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当归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愚公 |
出版社 | 太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长篇小说《当归》小说以中医世家为切入点,写出了中医的精妙神奇和医者的仁心大爱,展示了民间中医在市场经济热潮中,仍能承继与坚守传统中医的宝贵精神,不仅讴歌了中医人坚守医道、服务百姓的传统美德,还展现了国家政策对中医扶持、引导的重要作用,并批判了唯利是图的伪中医现象。该书一定程度上为读者了解中医、认识中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文学范本。 作者简介 愚公,本名胡君,好美食、爱中医、喜奇石,兴之所至作文以记。发表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百余万字,亦曾获奖若干。出版有小说集、长篇小说等,近期作品散见于《中国报告文学》《时代文学》《文谈》《中国铁路文艺》等刊物。 目录 第一章 传承 第二章 表里 第三章 癌痛 第四章 虚实 第五章 医者 第六章 寒热 第七章 圈圈 第八章 寻访 第九章 南山 后记 致谢 序言 曹东义 最近,收到胡君(愚公)先 生新作《当归》,这是先生 继《青囊》之后又一部描写 民间中医现状的力作。开卷 之际,浓浓的快意扑面而来 ,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引人 入胜,主人公为研究传承祖 传中医技法毕生努力的精神 感人至深,传承光大民间中 医的信念令人赞叹不已。 在读胡君先生前一部小 说《青囊》时,我就十分欣 喜,欣喜的是居然有一位作 家如此热爱中医、关注中医 ,而且他在小说中所描写的 民间中医现状是那么真实, 以我这个内行的眼光去挑剔 《青囊》这部“外行人”写的 小说中的“中医成分”,可以 说它是合格的。我当即写了 一篇《青囊》读后感,在文 章最后说:“希望愚公先生 继续挖山不止,不怕智叟耻 笑,带领一家老小,从太白 山、太行山,再到三山五岳 、五湖四海。在治病救人的 过程之中,一手紧握《青囊 》,一手抓着‘和氏璧’,也 许会有一天感动天地,让扁 鹊弟子柏、董奉杏林,遍植 神州大地,人人健康快乐到 天年。” 果然,移山的愚公没有 停止,仅隔半年多时间,又 挖了一座山,写出了这一部 《当归》。更让我吃惊的是 ,愚公在小说中虚构的民间 中医传统技法。竟然和现实 中的一项特色传统技法完美 重合,我曾一度考察验证的 一项民间传统技法,结果如 出一辙。而且他把这项技法 的医理、药理写得头头是道 ,与我的研究报告不谋而合 。 我读这部小说,与一般 读者的感受不一样。我不仅 是看故事,更是向小说中的 某个角色靠拢,因为我也开 过诊所,也曾是中医药管理 机构一名管理人员,随着小 说的情节发展、情感递进, 身临其境难以自拔,时而扼 腕叹息,时而感慨万端,时 而奇怪愚公先生他一个非中 医人士是怎么能够在中医这 个江湖里“游刃有余”,让小 说人物经历的事情与我的人 生经历如此相似的?为什么 愚公能有如此传神之笔,把 虚构的主人公的经历写得这 样细致真切,而我一个“过 来人”,一个被人们称为“中 医界一支笔”的真医生,却 没有能做到这样?因此我揭 开了一个中医界的奇怪谜底 :经历了非典与新冠肺炎在 世界横行,中国抗疫经验因 中医而独步天下,但是中医 依然继续着“百年失语”状态 ,连《中国医生》这类讲述 抗疫故事的电影都没有中医 相关的镜头和台词。 不由想起恩师邓铁涛说 过的一句话:如果不让广大 群众了解中医,中医这块“ 和氏璧”就会被当作石头, 而和氏悲伤的不是自己被砍 掉手又砍掉脚,悲伤的是美 玉被人当作顽石!对此我深 有体会,中医太需要作家们 的关注,太需要文学艺术的 形式来宣传普及,因为,文 学艺术作品更能展示“和氏 璧”的大关内质。 小说中的郭圈圈是一个 开诊所的民间中医,经数十 年苦苦钻研,创立了一种中 医药外治特色疗法——中草 药圈疗法,应用于治疗疑难 杂症和辅助治疗癌症晚期患 者,临床万例效果显著。郭 圈圈已年逾古稀,像每一个 老中医一样,面临着家族医 术传承延续的问题,因而引 发了一连串发人深省的故事 。 这是小说中的郭圈圈, 是虚构的人物,是文学艺术 作品中的人物,但现实中有 个真实的“郭圈圈”,我与之 渊源颇深。 十几年之前,我担任河 北省民间医药工作领导小组 办公室副主任。接触了很多 民间中医,深知他们的甘苦 与辛酸,以及他们为传承而 奔走呼号的窘境。我也曾努 力为他们鼓与呼,却难以见 到成效。但我不灰心,认为 这些冬天的故事结局不完美 ,是因为中医药的春天还没 到来。 2012年,我加入了国家 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项目工 作小组,作为分管河北省中 医药传统知识保护与研究中 心的副院长,一项名叫“圈 疗”的特色技法进入了我的 视线。这是一位民间中医发 明的一项治疗疑难杂症和辅 助调理治疗癌症的特色疗法 ,传承人希望申报成国家的 保护项目。我看了申报材料 ,并进行了调研和走访,了 解到圈疗的神奇效果和艰难 传承过程。 实际上,我和圈疗在此 之前早有渊源。2006年, 我参与整理《朱良春医集》 书稿的时候,就看到了有关 圈疗的记载,但是我当时并 不了解恩师朱良春所记“中 医祖传的‘圈药’外治法,疗 效很好,颇有特色。我认为 这些可以组织有关人员进一 步深入了解,经过论证,认 为合理的,再加以推广,将 是特色优势”所指的是什么 ,更没想到日后我能有机会 深度介入圈疗的传承与推广 。 愚公的《青囊》与《当 归》都是写中医传承这个主 题的,这也是中医宣传工作 最重要的板块。恩师邓铁涛 、朱良春毕生都在为中医传 承光大努力。想当年,邓铁 涛振臂一呼,全国名老中医 都集中到广州带徒传艺,造 就了成千上万的中医人才, 邓老直到百岁时还在带徒讲 学。朱老在20世纪50年代 挖掘栽培民间中医“三枝花” 的故事至今在杏林广为传颂 ,那是具有多么卓越的眼光 多么博大的胸怀啊!把一个 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蛇 花子”的家传土药开发成畅 销世界的蛇药,让七十多岁 的民间土郎中成为国家医师 ,把埋没在民间的铁脚将军 草研制成临床 导语 长篇小说“秦岭医踪”之《当归》。 揭开杏林神秘面纱,聚焦中医薪火相传,倾听现代与传统冲撞的回声——中医当归! 该书以现实主义笔法,通过中医世家传承人郭柏川秉承父志、竭力传承和推广传统中医的故事,讲述了传统中医传承和发展的艰辛和不易。 后记 中医当归 1 归来吧,归来吧,有个 声音在呼唤。 那是历史车轮隆隆向前 的声音,是人类向往平安、 呼唤健康的声音,那声音在 天际回荡,回荡,汇成黄钟 大吕的强音——中医当归! “中医中药远古问世,圣 哲济世万代流芳。”古老的 中医似乎离我们很遥远,远 到华夏文明的源头,古老而 深邃。黄帝和岐伯坐在太阳 下的山坡上一问一答讨论中 医已经是五千年前的事,而 《黄帝内经》一书的形成至 今也两千年了。 然而中医离我们又是这 么近,一直在我们身边,从 来就没有离开过我们。先祖 们一代代师承,一代代往下 传,手手相授口口相传,穿 越几千年时光,直到今天。 中医有时候很深奥很复杂, 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有时候 很简单很微小,只是一句话 ,一个简单的动作,或是一 个温馨的提示,甚至是一箪 食一瓢饮。 就是这样,像水、像空 气、像阳光,中医与我们的 生活须臾不离,虽然,因其 朴素和平凡,常常被忽视、 被遗忘,甚至遭受无端的诋 毁,却依然默默地维系着我 们的生命和健康。 十年前,刘力红博士的 《思考中医》引领我步入岐 黄王国,按着书中的秘诀我 进入了一个巨大的宝库,一 个前所未有的令人惊喜的宝 库!这是一个浩瀚的宇宙, 这是一个神奇的迷宫,我流 连其中,徜徉其中,深深为 之陶醉…… 在很长时间里,我惊讶 于《黄帝内经》的深厚博大 和文化魅力,尤其是被文字 间流淌的诗性美强烈震撼强 烈吸引——先祖的文字为什 么这么优美呢?这是一部讲 看病的书呀,为什么每一篇 章、每一页文字都像诗、像 词、又像赋,像优美的抒情 诗,言简义丰、字字珠玑、 美不胜收? 《黄帝内经》以取类比 象的思维为逻辑起点,出入 于儒、道文化,以阴阳平衡 、五行生克、天人合一的自 然法规为思辨依据,梳理归 纳生理、病理、医理,其中 还包含了丰厚的哲学、天文 、地理等多方面学科知识, 是一部集生理学、心理学、 诊断学、治疗和药物学于一 体的皇皇巨著,从世间万物 到四季更迭,从天地运行到 人类生命规律尽在其中。这 是人类史上第一个完整的医 学体系,其四诊、八纲、六 经、阴阳、五行等学说,抽 象,神秘,玄妙,每一项学 说都堪比哥德巴赫猜想。 随着读书渐渐深入,我 感觉到,有一种彩虹般的、 若隐若现的、神奇的、被先 贤们称之为“道”的非物质出 现在我的心灵和脑海之中, 更为强烈地吸引着我。这个 “道”包含了有关人与自然、 生命规律等诸多问题。大到 宇宙、地球、人类,小到一 个人的肢体以及肢体上的心 脏、大脑。这个“道”始终像 “橐龠”一样在一动一静的呼 吸之中。这个“道”无处不在 却又难见真容,深奥却又简 单,高高在上又朴素平凡, 它渐渐摄去了我的魂魄。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 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 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 ,是谓得道。” 我们得道了吗? 维特根斯坦说:“把精神 说清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同样,把说精神的文字看 明白也是一个巨大的诱惑, 我被深深地诱惑了。《黄帝 内经》《伤寒杂病论》《难 经》等等,我爱不释手地一 部部读下去,一个驿站又一 个驿站地往岐黄王国的深处 靠近。这些经典里深奥而又 清晰的哲学理念,以及中医 先贤们所倡导的人生姿态使 我听到了一声声遥远而亲切 的呼唤,长久以来内心深处 的许多疑惑在这里找到了答 案。 《黄帝内经》的旨义不 仅是教会人们学会治病、养 生,还提醒人们秉承正确的 生命理念和生活姿态。如岐 伯所言:“上古之人,其知 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 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 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 ,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 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 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 故半百而衰也。” 一语中的!直到今天还 有多少人被言中啊!人之百 病皆由心生,多由贪、嗔、 痴所致。一个人的正念、妄 念生生不息,要经过读书开 悟明心见性,方能正气内存 ;秉持正确的生活方式,方 能身强体健。这就是传统中 医的神奇之处,是《黄帝内 经》精华所在。 ……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 中医调理治疗肿瘤时不是眼 盯着瘤体,想着如何除掉肿 瘤,而是着眼肿瘤出现的根 源,想着怎么发挥人体自愈 力让肿瘤自行消退不再生长 。事后我常常想,若是那孩 子做了手术接受放疗,成长 的过程中会渐渐出现问题, 一些可怕的疾病将会伴随他 的一生,那会是怎样的结局 ?一个民间中医简单的几句 话改变了这个孩子和这个家 庭的命运,这是多么伟大的 一件事啊!可是这件事又显 得这么简单这么轻微,若不 是那个联系者留下一段语音 ,若不是我恰好在场听到了 ,还有谁会知道这件事,会 再记得这件事? 这,大概也是一种中医 精髓的体现吧——举重若轻 ,救人于无形,越是修为高 医术精的良医,越是简单质 朴,所谓大道至简便是如此 吧。 “天地之 书评(媒体评论) 用文学载体弘扬岐黄文 化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今天 ,在中医药复兴的历史关头 ,希望有更多的文学艺术家 关注中医药、宣传中医药, 以各种文学艺术形式反映火 热的中医药事业,深入挖掘 中医药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 ,加大中医药文化保护传承 和推广力度。 ——李佃贵(国医大师, 博士生导师) 春见《青囊》,秋读《 当归》,愚公果然挖山不止 ,一直坚持中医题材小说创 作,作为“世界中联一技之 长专业委员会”会长,我对 愚公先生的中医小说创作十 分感兴趣。传统中医不仅是 一个医学体系,还有丰厚的 人文内涵,需要作家讲好这 个故事。 ——曹东义(河北省中医 药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华传 统中医学会会长) 《当归》讲了一个生动 感人的民间中医传承故事, 是愚公先生又一部描写中医 药事业的力作。小说所描述 的“上医治未”是我们中医人 追求的至高境界,作为关注 、研究亚健康的探索者,我 认为作家的呈现对当下中医 传承发展有积极的作用。 ——朱嵘(《国医年鉴》 总编) 多年来,胡君执着而专 注地研习岐黄文化和中医药 知识,视野日益开阔,辨识 稳步提高。他的这部《当归 》,写的是中医,更写的是 生活。他既是为民间中医中 药树碑立传,也是为中华优 秀传统文化赓续弦歌,还是 对宽广而丰富的人性进行探 究,这是作家在具备了深厚 的生活基础后,又经过长期 的观察与思考,创作出来的 一部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 好作品。 ——莫伸(作家) 读《青囊》时我就说过 ,愚公自学中医并把写作转 向中医,是进入了一个神奇 王国,拥有了一座富矿,必 定会有大收获。果然,《青 囊》药香未散,又见《当归 》,还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 《岐黄使者》,我郑重向读 者推荐此书,因为中医太厚 重、美好的东西太多了。 ——杜光辉(作家) 精彩页 第一章 传承 古老而遥远,远到华夏文明的源头;其实又很近,一代代医者薪火相传几千年,一直在我们身边。深奥而复杂,让人觉得高不可攀;有时却又很简单,只是一句话、一个偏方,甚至一箪食一瓢饮,像空气和阳光,养育大地,慷慨无疆。虽然被忽略被遗忘,却依然默默维系着我们的生命与健康。 它就是——中医。 ——题记 1 风起。 枯黄的落叶和一些纸屑、塑料袋什么的在空中飞舞着,顺着街巷迎面刮过来,有点穿堂风的意思。风不是那么凛冽,但终究是进入冬天了,刮在脸上似有无数根细针从一个个毛孔扎进来。 下午5点,郭柏川提前下班,骑车从厂里往父亲家赶。 今日小雪。小雪这个节气标志着严冬的来临。父亲一向注重时令节气,喜欢在小雪这天做红焖羊肉或清炖羊肉,并辅以当归、黄芪、红枣之类,说是可御严寒。郭柏川托陕北的同事带了些横山羊肉和洛川苹果,特意请假早走了一会儿,把羊肉和苹果给父亲送去,心里琢磨着回去给父亲好好做顿饭,再看看父亲过冬还缺啥。 郭柏川父亲郭守正是秦西市民间中医,早年是市二院中医部医师,后来在家里开诊所,坐堂应诊治病救人,一辈子不曾停歇过。民间百姓多称他为“郭圈圈”。“郭圈圈”这个名字流传很广,父亲虽年过七旬,还是常有病人找到家里来,这种似永无止境的治病救人便一天天延续着。几年来,自柏川母亲走后,偌大个屋子只剩下父亲自己了,好在病人从没有间断过,父亲总是忙忙碌碌,倒也没显得孤单寂寞。 今天是2010年的小雪,半个月后的大雪就是父亲七十三岁寿辰,郭柏川一直想着要在今年大雪这个节气给父亲好好做个寿,老人们不是常说“七十三八十四”什么的…… 才下午5点多,天色就显暗了,街道两旁各家窗户透出暖暖的灯光。巷里行人渐多,这时是人们往家赶的时候了,郭柏川也一路猛蹬快速向巷子南头骑去。 这条巷子叫南关巷,据说是这个古城最长的一条巷子,巷头连着小南门,巷尾通向城外南郊,从巷头到巷尾足有一里多长。巷里有几家老作坊代代相传,比较有名的要数铁锅贴家的锅贴和吴大嘴家的糊辣汤,不光是老街坊老邻居们喜欢,还引得很多巷外人赶到巷里来,还有人专门从城里跑几里路来巷子深处吃这一口呢。父亲的诊所斜对门就是铁锅贴的锅贴铺子,铁锅贴是个热心人,对父亲特别关照,有时父亲忙着看病顾不上吃饭,他就把热锅贴送到家里。铁锅贴做几十年锅贴做出了名堂,人们说他家的锅贴香飘秦西半个城,成了名吃,市上相关单位还来人给挂上“秦西名吃”的牌匾。郭柏川自小就吃铁锅贴家的锅贴,喜欢看铁锅贴做锅贴。 每天天色微明,铁锅贴就开始忙活,先和好面团醒着,这样才可以让面和水充分融合。然后开始忙案头上的活儿,把一大堆洗好晾干的韭黄或韭菜切碎,与剁好的肉馅拌好,当然还有其他各种香料,这个时候巷里人大都还没有起床,所以从来没人知道铁锅贴拌馅的奥秘,也就无法知道铁锅贴的锅贴为啥会这么香。等到他揉好面包锅贴时,巷里已经有人往锅贴铺走来。当买锅贴的人排起队,锅贴也整齐地排在平底锅里了,像列队的士兵一样,一个挨一个,没有一丝空隙,却也不会有一个受挤或是站立不稳。很快,铁锅贴望着大家笑笑,高举铜瓢画一个完美的弧线,给锅贴们均匀地淋了一身面水,随着“吱”的一声响,锅贴们像沐浴一般腾地冒出一团热气,大锅盖随即盖上。排队的人群便响起报数的声音:“一打。”“半打。”“十个。”…… 这时,老板娘适时出来了,麻利地收钱,摆盘子。铁锅贴在那边揭开锅,在腾腾热气中,用长长的铲子伸向锅贴队列。一排一排的锅贴铲入盘中,一打的、半打的、十个的,张三的、李四的,顾客要的数量,一个不会错,谁先谁后也不会有差池。人盘的锅贴是翻过身的,金黄的油渍渍的脆壳还“吱吱”响着,香气便在巷里弥漫开来。 就在不远的东头,另一种美味——吴大嘴家的糊辣汤恰好也在这个时候开张了。铁锅贴家的锅贴要吴大嘴家的糊辣汤来配,有人端着锅贴去吴大嘴家,一碗味道正宗的糊辣汤配着锅贴才是完美的早餐。吴大嘴人憨笨些,他做的这锅汤却是透着灵性。巷里人都知道,他多年只用甘肃的土豆、回民街的牛肉,山乡里送来的菜蔬,加上从上一辈传下来的手艺,硬是让一个笨人做出一锅浓郁味纯充满灵气的糊辣汤。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