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又称《秘本兵法》,是我国历代兵家“韬略”“诡道”的集大成,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它将我国古代的谋略思想、军事战例、政治计谋等提纲挈领地概括为“三十六计”,且计名多用成语、俗语,形象生动,为世人所喜闻乐见。
为了进一步宏扬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在《三十六计(秘本兵法)》的基础上,编写了《三十六故事》一书。本书的特点是首先对每一计策作准确、通俗的释解,然后对每一计名进行了探源,并列举精典战例进行形象阐释。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性强,有利于少年儿童阅读,并从中体会、领略三十六个计谋的精微奥妙之处,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从古人过人智慧中获得教益。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长于思辨,善于筹谋的智慧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军事斗争经验,并将这些经验整理升华,形成了大量充满灵性和智慧的兵家典籍,博大精深、广为流传的《三十六计》,就是其中一份宝贵的智慧资源。
《三十六计》又称《秘本兵法》,没有准确的成书年代,据推测,大约应在明、清时期,作者已无从考证。
《三十六计》是我国历代兵家“韬略”“诡道”的集大成,素有兵法、谋略奇书之称,它将我国古代的谋略思想、军事战例、政治计谋等提纲挈领地概括为“三十六计”,且计名多用成语、俗语,形象生动,为世人所喜闻乐见。全书分为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每套六个计策,详解在各种环境下克敌或避敌制胜的谋略。前三套是在有利的情况下,主动采用的计谋;后三套是在不利的情况下,被动采用的计谋。
《三十六计》以《易经》为依据,运用其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对战争中的虚实、劳逸、刚柔、奇正、攻防,彼己等辩证关系进行了客观论述,体现了非常深刻的辨证哲理,从而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因此,该书远远越过了军事斗争的范畴,历来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外交、人际关系、体育竞技等各个方面,成为一股历久弥新、取之不竭的智慧源泉。
为了进一步宏扬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我们在《三十六计(秘本兵法)》的基础上,编写了《三十六故事》一书。本书的特点是首先对每一计策作准确、通俗的释解,然后对每一计名进行了探源,并列举精典战例进行形象阐释。语言通俗易懂,故事性强,有利于少年儿童阅读,并从中体会、领略三十六个计谋的精微奥妙之处,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从古人过人智慧中获得教益。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智慧的精华,是在当时的历史、社会环境中总结出来的,因而在学习本书的同时,应当注意,不能照本宣读,生搬硬套,而应掌握其中的精华。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可谓雄才伟略、运筹帷幄、屡用奇计。然而,相传其一生有三计不用,即“美人计”、“苦肉计”、“反间计”,因为这些计谋中所采用的手段不光明正大,不能算作真正的谋略和智慧。所以,作为新时代的少年儿童应当明了:《三十六计》不是欺诈坑骗的小伎俩,也不是小人所施展的诡计,而是正义战胜邪恶,真理战胜谬误的法宝,它只能为正义者所用。
第二计 圈魏救赵
“围魏救赵”这一典故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讲的是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个十分成功的范例。它主张避实就虚,善于抓住敌方的弱点。使敌人受到牵制,从而用最少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
计名故事
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想解失去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一个小国,一度被魏国占领,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之机强占了中山。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如直接攻打赵国,既解旧恨,又能灭掉赵国,一举双得,魏王认为可以,马上命令庞涓带领五百战车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急忙向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救赵。
田忌和孙膑率兵进入魏赵交界,田忌想直奔赵都邯郸解围,孙膑劝阻他,认为这不是最佳战斗方案。他说:“要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别人打架,不能直接参与进去打。派兵解围,要避实就虚,击中要害。现在魏国与赵国几乎打了一年的仗,双方已疲惫不堪,况且魏国精兵已倾城而出,集中到邯郸去了,国内只剩下一些老弱病残,我们不如直接袭击魏国国都大梁,那时庞涓必然回师解救,我军可在半途桂陵伏兵截击。这样,我们不但解了赵国之围,还可一举打败魏军。”田忌依计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中途在桂陵遭到伏击,庞涓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军大胜,赵国之围遂解。
“围魏救赵”是孙膑兵法一绝,后人也经常运用此计谋进行作战。
实战故事
太平天国后期,由于内讧加剧,大大地削弱了太平军的力量。公元1860年,清军派和春率领数十万大军进攻太平天国的都城天京(今江苏南京),清军仗着人马众多,层层包围,使天京成为一座孤城。
为了打破清军包围,忠王李秀成向洪秀全献上了“围魏救赵”之策,让天国的太平军先进攻清军的粮饷重地杭州,迫使清军分兵自救,太平军再乘清兵江南大营空虚,返手攻击江南大劳,以解天京之围。洪秀全同意了这一计划。
1860年二月,李秀成分兵五路奇袭浙江,攻占杭州。和春得知杭州失守,派兵急救。李秀成又在杭州城头虚设疑兵“金蝉脱壳”,率兵直杀天京。
和春还没有寻清李秀成的去向,太平军的各路人马已云集天京城外围,向江南大营发起总攻。和春见大事不好,率兵溃逃。太平军乘胜追击,攻占了常州、无锡、苏州等地,歼敌五万余人,和春兵败自杀。
“围魏救赵”充分地体现了避实就虚,牵制制敌的道理。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要抓住时机消灭它,不让其流走。这样,即可消灭敌人,又能自解围困。P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