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本书将“蒙古族村落及其音乐生活”作为中心论题,将其搁置在内蒙古黄河流域为背景的历史与现代进程中去梳理与描述,以及对不同族群个案的考察与分析,大致勾勒出时间、空间双重空间下蒙古族音乐生活的整体面貌。根据全文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蒙古族村落音乐生活负载着蒙古族传统音乐的存承,大到三个文化圈小到一个民歌传承人,都能够充分地体现出具有“草原×黄河”独特的人文地理样式。 本书以宏观的内蒙古黄河沿岸一带为地理背景,从历史部落到近代村落,以及现代社会下的“村落与城镇”,去展开以“人”为文化载体的考察与研究。 作者简介 贺宇,男,汉族,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1980年3月4日出生于内蒙古包头市,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民族音乐学、内蒙古区域音乐文化、音乐教育。入选2021年度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工程,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等。 主持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国家艺术基金1项,代表项目有“乌兰牧骑一专多能型表演创作艺术人才培养”“内蒙古蒙汉民族音乐文化的交流交融研究”等。在《音乐研究》《中国音乐》《人民音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录 绪论 一、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相关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及基本思路 第一章 黄河沿岸蒙古族人的历史语境 一、内蒙古黄河流域的史地空间 二、黄河沿岸的蒙古部落与移民运动 三、黄河沿岸的蒙古族村落及村居蒙古人 四、村落视野下的族群与族群关系 第二章 沙日召嘎查——民歌、民歌传人、歌俗与村落生活 一、村落生活中的古日道 二、个人、家族、村落与民歌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阿日齐嘎查——标志性文化、乌拉特民歌及其象征体系 一、乌拉特标志性文化:梅日更召与梅日更葛根 二、乌拉特民歌与村落生活 三、民歌、歌俗与文化:以乌拉特蒙古族婚礼为例 四、民歌及其象征体系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杨盖布隆嘎查——部落、地域、文化三维空间下的村落音乐生活 一、部落传统与行政区划 二、三重文化认同下的民歌与民歌手 三、民歌群体与文化认同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杨家堡村——民族、文化融合背景下的村落音乐生活 一、土默特地区蒙汉杂居村落的形成 二、地缘、业缘关系结构下的村落二人台 三、民族融合与文化融合:蒙汉杂居村落音乐生活的文化建构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从村落到城镇——城乡关系视野下的蒙古族音乐生活 一、“村落-城镇”:当代蒙古族民众的双层生活空间 二、城镇中的民歌传承主体 三、城镇化进程中的蒙古族音乐生活变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调查表格 附录2 谱例 后记 序言 1938年,费孝通先生在 伦敦大学提交了他的博士论 文《江村经济》。翌年,该 著在英国出版,导师马林诺 斯基那篇有名的序言也在其 中。回国后,费先生在云南 大学任教期间与他的助手张 之毅发表了《云南三村》考 察报告。由此,村落社会、 村落经济、村落文化、村落 民俗等内容的研究在费先生 倡导下,相继成为中国社会 人类学领域十分显要的课题 ,其深远影响持续至今。20 世纪90年代以来,王铭铭的 《村落视野中的文化与权力 :闽台三村五论》、张士闪 的《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 —鲁中四村考察》等,皆是 后学追随前贤的力作,也给 当代其他人文学科带来有关 村落文化研究的诸多启发和 思考。 作为社会存在,村落自 古以来就是以“农业生产者 为主的定居场所”,是农耕 文明不断推进的基本单位, 作为研究对象,我国百万个 村落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和多样形态的人文景观。其 中也包括村落文化中各类音 乐现象的发生、形成,民间 音乐人才的培育、音乐遗产 的储存、音乐地域性因素的 沉淀与显现等,一切都与村 落这个人类最小的社会组织 相关联。 回顾过去数十年的音乐 学研究,很多成果都与村落 相关。如1950年,杨荫浏 先生专门考察记录了来自河 北定县的“子位村管乐”,就 是以村落命名并编写了彰显 村落音乐特色的专著,它恰 恰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一 个村落的传统音乐”,可贵 者,这一村落音乐至今仍活 跃于本乡本村,还被认定为 国家级非遗代表作。1958 年,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大三学生方暨申赴黔东南苗 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龙图及 其周围考察,收集到一套侗 族“拦路歌”,并在当年《音 乐研究》第4期发表,题目 为《侗族拦路歌的收集与研 究报告》,同样是以一个“ 侗寨”为中心的少数民族村 落音乐。20世纪80年代至 今,传统音乐学界的一个热 点考察课题——冀中平原上 星罗棋布的百村“音乐会”, 它们一律以“村”为界,以本 村村民结社,以器、谱、乐 为依托,由本村乐人们守护 了百多年至几百年……可见 ,村落音乐在中国是一个十 分普遍的存在。其蕴藏之丰 厚、分布之广泛、形态之多 样、价值之珍贵,其他一些 类别难有出其右者。 那么,音乐学界以往对 村落音乐的考察以及关注重 点主要在哪些方面?在学科 方向、学科方法、学科视界 方面与社会人类学有哪些共 同点?又有什么差异?社会 人类学有哪些方面值得我们 学习借鉴?我觉得在今天大 学科与小学科之间,传统学 科与新学科之间趋于广泛交 流、交融的时代,很有必要 进行某些学理探讨。音乐学 在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学科, 但也是相对晚起的小学科, 鉴于它与很多学科有这样那 样的交叉、交界,它需要向 其他兄弟学科学习、借鉴的 方面也就有很多。以村落音 乐而言,音乐学以往的大多 数成果,多偏于“音乐本身” ,即如乐器、乐调、乐谱、 乐曲或某些特定俗仪、会规 等。从整体讲,二者的对象 都是村落,但音乐学研究村 落的视界、方法、重点等与 社会人类学、民俗学界却有 不同,村落在很多音乐学成 果中常常是隐性的,这或许 是它的学科性质所致。对此 ,我们当然理解,但在社会 人类学村落研究取得历史性 进步的今天,我们应不应该 反思并吸取其中的经验而开 展视野更加开阔、参照系更 多的村落音乐研究呢? 答案是肯定的。事实上 ,这些年我们有些同行已经 认识到学科间的这一差异以 及学科间相互吸收的必要, 并开始进行一定的尝试。例 如,我们眼前的这本书,就 是作者借助自己的选题主动 学习社会人类学、人文地理 学等领域有关村落研究成果 ,并在观念、方法、视域等 方面颇有新意的一篇新著。 我首先注意到,全文有 一个颇为合理的叙事框架, 这个框架是一个开放的、我 们可以称之为“四重时空景 观”。 第一重时空景观——大景 :黄河+草原。黄河进入内 蒙古以后,流向变为平直的 东西方向,总长达830干米 。进入内蒙古之前,黄河流 经的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 及宁夏“前套”平原,落差达 3400米。离开内蒙古以后 是晋陕大峡谷、黄土高原和 华北平原,恰恰在内蒙古是 草原。黄河+草原,形成了 著名的土默川一带的后套一 平原。这里天高地阔、水丰 草肥、水流平缓,非常适合 农牧业生产,为久居于此的 广大民众提供了一个得天独 厚的生养之地;它是该书的 大背景,或为“远景”,北朝 《敕勒歌》所咏唱者,正是 此处。 第二重时空景观——中景 :书中的“三部”——乌拉特 、鄂尔多斯和土默特三大部 落自古聚居于此。这里地貌 多样,为三个部落的蒙古族 群体提供了多种样态的生活 环境,它是黄河+草原的一 个局部,成为该书描述的一 个“中景”。 第三重时空景观——近景 :书中的“四村”(蒙古语“ 嘎查”),是作者花数年进 行田野考察的重点。其中有 三个村落在黄河北岸,一个 在南岸,有三个村的居民为 蒙古族,一个村为蒙汉杂居 。千百年来,他们分别守护 着各自的一片生活空间,依 照本民族的宗教、民俗信仰 和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