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平装版)(一至五卷共十册)是十卷本自然科学论文精选集《<自然>百年科学 经典》(英汉对照平装版)的前五卷,共计十册。《<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是国内第一套英汉双语 对照版的《自然》论文精选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和自然出版集团共同策划出版。 《<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由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担任总顾问,并由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路甬祥院士、《自然》 杂志前任主编约翰·马多克斯(Sir John Maddox)爵士和现任主编菲利普·坎贝尔( Sir Philip Campbell)爵 士出任主编。该丛书汇集了自《自然》杂志1869年创刊以来150余年间自然科学各领域(生物、物理、化学、天 文、材料、基础医学、地球科学等)的重大发现和发明。全书通过原汁原味的科学论文,回顾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 波澜壮阔的发展史。每篇文章均配有由《自然》杂志资深编辑撰写的简短导读,中文译文由国内各领域的著名专家 审稿把关。与此前世界范围内曾出版过的各种《自然》论文选集相比,本套丛书涵盖时间跨度之广,所选篇目之 多,都是史无前例的。 目录 第一卷 001 《自然》的宗旨 002 论冬季开花型植物的受精作用 003 冬季开花型植物的受精作用 004 冬季开花型植物的受精作用 005 近期的日全食 006 苏伊士运河 007 苏伊士运河 008 原子论战 009 利文斯通博士的探险 010 利文斯通博士的探险 011 物种起源论战 012 通向印度的运河之路 013 关于三叠纪恐龙以及恐龙分类的研究 014 观测太阳光谱 015 观测太阳光谱 016 达尔文学说与国民生活 017 达尔文理论的一个推论 018 冰川的纹理构造 019 所有的星云都是恒星系统吗? 020 星云在哪里? 021 地质时间的测量 022 尼罗河问题的答案 023 思考的速度 024 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 025 关于太阳的物质组成 026 观测太阳光谱 027 长度单位 028 巴斯德对家蚕疫病的研究 029 自然发生学说 030 自然发生学说 031 天空的颜色 032 太阳能量的来源 033 太阳能量的来源 034 太阳能量的来源 035 即将到来的金星凌日 036 托马斯?亨利?赫胥黎的致词 037 数学和物理科学 038 太阳的燃料 039 巴斯蒂安博士与自然发生学说 040 日内瓦湖和地中海的色彩 041 生命的进化:赫胥黎教授在利物浦的演说 042 1870年的科学发展状况 043 人类的由来 044 泛生论 045 泛生论 046 论色觉 047 对达尔文学说的新看法 048 1870年的科普利奖章获得者 049 太阳黑子的周期 050 克拉克?麦克斯韦的气体动力学理论 051 分子 052 关于物体分子构成的动力学证据 053 风暴定律 054 电话:一种利用电流传送音符的仪器 055 麦克斯韦测量以太的计划 056 克拉克?麦克斯韦的科学工作 057 氮气的密度 058 论一种新型的射线 059 伦琴教授的发现 060 关于阴极射线的新实验 061 磁化对物质发射的光的性质的影响 062 一种尚未发现的气体 063 远程电视系统 064 原子内的电荷 065 原子结构 066 X射线的反射 067 元素的组成 068 爱因斯坦关于万有引力的相对论 069 相对论发展概述 070 原子结构 071 原子和分子的尺度 072 波与量子 073 南方古猿非洲种:南非的人猿 074 汤恩发现的类人猿化石 075 汤恩头骨的几点说明 076 汤恩头骨 077 汤恩头骨 078 亚洲的第三纪人:周口店的发现 079 导体中电的热扰动 080 镍单晶对电子的散射 081 β射线的连续谱 082 一种新型的二次辐射 083 元素周期表中的反常族 084 波动力学和放射性衰变 085 作为一项实用优生学政策的绝育术 086 无线传输的"波带"理论 087 电子和质子 088 恒星的质量与发光度之间的关系 089 发现海外行星 090 洛威尔对海外行星的预言 091 地球的年龄 092 α粒子引发的人工衰变 093 一项关于磁暴的新理论 094 基于水下观测室的深海调查 095 恒星的结构和恒星能量的起源 096 优生绝育 097 α射线的精细结构 098 优生绝育 099 质子 41 寻常疣为克隆性起源的可能性 42 阿波罗12号月球样品中的含碳化合物 43 旋光性的非生物起源 44 在体外建立根瘤菌和植物细胞间的共生关系 45 再议有关地球膨胀的古地理学证据 46 群体海洋生物和开花植物中的"自我识别"与免疫进化的关系 47 探测到天鹅座X-1的射电辐射 48 磁层电场与地球高层大气的特快自转 49 根据微压计记录估计出的核爆炸能量 50 美洲蜚蠊的性外激素类似物 51 谷氨酸一钠诱发大鼠痉挛性障碍 52 在坦桑尼亚奥杜威峡谷第 I 层中新发现的原始人类头骨 53 母马骡和母驴骡的X染色体非随机表达 54 马骡和驴骡中X染色体的非随机复制延迟 55 母马骡中含马活性X染色体的细胞和含驴活性X染色体的细胞之间选择差异的证据 56 进入人体的核弹14C 57 统计力学和量子力学 58 锂在精神病学中的应用 59 部分传入神经阻滞后成年大鼠脑内新联系的形成 60 大肠杆菌中春日霉素抗性突变与16S核糖体RNA的甲基化变化相关 61 关于人工受精的几个难题 62 酪氨酸转运RNA前体分子的多聚核苷酸序列 63 兔球蛋白信使RNA 3′末端的多聚腺苷酸序列 64 关于乳糖操纵子阻遏物的作用机理 65 功能性遗传物质是分子进化过程中的产物 66 RNA肿瘤病毒DNA聚合酶的初产物匙通过共价键连接的RNA-DNA分子 67 口服尼古丁的摄入量与猴子的吸烟行为 68 抗免疫球蛋白抗体诱导的淋巴细胞表面免疫球蛋白分子的重分布和胞饮现象 69 免疫球蛋白E(反应素)与过敏反应 70 家畜卵移植 71 兔卵子从单细胞到囊胚阶段的体外培养 72 横纹肌产生力量的建议机制 73 人类起源过程中的分子进化 74 DDE残留量对数与蛋壳薄化的关系 75 在褐鹈鹕蛋蛋壳薄化原因上的不同意见 76 关于在杀虫剂/蛋壳研究中使用"全蛋残留数据" 77 褐鹈鹕蛋和胚胎中的DDE 78 两种类型的造山运动 79 宏观层次的量子力学 80 引力辐射探测器符合计数的计算机分析 81 关于瘙痒症病原体的待解决问题 82 大陆位置对早第三纪气候的影响 83 快速诊断小鼠瘙痒症 84 瘙痒症病原体与神经元 85 地震预报的风波 86 钙离子与肌肉收缩 87 太阳的调羹 88 接种8.5 年后库鲁病从人传染到恒河猴(猕猴) 89 对大脑前列腺 序言 李政道序 这套《〈自然〉百年科学经典》丛书的出版,不仅为 读者呈现了一个多世纪以来自然科学各个领域发展的历史轨 迹,更重要的是,它展现了无数科学家在追求真理的 过程中艰难求索、百折不回的精神世界。《自然》杂志作为 全 世界具有影响力的科学期刊之一,反映了各个学科在 不同发展阶段的概貌,报道了现代科学领域里最重要的发现 。 而这套丛书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不仅汇聚了狭义相对 论的提出、量子理论的成熟、人类基因组测序完成这些具有 开 创性和突破性的大事件、大成就,还将一些后来被证 明是错误的文章囊括进来,并展现了围绕同一论题进行的学 术 争鸣,这是一种难得的眼光和胸怀。科学之路是艰辛 的,成功背后有更多不为人知的失败,前人的失败是我们今 日 成功的基石,这些努力不应该被忘记。因此,《〈自 然〉百年科学经典》这套丛书不但能让读者了解对人类科技 进 步有着巨大贡献的科学成果,以及科学领域中的焦点 和前沿问题是如何演变的,更能使有志于科学研究的人感受 到 思想激辩带来的火花和收获背后的艰苦努力,帮助他 们理解科学精神的真意。 导语 十卷本《〈自然〉百年科学经典》(英汉对照版)是国内第一套英汉双语对照版的《自然》论文精选集,由外语教 学与研究出版社联合麦克米伦出版集团和自然出版集团共同策划出版。《〈自然〉百年科学经典》由著名物理学家 李政道先生担任总顾问,并由中国科学院前任院长路甬祥院士、《自然》杂志前任主编约翰?马多克斯爵士 (SirJohn Maddox)和现任主编菲利普?坎贝尔爵士(Sir Philip Campbell)出任主编。该丛书汇集了自《自然》 杂志1869年创刊以来近150年间自然科学各领域(生物、物理、化学、天文、材料、基础医学、地球科学等)的重 大发现和发明。全书通过原汁原味的科学论文,回顾了自然科学各个领域波澜壮阔的发展史。 书评(媒体评论) 迄今为止还没有出版过如此大部头的《自然》杂 志的科学论文精选集,这套选集将很有可能成为相关的 科学研究以 及科学史研究甚而近现代社会发展研究的一手资 料。 ——英国著名的科学和科普作家、《自然》杂志 顾问编辑 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 在《自然》上发表的是新颖的、创新的、对世界 确实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文章。这不仅对推动新一代的人 思考问题, 产生新的思维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推动一个国家 、一个民族在学科交叉中有重大的发现。 ——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 科学院院士 縢吉文 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国外的一些出版单位 合作,把《自然》一百多年来出版的论文的精选部分翻 译成中文, 介绍给中国,可以帮助读者追踪自然科学发展的 轨迹与脉络,提高读者的科学素养和对于科学方法的认 识。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新智 经过严格的、高水平的英文翻译,再经过严格的 审校。能帮助我们对一百多年科学发展的历史有比较正 确的、全面 的理解。 ——清华大学教授 尚仁成 精彩页 脱氧核糖核酸的结构 编者按 这篇简短的文章可能是《自然》有史以来发表的最著名的文章。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 具有遗传特征的基因存在于生化多聚体DNA上。沃森和克里克利用X 射线晶体学的测量结果和化学推理,提出了DNA 的一种分子结构模型,即DNA 分子是由两条聚合链缠绕而成的双螺旋结构。这一结果之所以令人震惊,不只是因为 双螺旋结构的优雅和美丽,而且正如研究者所指出的,"我们提出的这种特定配对原则立即揭示了遗传物质一种可 能的复制机制。"——也就是说,DNA复制的一种方式。它标志着现代基因组学的开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