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此生最深恶痛绝,娱乐明星闻风丧胆的“娱记教父”个人自传《我是黎智英》大陆首度公开!
“卖五香花生也要自己做老板”的家传智慧;从1港元到5亿美金的创业传奇!台湾休闲服饰龙头品牌佐丹奴创始人,香港最具争议的传媒大亨自述创业之路!虚怀、简单、专注、承担和操守,《苹果日报》创办人30年的创业生涯写照。
美国沃尔玛、GAP,英国大众化妆品牌Next、欧洲最受欢迎的时装连锁品牌FRENCHCONNECTION,意大利著名服装休闲品牌BENETTON,日本零售控股公司FastRetailing争相学习黎智英的经营模式。
李嘉诚此生最深恶痛绝,娱乐明星闻风丧胆的“娱记教父”个人自传《我是黎智英》大陆首度公开!
他的造型看起来像黑道大哥,他的狂语听起来像草根街民。他从来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却白手起家创立著名服装品牌佐丹奴、创办了台湾地区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壹周刊》和《苹果日报》。
《我是黎智英》中,谈身世,他透露幼时在街头求生的丛林岁月,塑造了往后的创业性格;谈创业,他自爆靠炒股赢来第一桶金,又靠出老千买到第一栋厂;谈挫败,他坦言亏钱是没认清市场规模,绝不卸责地喊天哭地;谈管理,他不避讳向麦当劳偷师,改革佐丹奴的商品结构;谈创新,他说明思考步骤,敢说敢作不怕人学。此外,书中亦有台湾独家专访,剖析黎智英带领下的壹传媒成功术。
前一篇文章提到,因为家庭背景和性格的关系,我血液里流着做生意的基因,屡次与老板意见冲突,最终决定创业。我是走在故事的前头了。如果不是有过一次“幸运之击”(Lucky Strike),我会毅然豁出去吗?
我55岁了,活过的日子肯定要比余下的多。我深深地感受到人生不测,没有运气,就算有天大的本领亦难以成功。我做过不少事情,更深知一山还有一山高。
然而最令我不能不谦逊的,是上天赐予我的运气:就算在事业最险恶的关头我也从未怨天尤人,相信吉人天相,结果每次都有惊无险地安然度过。万幸成功了,我亦不知道那是自己的本事还是运气使然。那我又怎能不谦逊?感恩与傲气难以共存。
1972年香港股市狂飙,到1973年暴跌。在这短暂的时间,我拿年尾七千元花红,加上同事合资的三千元,合计一万元在新鸿基证券行开了个信用交易户口,买空卖空。到1973年金盆洗手,我已赚了近20万元。
我炒股的心得来自一本叫《股票作手回忆录》的奇书。(Reminiscences of a Stock Operator,作者Lefvre是个炒股奇才,但最后输光自杀身亡。)我赢得这笔横财主要是时来运到,我知道炒作迟早衰收尾。故此炒股收手后,我发誓不再炒作,连后来香港房地产狂升我也从未沾手。
有这笔横财在手无疑壮了我的胆量。不过,就算没有那笔炒股赚得的横财,哪怕要向亲朋戚友筹钱,我还是会创业的。创业所需的资本不多,不难筹得到。有意创业的朋友千万不要因为看了我这篇东西便去炒作筹本。这样做我保证你会碰钉子。如果为了筹钱创业而炒作,我也一定不会有好结果。
世事就是这么奇怪。假如想通想透后才辞掉高职创业,我可能会有太多顾虑,最后会拿不定主意。幸好我生』生冲动,豁了出去再算。可是豁了出去,我才发觉创业路途崎岖,困难重重。
最令我困扰的是,我在德安织造厂做经理,他们的客源主要是英国市场和人口商。我对这两者都不看好,创业便不能走同一条路,而要另觅生天了。
上个世纪70年代中,撒切尔夫人还未上台。那时英国的经济萧条得令人沮丧,况且英国市场太小,订单通常只有一二百打。不像美国市场那样,—个款式便动辄几千打。英国市场难有作为。
我看到当时英美的大零售商都已开始直接向香港的厂商下单,他们更要建立自己的牌子。这样做既可以避免给人口商成本和利润,价钱更便宜许多,故此我认为那必定会成为大趋势。
零售商不像人口商那样,在香港设有完整的采购架构,全面掌握不同厂商的生产能力和弱点。欠缺这方面的经验、人才和系统,零售商难以和厂商紧密协调,严加控制质量和生产流程。故此初期他们只会订造一些款式简单、容易生产的大众款式。
创业之初我没有能力应付款式多和复杂的订单。一间新厂起码要操作一两年时间才可以把人才、系统协调起来,形成足以应付大众款式以外的熟练技术和管理架构。
在此之前,新厂只宜接数量大、无论是原料或款式都简单的大众款式。这些订单生产转流快,因而资金周转也快。创业者都欠缺周转资金,流程简单完工快的订单就更重要了。我想,创业便要以美国市场的零售商为对象。
怎么办?我还没把问题想通,幸运之神便来敲我的门了。我辞职的事很快在行中流传。Michael Lee是当时日本名牌毛料代理商安宅(Ataka)的营业总经理。他打电话给我,开门见山,问我有没有兴趣到专做美国市场生意、在行中数一数二的先时织造厂当经理。我想也不用想便答应了。 可是这份工作我做不到两个星期便想辞职了。先时的老板是个三十七八岁,很年轻便跟太太和岳父创业,捱尽艰辛、吃尽苦头的潮州人。
他很会做生意,更爱玩乐。他几乎每晚都有饭局,然后到夜总会饮酒、跳舞玩女,非到三更半夜不回家。他可能是要藉此补偿过去艰辛吃苦的日子吧。
我一上工,他便叫我陪他去消遣。对血气方刚的我,玩女狂欢而又不用花钱,那当然好过瘾。可是翌日上班却非常疲累,办事没精打采,陪了他几次我便觉得不对劲。
旺盛的创业心让我清楚地看到这种生活消磨意志,长此下去将走向堕落而不是创业。故此,我跟老板说我不再陪他吃饭跳舞了。幸好他还算开明,只笑笑地说:“那么以后你便不用陪我了。”没有半点儿不高兴。
这次经验让我对腐败的夜生活有所警惕,更加自律,从此早睡早起,以免要拖着疲累的身躯上班去。
我在先时做了一年多便离开,辞职时张老板用红股挽留我,但我拒绝了。他们是家庭生意,做他们的小股东容易产生利益冲突。我想,受利益牵制比做他们的大伙计还要难捱。况且,他们是找我为他们经营生意,这就好像找个看管庙宇的庙祝一样。我不想当庙祝,我要成佛。P7-10
胡适生前最喜欢劝人写自传,他认为自传不是只属于社会上功成名就的那一班人,而是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引车卖浆之徒,每一个人都有写一部自传的价值,因为每个人的人生各有不相同的面貌,都有故事可看,都有教训可取。胡适当然也另有历史家的私心与阴谋,他写自己个人的人生不免也要写到他孑身所寄托的时代与场所。这些侧写的线索,多年之后就可能成为历史学家见猎心喜的文献与史料。胡适劝人多写自传,想来也是为了自己行业的就业生计着想。
我也是爱劝人写书的人,一方面是长期从事编辑出版工作的副作用,一方面也真的是体会到各种书有各种益处,写书的人把自己的曲折人生或思考多时的心血藏寄于书中,不管高明与否,很少有读来没收获的。我在有机会担任各种文学奖评审时,特别爱看初审,因为那里头有许多非职业的素人作家,既没有写作的想象又没有圆熟的技艺,只好押下自己真实的人生与经验,血淋淋地挖心剖肺、排闼直述。在曲折幽微的阅读中,我们就见识到一个又一个全然独立的生命样态,让我们这些偷窥者好像活过好多个人生一样,那真是白白赚到了。
黎智英自从办杂志办报纸以来,自己已经是写文章的老手了,因文贾祸也撞上不只一回。但是我做为他的读者,虽然常常在他文章里得到收获,却总觉得还不够满足痛快。我仔细想了想,猜想是因为他急于表达抽象的意见和看法,忘了说有血有肉的故事的缘故。
肥佬黎来台湾办杂志,我因缘际会从遥远陌生的读者变成一见如故的朋友,我才有机会向他表达读者立场:“嘿,Jimmy,你的文章想法很有意思,可是有时候还不够好看……”他问为什么,我就说,你可能急于做一个思考者,忘了做一个说故事者,但说故事是比较受欢迎的,连带思考的内容也容易被消化;别忘了伟大的沟通者都是说故事者,佛陀是说故事者,耶稣也是说故事者,故事之内才有无数的可能含义。最后我半挑衅半鼓励地说:“为什么你不把自己写进去?把自己的故事拿出来?为什么老是要给我们完成的答案和道德教训呢?”
对呀,办《壹周刊》和《苹果日报》闯出一片天的黎智英,虽然以挖掘内幕八卦令名流权贵爱恨交织,但他自己的故事可精彩了,并不亚于他传媒中的八卦。不管是他从赤贫到富贵的人生转折,或是他峰回路转的经商生涯,他都有他的爆发性与传奇性。而他今天的许多看法不就是从这些独特历练里冒出来的吗?为什么不把这些看法见解和那些经验历练写在一起?
没想到一向骄傲自信的Jimmy竞听了我的劝告,没多久后的专栏文字开始把自己的故事写在里头了,而且写得挖心剖肺,诚实得令人又惊又畏。
这里面有一系列讲他自己的创业故事与做生意的体会,由于出于真实经验,写来有血有肉,就变得发人深省,而其中旁及创业时期友人的情谊与个性,也颇令人动容。故事出来之后,不只我觉得好看,我发现好几个写文章或做生意的朋友都和我提到这系列文章,他们都注意到黎智英独特的个性有独特的经营哲学,他们读出来他的成功并非偶然,他们也读出黎智英冲刺时不可阻拦的力量,但也读出他绝情于世俗的孤独命运。性格决定命运,黎智英的故事,庶乎近之。
怂恿者再接再厉,我又对Jimmy说,嘿,为什么不写出你的街童岁月,那些从残酷大街得来的早熟的知识?人生既是苦涩旷野,却又能长出甜美果实,再没有比这更有意思的故事了。说完这些话,作为一个轻松读者的我,正准备期待他下一个系列的故事。
(本文作者为台湾地区滚石唱片总经理,城邦出版控股集团董事长)
其言行按着时代的节奏,其动静按着时代的脉搏,他代表我们的时代,我们不了解黎智英,是因为不了解我们自己的时代。”
——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 张五常
黎智英这本自述体的书,人生故事非常丰富,活现一个草莽枭雄式创业者的商场奋斗传奇,胜在坦白可爱,间中夹杂一两句粗话,更显人性真实一面。
——资深媒体人士 何良懋
“自传从未写得如此挖心剖肺,诚实得令人又惊又畏……令人动容。”
——中国台湾地区滚石唱片总经理、城邦出版控股集团董事长詹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