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才武将出堂琅/会泽文化之旅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卞伯泽 |
出版社 | 云南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作为“会泽文化之旅”系列之一,此次将写作的重点放在了与会泽有关的名人轶事方面,选取了大概三十多位出生于会泽,或是生活在会泽的古今中外人士,这些人士对会泽的经济文化发展都有过深远的影响,本书对他们的生平故事展开了细致的描写。 作者简介 卞伯泽:祖籍四川江津,1942年9月生于会泽,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曾任云南省会泽县钟屏中学校长,政协文史委主任,政协第四、五届副主席,会泽历史文化名城民间研究会会长,春蚕诗社副社长等职务。现为云南传统文化研究会特邀学者、中国铜商文化研究院荣誉研究员。 自1984年始,一直从事地方史志的研究,曾接受过中央电视台一、二、三、四、七、十二频道及台湾中视,香港凤凰卫视以及福音时报的专访。曾为云南农业大学、云南财经大学、北京美术学院等单位做过有关会泽历史文化的讲座三十多次,担任过《唐继尧研究集》副主编,主编过《会泽文史资料》二至十辑、《名城研究》一至五辑,所编《会泽历史》一书,曾作为会泽中小学乡土教材。 迄今为止,已正式出版了《历史文化名城·会泽揽胜》、《会泽之旅》、《会泽文化之旅·民俗篇》、《会泽文化之旅·民族篇》、《会泽文化之旅·铜商文化篇》、《会泽雨碌·天下第一地缝之乡》(与郭兴良教授合作)、《会泽文化之旅·会馆文化》(上、下)、《古城遗韵》、《趣话方言》、《舌尖上的会泽》等著作。 自2006年提出创建堂琅文化学学术体系以来,一直在探索会泽文化的特点,现已归纳为:绵亘三千多年的“铜商文化”和“彝族祖源文化”,形成了会泽纵向上的两大文脉,由此派生出来的会馆文化、寺庙文化以及民居文化等十多种子文化,形成了会泽横向上的经线,这种纵横交错、经纬互织的文化特点,编织了云铺绮丽、霞叠瑰秀的会泽文化大观图。 2011年11月22日,新华网在《卞伯泽——历史文化的传承者》的报导中,称其为“精通会泽人文历史的传奇人物”“会泽通宝”。 目录 文才武将群星璀璨——会泽(含巧家、东川)历史上人才状况综述 古夜郎国的集团首领——德阿施 跟随诸葛亮北伐,官至辅汉将军——孟琰 一首古诗的前世今生——东川女土官歌 东川历史上的“勇士”——巴图鲁 东川第一部方志的编纂者——崔乃镛 兴修水利的流官——义宁 编纂云南三大名志之一的流官——方桂 为会泽教育作出重大贡献的昭通第一个进士——辛联玮 仗义疏财、急公好义的士绅——刘汉鼎 东川府首名进士及首名翰林——徐方杰及周镇南 云南第一个进入军机处的人——李汝楫 一门三举人之家——汤氏家族 一门三进士——卢氏三兄弟 品端学正的晚清才子——张莹 云南参加“公车上书”的第一人——胡嗣虞 一曲情深义重的赞歌——孟光铎和陈荣昌的师生情谊 会泽县城望海楼的建造者——杨盛宗 云南第一个剪掉辫子的人——刘盛堂 乌蒙山区第一位基督教殉道者——托马斯·索恩 末世中的矿务大臣——唐炯 名城会泽与法兰西的一段历史情结——欧内斯特·杜达尔·德·拉格雷 创办实业的和尚——果术法师 晚清会泽社会的记录者——柏格理 四川状元会泽郎——骆成骧 东月府第一个文学社团的创建者—冯替骤 七千诗作冠群芳——诗人倪隆德 从大山走出的佛学理论家——陈维赓 金戈铁马壮士干城——从唐继尧《行述》看唐氏一族的家训、家教、家联及家风 护国英雄——唐继尧 “乾坤正气”满乾坤——黄德润及其子黄毓英 打响“护国讨袁”第一枪的人——邓泰中 陆军上将——唐继虞 云南陆军讲武堂第二十期校长——唐继麟 陆军上将——张幵儒 新疆镇守使——牛时 会泽两名“国大代表”——唐筱蓂与詹秉忠 一次文人学士的大聚会——刘尧民返乡逸事 滇剧名角——赵朝魁 硕学鸿儒——夏嗣尧 半生漂泊尽成诗——云南第一个女博士施莉侠的诗词人生 义务教画十三年的国画家——曾僧 参考文献 有关“序”作者 序言 地灵人杰与人杰地灵— —卡伯泽著《文才武将出 堂琅》序 郭兴良 会泽、堂琅、东川府, 名异而实同,是我生于斯 ,长于斯、魂牵梦绕的故 乡,伯泽本书不仅描绘了 其地之灵,更礼赞了这片 土地上孕育的、有作为的 ,甚至走到外面世界去大 显其能的人之杰,也深情 介绍了异域八方来此用心 用力耕耘,把人才与业绩 水远留在会泽的古圣先贤 、仁人志士,故我读本书 感到分外亲切,常常激动 得不能自已。 如果说以前我对会泽的 乡愁浓而未有削减,主要 源自其山川田园之美,源 自从童年步入青年20年间 的乐事、趣事,源自存留 心中万难化释的亲情、友 情、师生情,那么,读了 本书,我对故乡之“爱”加入 了更多“懂”。比较起来,爱 ,偏重于感性和本我;而 懂,则多了理性和深入。 对于离开会泽约60年, 久处异乡近80岁的我,爱 和懂都是宝责的获得,都 是温暖此生余年的幸福。 在读书稿的过程中,“地 灵”与“人杰”两个主谓结构 的词常常进出来撞击我, 而且往往作为词组联合起 来向我宣示:一会儿是人 地灵,一会儿是地灵人杰 ! 人杰地灵与地灵人杰, 表面看,仅是词序调换, 似乎二者意义差,且都为 并列结构,但我更视二者 词义有别,且结构也不并 列,为二者分别蕴涵着不 同的因果关系,即地因人 杰而“灵”,人因地灵“杰”, 这在下著中,几乎成了一 种也许他本人都未曾用心 如此有意行文的逻辑架构 。 “人杰地灵”出现的频率 远比“地灵人在我有限的阅 读经历中,杰”多得多,我 查词典,竟只有人杰地灵 ,文学经典中也多人杰地 灵之说,如王勃《秋日登 洪府滕王阁钱别序》云“物 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 ,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 之榻”;闻一多写《孟浩然 》“实在襄阳的人杰地灵, 恐怕比它的山水形胜更值 得赞美”。人杰地灵,指杰 出人物降生或光临之地, 方显出既“灵”且名之胜之; 而地灵人杰,往往因为诗 文韵律结构所需时出现。 伯泽本书同样有“人杰地 灵”的多个例子,我在后面 将会谈及,我想强调的是 ,作者比较深入地从理论 上探究了会泽何以“地灵人 杰”的问题,我对他探究的 过程和结论很感兴趣,认 为这是本书有价值、有新 意之所在。 会泽城作为东川府城, 虽曾极一时之盛,但就全 县而言,条件并不好,以 致今扶贫攻坚形势仍严峻 ,脱贫任务仍很重。俗谓“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堂琅 故地的“水土”并不优越,其 自然条件包括交通,甚至 堪称恶劣,何以“养”出那么 多享有盛名的“人杰”呢? 卞著雄辩地回答了这个 问题。他通过多方面揭示 ,将会泽地之“灵”具体化了 。其揭示,既表现为大时 代背景的宏观考察,又表 现为深入家庭、习俗的微 观呈现;既有带规律性的 理性提升,又有典型实例 的形象佐证。书题“文才武 将出堂琅”,就隐含了因堂 琅地“灵”故出了众多“人杰” 之意。 那堂琅地何以“灵”呢? 卞著是这样论述的:首先 ,大时代转型激发出其地 之灵。 从雍正末始,清政府以 优惠政策鼓励外地移民进 入会泽,致使生产关系发 生巨变,随之半牧半农奴 隶制经济和封建制的领主 经济,较快地过渡到封建 地主经济。与此同时,朝 廷的铜政由原先的“严禁开 采”,依次转变为听民开采 、放本收铜、官督商办、 官商合办,直至成立云南 省最早的股份制企业,这 就标志着会泽较早地进入 了资本主义特征明显的近 代工业化历程。 …… 还有一些历史知识,因 时过境迁,与当今读者尤 其是青少年有较大隔膜, 如历代官职、科举制的种 种以及民风习俗,作者也 作了适当的诠释与疏解, 这不仅有助于读者读懂知 深本书,同时也起到了明 事启智的效用。 四、谬者正之 作者在2002年出版的《 会泽揽胜》一书中,将东 川禄氏彝族女士官的诗公 诸于世,可是八年后的 2010年,某民间协会编的 《会泽历代诗词选》,却 说本诗的作者“佚名,清康 熙年间曾是东川之朝廷官 员,有关情况无法查考”, 还说此诗录自本不辑录诗 词的雍正《东川府志》。 作者不仅指出其谬误,而 且为“辛辛苦苦犹如大海捞 针得来的东西”被如此对待 ,感到悻悻然。 为什么这会让作者不愉 快?这一方面反映了不好 的文风,同时感到了自己 劳动的不被尊重。 又如,知府义宁业绩昭 彰,成了民间众口传颂之 人,有时不免会将其他府 官做的事转移给他,诸如 会泽渔洞万额山修宝塔就 传成义宁所为了。事实上 此塔乃知府方桂所建,塔 成后他撰《创建宝塔记》 即明证。这类“方冠义戴”, 虽表现了会泽人民对义宁 的崇敬,但历史事实毕竟 需要尊重,不能凭感情任 意变动。司马迁的《史记 》以本纪、世家、列传、 书、表,全景扫描般地将 中国从上古到汉武帝约 3000年的历史网罗殆尽, 成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家 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会泽,作为广袤神州的 数千分之一,自然有其独 特的山川形胜、历史沿革 、民族习俗、物产大观 导语 本书不仅描绘了其地之灵,更礼赞了这片土地上孕育的、有作为的,甚至走到外面世界去大显其能的人之杰,也深情介绍了异域八方来此用心用力耕耘,把人才与业绩水远留在会泽的古圣先贤、仁人志士。 本书的写作考据严谨,在写作过程中收集了大量关于人物生平的资料。另外,为追求阅读趣味性的同时,增加了一些当地民间口耳相传的人物轶事,此部分内容无据可考,所以在编辑过程中对合理的部分进行了保留,过于夸大的部分已进行了删改。本书的出版,不仅可以丰富“会泽文化之旅”系列的内容,还可以让更多人加深对会泽的了解。 精彩页 文才武将群星璀璨 ——会泽(含巧家、东川)历史上人才状况综述 八月黉宫桂飘香,万世师表后人仰。唐公故里藏奇建,文才武将出堂琅。 这首诗,是20世纪60年代长江大学名誉教授、上将鲁元参观了会泽文物古迹后留下的。诗中赞颂了会泽文庙,称之为“奇建”。特别是“文才武将出堂琅”一句,准确地把原会泽县城(即古代的堂琅县,后来的东川府)人才荟萃、群星闪烁的特点作了讴歌。鲁元说,我走过的地方不少,像会泽文庙这样雄壮高大的地古州雍建筑还很少有,同时,像这样一个边陲县城出这么多人才也十分罕见。 鲁元的这种看法,是以一个外地人的视角,并通过对比而得出的结论。不过,东川府(指现今会泽、东川、巧家等地)的人才问题,在250多年前就引起了一些有识之士的重视和思索。 方桂,字友兰,号云轩,巴陵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由云南临安调任东川任知府一职,乾隆二十九年(1764)离任,他在东川的最大成就是编纂了与《姚安县志》 《大理县志》一起号称“云南三大地方名志”的乾隆《东川府志》,为我们留下了一部反映乾嘉盛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状况的百科全书。 方桂作为流官出任东川知府一职,如果从康熙三十八年(1699)东川禄氏请求献土设流,清王朝派王永玺为东川府第一任流官始,方桂已是到东川就任的第十九位流官知府。方桂到任后,因要在雍正年间崔乃铺编纂雍正《东川府志》的基础上,纂修乾隆《东川府志》,他几乎踏遍了东川府的山山水水,遍历东境,为续修《东川府志》作前期准备工作。也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方桂对东川的山川地貌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他所撰写的《创建宝塔记》一文中,我们似乎看到他当时激昂的情绪和心境。他开篇就提出:“天地有清淑华秀之气,往往钟为名山,为大川,故其为神也,必灵。”东川虽地处边陲,但造物主仍给了它清丽华秀之气。“其水有金沙、牛栏、车洪、腊溪、壁谷五条江河,其远且长。”“其山有云弄、堂琅、福在、绛云露之,雄且峻。险径奇异,莫可穷极。”水土所生,神气所感,它的五金蕴藏也十分丰富。“麸金、白金、白铁、黑铅、铜山之富”,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这样一个具有名山大川、矿产十分丰富之地,一定因“清淑秀华之气”,使其有“磊落魁奇之士出其间”。但是,使人感到遗憾的是,改土归流这么多年,怎么没有人才出现呢?难道是“川岳之不灵软?抑其神之灵不钟于人欤?”(难道是大川名岳不显灵,还是神的灵气被抑住了,不钟于人了)究其原因,是不是这里的名山大川尚有缺陷,不能尽善尽美,也未可知。于是方桂“乃整饬书院,严考课时,窃欲共勉于有成”,加强了东川的教育。此时,有人根据风水学家之言提出:将县城南的文昌宫改建于城北的华泥寨,“然文魁二星(文昌、魁星)所以默相斯文者,厥功匪浅,则其宫殿台阁,允宜占形胜焉,因俯从众请,且亦转移丕变之一机乎”。(因文昌、魁星两星,是人们用它来暗中保佑读书人的,功劳可不一般,它们应该占据比较好的山川形胜,于是,我采纳了人们的意见,想通过对文昌宫建址的改建来使东川府人才济济)最后,方桂于华泥建文昌宫,并通过多方努力,终于找到了东川府城风水上的缺陷:而府治之北十余里为鱼洞、以里(地名),蔓海诸流汇出之所,两山夹锁最密,便其山势平衍朴拙,少灵峭之致,且一望童巅荒凉寡色,余曰:“嘻,东之缺陷尚在斯耶。” 方桂所说的“鱼洞”,为会泽海坝蔓海之水所流出之地,即风水术所说的“水口”。“所谓‘水口’,是指河水流入和流出村落的地段,通常有山峰夹峙,因而是一村出入交通咽喉要道。”(《方术与中国传统文化》)。但府城“水口山”,“两山夹锁最密,便其山势平衍朴拙,少灵峭之致,且一望童巅荒凉寡色”。方桂找到的水口山,即蔓海的出水之地,即其后的“鱼洞村”,只可惜这里生态极差,“一望童巅荒凉寡色”,堪舆所说的“童山”,指的是不生草木的山,朴拙而少灵峭。于是,方桂与知县按照堪舆的理论,“相其阴阳,度其形势”,于数水汇出之右岸的万额山顶创建宝塔一座,形成了夹锁两山之峰峦,看上去如文笔摩天,此“文笔”与华泥寨的“魁阁”形成了对峙之势。《东川府续志》中茅如芝的《募建宝塔启》中说:“东川之鱼洞山,旧有宝塔,乾隆辛已夏,郡伯方公,邑侯王公,建以补山川之缺陷者。”该宝塔,“览之宛如文笔摩天,亦石城巨观也”。方桂就是通过修建宝塔,弥补了东川山水的缺陷。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