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非之路--坦赞铁路沿线访谈录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
出版社 |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纪念中国、坦桑尼亚、赞比亚三国签订坦赞铁路修建协定50周年,传承“坦赞铁路精神”,结合《重走坦赞铁路》纪录片,对相关人士进行访谈集结成书。全书共分六章,从原坦赞铁路修建亲历者,现坦赞铁路工作人员,坦赞铁路沿线地区民众、坦赞铁路列车乘客、坦赞铁路精神传承者、坦赞铁路研究者、媒体人等角度全方位、跨时空展现坦赞铁路发展全貌,传播中国形象、弘扬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具有良好的效果。本书用真实客观的图片和文字语言,打破偏见,以异文化视角和人的感知去解读中非人民的交流,展现当下中国的发展和包容,引领更多的人读懂中国,读懂非洲,读懂世界。不仅具有专业的说服力,也展现了一种全新的中国文化传播策略。 作者简介 张勇,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副教授,非洲影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电影学院2015届电影学博士,主要从事非洲影视研究与创作工作,在《当代电影》《电影艺术》《北京电影学院学报》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导演创作的《我从非洲来》《重走坦赞铁路》等系列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四达时代、旅游卫视、北京纪实频道等平台播出,荣获浙江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一等奖、浙江省对外传播“金鸽奖”一等奖、尼泊尔非洲电影节二等奖等荣誉。 目录 第一部分 坦赞铁路修建亲历者 访坦桑尼亚首任总统尼雷尔的夫人玛丽亚女士 访坦桑尼亚前总理萨利姆博士 访坦桑尼亚前交通部长乔布卢新德 访坦赞铁路首位女司机伊芙琳-姆万萨 访坦桑尼亚首位汉语翻译约瑟夫卡赞贝 访坦赞铁路乌有里站原站长老穆 第二部分 坦赞铁路工作人员 访坦赞铁路列车司机丹尼斯·伽玛 访坦赞铁路列车司机穆卡玛福温帕菲索 访坦赞铁路信号旗手贾弗瑞-哈桑‘库德内瓦 访阳波站站长森吉拉 访马坎巴科车站通信工萨伊德 访姆贝亚机车修理厂电气监督辛卡拉 访纳孔德车站调度员蒙巴包提法 访坦赞铁路中国专家组电气工程师田国华 访坦赞铁路中国专家组机械工程师冯玉华 第三部分 坦赞铁路沿线地区民众 访坦赞铁路货运者马男 访米库米附近居民大卫姆乐瓦 访塞卢斯野生动物保护区旅游指导尼科迪默斯 访基萨基车站附近马赛人赛托蒂 访姆贝亚车站香蕉女贩弗劳拉 访达累斯萨拉姆大学学生王晓乐 第四部分 坦赞铁路列车乘客 访坦桑尼亚医学博士查格·达米安和伊曼纽尔·姆博亚 访中国山西游客关晶晶 访中国福建游客刘紫婷 访韩国釜山游客姜珠炫 访日本东京游客春菜 访美国波特兰游客约翰·拉森 第五部分 坦赞铁路精神传承者 访中国驻坦桑尼亚使馆公使衔参赞苟皓东 访中国一坦桑尼亚友好协会秘书长约瑟夫·卡哈马 访坦桑尼亚留华学生联谊会主席李个雷 访孔子学院汉语志愿者胡馥筠 访中土东非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义高 访坦桑尼亚中国专家公墓讲解员赵叶 第六部分 坦赞铁路研究者、媒体人 访达累斯萨拉姆大学教授伊萨·什维吉 访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者尼尔斯 访矛与星出版社社长沃尔特·博戈亚 访四达时代公司赞比亚公关经理姆万扎·昌达 访四达时代公司赞比亚首席执行官廖兰芳 附录 纪录片《重走坦赞铁路》导演剪辑版文稿 纪录片《重走坦赞铁路》主题曲歌词 纪录片《重走坦赞铁路》拍摄批文 后记 重走坦赞铁路 序言 坦赞铁路之书 姆贝尔瓦·凯鲁基 坦赞铁路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非的里程碑项目。当 时,受到泛非主义思潮的启发,坦桑尼亚总统姆瓦利姆· 朱利叶斯·尼雷尔(已故)和赞比亚总统肯尼斯‘卡翁达双 方就建设连接两国的铁路项目达成共识,并向中国提出了 援助请求。尽管当时中国正处于困难时期,但本着真诚友 好的合作精神,中国政府愿意慷慨解囊,为该项目提供无 息贷款。正是中国领导层的战略决策,使得该项目能够顺 利实施。 这条贯穿东非和南部非洲的交通大动脉,全长1860.5 千米,在经济、政治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为南 部非洲国家的社会发展和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对坦 赞铁路建设的支持为中非关系奠定了深厚的友谊,坦赞铁 路被非洲人民誉为“自由之路”和“友谊之路”,成为中 非友好的见证。 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疾病多发,施工队伍面临各种艰 难挑战。铁路沿线几乎杳无人烟,荒郊野岭里毒蛇猛兽肆 意横行。尽管困难重重,专家队伍们依然全身心投入到建 设中,并完成了这项长达5年8个月的艰巨任务。在这项旷 日持久的建设中,共有66名中国专家长眠在异国他乡。 为了适应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坦赞铁路需要 在管理和技术运营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和创新。“一带一 路”倡议让中非合作再掀高潮,坦赞铁路将为两国经济社 会发展注入新动力。 张勇博士主编的这本书,采访了涉及坦赞铁路的各个 方面的群体,包括坦桑尼亚建国后的首任总统尼雷尔的夫 人玛丽亚女士、坦桑尼亚前总理萨利姆、坦赞铁路建设时 期的交通部长等大量历史亲历者,以及沿线的居民、乘客 、媒体从业者、铁路工作人员等,对于中非年轻一代了解 坦赞铁路这一伟大工程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利于中坦关系 的进一步发展。 坦赞铁路是一座象征着三国深厚友谊的桥梁,我们继 续展望它美好的未来。 导语 本书基于纪录片《重走坦赞铁路》摄制期间访谈内容,共分为六个章节,从坦赞铁路修建亲历者、坦赞铁路工作人员、坦赞铁路沿线地区民众、坦赞铁路列车乘客、坦赞铁路精神传承者、坦赞铁路研究者、媒体人等角度全方位、跨时空展现坦赞铁路发展全貌。通过坦赞铁路沿线人物独特的感知和发声,用真实客观的镜头语言,以不同文化视角和各时期、各行业坦赞铁路亲历者感知去解读中非人民的交流,展现非洲当下的发展和变迁,引领更多的人读懂中国,读懂非洲,读懂世界。 后记 重走坦赞铁路 我们这一代人对坦赞铁路的认知大多源自中小学历史 课堂。成为一名老师后,我开始在课堂上询问来自不同专 业的95后学生,让我震惊的是30多人的课堂通常只有五六 人听说过坦赞铁路,我还被告知如今的中小学课本里已经 没有了坦赞铁路相关内容。而友人的一句话同样令我震惊 :存中国铁道博物馆里,坦赞铁路未被提及。 因为从事非洲影视研究的缘故,我很早就看过中央新 闻电影制片厂制作出品的《坦赞铁路在建设中》,这是有 关坦赞铁路这一新中国第一大援外工程最早的纪录片,而 影片也不免带有浓重的时代烙印;宏大的主题叙事、高大 全的影像呈现、激情澎湃的配音解说。这种影像的叙述尽 管具有不可复制的文献价值,但在观赏性上显然跟我们这 一代人的喜好有不小的距离。在北京电影学院读博期间, 我曾有幸采访过原中国电影对外输出输入公司非洲业务小 组负责人陆孝修先生,他曾用“坦赞铁路修到哪,中国电 影放到哪”来概括中非电影交流的历史渊源,于是,我开 始对±日赞铁路充满了好奇。2016年暑假我第 次去坦 桑尼亚调研,时仟中国驻坦桑尼亚使馆公使衔参赞的苟皓 东先生推荐了一部BBC(英国广播公司)的纪录片《坦赞铁路 纪行》,影片和大多数西方影视作品一样,先入为主地抨 击中非合作,一如既往地鼓吹“中国新殖民主义”,仿佛 不是纪录片,而是意识形态政论片,令人感到无语又无奈 。 人生总是充满各种机缘巧合,或许我命中注定与坦赞 铁路有缘。在坦桑尼亚调研期间,曾在坦赞铁路建设后期 担任斯瓦希里语翻译的王晓明时隔多年后重返坦赞铁路, 邀请我一路同行,我没有多想便答应了。在正式开始重走 坦赞铁路之前,我们与驻坦桑尼亚使馆、孔子学院、中土 公司、四达时代等驻非机构进行了交流,我惊讶地发现这 些部门里的主力军大多为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他们年纪虽 小,但个个都能独当一面,全面刷新了我对90后的认知。 在与他们的一次次交流之后,我总是忍不住忆想起那句著 名的口号“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我的脑海中总是一次 次浮现一个个中国人间荡非洲开辟新天地的画面,他们显 然跟西方媒体塑造的中国人在非洲的形象截然不同。 行走的第一站是位于达累斯萨拉姆市的火车站,这里 是坦赞铁路的起点,远远地看去会让人有些恍惚,因为这 个火车站的外观与中国的很多老火车站几乎一模一样。置 身其中,仿佛自己不是在遥远的非洲,而是在熟悉的中国 。左右问路后,我们见到了中国铁路组的苗组长,了解到 坦赞铁路中方人员由原来的几万人,减少到现如今只有12 个人负责技术援助,其中9人在达市、3人远在姆贝亚。在 交流过程中,苗组长得知我是影视专业出身之后,提及央 视前几年来拍过坦赞铁路,“干你们这一行的是不是都扎 着小辫子?上次他们来的几个男同志都扎着小辫子,我们 也不好多问,想着可能是这一行业的特点”,“这一行可 真不容易,凌晨就趴在铁路沿线,等着拍火车开过来,好 家伙把我们几个也累得够呛”。显然,我接触下来的苗组 长根本没有BBC《坦赞铁路纪行》塑造的那样不可接近,而 他本人也对自己在BBC纪录片里的形象非常不满,“我只是 跟他们说要采访我必须经过使馆经参处同意,这有什么错 吗?”没错,采访要经对方同意才能拍摄,这是媒体人的 基本职业素养。 随后,我们去了坦赞铁路大院所在地,原来修建时期 用过的宿舍、医院、水房、库房一一在那。在一个库房里 面,几十箱电影胶片和电话机、电报机、缝纫机、热水壶 等静静地躺在角落里,布满灰尘,掀开铁皮箱,“珠江电 影制片厂”“金光大道”“红灯记”等字样映入眼帘,陆 老前辈说的“坦赞铁路修到哪,中国电影放到哪”终于由 想象变为现实。随后,我们又在院子里“考古”到当年放 映露天电影的场地,那块悬挂放映幕布的支架板历经风雨 数十年,早已破烂不堪。可以想象,成千上万个筑路工人 ,远在异国他乡,白天修路,晚上看电影,在革命需要高 于一切的年代里,电影再次承载着释放压力、满足情感需 求的造梦功能。 随后的十几天,我们租了一辆车从达累斯萨拉姆开到 了姆贝亚,沿途遇到一个车站我们就停下来,王老师一路 讲解、一路回忆,我拿着一个小摄像机一路跟拍,青山相 见、时光穿梭、回忆的画面布满眼前,每当王老师感慨之 时,就是最动人的瞬间,也是我最爱捕捉的点。而一路上 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沿线社会环境的变化、底层人民的 生活变迁恰恰是我等坦赞铁路局外人最不了解的内容,却 都是BBC所不曾提及的。只谈负面问题,屏蔽历史意义和现 实价值,这种避重就轻的叙述意欲何为?作为纪录片人创 作之本的客观、公正中哪里?我开始思考西方媒体的报道 机制问题。更严重的问题在于,BBC这部纪录片如同坦赞铁 路建设之前西方媒体散布的谣言“中国派出去的修路工人 都劳改犯”一样,别有用心地以偏概全抹黑坦赞铁路的历 史,将铁路工人和沿线居民描绘成“居住在地狱”“没有 休息”等悲惨景象,混淆了世界 精彩页 访坦桑尼亚首任总统尼雷尔的夫人玛丽亚女士 问:您好! 答:你好!你怎么样? 问:我很好!新年好! 答:谢谢!也祝你新年好! 问:非常感谢!见到您很高兴! 答:谢谢! 问:我听说您曾经去过中国。 答:是的,我去过两次。第—次是官方的,第二次也是官方的,是友好访问。 问:第一次是哪年去的? 答:我们去的时候很早了,那个时候他们已经开始建设新中国了。那时候两个国家的互动关系很好,我们说向他们学习,而他们也说向我们学习。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两个国家的差别没有那么大,但是我们现在离得太远了。 问:您喜欢中国吗? 答:我们是冬天去的,那时候很冷。我们去了北京、上海和其他一些地方。我打开窗户看到所有的树都成了白色的,全都是雪,我感到很惊讶。 问:您是同尼雷尔总统一同去的吗? 答:是的,第一次去中国的代表团很大,后来我们又去了一次,但只是经过了一下。第一次去中国的时候,我们学习到了很多,感觉中国很好,中国人都愿意建设他们的国家,之后我们和中国人民继续做好朋友,直到现在仍然在向他位学习。但是,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还没有坦赞铁路,后来才有的坦赞铁路,好像过了8年左右才有的坦赞铁路。 问:您坐过坦赞铁路吗? 答:坦赞铁路?我还没有坐过,但是我经常去铁路的起始点,但是他们可能考虑到我的身体健康所以不让我坐,哈哈!我特别希望能坐一次坦赞铁路,但是他们不让我坐。 问:我听说,坦赞铁路曾经帮助过很多人。 答:是的,帮了很多人,很多人乘坐坦赞铁路去其他地方,坦赞铁路是很好的。 问:我们这次来打算拍摄有关坦赞铁路的片子。 答:嗯,这就是你们现在做的,我会帮你们的,我会尽量回忆。我还记得两三年前有人来过这里,他们写了坦赞铁路的历史,录了像。 问:您认为现在还有很多人了解坦赞铁路的历史吗? 。 答:我在电视上看到过,可能是在坦桑尼亚国家电视台看到的。但是尽管如此,(转向她的孙子们)你们学过坦赞铁路吗? 孙子1:没有。 答:没有人教过你们吗? 孙子1:我只知道坦赞铁路的起始点。 答:就这些? 孙子1:就这些。 答:它的好处和其他方面你们在学校没有学习吗? 孙子2:我们学了一些,我们知道坦赞铁路是坦桑尼亚和赞比亚之间的铁路。 答:然后就这些?它的好处呢? 孙子2:这条铁路帮助两个国家发展经济。答:你看,他们知道的,他们自己就曾经坐过很多次。赞比亚人来坦桑尼亚做生意,坦桑尼亚人也去赞比亚做生意,他们获得了很多经济利益。除了这两个国家,纳米比亚、南非、莫桑比克等国的人民也获益了。所以,学校里是教坦赞铁路历史的。 问:(问孙子)你是她的孙子?你也是? 孙子:是的。 问:您有几个后人? 答:你问的是孩子还是孙子? 问:孩子和孙子。 答:我的孩子和孙子一共有将近40个。班图人不喜欢数自己家的人数,你提醒我 了,我们要向你们学习,哈哈! 问:坦赞铁路为什么也叫“自由铁路”呢?P3-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