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他们来自不同的研究领域——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学…… 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中国、英国、美国…… 他们成长于不同的年代,家庭背景各异,所受教育和职业生涯也各不相同。 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从小对世界抱有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对科学怀有热爱。 《成为科学家》讲述了屠呦呦、钟南山、张益唐、王贻芳、常进、鲍哲南、颜宁、许晨阳、莉丽莎·兰道尔、马克·麦考林这十位现在国际知名科学家的“人物故事”。真实呈现了他们丰富多样的成长经历,以及对科学启蒙的认知过程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艰难与突破。书中的科学家不再是千篇一律的形象:屠呦呦“不喜欢场面事儿,只想研究青蒿素”;钟南山说“我们要讲真话,对得起病人”;发明人造皮肤的鲍哲南觉得“工作对我是一种追求,但家庭对我更重要”;生物科学家颜宁告诉学生“有能力登上珠峰的人不应该去爬玉龙雪山”;“数学界的新星”许晨阳表示“不是每个人都有数学天赋”;红外天文学领域泰斗马克·麦考林向全世界发声“就做那些让你充满激情的事”。每一个科学家都用自己的故事传递着科学人生与自然、与社会的碰撞与交融。 《成为科学家》也是一部本跨学科的科普故事书。在讲人物故事的同时,介绍了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学等基础科学领域的国际前沿知识,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和启发性,有助于青少年拓展学科知识、和建立科学思维体系的建立。 不是每个人都适合成为科学家,但是科学精神是从少年时期就在日常点滴形成的优秀特质:追求真理的热情、战胜困难的勇气、坚持不懈的投入。“成为科学家”不是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梦想,找到科学的乐趣,其味无穷。 作者简介 腾讯青年发展委员会旨在为青少年打造面向未来的创新成长平台,致力于让科学和艺术成为年轻人追求的新时尚。多年来,腾讯青年发展委员会携手众多标杆企业和社会机构,组织举办了腾讯青少周、青少年科学小会、粤港澳大湾区青年营、青年行、港澳英才计划等以“科技+文化”为特色的公益活动,为青少年和家长提供了多元的创新体验和丰富的实践交流。特别是在科普领域,腾讯青年发展委员会正在帮助越来越多杰出科学家走进青少年群体,期望在更多青少年心底埋下“成为科学家”的种子。;.;瑞典肖像画艺术家,2012年起每年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绘制官方肖像,其绘画风格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2021年,他专门为本书绘制了10幅风格独特的科学家肖像画。 目录 推荐序1 中国建设科技强国的希望在青少年 王志珍 推荐序2 科学,为理想插上翅膀 薛其坤 序言 星光照耀逐梦路 马化腾 1 屠呦呦 青蒿素的发现之旅 “523项目”中的年轻人 传承葛洪,创新成药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试药人与她的同伴们 迟到的报告与更迟的认可 新战斗 2 钟南山 敢医敢言 危机时刻 国士 小白鼠的味道 体育健将 中国人不是一无是处 再次临危受命 3 张益唐 数学天才和他孤独的二十年 震惊数学界 天才少年 等待新星升起 困顿时光 还有一座顶峰 4 王贻芳 寻找最后的秘密 深圳排牙山上 科学狂人 天方夜谭 古埃及奴隶 更大的雄心 5 常进 暗物质“猎手” “悟空”上天 平行世界 天才同学 “一个月工资就值100斤青菜” 对得起国家、对得起自己 上车倒头睡、下车自然醒 6 鲍哲南 好奇心改变世界 科幻感未来 一根冰棍 化学就像炒菜一样 工厂女孩 发现时刻 斯坦福岁月 科学之外 7 颜宁 独属于科学家的奖赏 征服之后的畅快 闺蜜 你终于会做实验了 选最难的那个 一招毙命 无限的秘密 8 许晨阳 天才的责任 自我怀疑 一天有25个小时 漂亮公式 武林大会 9 丽莎·兰道尔 恐龙灭绝、歌剧和粒子物理 超级宇宙的秘密 优等生 “魔法”的普及 物理学和歌剧 10 马克·麦考林 从褐矮星返回地球 梦想成为宇航员的小男孩 人的因素 “哇!那是个什么?!” “做那些让你充满激情的事” 后记 参考资料 序言 星光照耀逐梦路 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 CEO 马化腾 肉眼未见的微生物新冠 病毒,引发了百年未现的 全球疫情,给人类经济社 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冲击。 这提醒我们,在浩瀚的宇 宙中,人类对自身与自然 的认知依然有限,只有不 懈地探索未知,我们才能 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科学家是人类探索自然奥 秘的领路人,今天肩负着 更加重要的时代使命和责 任。 当然,探索未知世界, 往往要求科学家拥有超乎 常人的勇气、智慧和专注 。科学家的种种特质从何 而来?他们的想象力与好 奇心如何在成长中被鼓励 与呵护?在面对困难和困 惑时,他们做出什么抉择 和行动?《成为科学家》 一书经过深度访谈等努力 ,生动再现了老中青三代 、十位中外科学家的人生 故事。这本书希望为普通 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及其 父母,走近科学家群体的 真实生活,了解他(她) 们的成长经历,提供更多 线索和启发。 当今世界 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身处新一轮科技与产业 革命的浪潮之巅,我们更 深切地感到,提升科学技 术原始创新能力,对中国 新发展格局下的高质量发 展意义非凡,对中华民族 的伟大复兴何等重要。作 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科技 和文化公司,腾讯有责任 把“向下扎根”的工作做深入 ,真正营造良好的创新土 壤,滋养基础研发和前沿 探索,让原始创新在中国 深深扎根,从而把应用创 新的“地基”打得更深更牢靠 ,同时激发更多社会价值 创新。 这本小书在2020年疫情 期间应运而生。书中多数 科学家克服了种种困难, 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接受深 度访谈。所有科学家及其 团队仔细阅读了初稿。王 志珍副主席和薛其坤校长 还亲自为本书写作了序言 。在此,我要向大家表示 由衷的敬意和感谢!在这 些付出中,我们也能感受 到科学家的人格魅力和奉 献精神。 这本书与腾讯“科学小会 ”等青少年科普活动,以及 每年11月份的“腾讯科学周 ”系列活动,可以说一脉相 承。一方面,我们希望帮 助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青 年科学家,让他们在寻求 创新又尚未突破的“爬坡期” ,得到雪中送炭的帮助, 可以心无旁骛地继续攀登 科学高峰;另一方面,我 们希望向普通公众,展现“ 科学的世界”与“世界的科学 ”,让科学家走到聚光灯下 ,成为公众特别是孩子们 眼中的“明星”,让更多人受 到科学精神的感召。 很多同龄人和我一样, 小时候都梦想成为一名科 学家。我们希望,今天有 更多的青少年,能够把“成 为科学家”作为自己的梦想 ,把科学探索视为新时尚 ,愿意将科学精神发扬光 大。天才往往扎堆出现, 科学发现也常常出现爆发 期。我们相信,如果越来 越多的孩子能够为现实世 界着迷,被科学精神点燃 ;如果他们专注地观察望 远镜中的遥远星光,不停 追问“宇宙究竟如何运行”, 而他们的好奇心不断得到 鼓励,想象力持续得到引 导;如果我们更加尊重科 学,更加敬重科学家,更 加敬畏未知世界……那么, 也许就在不远的将来,中 国将迎来世界级科学大师 和科研成果的“寒武纪”大爆 发。 我们期待,这一天伴随 着民族复兴而来。我们也 希望,通过践行“科技向善” ,我们能够让日新月异的 科技创新,更好地造福人 类,更好地应对瘟疫疾病 、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 人类共同的挑战。让我们 一起努力! 导语 探索未知世界,往往要求科学家拥有超乎常人的勇气、智慧和专注。科学家的种种特质从何而来?他们的想象力与好奇心如何在成长中被鼓励与呵护?在面对困难和困惑时,他们做出什么抉择和行动?《成为科学家》一书经过深度访谈等努力,生动再现了老中青三代、十位中外科学家的人生故事。这本书希望为普通读者,特别是青少年及其父母,走近科学家群体的真实生活,了解他(她)们的成长经历,提供更多线索和启发。 后记 从QQ诞生的第一天起, 腾讯就与青少年群体建立 了紧密的连接。今天.数 以亿计的青少年伴随着互 联网和数字科技的发展成 长起来。我们越来越清楚 地意识到,如何培养青少 年良好的网络与科技素养 ,让技术成为青少年健康 成长的助力而不是阻力? 如何通过数字课堂和网络 教育,启发他们把数字科 技用于向善的创新活动, 为现实世界带来福祉?如 何让他们获得更多机会走 近杰出科学家,受到科学 精神的熏陶和感召,让科 学探索成为青少年追逐的 新时尚?随着年轻的“数字 原住民”群体的不断增长, 这些问题的重要性迅速提 升。本着“用户为本,科技 向善”的使命愿景,腾讯把 引导青少年群体的健康成 长视为自身重要的责任。 从2013年开始,腾讯每 年邀请全球优秀科学家来“ 腾讯科学WE大会”分享科 学故事与探索经历。我们 发现,参会观众中的青少 年越来越多.他们对科学 家的讲述满怀期待,对科 学世界充满了好奇。有的 观众从中学到大学都是“腾 讯科学WE大会”的忠实粉 丝;有的孩子带着自己精 心准备的问题而来.而家 长为了让孩子听得更明白 ,也提前做足了功课;有 的家长甚至告诉我们.让 孩子近距离接触科学家很 有意义,哪怕只是看到科 学家的后脑勺也好……我们 深受触动,为此我们从 2019年起开设“腾讯青少年 科学小会”,着力让越来越 多的优秀科学家走近青少 年,让科学成为新时尚。 过去8年,我们邀请了 超过100位优秀科学家来到 我们的舞台。除了一年一 度的“腾讯科学WE大会”和“ 腾讯青少年科学小会”不断 给大家带来精彩的分享, 我们仍希望这个平台能够 把有价值的探索启发和有 生命力的精神传承沉淀下 来,让更多的孩子能够受 到科学故事的激励和科学 精神的感召。这正是我们 启动这本书的原因。 物理学家居里夫人曾经 亲自给孩子们做科学启蒙 ,他们中不少人成长为顶 尖科学家;数学家陈景润 在中国家喻户晓,他的成 果和故事影响了一大批中 国科学家。大家可以在张 益唐和常进的故事中读到 这种传承。我们希望,通 过老中青三代、十位中外 科学家的成长故事,让更 多的家长了解如何在孩子 成长过程中呵护他们的想 象力与好奇心;让更多的 孩子看到,“成为科学家”的 梦想像一粒种子,只有早 早种下,不断浇灌,不懈 努力,它们才能发芽长大 …… 本书能在疫情期间如期 完成,需要感谢的人非常 多,尤为感谢多位中外科 学家的大力支持,他们挤 出宝贵的时间接受采访, 无私分享许多过往和感想 ,有年少时或温馨或清苦 的经历,也有低落、迷茫 的时刻,更多的是沉浸在 科学探索中的喜悦。 感谢科学家们的家人、 朋友、同事、同行、学生 欣然接受采访、提供资料 、核实信息,特别感谢美 国国家科学院院士路易斯 .米勒,中国中医科学院 中药研究所廖福龙、袁亚 男,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 苏越明,以及中国科学院 高能物理研究所娄辛丑、 曹俊、陈刚、沈肖雁、庄 红林、杨长根、温良剑、 贾英华等老师的帮助。 感谢未来科学大奖组委 会的支持,让我们与未来 科学大奖数学与计算机科 学奖2017年获奖人许晨阳 教授、未来科学大奖物质 科学奖2019年获奖人王贻 芳院士有了更加充分的交 流。 感谢非虚构创作团队“故 事硬核”的精心采写。本书 写作及编辑团队成员包括 杜强、林珊珊、张瑞、刘 洋,还有作家覃里雯、特 稿记者初子靖、张明萌、 李冰清等。他们都对素常 低调的科学家群体充满兴 趣,用心完成了大量的准 备工作和详尽的采访,其 中,覃里雯在荷兰面对面 采访了欧洲航天局科学与 探索高级顾问马克.麦考 林,真正面对面的交流拥 有不可替代的力量。 感谢瑞典艺术家尼克拉 斯.埃尔梅赫德为书中科 学家设计、绘制出栩栩如 生的肖像画.传递出科学 家们的独特风采。 感谢中国科学院国家天 文台研究员、教科版义务 教育《科学》教材主编、 卡尔.萨根奖获得者郑永 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科学人文分社副社长鞠强 对本书的审定,让本书更 加准确、客观。 感谢中信出版社副总编 辑、漫游者分社负责人李 穆及其团队的努力,尤其 是主编上官小倍与我们多 次沟通种种细节,以及许 可、杨杉杉、王岚、侯明 洁、刘坤的共同付出,让 本书能以更高的品质与读 者见面。 感谢腾讯青年发展委员 会名誉主席马化腾、腾讯 集团副总裁程武的大力支 持。感谢腾讯青年发展委 员会副主席李航、腾讯集 团市场与公关部副总经理 刘岚为本书提供了方向性 的指导,腾讯集团研究中 心宋达、付涛、马芳、徐 可、沈玮等参与了约访、 组稿的全过程,张韩腾、 王彦铠、代凌燕、林汶、 李珊珊、卫安祺、林熠、 张敏、张弛、马骏豪等在 图书出版过程中通力合作 ,一起克服了许多困难。 我们在本书策划过程中尽 可能精益求精,如有错误 偏差之处,还望读者指出 并海涵。 本书还将随“知识星光” 公益计划和腾讯志愿者协 会青少年科技教育发展分 会等公益项目捐往乡村小 学。“知识星光 书评(媒体评论) 具备科学精神有助于我 们更理智地对待社会问题 、对待生活。让我们从这 些科学家不平凡的理想追 求却又平凡的愉快辛勤中 汲取精神养分。 ——王志珍 中国科学院 院士 我殷切地期望看到这本 书的青少年朋友更多地去 了解科学、热爱科学、崇 尚科学,将科学融入人生 选择和未来理想,成为国 家栋梁。 ——薛其坤 南方科技大 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本书告诉我们,并不 是只有绝顶聪明的人才能 成为科学家。 ——郑永春 中国科学院 国家天文台研究员、教科 版义务教育《科学》教材 主编,卡尔·萨根奖获奖者 思维方式决定我们在“两 难”的时候如何选择。这本 书或许能让你对科学家的 内在世界有所了解,帮助 你找到自己的“金矿”。 ——李一诺 一土教育联 合创始人 华罗庚、陈景润等科学 家的故事给我的童年埋下 了科学的种子,我相信这 本书传递的内容不仅搭建 了一座科学家与大众之间 的桥梁,也为大小朋友们 带来了新的启发。 ——姬十三 果壳网首席 执行官 精彩页 1969年1月,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屠呦呦加入了“523项目”。 这位“年轻人”39岁了,留着短发,带一副黑框眼镜,笑起来十分温柔.可在实验室里晃动烧瓶的样子又严肃到令人生畏。 接到任务之初,屠呦呦特别兴奋。“文革”中所有的科学研究都暂停了.但“523项目”是高层特批,不受影响。她因为专业对口,被任命为项目负责人。 “我很年轻,而且雄心勃勃,”屠呦呦后来回忆说,“很高兴在那个混乱的时候有事情做。” 然而,“523项目”的科研难度远远超过当时科研人员的想象。 它包含了三个难度极大的目标,并且要求科研人员在3年内全部实现:一是耐药恶性疟的新型防治药物,二是耐药恶性疟的长效预防药物,三是驱蚊剂。 由于当地情况的特殊性,任务还增加了苛刻的条款,比如,要求研究出一种或多种口服或外用驱蚊剂(口服驱蚊剂要求驱蚊时效12小时以上.外用驱蚊剂要求驱蚊时效24小时以上),而且所有药物除满足药效强、副作用小的常规要求外,还必须实现“一轻”(体积小、重量轻)、“二便”(携带和使用方便)和“五防”(防潮、防霉、防热、防震、防光)。直白地说,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项目启动之初,“要什么没什么”,除了电、水和显微镜,屠呦呦只有七口大水缸,在平房中用土法尝试萃取。实验设备都是中国制造的,需要其他设备时,他们还得去其他科研单位临时借用。美国《远东经济评论》杂志在《中国革命性的医学发现:青蒿素攻克疟疾》一文中指出:“真正让外国同行刮目相看的是,中国研究人员在进行高尖端的科学实验时,使用的全都是西方国家早已经弃之不用的落后仪器。” 那时,屠呦呦已经有两个年幼的可爱女儿。为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一个女儿被送进全托托儿所,另一个女儿被送回了宁波的外婆家,很长时间才能见到母亲一面。 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是苏联留学生,从列宁格勒加里宁工学院毕业回国后,被分配到齐齐哈尔的北满钢厂工作,后又先后在马鞍山钢铁厂、北京钢铁学院、国家冶金部工作。在他眼中,屠呦呦“和一般女孩不一样”,“心胸开阔,精力都在工作上”。 那几年,屠呦呦一心只有科研,她不怎么擅长照顾自己,经常找不到东西.行李箱也乱糟糟的。李廷钊一直支持她。从新婚到晚年,家里买菜、购物、做家务的大小事全部由李廷钊负责。新婚后,中学同学陈效中去小两口家串门,感慨“人家新婚夫妻家里很喜庆,他们家却有浓浓的学习氛围,家里全是书”。 在《逼近的瘟疫》一书中,美国著名记者劳里·加勒特写道:20年前,实地工作的流行病学家都是货真价实的人才,实地考察、实验室研究、生物分离,他们样样都行……问题在于金钱,或者说是无法赚大钱。任何一个25岁、聪明能干的年轻科学家都看得出,当一名“疾病牛仔”从经济上讲是没有前途的。 P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