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中国佛性论(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精)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赖永海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中国佛性论》以中国佛教思想核心之一的佛性论为主题,从中国哲学发展史的全局着眼,将佛性论置于广阔的历史范围内进行考察,系统地阐述了中国佛性思想流传、发展的全貌。全书对中国佛教之佛性的起源、演变和思想体系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分析了中国的佛性思想与印度的佛性学说的差别,并借以探讨佛教中国化的成因和表现。本书是我国学术界第一部系统地研究中国佛性的专著,在中国佛教史的范围内作了第一步有意义的探索,具有开拓价值与首创功绩。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印度佛性义略览与中土佛性论概观
一 佛性探源与经论略览
二 佛性诸义与随机摄化
三 中国佛学发展大势与中土佛性思想概观
第二章 法性与真神
第一节 法性论与本无说
第二节 真神论与灵魂说
第三节 外来宗教与传统思想
第三章 众生有性与一分无性
第一节 阐提成佛说与中土涅槃圣
一 《涅槃》诸译与阐提诸义
二 众生有性说与中土涅槃圣
三 般若实相义与涅槃佛性我
第二节 一分无性说与法相唯识宗
一 阐提无性说与法相唯识宗
二 五种种性说与唯识诸经论
三 染净所依与阿赖耶识
第三节 理性平等与行性差别
一 真如理性与无漏种子
二 理佛性与行佛性
三 众生有性说与一分无性说
第四章 本有与始有
第一节 本有说与始有说
一 本有说与悉有性
二 始有说与当果义
三 佛性与性佛
第二节 有因必得果与因不即是果
一 有性终作佛与有因必得果
二 佛性非性佛与因不即是果
三 有因必得果与因不即是果
第三节 亦本亦始与非本非始
一 本有于当与亦本亦始
二 中道佛性与非本非始
三 因果圆融与即本即始
第五章 性具与性起
第一节 性具说与天台宗
一 性具善恶与一念三千
二 贪欲即道与三谛圆融
三 转迷开悟与定慧双修
第二节 性起说与华严宗
一 如来性起与法界缘起
二 本来是佛与无尽缘起
三 方便五性与华严五教
第三节 中道佛性与华严境界
一 生佛互具与生佛相即
二 修善开悟与离妄还源
三 中道佛性与华严境界
第六章 即心即佛与无情有性
第一节 即心即佛与禅宗六祖
一 佛性平等与心性本净
二 明心见性与离相无念
三 禅非坐卧与道由心悟
第二节 无情有性与后期禅宗
一 无情有性与荆溪尊者
二 木石有性与真如遍在
三 性自天然与呵佛骂祖
第三节 即心即佛与无情有性
一 木石无性与无情有性
二 本觉真心与真如佛性
三 六祖“革命”与心的宗教
第七章 顿悟与渐修
第一节 顿悟见性与理不可分
一 小顿悟与大顿悟
二 顿悟见性与祖师禅法
三 直下顿了与理不可分
第二节 拂尘看净与因缘见性
一 次第修行与三乘佛教
二 闻教信修与因缘见性
三 拂尘看净与借教悟宗
第三节 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
一 渐以成顿与顿不废渐
二 顿悟渐修与鱼兔筌蹄
三 教无顿渐与人有利钝
第八章 自力与他力
第一节 唯心净土与西方净土
一 西方净土与自性弥陀
二 极乐世界与兜率净土
三 理即佛与究竟即佛
第二节 自性自度与慈悲普救
一 自度与佛度
二 解脱不离世间与三品九级往生
三 修禅与念佛
第三节 难行道与易行道
一 自力有限与佛力无边
二 三学难修与佛号易念
三 净土法门与末法时代
第九章 中土佛性与汉唐社会
第一节 佛性学说的繁荣与汉唐社会的苦难
第二节 中土佛性论的特点与宗教学说的现实品格
第三节 印度佛教的中国化与儒释道三教归一
主要参考文献
1988年上海版后记
序言
我接触佛教,始于童年
时代。老家福建闽南一带,
自来佛教较盛行,从孩提时
代起就常有缘耳闻乃至目睹
佛教之超亡荐福、烧香拜拜
等,对佛教很早就有一种神
秘且敬畏的感觉。后来上了
大学,读的是哲学专业,虽
然也偶尔涉及佛教,但对它
多取敬而远之的态度。
1978年报考中国哲学专业
的硕士研究生,复试时曾被
老师问及:“如果需要的话
,录取后把你调整到佛教专
业,如何?”记得我当时委
婉回答:“最好还是读中国
哲学专业。”——因为那个
时候,我心目中的佛教仍然
是缥缈香烟后的顶礼膜拜和
抽签问卜,而我向来较感兴
趣的是哲学,尤其喜欢一些
思辨的哲理和哲理的思辨,
故而对研究佛教颇不以为然
。但是,硕士生阶段的三年
专业学习,逐渐改变了我对
佛教的看法。
首先得感谢我的导师任
继愈先生,是他把我引上了
学习和研究佛教之路。我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当
硕士生时,虽然读的是中国
哲学专业,主攻方向是王船
山,但因当时的中国哲学专
业设在宗教学系,导师任先
生又是儒释道三教兼治之大
家,所设课程有佛教概论、
佛教史、佛教经典选读等,
故我自觉不自觉地开始较系
统地接触佛教。特别在较系
统、深入地研读了一些颇富
哲理的佛教经典之后,我进
一步认识到,以往被误解为
只是超亡送死、烧香拜拜乃
至于常被斥为迷信的佛教,
实在是一座博大精深的人类
思想宝库。
1982年我国开始招收博
士研究生,我毅然选择了“
中国佛学”的研究方向。先
是在导师孙叔平先生的指导
下,较系统地阅读了一批佛
教典籍。孙先生是著名的中
国哲学史家,他为我所开列
的佛教书目,多从中国哲学
的角度切入,这对我后来的
研究多侧重于佛教中的哲学
思想颇有影响。1983年孙
先生因心脏病猝发不幸逝世
,我又回到任先生门下,继
续修完博士生课程和撰写博
士论文。这一阶段的学习,
完全遵照先生的教导,一是
掌握方法,二是大量地研读
原著。
就方法而言,笔者以为
历史唯物主义不失为研究佛
教的一种较好的方法或最好
的方法之一,它的长处在于
不是就佛教论佛教,就佛经
解佛经,而是把佛教的产生
与发展,把特定的佛教学说
放到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
下进行考察,这对于理解和
说明佛教的本质和佛教的发
展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然,对于历史唯物主义
的研究方法,海内外学术界
乃至宗教界也许有不同的看
法,有些人把它与纯粹的批
判宗教混为一谈,有的则把
它与阶级分析的方法等同起
来,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
造成这种误解有其历史的原
因——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
时期内,宗教研究几成禁区
,特别在“文化大革命”期间
,那种对佛教乃至一切宗教
的毫无分析的谩骂和批判,
常常被冠以“历史唯物主义”
的方法,这就难怪人们对这
种方法望而生畏。其实,“
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最基本
的精神,就是坚持以特定的
社会历史条件去说明包括宗
教在内的一切社会文化现象
,这丝毫不意味着对宗教只
能批判否定而不能分析研究
;恰恰相反,这意味着客观
地评价宗教在人类发展过程
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科学
地说明各个历史时期宗教为
什么会产生和发展,为什么
在某一历史时期所产生的是
此种宗教而不是彼种宗教,
各种宗教为什么会这样发展
而不是那样发展。例如,佛
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为什么
能够在中国站稳脚跟并持续
发展,而在其“老家”却风光
不再?为什么佛教的大小二
乘同时传入中国,但在汉族
地区小乘佛教一直发展不起
来,而大乘佛教却能经久不
衰?为什么佛教能够与中国
传统的儒家学说交融合一,
而其他的西方宗教却很难做
到这一点?佛教在现阶段的
中国社会究竟会怎样发展?
凡此种种,如果不把佛教放
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进行
考察,而试图就佛教论佛教
,是根本做不到的。
当然,正如世界上的许
多事物都是一个复杂的多面
体,对它们的分析研究不能
也不应该是单方面的,而应
该是多视角、多层面的,对
于佛教乃至一切宗教的研究
,方法也不应该是单一的,
除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之
外,诸如人类学的方法、社
会学的方法、心理学的方法
乃至现象学、分析哲学的方
法等等,举凡有助于揭示佛
教的思想特质、历史发展、
社会功能的任何方法,都没
有理由反对别人去采用。实
际上,不同的研究方法对于
人们认识和把握对象往往会
起到相得益彰的作用,如果
人们能用尽可能多的方法、
从尽可能多的角度去研究佛
教或其他宗教,那么,对于
佛教或其他宗教的了解和认
识就会愈全面和具体,从而
使自己的认识更接近于真理
——因为人类的认识就是一
个不断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
。不过,就某一个人来说,
自然不可能同时采取许多方
法去进行研究,各人究竟采
取什么方法为好,这应该根
据各自的学养和理论准备而
定,不可强求一律。
至于研读原著,这是学
习、研究佛教的基本功。佛
教号称八万四千法门,经典
浩如烟海,没有坐冷板凳的
精神,是难入其门的。如果
说笔者在佛教研究方面也曾
得到些许收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2: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