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禅者的初心(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日)铃木俊隆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万事万物,始于心,终于心!禅者的心,应该始终是一颗初心。
本书是铃木俊隆的美国弟子整理他坐禅时的演讲辑录,从坐禅的姿势,谈到色空观,谈到无,谈到忠于自己的初心,指导人们在生活中如何修行,鼓励读者去实现自己的真实本性和禅心。当心灵不再渴盼外物,它就总是丰盈的。多放下一些,会更加清净、从容一些。在混沌的世界里保持一颗澄明清澈的初心,在嘈杂的环境中寻得一处心灵的栖息地。
如果你开始禅修,那么你也将开始欣赏自己的初心,这就是禅者的秘密。
作者简介
铃木俊隆(Shunryu Suzuki,1904~1971),日本曹洞宗的禅师,法名祥岳俊隆,生于1905年5月,父亲也是一位禅师。在日本期间,铃木俊隆自年少即开始禅修训练,经过多年的修习而臻成熟境界。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当多数修行者皆改行从事其他职业时,铃木仍坚守他的禅师生涯。1959年,他迁移至美国旧金山。几年内,他的教授吸引了许多西方学生,他在旧金山建立了禅中心,并在加州卡梅尔谷地成立了西方第一所禅修院。 1971年12月,由于长年疾病缠身,铃木俊隆禅师辞世。著有《禅者的初心》《禅者的初心2》(原名《禅的真义》)。
目录
上篇 身与心的修行
坐禅的姿势
专注于呼吸
生命里的不平衡
心之波澜
拔除心之杂草
领悟禅的精髓
非二元化思维
叩首是严肃的修行
无一事
中篇 修行之路
关于“一心道”
重复的精神
禅修与激情
正精进是必要的
不留下任何痕迹
不执着于布施
错误的修行方式
不带任何目的的修行
研究我们自己
与环境融为一体
自我精神修养
最佳沟通方式
“大心”的表现
生死同一
下篇 用心理解
禅传统的精神
无常的教义
存在的本质
我们所说的“自然”
“空”的意识
心之察伺
“无”的信仰
执着和无执
平静地打坐
佛法的真义
真正的佛教徒
修行的基础
佛陀的启示
结语 禅之心
序言
打坐的西方
让世界安静下来,是一
种理想状态。然而有许多人
相信,实现前一句的设想,
可以不通过实际介入或改造
世界而达到。我所说的这种
方式就是静坐,在外观上,
它表现为肢体的操作,而在
内里,则包含各种心念想象
和气息的引导。世界,或对
世界的理解,于是随着人体
内状况的改观而产生变化。
对静坐稍熟悉的读书人
,可能会很快联想到东方文
化中充沛的各类静修传统,
包括印度瑜伽术、中国儒家
宋明理学阶段的静坐穷理和
道教与佛教的静修传统。如
果再加上全球其他区域古老
文明、思想和宗教中的类似
修行,粗略计算,各种古代
和现代静坐传统少说也有40
~50种。静坐已经是全球历
史文化现象了。
禅宗关于静坐的态度具
有自我辩难的特点,也就是
说,禅的不同支派既有主张
静坐的,也有消解静坐的,
即认为走动、饮食、躺平也
是禅的。上述两种矛盾主张
共同构成禅思想史上一幅不
连贯的场景。相应地,禅宗
将对于静坐的诠释延伸到对
生活事物、生命旋律,以及
存在和消逝的理解中。因具
有如此广阔的视野,禅也就
逐渐演化成为某种历史理解
、哲思和美学观照。
今天许多人文学术领域
,差不多皆进入视角的同步
转换中。与古代文化现象的
解释类似,目前对禅的认识
,已开始从东亚,进而发展
到泛亚视角来进行处理。例
如,学者们试图比较印度、
中国,日韩两国的星辰信仰
之间的关系,譬如“七星”的
崇拜图式。亦即是说,原来
许多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的内
容,已经被纳入泛亚思想并
作为其运动的一部分来处理
。从泛亚视角进行灯烛和茶
的考察也可作如是观。这种
考察告诉我们,生活中的许
多物事,在不同的文化、知
识和信仰传统里有不同的变
相。
对禅的考察也是如此。
如果说,不久之前,禅的研
究还是在中国禅宗史的领域
内进行,因而具有把应该整
体考察的对象局部化的弊端
,今天学界对禅的考察,逐
渐具备了人们所声称的全球
视角。
禅的发展,其实也表现
为某种地理学的运动。一般
认为,中国禅来自传说中的
天竺僧菩提达摩跋涉,据说
他从印度开始穿越高山、沙
漠、海洋,创立了中国禅宗
。经由他的一代代弟子的努
力,禅从中原延伸至四面八
方,形成了幅员辽阔的中国
禅范围。在唐宋时期,中国
禅又被求法僧人传播至安南
(越南古名)、朝鲜半岛和
日本列岛,诞生了越南禅、
朝鲜禅与日本禅。到了20世
纪,禅又从亚洲地区传入欧
美国家,于是欧美禅应运而
生。
欧美禅最初在北美形成
,然后蔓延到欧洲大陆。这
种面向西方的传法活动是由
日本禅者开启。为数众多的
日本禅僧和学者不断加入这
一禅的转移运动中,本书的
作者铃木俊隆是其中非常重
要的一位。
在欧美国家,《禅者的
初心》里的箴言隽语被制作
成冰箱贴,进入千家万户,
许多禅修团体奉铃木俊隆为
思想导师,在众多禅堂里都
可以看到他的照片,并且他
的影响已大大超越美国日裔
、亚裔团体,他的思想也被
许多欧美人所接受。
导语
万事万物,始于心,终于心。一本让你在喧嚣世界重获心灵安宁的书。
畅销40余年,深度影响乔布斯的禅宗入门经典。
乔布斯推荐:“《禅者的初心》强调感悟而不是知识。我看到很多人苦苦思索,却好像没有多少心得。我感兴趣的是那些在抽象的知识以外有重大发现的人。”
麻省理工学院哲学系教授、《人的宗教》作者休斯顿·史密斯推荐。
布面精装设计,烫金典雅工艺,值得一生阅读的书。
后记
我将大家视为需要某种
特定修行的特定群体,这里
所说的特定修行不完全是出
家人的修行,也不完全是在
家信众的修行,你们在找寻
适宜你们自身生活之道的路
上。我认为这就是我们禅修
共同体,我们群体的特征。
然而也有必要了解我们
本源的、未经分割的修行之
道,以及道元的修行之道。
道元禅师说过,有些人或许
会获得开悟,有些人则不会
。我对这一点非常感兴趣。
尽管我们在此处都运用
同一种方式,进行同一种基
础性修行,然而有些人会获
得开悟,有些人则不会。
这就意味着,尽管我们
缺少开悟的经验,如果我们
以关于修行的正确态度和理
解为基础,以正确的方式打
坐,那么这就是禅。
禅,它的要点是严肃地
进行禅修,最重要的态度是
对“大心”的理解以及对它的
信念。
我们已经提到过大心、
小心、佛心、禅心,我们知
道。这些词有其各自的含义

然而,对于其含义,我
们不能或者说不应该以经验
的术语来理解。我们曾谈论
过开悟的经验,然而它却不
是我们拥有的,可以用好和
坏、时间和空间,以及过去
和未来等术语表达出来的经
验,如果说开悟经验是一种
经验或意识,那么它也超越
了上述二元区分,超越了感
觉范畴。
因此我们不应该追问:“
开悟经验是什么样子的?”
提出此类问题,说明你不知
道禅的经验是什么样子的。
开悟,是不能用一般思考方
式来追问的。只有在不把此
类一般思考方式卷进来的时
候,才能理解禅的经验究竟
是什么。
我们必须对之报以信念
的“大心”,并非客观的、可
体验到的内容,“大心”始终
伴随在你左右。我们都知道
,大家的双眼都在自己的左
右,然而你们看不到自己的
双眼,你们的双眼也看不到
它们自身。眼睛只能看到外
面的事物,看到客观的事物
。同理,如果思考“你们自
我”,该“自我”就不再是你
真正的“自我”了,你不能将
你们“自我”作为某个客观事
物来展开思考。
那个在你左右的心,不
是肉体内的心,它是“普遍
心”。“普遍心”总是同一的
,不因人而有区别,在你左
右的“普遍心”,与在别人那
里的“普遍心”并无不同。“
普遍心”就是“禅心”。
“禅心”是“普遍心”或“大
心”,它非常非常之大。你
看到的一切都在“大心”范围
内,你的“真心…‘普遍心”或
“大心”一直与你看到的事物
相伴。
尽管你不知晓自己的“普
遍心”,它也总是在那里,
在你眼睛所及的每一刻,它
都在那里。这一点非常有趣
,你的“普遍心”总与自己观
察到的事物相伴。所以你们
可以了解到,这个“真心”“
普遍心”或“大心”就是万物

“真心”是一颗时刻在观
看的心。你不能说:“这是
我自己,我的小心,我的有
限的心,那个才是大心。”
如果这样想的话,就限制自
己了,把自己的真心给束缚
住了,将心物化了。
菩提达摩曾言:“欲观于
鱼者,未见鱼而先见水。”
实际上,当你观水之时,也
会看见真的鱼。见到佛性之
前,你应先观察自己的心灵
。当你观水之时,真性即在
彼处,真性即所观之水。
当大家说“我的禅修糟糕
透了”之时,“真性”也在这
里,然而你并没有意识到它
,这显得很愚蠢,因为你有
意识地忽略它了。我具有极
其重要的意义,正因有我,
你才能观察自己此刻这么做
,意味着总会这么做。因此
,假使你对此有信心,这就
是你的开悟经验。如果你对
“大心”有如此坚定的信念,
尽管没有获得开悟,你也已
经是真正意义上的佛教徒了

因此,道元禅师说:“对
于这个始终伴随在人们左右
的真心,不要期待所有修行
禅宗的人都能觉悟到它,获
得开悟。”禅师的意思是说
,如果你认为“大心”处于身
体之外、修行之外的某处,
那就是一种谬误。“大心”始
终伴随在我们左右。这就是
我认为你无法理解时,反复
讲这个道理的原因。
禅并不是仅为那些只懂
得盘膝而坐,或有极大慧根
的人准备的。每个人都有佛
性,我们每个人必须找到体
现自己佛性的道路。禅修的
目的,就是获取关于佛性的
直接经验,而佛性是每个人
都具备的。无论你做什么,
都属于佛性的直接经验范围
。提到佛性,意味着已经意
识到佛性。
大家的精进应该延伸到
挽救有情众生上来。如果我
的话还不足以敦促大家觉悟
,我甚至会打你一下!那样
你就会知道我到底是什么意
思了。如果你暂时无法理解
我的言语,终有一天会理解
的。终究会有人在某天理解
我。有人曾告诉我,有个小
岛正沿着美国西海岸,从洛
杉矶向北漂移到西雅图,我
将等候那个小岛来到身边。
我觉得大家都在很大程
度上,挣脱了物质条件的限
制,并且开始秉持清净心,
即初心,展开禅修。你能够
恰如佛陀自身所指那样理解
佛陀的教义。然而我们千万
不要执着于佛教,甚至不要
执着于我们的禅修。我们必
须保持初心,放下所有执着
,要拥有一颗知晓万物正在
不断变化的心。除了暂时性
地显现的形状和色相外,没
有任何事物存在。万物在
精彩页
坐禅的姿势
这些坐姿并不是达到正确心态的手段,采取这种姿势,本身就意味着拥有了正确的心态,没必要去获得某种特别的心态。现在我们谈谈坐禅的姿势。当你以“全莲花坐”的姿势坐着,也就是说,把左脚放在右腿上,右脚放在左腿上,当我们这样盘腿而坐时,即使我们依旧有一只左腿和一只右腿,它们却会浑然为一了。这个坐姿表达出“二元归一”的内涵:没有二,也没有一。
我想这也是最重要的教导:没有二,也没有一。我们的身、心也是非二、非一的,如果你把自己的身心看成二,是错误的;如果你走向反面,将它们看成一,也是错误的。我们的身与心
既是二。也是一。
通常我们认为某物不是一的时候,那么它就大于一;如果不是单数,那么它就是复数。然而,在实际经验里,我们的生活并非仅仅是复数的,它也是单数的。我们中的每个人既是独立的,同时又是依赖的。
若干年后,我们都会死亡。然而,如果我们只是把死亡看作人生的终点,那是错误的理解。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认为人没有死,这同样也是错误的。正确的理解是:我们死而非死。
一些人或许会说,我们的意识或精神永存,死去的仅仅是我们的肉体,这并非完全正确,因为我们的肉体和心灵都抵达了它们的终点,说它们会永久存在下去也是对的。即使我们在谈论心灵和肉体两个概念,实际上它们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因此,当我们采取这种坐姿将左脚放在身体的右边,右脚放在身体的左边,我们就分不清左脚和右脚了。左即是右,右即是左。
禅坐之姿,最重要的是保持背脊挺直。你的双耳和双肩必须在一条直线上。放松你的双肩,用你的后脑将身体向天花板方向拉直。并且,把下巴收起来,因为当你的下巴向上抬的时候,坐姿就是没有力量的,或许你已经在梦乡了。为了令坐姿
有力量,将你的横膈膜向丹田或下腹部处下压,这将有助于维持身体和意识的平衡。当你努力维持该坐姿时,一开始你会发现自然呼吸有些困难,但是当你渐渐习惯它时,你的呼吸就会越来越顺畅。
你的双手应该呈禅定印。。方法是:将右手手背放在左手手掌上,两个中指的中间关节相融,两拇指轻轻相碰触(仿佛正在夹着一张纸)。这样一来,你的双手将呈现为美丽的椭圆形状。你应该极为小心地维持这个通用手印,仿佛你两手正在小心地握住某个东西。你的双手必须紧贴你的身体,两个拇指维持在大约肚脐的位置,胳膊自由而放松,略微离开身体一点,仿佛你两只胳膊下面各自夹着一颗鸡蛋,但又不会压碎它们。身体不要歪到一边,也不要向后面或前方倾斜,必须直直地坐着,仿佛头颅正支撑着天空,这并非仅仅是一种姿势或呼吸的方式,它表达出佛教的关键所在,是对你的佛性的完美的呈现。如果要真正理解佛教,就应该依此修行。这些坐姿并不是达到正确心灵状态的手段,采取这种姿势,本身就是正确的心灵状态。但我们其实没必要去获得某种特别的心灵状态。当你试图得到某个事物时,你的心就已经开始游离了。当你无所求,就拥有了自己当下的身心。
我们的本性体现在行事中。我们不为其他事物,而是为我们自身存在而生存。这是我们戒条里表达出的佛教基本教法。即就坐姿而言,当我们站在禅堂。里,也有相关规定。但这些规定的目的并不是要将每个人呆板地整齐划一,而是让每个人最自由地表达出他的自我。
例如,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站姿,而我们的站姿是由我们各自身体比例来决定的。当你站着的时候,两只脚后跟之间的距离应该比照拳头之间的距离。大脚趾应该与乳尖呈一条直线。正如禅坐时腹部应该稍微用力,同样地,此时你的双手应该如实表达出自己。左手抵胸,其他四个手指环绕拇指,将右手置于其上方,拇指向下,前臂与地面平行,你会感觉到仿佛你正在抓着一根圆柱,这样你就不会弯下腰或歪向一边。
至关重要的是控制住自己的身体。如果你的腰弯下去了,那么就会丧失自我。你的意识将会游离,心也溜走了。不应该这样,我们必须把心留在此地,此刻!这是关键所在,你必须拥有自己的身心,每件事物都要正确地各安其位,这样就万事无忧了。例如,如果我说话时麦克风放在其他地方,那么它就丧失了意义。当我们身心有序,其他任何事物都会正确地各安其位。
然而,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无意识地放弃自我,变为他物,而且是在自我意识之外整理事物的秩序。但是,如果自身并非井然有序的话,那么也就无法整理其他事物。 当我们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其他任何事物都会得到安排。我们自己就是“统领”。当统领睡觉时,所有下属们都睡着了。当统领做正确的事,下属们都在做正确的事——在正确的时间。
因此,不仅仅坐禅保持正确的姿势,而是包括所有行为。当你开车、读书时也要保持正确的姿势。假使你读书时懒洋洋的,你就一定看不了多久。试试看,你将会发现保持正确姿势的重要性。这才是真正的禅理,真正的禅理不是写在书本上的,写在书本上的禅理不过是我们大脑的养料。当然养料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2: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