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规土融合--从技术创新走向制度创新/国土空间规划政策与技术研究丛书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冯健 |
出版社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规土融合”,即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之间的融合,是“多规合一”中最关键的环节。以武汉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大城市为之开展了数十年的规划实践探索,代表了中国城市在市场转型期、行政管理体制处于变革的适应期以及“多头规划”管理模式背景下的一段历史。着眼于“规划史”的角度,从学理层面来研究“规土融合”及这一段历史,不仅有规划史学意义,对于“规划协调”理论的发展以及对于新时期国土空间规划工作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本书理论篇,对规划协调理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和评价,进而从空间政治经济学和行为主体博弈的视角,侧重从学理层面对我国“规土关系”演变进程和对历史时期“规—土”核心矛盾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在实践篇,结合武汉的规划实践,从“规土融合”实践创新的内容体系、空间规划改革和土地管理响应等方面开展了系统分析,最后对探讨了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制度创新的需求和途径。 作者简介 冯健(1975一),江苏沛县人,理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出版著作《中国城市生活空间》《城乡划分与监测》《开发区产业配套研究》《城市社会的空间视角》《转型期中国城市内部空间重构》等10余部,发表各类中英文论文17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以及各种省市级规划研究项目40余项。获第10届全国青年地理科技奖。自2014年以来连续6年荣登“爱思唯尔社会科学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 目录 理论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相关概念辨析 1.2.1 “两规”与“规土” 1.2.2 “协调”与“融合” 1.2.3 “规土融合”的内涵 1.3 理论基础 1.3.1 空间政治经济学 1.3.2 理论模型构建 1.4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4.1 技术路线与核心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规划协调理论研究进展与展望 2.1 规划协调研究发展脉络 2.1.1 以“两规融合”为主的探索酝酿阶段(1996—2007年) 2.1.2 规划协调的地方多元化实践阶段(2008—2012年) 2.1.3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多规融合”阶段(2013—2017年) 2.1.4 行政机构调整背景下的“合一重构”阶段(2018年以来) 2.2 规划协调理论研究进展 2.2.1 理论基础 2.2.2 协调机制 2.2.3 规划体系 2.2.4 技术改革与创新 2.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2.3.1 研究不足之处 2.3.2 进一步研究展望 第三章 “规土关系”演变进程及形成机理 3.1 “城乡分工”阶段(1949—1977年) 3.1.1 关系特征 3.1.2 关系形成机制 3.2 “错位发展”阶段(1978一1997年) 3.2.1 关系特征 3.2.2 关系形成机制 3.3 “冲突碰撞”阶段(1998—2007年) 3.3.1 关系特征 3.3.2 关系形成机制 3.4 “统筹融合”阶段(2008年以来) 3.4.1 关系特征 3.4.2 关系形成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历史时期“规一土”核心矛盾的形成机制 4.1 规划目的相抵 4.1.1 问题描述 4.1.2 城镇化战略引导价值取向 4.2 决策机制相逆 4.2.1 问题描述 4.2.2 行政管理体制的分化作用 4.3 利益主体分化 4.3.1 问题描述 4.3.2 土地财政下的激励作用 4.4 技术体系矛盾 4.4.1 问题描述 4.4.2 法制建设不完善 4.5 本章小结 实践篇 第五章 国外经验借鉴 5.1 日本 5.1.1 顶层机构大部制改革和规划体系全面变革 5.1.2 各层面规划协调与部门协作 5.1.3 日本案例的借鉴意义 5.2 美国 5.2.1 地方主导的规划体系 5.2.2 权责明确的部门协作与规划协调 5.2.3 以城市增长管理为核心的空间管制 5.2.4 美国案例的借鉴意义 5.3 英国 5.3.1 单一性规划体系及其调整 5.3.2 地方发展框架基础上的规划协调与部门协作 5.3.3 以设立绿带为措施的空间管控 5.3.4 英国案例的借鉴意义 5.4 国外经验总结 5.4.1 规划机构调整与规划体系改革 5.4.2 空间管控策略制定 5.4.3 各类规划间的协调与融合 5.4.4 城市规划内容扩展 5.5 本章小结 5.5.1 开展制度改革,推进顶层设计创新 5.5.2 完善空间法律法规体系 5.5.3 转变规划观念,规划目标向多元化发展 第六章 创新实践综述:武汉市“规土融合”实践的困境、理念与内容体系 6.1 实践创新发展环境 6.2 实践创新的主要内容 6.2.1 创新规划体系 6.2.2 协调技术体系 6.2.3 覆盖城乡体系 6.2.4 整合管理体系 6.3 实践创新的核心理念 6.3.1 转变政府角色 6.3.2 协调成本内部化 6.3.3 引导交往理性 6.3.4 加快接轨市场 6.4 实践创新的主要困境 6.4.1 法理依据缺乏 6.4.2 成果利用不足 6.4.3 城乡统筹尚弱 6.4.4 监管机制分散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创新实践Ⅰ:空间规划改革——乡镇级“规土融合”的实现路径与技术创新 7.1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村镇规划 7.1.1 乡镇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7.1.2 村镇规划 7.2 乡镇级“规土融合”相关研究进展 7.2.1 理论研究进展 7.2.2 实践进展 7.3 技术矛盾及其根源 7.3.1 乡镇级“规土融合”的技术矛盾 7.3.2 乡镇级“规土融合”的矛盾根源 7.4 实现路径与技术创新:以武汉市的规划实践为例 7.4.1 乡镇总体规划编制背景 7.4.2 乡镇总体规划编制的核心思路 7.4.3 乡镇总体规划编制流程与实现路径 7.4.4 乡镇“规土融合”技术要点与技术创新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创新实践Ⅱ:土地管理响应——以武汉市基于“规土融合”的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为例 8.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与两规融合 8.1.1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意义 8.1.2 两规融合的主要目标 8.1.3 相互关系 8.2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与两规融合 8.2.1 发展历程 8.2.2 创新评价体系 8.2.3 革新评价技术方法 导语 作者并没有试图在一系列框图之上走向纯理论的推导和演绎,而是把握住这项工作的“实践”价值,通过对武汉实践较为系统的分析,以及对湖州、上海和成都等城市的介绍,为这一热门话题提供了一个客观第三方的立场和相对理性的视角。 作者还针对当前城市发展转型阶段,从增量为主,转向存量土地和空间的有效利用为主,规划因而可能出现的从资源配置,向空间资产管理角色的转变进行了分析,这些对目前正在进行规土融合或多规合一探索的城市而言,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