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良师轶闻/江南大学文化书系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本书为“江南大学文化书系”之一,收录了由江南大学离退休老同志、教师、校友所撰写的部分已故老教师的生前铁闻。远至近,生动地记述了这些优秀教师在教书、治学、育人过程中的精彩故事,每篇文章都配有现代手段制作的人物画像,神形兼备,再现良师形象与气质。本书旨在传承育人理念,弘扬师德师风,彰显江南大学“驾学尚行,止于至善”的文化精髓。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教育管理者、学生及校友阅读,也可作为大学新教师岗位培训用的辅助读本。
目录
第一篇 文江学海源流长
他日有进,当学韩愈——钱穆
酒逢盛世千杯少——朱宝镛
五四运动洗礼,耄耋之年入党——吴菊晨
擅长中医的纺织专家——李炽哉
我是来请教一个问题的——向瑞春
在浴室睡着了,还做了个好梦——沈学源
微生物是活的,让它跟着你走——丁耀坤
外语没有捷径,唯有精读强记——陈玉嘉
101岁乐观豁达的长者——王鸿祺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汤逢
有他的指导,必大有收获—龚缵模
第二篇 先师传道恩济航
希望学生都能超过老师——檀耀辉
老牛明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刘树楷
生命不息,学问不辍——夏纪鼎
小事做不来,大事定做不好——刘复光
生命中不期而遇的芬芳——王鸿生
秉承《钱氏家乘》的楷模——钱慈明
与显微镜相伴一生——陈锡赉
对青年教师成长“毫不留情”——童有勇
戊醇有多少种同分异构体——华静娟
一曲纯正的《红莓花儿开》——王文生
他的“严苛”让你当面掉眼泪——刘当慧
发酵学科“四大金刚”之一——全文海
育栋梁之才,探食味之究——高维道
蓬皮肚总统——冯品如
边修色谱仪,边吹口哨——王荣民
以学为尊,以生为本——王璋
难得一知己,设计一英才——沈大为
让五星红旗飘扬在北极导弹发射基地——胡学铮
第三篇 杏坛耕耘祧李芳
厚德乐生的高寿长者——吴乃扬
他的高等数学课被喻为“王兴记馄饨”——严希贤
自行车轮胎体积如何积分——郎公天
留有他手迹的借书证是我永远的珍藏——吴科征
有他在,不愁实獅不出——金岭南
仁医妙手,良师慈母——彭玉蓉
将人生况味与深层思考融入课堂——杜文园
寄儿乡里,情系造型——徐里君
开水泡冷饭,边吃边指导——邓家佩
亦师赤子心——王新民
清华六年,江南二秩——方沛伦
后记
序言
“大学,大师也”。这是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的核
心思想,他的原话是“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
师之谓也”。今天我有责任重申:“大学,大师也!”近些
年,我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的过程中,总会自觉不自觉地关
注、考察其他名校的师资状况,注意收集那些描绘老高校老教
师的作品集,想从中得到一些启迪。同时我也大声呼吁:要抓
紧收集江南大学的师者故事,不遗余力地推进《良师轶闻》的
撰写,并将其纳入“江南大学文化书系”。
江南大学脉系可追溯至1902年创立的三江师范学堂,几经
更名、扩立、发展,金陵典学名盛九州,桃李天下。1958年,
南京工学院之食品工业系整建制迁往无锡,在“鱼米之乡”独
立建成“无锡轻工业学院”。当年的学校曾被誉为“中国轻工
高等教育的明珠”,是全国轻工高校中唯一的“211工程”大
学,1998年成为教育部直属高校。随着世纪翻页,在锡的三所
高校合并,于2001年初组建“江南大学”。又经过十多年的建
设与发展,今天的江南大学已经跻身全国高校五十强。如果没
有早年那些世纪贤德、博硕先师,以及一大批杏坛园丁的辛勤
耕耘,我们很难想象,江南大学这棵大树何以枝繁叶茂,干强
根深地生长在这片物华天宝的江南水乡,得到国内外学界的认
可,受到社会各界的青睐。
一所名校得益于源远流长的师资队伍,是因为她有着与众
不同的文化特质。学校早期的教师源自五湖四海,来自当时国
内最好的高等学府,有些是“早期海归”,毕业于美国、法
国、比利时、日本、苏联等国的一流大学和研究所,他们师承
权威、治学严谨、颇有建树,不愧为世纪贤德。有些在“文
革”之前就开始培养研究生,改革开放后,一批教授、副教授
成为国内恢复研究生招生之后的首批导师,他们为我校建立全
国首个食品科学与工程、发酵工程、粮食工程、油脂与植物蛋
白工程等博士点和诸多硕士点,发挥聪明才智,做出无私奉
献;还有一大批条分缕析、诲人不倦的园丁,勤勤恳恳地耕耘
在教学第一线,他们深受学生崇敬与爱戴。抢救已故老教师教
书育人的文化遗产,整理“良师轶闻”是江南大学师生的使
命。我认为,《良师轶闻》是交流教育思想,推崇文理交融,
秉承师德文化,推进以“文”化人的精神大餐,希望广大师
生、校友能够从中获得榜样的力量。现在这本书作为“江南大
学文化书系”的第二本出版物即将出版,我感到有所交代,十
分宽慰,也希望类似这样的好书一本又一本地写下去。
江南大学校长陈坚
2014年6月
导语
《良师轶闻/江南大学文化书系》重点介绍江南大学独立办学以来已经故去的老教师的精神。本书分为三篇,文江学海源流长介绍1914年及更早出生的人物;先师传道恩济航介绍博士生、硕士的导师;杏坛耕耘桃李芳介绍辛勤耕耘的各类园丁。文章内容涉及老教师的不同侧面的小故事,从平凡小事中反映他们的精神面貌与风范品格。
后记
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创造文化的人本身也是文化的组成部
分。在文化传承和发展过程中,大学毫无疑问是文化的高地。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乃人类文明
的承前启后和集大成者,正是他们构成了世代相传的文化基因
和标识独特的大学文化。本着对甘为人梯、传承文明的师者的
敬仰与怀念,我们编纂了这本《良师轶闻》,这是继《绿色情
怀》之后,又一本“江南大学文化书系”出版物,以纪念办学
史上为教书、治学、育人奉献终生的众多优秀师者,更希望从
他们的言行印迹与精神风采中,感悟到江南大学的文化内涵与
精髓。
承蒙厚爱,原中宣部部长、现江南大学书画研究所所长王
忍之先生专为《良师轶闻》题写书名,表明了对传承师德文化
的高度重视,对江南大学广大师者的莫大勉励和鞭策。
本书从征稿到汇编整理、修改润色及至最终定稿,编撰者
在采访、回忆、记录、整理与撰写中,无疑经历了次心灵的洗
礼与震撼,对“大学乃大师也”的理解也得到进步升华。编撰
者深切体会到,对师德进行一般性理论概括似乎略显苍白,对
师风开展常规性回顾与总结,也难以表达出其间的真谛。为
此,我们把目光聚焦于师者轶司与故事,采用“寓理于情”、
“树德于事”的表达方式,同时,在文体文风上也力求生动、
清新、诙谐,希望通过师生更喜爱的方式,更加鲜活、更加亲
切地还原众多师者治学育人的崇高风范;将诸多良师轶闻连同
各位作者的感触评品,并呈现给读者。
从本书的酝酿到付梓,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关心和鼎力支
持,并对本书的编撰提出了高屋建瓴的指导意见和建议;各学
院和相关部门也投入了许多精力,努力发掘和整理优秀师者的
感人事迹;许多离退休的老同志、资深教师、优秀校友更是尽
心竭力为本书撰写稿件,有的作者身兼多职,事务繁忙,仍然
如期奉献出美文;原档案馆副馆长王建中、宣传部陈祖建提供
历史照片;研究生沈妙利用现代手段对人物画像进行了写意化
处理;为打造这本质量较高、可读性较强的作品集,编委会同
仁精诚合作,反复商定编排体例,积极推进编撰工作,承担了
征稿、审稿、整理、修改、润色、校对、定稿等大量繁复的工
作,在此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时间和条件所限,本书未及对故去的
优秀师者事迹作全面的发掘和整理,又因篇幅所限,仅从供稿
中选取部分与本书主题、内涵、风格相近的师者轶闻,入选者
亦不过撷取其一生之吉光片羽,难以概全,疏漏之处在所难
免。在深感遗憾的同时,我们将继续对其他众多优秀师者的风
范故事进行征集整理,并以不同方式陆续结集面世,以飨读
者,也希望读者不吝赐教,给予批评指正。
江南大学宣传部
倪松涛
2014年8月
精彩页
他日有进,当学韩愈—钱穆
(在江南大学纪念钱移先生一百周年诞辰大会上的发言)
钱慈明
我的二伯父钱穆,曾任职老江南大学教授、文学院院长。1895年7月30日(清光绪我二十一年乙未六月初九),二伯父出生于江苏无锡县南门外鸿声里七房桥的贫寒书香世家。7岁人熟,修读古文。日识生字20余,渐增至七八十,均强记不忘。后家迁无锡荡口,改聘华姓熟师,听讲《史概节要》和《地球韵言》等。随后师病失塾,在家竟日读小说,能通篇背诵《三国演义》,不差一字。
伯父10岁时进人荡口镇私立果育学校。果育是清末乡间新式小学,尊师重教传统未改,师资质量甚高,既多宿儒任教,又有留洋学生讲课。伯父既得经史子集的国学教育,又接触西方新学。他发奋力学,屡得鼓励。体育教师钱伯主是革命党人,启以民族观念与文化意识。国文教师顾子重学贯中西新旧,尤精历史地理,曾抚伯父脑袋,当众称赞:“文气浩荡,他日有进,当学韩愈。”伯父遂有学韩之志。暑期讲习班教师华紫翔是苏州中学英文教师,竟能讲授上古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明清各代诸体古文史册,伯父受益匪浅。因作文优秀,获《太平天国野史》和《修学篇》两册书为奖励。《修学篇》乃将万里所译,选述西欧诸位未进学校、自学成名者数十人之修习故事。此书对于伯父有志苦学不倦,自学成才的影响甚大。良师的点拨教诲,使学生受惠无穷。
1905年伯父小学毕业前一年,祖父英年早逝(41岁)。时伯父年仅十一,家徒四壁,唯祖母坚道祖父遗志,定为钱氏保留几颗读书种子,不忍伯父等兄弟失学。1907年冬,他与兄长一同考人刚成立的常州府中学堂,二伯父读中学班,大伯父读师范班,都是班上最优秀的学生。迫于生计,大伯父津业,即回七房桥创办又新小学,并亲自任教,月薪10余元,用以养家活口,同时供诸弟读书。二伯父中学毕业后,也即分挑了家庭负担,先后在三兼小学、荡口镇私立鸿模(即果育)学校、梅村镇无锡县立第四高等小学、后宅小学担任乡村小学整师,辗转七年半。乡教既繁且碎,他却见缝插针,充分利用时间博览群书。吃饭看书,如厕看书,寒暑不极。夏暑为防蚊虫叮咬,纳双足人盆夜读,坐船往返梅村高四与荡口鸿榄之间,安坐船头聚神读书。仿效古人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之例,晨学经书,夜阅史册,午间兼读闲杂,授课之眼,亦读报章杂志,学而不倦,铁而不舍,自励不息,苦读十年,为他一生的学术造就与阐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贡献奠定了深厚扎实的根基。
1922年秋,伯父由好友施之勉先生推荐,应聘厦门集美学校,任高中部、师范部三年级毕业班国文教师,开始了他九年的中教生涯。1923年秋,应钱基博先生相邀,人职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任教。三师对门是孔庙和无锡国学专修馆,他开始了著述大业。1927年秋由三师同事胡达人先生推荐,转人江苏省立苏州中学任国文课首席教师,教最高班兼班主任,并带钱伟长去苏州读书。1928年夏秋之交,忽家遭三变(丧儿、妻、长兄)。1929年春,伯父在苏州续娶伯母张一贯,并迎祖母居苏州,共生三男二女,长子钱拙、次子钱行、三子钱逊、大女钱易、幼女钱辉。
1930年秋后,顾颤刚先生特荐伯父应聘燕京大学任国文讲师,开始了大学教授生涯。燕大时称各教会大学中最中国化的高校。伯父初到燕大,就在督学司徒雷登主持的招待宴上直抒感怀,“所谓中国化者实不然”。建议将那些洋文命名的楼宇统统改为中文名称。燕京大学特此召开校务会商议,终采纳伯父之建议,改“M”楼为“穆”楼,“S”楼为“适”楼。以钱穆和胡适之名各命一楼,这在燕大传为一时佳话。但教会学校的氛围伯父终感不适,故一年后即辞职。1931年夏,伯父应聘北京大学史学系副教授,携眷奉母北上,兼清华课程,再升教授。1934年又兼燕大与北京师范大学教学。伯父当年在北大上课,似登辩论会场,不避争议,观点鲜明,博引详证,深入浅出、谈谐善喻、形象生动,尤其是满腔激情,激荡全室,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尽管伯父一口无锡官话,东西南北各地人士竟然都听得懂,来自校外的旁听者为数不少,每堂听讲者常达300人,坐立皆满。伯父是北大最叫座的名教授之一。
伯父在北京大学执教八年,前三年利用北京和各校图书馆,后五年一意购置故籍孤本,常到琉璃厂、隆福寺各书店,店主几无不识。有限的薪金,除日用之外,尽数耗于此。历年所购书籍逾5万部,20余万册,内不乏珍本秘籍,可装20余大箱,继而伯父在学术上也日益渊博。
1937年,抗战爆发。北京各大学纷纷迁校西南,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南开三校合并在长沙组成临时大学,1938年迁昆明,命名为西南联合大学,伯父在文学院任教。1939年曾受聘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任教。北大来联大的史学系学生已全部毕业。遂告假一年,返苏州省亲,时伯母也携子女自北京返苏,持类门荒废已久的榴园,更变姓名闭门不出,陪侍老母。1940年夏,他经香港抵成都履职,又兼齐鲁大学课。1941年2月祖母精逝,得噩讯日夜伤悼。1944年执教华西大学,1945年又兼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