会交通枢纽、商品 集散地,更是合肥东向发 展的“桥头堡”。其地理位置 上,东接肥东,西临庐阳 ,南望包河,北通新站, 全区总面积64.4平方千米 ,常住人口近百万,是安 徽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区。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合 肥市车站区人民政府、车 站区人民委员会,到东市 区人民公社、东市区人民 政府,再到2002年3月合 肥市进行区划调整,更名 为瑶海区……这一路走来, 瑶海区积蕴深厚、熠熠生 辉。特别是自新中国成立 之初至上世纪90年代,这 里成为合肥工业最发达的 城区,堪称皖中庐州的“东 方明珠”。 史料记载,1951年合肥 市建成皖北机械总厂,这 可算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 入驻当时车站区的工业企 业。第二年,合肥市就计 划在东郊建立工业区,特 别是在1953年后,从上海 内迁的一批纺织、电工电 器、搪瓷制品、磨具磨料 、卫生材料、胶木制品、 食品及锻造等企业相继入 驻,这些工业企业均具有 一定规模。 统计表明,到1957年年 底,合肥市国营企业有378 家,而其中80%以上都在 瑶海区,分布在机械、纺 织、钢铁、化工、电器等 12个基础工业行业。合肥 酒厂、合肥永康食品厂、 安徽拖拉机厂、安徽针织 厂、合肥钢铁厂、合肥无 线电二厂、安徽轮胎厂等 多个企业都是那个时代辉 煌的代表。这里创造了多 个安徽第一、中国第一, 甚至世界第一。瑶海已成 为合肥乃至安徽实践国家 建设完备工业体系战略的 承载地,是当之无愧的合 肥工业“摇篮”。 钢花飞溅,纱线飞舞, 一代又一代工人在合肥东 部这片热土上青春飞扬, 书写了让安徽人引以为傲 的工业历史篇章:至1990 年前后,东市区工业企业 的年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 产值的60%以上;1992年 ,合肥市实现利税千万元 以上的12个工业企业中, 以合肥钢铁厂、安徽轮胎 厂、合肥日化总厂等为代 表的驻东市区企业有六七 家;到1994年,这里汇集 了安纺、安拖等大中型工 业企业24家,成为合肥市 的工业中心区。 近现代以来,两次工业 革命带来的工业化浪潮, 直接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有研究者指出,工业化 大大促进了城市化,对城 市发展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一部工业革命史,就是 一段城市化不断发展的历 史。从这个维度来说.瑶 海区不仅是合肥工业的发 轫之地,是合肥“工业之光” 大放异彩之地,更是合肥 这座城市建设发展的真实 缩影。如今,瑶海区培育 的工业基因,正深植于合 肥日新月异的现代产业中 ,并走向国内国际。 记录合肥城市工业化的 进程,让后人了解合肥这 段创业史与奋斗史,最好 莫过于了解瑶海这片而又 现代的土地,感受她曾经 强劲的脉动、不懈的探索 、辉煌的过往,为此我们 特地出版了这本。我们期 待,通过一篇篇文字、一 幅幅照片的徐徐道来,让 人们真切地感受到一个个 企业的发展历程,这里映 照出的不仅仅是瑶海厚重 的历史底蕴和一个不断奋 进城市的工业文明发展史 ,更是伟大时代里一个国 家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的 奋进步。 凡所过往,皆为序章。 作为合肥工业文明的发源 地和发展地,瑶海曾为合 肥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 献。当下的瑶海,随着经 济体制改革、长三角一体 化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以 及合肥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产业布局的调整,正走 上一条建设老工业城区更 新改造示范区的全面转型 之路。 因此,决策者破传统产 业困局,立新兴产业体系 。推陈出新,瑶海区挖掘 老工业基地沉淀下来的宝 贵资源,化为发展文化创 意产业的独有优势,恒通 机械厂变成长江180艺术街 区,成为新经济增长点。 刚柔并济,瑶海区依托南 淝河“水”文化和铜厂“钢”文 化,加快马(合)钢工业 遗址公园、近现代工业博 物馆、合肥市博物馆等项 目建设,打造文化创意产 业新地标、新兴产业聚集 地。 合肥东部新中心的登场 ,让“工业锈带”变为“生活 秀带”,用“城市记忆”打造“ 城市名片”。这一以瑶海区 老工业区为核心,辐射包 河区、肥东县,总面积达 34.1平方千米的东部城市 规划,总体定位是:最具 特色、充满活力的华东青 年中心;位于城市中心、 全生命周期的“双创”中心; “三生”一体、产城融合,且 产业发展优先、基础设施 优先、公共服务优先、生 态环境优先的“智慧、开放 、生态、宜居”东部新中心 。 传承奋斗精神,擘画转 型蓝图。宏大规划引领东 部崛起、再造发展引擎、 铸就新兴增长极,产业, 仍是最强的动力源。 曾以装备制造业、纺织 业等为代表的工业布局创 造已往辉煌的瑶海区,正 聚力五大新兴产业蓬勃发 展:以物联网、大数据、 云平台和人工智能为代表 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以金融服务业为代表的现 代服务业;推动文化创意 产业集聚区建设;扶持现 代建筑业,打造建筑产业 集聚区;引导大健康产业 做强做优,扶持健康服务 业示范项目企业。 向东看,新瑶海。如果 说半个多 导语 合肥市瑶海区,新中国“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时期合肥工业建设的重点区域,聚集着包含纺织、钢铁、化工、食品等工业门类的当时合肥近3/4的企业,贡献着全市一半以上的GDP,成为合肥工业的发轫之地。而近些年,伴随着经济转型而生的合肥东部新中心又在这片老工业基地的热土上喷薄而出。 为了记述这段火热而又辉煌的历史,同时也是为了做好文化传承,更好地利用“城市记忆”打造“城市名片”,中共瑶海区委宣传部、瑶海区文化和旅游局策划编写了《东城工业之光——记忆中的合肥老工业基地》一书。本书图文并茂,主要以采访亲历者的形式,讲述瑶海区老工业企业的建立、发展以及辉煌的历程。 后记 后记 从合肥钢铁厂到安徽纺 织厂,从合肥无线电二厂 到安徽拖拉机厂.从合肥 好华食品厂到合肥日化总 厂,“黄山”“芳草”“江淮”… …一个个熟悉的厂名和品 牌,印刻在一代代合肥人 的记忆中,更见证了时代 变迁。 合肥市瑶海区,新中国“ 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 时期合肥工业建设的重点 区域,聚集着包含纺织、 钢铁、化工、食品等工业 门类的当时合肥近3/4的企 业,贡献着全市一半以上 的GDP,成为合肥工业的 发轫之地。而近些年,伴 随着经济转型而生的合肥 东部新中心又在这片老工 业基地的热土上喷薄而出 。 为了记述这段火热而又 辉煌的历史,同时也是为 了做好文化传承,更好地 利用“城市记忆”打造“城市 名片”,中共瑶海区委宣传 部、瑶海区文化和旅游局 策划编写了《东城工业之 光——记忆中的合肥老工 业基地》一书。本书图文 并茂,主要以采访亲历者 的形式,讲述瑶海区老工 业企业的建立、发展以及 辉煌的历程。 本书的编写者程堂义, 长期在媒体工作,十多年 来一直从事文史、档案的 研究、采写工作,共发表 相关作品200多万字,作品 多次获得国家、省、市级 奖项。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部 分文图参考了《合肥概览 》《合肥市志》《合肥文 史资料:上海内迁企业专 辑》等多部图书以及戴健 、许昭堂等一些文史专家 、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 深表感谢!因为年代较远、 部分文图来自网络等原因 ,文中若有文图涉及版权 问题,也请与我们联系, 邮箱:625242880@qq. C0m。 由于编写者水平有限, 疏漏和不当之处在所难免 ,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 编著者 2021年8月 精彩页 瑶海区,位于台月巴币主城区东部,东与月巴东县接壤,西、南紧连板桥河与南淝河,北邻新站区,面积64.4平方千米。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90年代前后,这里是一片工业的热土。 有资料显示,在30多年的时光中,这里不仅形成了以纺织、钢铁、化工、机电等产业为支柱的工业经济,而且GDP一度占到全市总量的70%左右,为合肥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完备的工业体系在这里充分体现,大量的产业工人聚集在这里……曾经的东城,机器隆隆钢花四溅!曾经的东城,工业之光熠熠生辉!那么,历史为何选择了东城呢? 机遇:上海企业内迁 1952年11月2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中共安徽省委,同时撤销皖北、皖南区党委,省委机关驻合肥市。8月7日,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撤销皖北、皖南行署,成立安徽省。8月25目,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合肥正式成立,合肥成了安徽的新省会。 合肥成为省会后,为加强城市建设、提高城市影响力,使合肥尽快成为全省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中共安徽省委、省政府和合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合肥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经济建设方面,在接管当时为数不多的官僚资产的基础上,合肥市先后投资建起了印刷、制砖、粮食加工、酿酒、制糖、卷烟、矿山机器和农具制造等工业企业。 1953~,中共中央确定了我国在过渡时期经济发展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何为“一化三改造”呢?当时的中共中央提出,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路线。合肥市也从1953年开始按照“一化三改造”的方针发展经济,使合肥市的国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在当时的情况下,要迅速发展合肥的经济特别是工业经济,仅仅依靠合肥乃至安徽自身的力量还是不够的,必须争取“外援”,从工业经济基础比较雄厚的上海等地内迁一部分工商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到合肥来,利用迁入企业的人才、技术、设备、资金和生产管理经验以及已有的供销关系等,来启动和发展合肥的工业经济。而对于当时的上海来说,也需要迁出一部分私营企业或公私合营企业到内地。首先,上海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工业城市,集中了全国1/5的工业。显然过于集中;同时,上海又处在海防前哨,不符合当时的战备要求。其次,上海远离原料产地和销售市场,原料与成品桕向运输,不符合经济区划原则。因此从全国工业布局通盘考虑,迁出一部分小企业到内地的做法也是正确的。再者,到1953年左右,上海虽然有工业企业87000多家,但企业大小悬殊,不足10人的小型企业就有75000多家,这就造成了生产分散、原料供应不足、设备利用率低等弊端。因此,上海迁出一部分企业到内地,不仅可以支持内地的经济建设,而且有利于自身的经济建设。 于是,从1953年年底开始,上海部分企业内迁。当时上海共有104家企业内迁到安徽,其中迁到合肥的有56家,而这56家企业又有约70%选址在东城地区。 条件:交通枢纽四通八达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一个地方经济要想快速发展,首先必须有便捷发达的交通。如果说上海企业内迁对合肥每个地方来说都是公平机遇的话,那么,便捷、独特的交通优势则是东城“独领风骚”的重要前提。 可能有不少人不知道,东市区在20世纪50年代时曾被称为车站区。既然命名为车站区,顾名思义,这里应该是车站集中的地方。的确,不仅合肥火车站、合肥汽车站坐落在这里,合肥最早的飞机场、水运码头也建在辖区里。 P2-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