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昌春的《唐史并不如烟(第4部开元盛世修订版)》讲述了诛杀韦后之后,唐睿宗李旦被扶上皇位,但这个和中宗一样软弱的皇帝,完全成了太平公主的政治傀儡。自认有功的太平公主野心逐渐膨胀,也开始做起了女皇梦,这自然就引发了与李隆基之间的矛盾。最终,李隆基先下手为强,亲率兵马除掉了太平公主的势力,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天下之主。为了表明励精图治的决心,他把年号改为了开元,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来临了!
在吏治上,李隆基展现出了高超的用人智慧,姚崇、宋璟、张九龄等人相继拜相,各种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在武功上,他改革兵制,任用哥舒翰、王忠嗣、张守珪等名将,开疆扩土,唐军所向披靡,横扫天下;在个人生活上,李隆基开创了皇室兄弟和睦的记录,并留下了众多妇孺皆知的风流韵事……在他的领导下,唐朝的国力达到鼎盛,开元盛世也随之成为了中国人的精神图腾。
曲昌春的《唐史并不如烟(第4部开元盛世修订版)》以通俗流畅的笔法讲述唐朝的历史,本书主要讲述了中国历史上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开元盛世前后的重大历史事件。
全书致力于从各个角度展现出开元年间的风采,在此基础上,又做了不断的挖掘深化,让读者在轻松了解这段历史的同时,也开始思考一些更深一层次的东西。可以毫不避讳地讲,在各种唐史读物中,这部书是最有营养的通俗读物。
第一章姑侄恩怨
六味地黄丸
中国大历史中曾经有过这样一位神奇的人物,他本人当过皇帝,他的父亲当过皇帝,他的儿子当过皇帝,他的弟弟当过皇帝,他的侄子当过皇帝,最要命的是,他的母亲也当过皇帝,善于联想的人们就送他一个称号:六味地黄丸(六位帝皇)。
这个神奇人物是谁呢?唐中宗李显。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推理,其实睿宗李旦同样如此:
本人当过皇帝,父亲当过皇帝,儿子当过皇帝,哥哥当过皇帝,侄子(温王李重茂)当过皇帝,母亲(武则天)也当过皇帝。
综合评定:六味地黄丸。
如此算来,李显、李旦哥俩就成为中国大历史中硕果仅存的两粒“六味地黄丸”。除了他俩,再也找不出第三位!
绝版!
一辈子能得到“绝版”这两个字看起来是多么幸运,然而具体到李显和李旦这哥俩,“幸运”二字又显得那么沉重。其实在很多人看来,李显和李旦哥俩就是一对苦命“Twins”,人生的过程不尽相同,人生的苦涩却一脉相连。
中宗李显先受制于母亲,后受制于自己的皇后,人生评语:憋屈。
睿宗李旦呢?
他也好不到哪里,他先受制于母亲,后受制于妹妹,最后还受制于儿子,人生评语:更憋屈!
记得上高中时曾经做过一道语文题,题面是这样的:
吃不到苦的苦比吃到苦的苦还要苦。
要求是解析题面中几个苦的具体含义。
这不是绕口令,而是一道分析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下。
如果把上面的句式套到睿宗李旦的头上,就会形成这样一句话:
看不见憋屈的憋屈比看得见憋屈的憋屈还要憋屈。
写到这里,估计很多人会问,睿宗李旦真的有那么憋屈吗?
这个真的有!
关于李旦的第一段憋屈,《武后当国》中已经提到过,在此按下不表,我们将镜头摇到公元710年六月二十七日之后。
场景:长安皇宫之中
一个中年男人正对着一个官员问道:这事跟太平商量过了吗?
官员回答说:商量过了!
中年男人又问:跟三郎商量过了吗?
官员回答说:商量过了! 中年男人不再言语,提笔签字。
镜头推近:龙飞凤舞两个大字“同意”。
看到这里,大家应该看出来了,这个中年男人便是李旦,而这样的场景对他而言无比熟悉,他的皇帝生涯几乎就是如此场景的重复:
“跟太平商量过了吗?”
“跟三郎商量过了吗?”
在他的心中,第一个当家的是太平公主,第二个当家的是儿子李隆基,而他自己只不过是一个签署意见的机器。
皇帝当到这个份上,除了叹息,还是叹息!
谁是主角
明明自己是皇帝,却要听命于自己的妹妹和儿子,这一切是为什么呢?
答案来自唐隆政变。
众所周知,李旦能再次登上皇位,是因为大唐王朝发生了唐隆政变,政变中原本手握权柄的韦皇后被诛杀,而被韦皇后推上皇帝宝座的李重茂又被拉下了皇帝宝座,在这之后,李旦被推上了皇位。
是谁把李旦推上了皇位?
现存于世的《旧唐书》和《新唐书》将主要功劳归到了李隆基身上,根据《旧唐书》和《新唐书》的记载,李隆基率先萌发了政变的念头,然后经过一系列串联之后,最终政变成功,因此李旦登上皇位,最大的功劳归李隆基,因此可以概括为“儿子栽树,老子乘凉”。
这一幕是不是有点眼熟?是不是跟李渊、李世民父子有些相似?都是儿子运筹帷幄,老子坐享其成,最终老子沾了儿子的光。
真是老子沾了儿子的光吗?
真相并非如此!
历史的真相是,开创唐朝李渊厥功至伟,而睿宗李旦登基,厥功至伟的是他的妹妹太平公主,而李隆基和曾祖父李世民一样,他们亲自过问了国史,并且授意篡改了国史。
在李世民的笔下,他是开创唐朝的第一功臣;
在李隆基的陛下,他是拥立父皇的第一功臣。
他们都是功臣不假,但并非第一功臣,而他们为了政治需要,把自己树立为第一功臣,然后把原来的第一功臣拉下马,湮没到历史的故纸堆里。
吹开历史故纸堆上的灰尘,让我们看一看到底谁是唐隆政变的主角。
公元710年的李隆基,年龄为二十五岁,职位为卫尉少卿,身份为相王的第三子。
公元710年的太平公主,年龄四十多岁,身份为本朝权势最大的公主。
正是在公元710年这一年,发生了唐隆政变,我们要问,谁是主角?
在中国历史上,发动政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想政变成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有权,第二有钱。
这两个条件太平公主都具备了,而李隆基两手空空。
论职位,他只是卫尉少卿,掌管军事器械的从四品官员,只相当于现在的副司局级;
论财富,他的父亲李旦一直受到排挤,先是受武则天排挤,后是受李显排挤,因此注定李隆基的财富水平非常一般。
何以见得呢?可以从一顿生日寿面说起。
有一年正赶上李隆基过生日,李隆基正巧来到了老丈人王仁皎家。眼看女婿上门,又赶上生日,王仁皎就准备给李隆基做一顿生日寿面。然而,那时的王仁皎是罗锅上山——钱紧,不仅家里没有面了,而且连钱也没了。
万般无奈,王仁皎从身上脱下了自己的紫色半袖衣服,到外面把衣服卖了,然后买了一些面回来给李隆基做了一顿生日寿面。
试想,如果李隆基手里有钱,何至于让老丈人家到了山穷水尽连做顿寿面都得卖衣服的地步。
总结陈词,李隆基当时没什么钱。
让这么一个两手空空的青年去发动一场改朝换代的政变,这就不是创业了,而是自杀。
然而,偏偏这个两手空空的青年最后获得了成功,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他得到了一个人的支持,这个人就是他的姑姑太平公主。
原本太平公主的日子过得风生水起,无论在母亲武则天时代还是哥哥李显时代,她都是炙手可热的显贵公主。然而在李显死后,太平公主的日子便没有了阳光,李显的皇后韦氏揽走了所有的大权,并在各个要害部门都安插进了韦氏子弟,这让太平公主的心情跌落到谷底。
显而易见,只要韦皇后执政,太平公主就得靠边站,想恢复往日的辉煌,门都没有。
就在这个时候,李隆基找上了门,姑侄二人在政变的问题上一拍即合。
在这之后,太平公主派自己的儿子薛崇简跟李隆基一起策划政变,四处串联,这样一来,政变就不仅仅是李隆基的一厢情愿,也是太平公主支持的志在必得。P1-4
这是一部比《明朝那些事儿》还要耐读的书。
——专栏作家,李开周
历史畅销书作家曲昌春在《唐史并不如烟》中,用耐心而细致的笔法,为我们描绘了大唐这个帝国的全景辉煌,读来思绪万千,百感交集。
——历史作家,魏风华
风趣中不失深度,幽默中更显深沉,笔者用淡淡的笔触将盛世唐朝娓娓道来,既呈现出恢宏大气的大历史观,又在不经意间勾勒出大历史中的历史细节,独具慧眼地把唐朝的纵横面一并展现在我们面前,将唐朝最真实的人和事还原到我们面前。
——历史作家,高天流云
历史静静地待在那里,所有意义都看后人如何赋予。细察一代代人,尤其是年轻的读者如何解读历史,很有意思的,甚至比所谓解密历史真相更有意思。例如这本《唐史并不如烟》,会让我纵览唐朝的兴衰,但我更关心的是作者为什么这样读这样表述历史,琢磨琢磨,真的很有意思。
——图书策划人,蒙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